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问题和

2015-07-25 0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与世界发达经济体同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不可否认,与世界一流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尤其是在盈利结构、盈利能力以及多元化盈利模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的经营环境相比,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单一的利差型,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发展,中间业务结构简单、品种较少。同时,受到市场准入、分业经营与存贷款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是利差主导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自己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受体制等限制和制约较多,导致整体经营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自200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股份制改革,促使商业银行向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迈进。但要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还“任重道远”。
  2.混业经营方面。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资源和市场可以共享,协调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己经有了“新突破”,例如银行也可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等,但是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考虑,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
  3.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虽然部分商业银行有所建树,出现了向着技术含量更高,产品特性更强,需求层次更多的发展趋势。但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同业产品的复制性和对存贷业务的依赖性,缺少自主创新成分。
  4.盈利模式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迅速,但利差收入仍是收入的首要来源,利差收入中又以批发银行业务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因此,利差盈利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货币中介机构,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银监会发布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占比43.3%,远大于其他类型银行。截至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与上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9.2%,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例,2013年实现净利润8627.23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天赚23.6亿元。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第一,信贷利差基本稳定,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较为稳定的利差收入;第二,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大量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明显增长;第三,重视信贷风险防范,主要表现在拨备覆盖率下降、贷款损失准备减少和不良资产水平较低。为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等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效果还不够理想,2013年末,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21.15%,占比仍然偏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发展、经济增长以及银行自身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远高于经济增速,但高速增长的盈利模式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速对现有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在2013年中国财富500强所创造的利润中,银行业利润总额占比达到50.2%,而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3.7%。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从63.15万亿元上升至151.35万亿元,增长了2.4倍;税后利润更是从0.58万亿元增加到1.74万亿元,上升了3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这种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进一步动摇了银行的定价地位。根据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利差的变化情况,估算出我国银行业利润将会少25%左右。
  (二)经济增速放缓对经营效益形成压力
  2014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仅为7.4%。虽然二季度在“微刺激”的带动下,内需各部分有所企稳。但是7月投资和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为0.68%,是3月以来最低的环比增速,而房地产市场仍旧低迷,这些同时表明下半年经济再现下行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发展时代;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犹在。这将不断减少了银行利润增长的机会,同时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较大压力。
  (三)金融脱媒趋势不断侵蚀银行传统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金融脱媒”越来越突出,银行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在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上,虽然各类金融机构不尽相同,但在各方面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余额宝、财富通等货币基金的横空出世,侵蚀了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阿里贷、人人贷等网络贷款的层出不穷,侵蚀了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截至2013年末,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机构已达250家,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更是异军突起,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7%。
 (四)准入制度的放松倒逼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
  随着银行业准入制度的不断放松,加剧了我国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自2006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逐渐加大了国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但是为了履行当初的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及机构投资者的管制和限制逐步放松和减少,特别是近期新的QDII2和RQFII试点的推行。同时,2012年4月,前国务院 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中央己统一思想要打破银行垄断,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2014年7月,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等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民营银行的开闸,大大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激烈程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机会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机遇。面对新的变化和趋势,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不断确立新的盈利机会。
  (一)公司业务的机会分析
  1.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大型企业的规模和地位决定了仍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具有全面的金融需求。预计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型企业客户中收益超过1万亿元。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金融服务应向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服务转型,其重点是建立综合营销机制,加大作协力度和提高决策效率,加强个性化金融方案的定价能力。
  2.对于中型企业而言。银行对其定价能力较具有相对优势,而中型企业本身也潜力巨大,是有待挖掘的宝藏,预计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从中型企业的收益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中型企业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因此,要针对中型企业的特点,建立健全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风险政策、方法和工具。
