一、转变审计理念,服务组织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课题,要求内部审计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问题发生。内部审计要立足为管理服务、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新模式是大势所趋,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管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发展中提高审计效能。
组织目标即是审计目标,审计目标即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这一新战略、新定位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明确了方向。显然,内部审计组织要是仅局限于开展传统 “查错防弊” 的审计,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转变审计理念,加快转型发展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理念和方法的接轨,只有与组织的目标和经营战略相结合,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组织目标和促进经济增长上,真正关注管理和效益,才能为改善组织运营、防范组织风险、促进提高组织效益发挥应有作用,才能从战略高度上解决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在多年的内审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围绕组织目标开展内审工作,同时采取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审计服务上,我们一方面积极投入到单位各项建设性工作当中,积极参加多项制度的审查工作,为制度建设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利用在内控、工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优势,热情为基层单位提供业务咨询服务,通过对各类具体工作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分析风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解决了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难题。内审人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丰富了内审人员工作经验,提高了内审人员的地位,为顺利开展内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内部审计工作从传统监督型向服务监督型的顺利转型,实现了内部审计服务组织目标的战略要求。
二、健全内审制度,规范操作规程
具体准则19号第二条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组织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这一概念明确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建立一套机制完善、运转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以制度约束审计行为,这也是审计加强“人法技”建设的重点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准则指引,做好制定机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保证审计质量控制。一方面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出台的各项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办法,结合单位行业特点、工作重点和实际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办法,形成了以《内部审计工作管理办法》为总纲,以《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为标准,以《内部控制审计办法》、《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办法》、《经济合同审计办法》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及《精细化管理手册》为实务规范的内审工作制度框架体系,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内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我们收集、整理了行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和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印制了《内部审计常用政策、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并下发到每一位内审工作人员手中,规范了单位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程序与标准,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工具。特别是面对新时期经济管理工作对风险审计的新定位、新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内审工作新方法,开展了“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研究”,设计了以项目建设管理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制度构架,开发了适应于项目建设管理的风险控制操作指南,为提高内部审计及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提供了指导手册。
三、严格制度运行,防范审计风险
具体准则17号第七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通过严格制度运行,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是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路径。
具体准则19号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总体上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横向上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纵向上包括内部审计组织的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两个层次。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防范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控制工程。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又是这一系统工程中最基本的内容。按照内审准则的要求,我们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重点把握三个环节:
一是在审计计划阶段,重点把握审计年度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两个控制点。在年度计划阶段,要根据上级审计组织和行业协会对内审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动向,围绕集团年度中心工作,拟定年度审计计划,确保了审计计划方向正确,重点突出;在审计方案阶段,通过充分的审前调查,摸清被审对象总体情况,合理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人员分工、时间安排和方案调整等,确保制定的审计方案全面具体、细化到位、便于操作,完整体现审计的全过程要求。
二是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将审计工作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审计工作记录反映的是内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方法和内容,按日记录或按工作段落记录,有助于检查内审人员工作状况,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而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审计总体评价,登记审计工作成果,按事记录,后附原始材料或取证材料,是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依据,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
三是在整改阶段,我们将跟踪审计作为强化内审实效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将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情况纳入被审计单位目标考核内容,另一方面采取了“半年一跟踪”的工作措施。通过跟踪审计极大的增强了被审计单位整改的自觉性和严肃性,同时也为内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再交流提供了机会,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在整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审计结论,督促审计结果有效运用,有效地巩固了审计成果,检验了审计质量。
四、遵循职
业标准,坚持以人为本
具体准则19号第十二条阐明内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是内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可以说,“人”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内部审计组织,如何培育和提升审计人力资源的水平,是实现可持续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长远战略问题,如何运用有限的审计人力资源则是做好审计质量控制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供内在的动力保障。例如,审计小组的组成,既要考虑人员胜任能力,又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的熟悉程度和审计经验的丰富程度,使审计小组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胜任审计项目工作。另外根据某些审计项目的特殊性,还借用一些相关专业的非专职内审人员参与,提升审计小组的专业能力和整体水平。
五、注重考评实效,促进持续改进
具体准则19号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科学考核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果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审计质量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健全完善有效的质量考评机制,对内部审计组织而言,是一种控制措施,使审计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形成按标准办事的风气;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是一种控制手段,使内审人员牢记工作职责,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自觉性,全方位的促进审计质量提高。因此,我们在思想上重视审计质量考评,将内审工作考评作为促进内审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工作中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考评措施:
一是目标考核与审计计划相结合。如果说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那么完善科学的审计计划就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所以我们将年度审计计划分解到每月,并在月末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报,通过对审计计划执行的严格考核,从总体上控制审计质量。
二是自我评价与三级复核相融合。自我评价是准则明确的内审质量考评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我们立足全过程控制审计质量,在现行的审计组长、内审部门负责人和内审主管领导三级复核制度的基础上,融入了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内审工作与内审准则、执业规范、单位的政策规定的符合程度;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依据是否可靠;已完成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改进意见等。
三是效能考评与后续审计相结合。后续审计是检查审计整改落实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审计效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后续审计可以从定量、定性两个方面指标评价审计效能。对审计组织和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的定性评价,加之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各项指标的定量分析,同时融合对审计报告、审计档案进行的评比,从正面树立审计项目的精品样板,对内审人员学习成功的经验及促进审计质量和审计效能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