  3.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有显著作用,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对象。小微企业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向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转变,建立健全适合于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工具,避免小微企业升级为中型企业后的客户流失等。
  (二)零售业务的机会分析
  1.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服务渠道和模式的变革。2013年末,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18亿人。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将是未来银行的必争之地,其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提高精准营销能力,以客户需求为驱动提高快速迭代创新能力,让客户在不同的渠道上享受一致的服务体验等。
  2.私人银行客户以其高收入将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据201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财富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有百万富翁家庭237.8万个,较去年增加了82%。私人银行业务转型的根本在于建立健全高效的服务平台和运行机制,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隐私保护、投资理财等特殊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将越来越重要,其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信贷也发展较快。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应吸取以往部分产品资产质量不高的教训,找准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熟悉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等业务
  1.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3年末,全国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到10.24万亿元,理财产品来源广泛;保险业资产总额、托管证券市值及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8.29万亿元、15.36万亿元、10.91万亿元,资产管理需求旺盛。因此,构建资产管理平台,有效衔接供给和需求,提高资产配置能力,尤其是发挥银行的专业优势,提高在资产托管和养老金等领域的资产管理能力。
  2.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海外银行和小型银行提供拆借、清算、支付、现金管理等服务,预计到2015年,金融机构客户将带来超过800亿元的收入,贡献45%的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收入。应将金融机构客户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梳理和整合相应的管理流程和资源,研发和优化相关的服务和产品,适应高效运作和频繁交易等要求。
  3.人民币国际化将为国内银行带来巨大商机。在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及投资相关的结算量将达到9万亿元;在人民币清算服务上,未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将在境内进行最终结算;在人民币交易上,资本项目的放开必将诞生人民币在案市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研究分析,创新服务和产品,提前谋划布局,把握市场先机。
  四、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基于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会的分析,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和特点,本文认为推动盈利模式转型的措施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加快公司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
  1.针对大型企业客户。重点发展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牢牢把握债券发行、股票承销和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新机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高综合定价能力,促进交叉销售;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同时拓展上下游客户,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发展。
  2.针对中型企业客户。将其作为独立的客户群进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银行对中型企业的定价优势,不断提高中型企业客户的贡献度;创新中型企业信贷和风险政策,完善风险工具和手段,抓住中型企业关键风险点;帮助中型企业转型,立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部分投行业务,为中型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
  3.针对小微企业客户。优化完善小微企业经营模式,坚持向零售化和批量营销转型,切实提高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充分借助政府、协会、产业群等优势,引入风险池等缓释手段,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风控能力;围绕小微企业发展周期,在发展初期协助引入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在成熟期拓展其上市融资的机会,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二)加快零售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
  1.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将银行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银行的资金、信息和信用媒介的传统优势;把银行服务与智能手机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在线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在服务理念上,从产品销售向财富规划转型,实现“融资”与“融智”并重,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致力于私人银行客户的隐私保护和资产增值,建立面向客户的投行、信托等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增值服务领域;同时嫁接零售、对公和资产管理等渠道和业务,促进交叉销售。
  3.把握消费金融发展机会。适应经济结构转型、收入分配改革和扩大内需等变化,充分把握消费金融需求,科学分析个人贷款及信用卡分期等产品的风险及机会,严格防范欺诈和违规支用风险。
  (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树立正确的风险收益平衡的观念。站在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角度,处理好 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以我国整体风险水平为标准,各银行统一的风险偏好,清晰、一贯地加以传导,并维持和谐稳定局面。
  2.研究制定面向不同客户和产品的风险策略。在统一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客户和产品,明确相应的风险政策,制定相应的授信、审批标准。
  3.研究制定科学的资产负债结构策略,优化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流动性缺口管理,提高全行整体流动性管理水平。
  (四)加快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1.加快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和客户的不同生命周期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并嵌入业务流程,形成体系化的运行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
  2.积极打造资产管理平台,提高资产管理能力,满足公司、养老金、个人及私人银行等各类客户的理财需求。发挥集中运营的优势,充分调动保险、信托、基金等子公司的作用,并依托第三方,建立统一的资产配置及管理平台,拓展业务范围,丰富资产供给。
  3.研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或资产管理业务部门,整合本行及子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及能力,不断优化与资产管理相关的风险体系,提高运作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适应监管要求的变化。
  (五)加强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1.制定产品创新规划,明确产品创新战略。建立清晰的产品创新策略,坚持“自主创新、引领为主”,强化产品组合创新,充分体现差异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2.确定产品创新的重点。牢牢把握国家经济转型主脉,充分发挥整合与联动的优势,全力抢占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链式金融等创新领域。尤其是要加大小微企业、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战略新兴业务的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3.建立有利于产品创新的体制机制。切实发挥相关职能机构的组织、推动和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各级行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产品研发和需求驱动相结合的创新责任体系。对于重大产品研发,组建银行跨部门的任务型团队,加强协作,提高效率。加大产品创新激励力度,加强产品创新队伍建设,培育以鼓励创新为核心要素的产品创新文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