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12年新春伊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国际经济形势未见好转,但今年的“用工荒”依然如期到来。据广东省人社厅预计,珠三角地区节后短期缺工人数近100万,占珠三角务工人员总数的5%;而北京市在大多数岗位薪资提高10%~30%的情况下,仍有近10万个岗位在等待回城劳工。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物流人才中,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物流师资也面临全面紧缺。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将达到30万~40万人,预计今年将会更多。物流人才的巨大缺口,使国内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也成为热点。因此,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物流教育的投入,以培养不同层次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物流经济人才,高校先后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在如此形势下,令人难以置信的社会现实却是:一方面表现为“用工荒”,因物流业发展迅猛而使得企业急需各类人才;一方面又表现为“就业难”,因众多的人才一职难求,使得大批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前景暗淡。这看似矛盾的两面纠结在一起,恰恰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和教育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解决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矛盾迫在眉睫。
1 物流人才供方主体现状分析
1.1 貌似紧缺,实质是“此供非彼求”
历经10年时间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被列为中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只要毕业生们到火爆的物流人才专场招聘会上走一圈就会知道,其实目前的物流人才呈现出两头抢手,急需管理与操作人员。对于高管人员要求较高,毕业生由于能力所限难以企及;而目前市场上需求数量最大的物流操作人员,如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货代操作员、进出口操作员、客户服务人员等,不少大学毕业生又嫌基层工作太艰苦,对工作地点挑肥拣瘦,纷纷放弃就业机会。事实上,物流人才可分为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三个层次。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司机、搬运工、包装员、仓库作业人员等等其实都可以归为物流人才。而媒体上所说的庞大的人才缺口,显然是囊括了一线操作人员。因此,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看均不能画等号。
1.2 物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较为混乱
日益发展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走上更正规化的管理轨道,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同岗位的物流人才都需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因此有部分应届毕业生因为没持有不同级别的物流资格证书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我国各种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眼花缭乱,个个说自己的证书“最权威”、“最具含金量”,让众多物流从业人员无从选择。如此体系繁多的证书,不同的颁证机构有不同的物流培训体系,而实际培训内容又大相径庭,造成学员难以选择、没有方向;教材不统一,学员学习盲目;师资不规范,不少非专业的、“照搬书本”的物流老师混杂其中,误人子弟;考试走过场,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获得相关工作前的职业技能。相关管理部门也没有科学规范培训市场,浑水摸鱼的钓鱼式、合作式培训居多。
1.3 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主体意识不强
从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招聘物流专业的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看,80%的用人单位认为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在校期间也很少参加实践操作训练,许多物流操作流程和设备都认不明确,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以致在工作岗位无从适应,无法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另外,中国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现在许多年轻人“啃老”,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老”可“啃”,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可以等到有满意的工作为止。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就业市场需求和供给上的不适应。大学生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
1.4 80、90后大学生期望值高,注重人的解放
这几年,“80后”、“90后”这一代认为工资已不是求职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介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即便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会到一个小的物流企业做一般操作工人。因为物流底层的工作人员不仅不体面,而且工资又比较低,只有高层的收入相对比较丰厚;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对工作岗位的挑拣,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挑剔”、“眼高手低”,而是人的解放;标志着人不再单一地只受经济因素的驱动,而更看重个人感受、发展前景等精神因素,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5 社会供方的可替代性因素增多
一是目前全国约1.0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有近2000万是已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民工,可随时准备转移;二是各类企业中约2400万城镇富余劳动力,亟待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三是逐年累加未就业的大学生有100多万,他们还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很多大学生也倾向寻找专业不对口工作。三类供方汇集,数量巨大,对操作性强、学历要求不高的物流操作层工作来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 物流人才需方主体现状分析
2.1 物流行业基础薄弱,自动化程度不高
当前,各级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建设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国内外各种物流峰会、研讨会、展览会和研讨班纷纷举办,热忱度越来越高。加上各种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对物流宣传和跨国物流企业进入国内的报道有夸大倾向,造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误导,一夜之间有几辆车、几间仓库的传统流通企业,摇身变成了某某物流公司。然而,我国物流系统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在仓储设施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仓库70%是普通平房仓库,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比例极低,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更少。在使用的搬运工具中,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而可视屏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却很少采用。在运输工具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运输车辆中,普通车辆占70%以上,而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
头及特种运输车辆却很少。物流企业开发和使用的物流信息软件,性能水平不高,即使有些软件比较适用,但有时也与客户系统不兼容。
2.2 企业期望值过高,强调“现时利益”
从大多数用人单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最为缺乏的是懂物流实际操作(如能进行国际贸易中的报关、报检,清楚物流项目审批程序等)、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尤其是国有大型物流企业或外资、合资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这类物流人才是目前人才市场上的宠儿。“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真正懂物流的实战性人才太少,毕业生难以很快达到实战要求。”一家物流公司的负责人认为:物流人才虽然被列为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但经过几年井喷式的发展,初级员工已趋饱和,而且入行门槛低,随便转行的都能谋得一职半位。作为用人企业,他们愿意招聘有二、三年从业经验的职工,对中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相对更为急迫。相关的高级管理人才比较难求,那些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很受欢迎。所以,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在大学四年中掌握的基本都是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性的工作经历。
2.3 企业当前物流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差
当前从事物流的企业大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网络散,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全社会的物流整体效益较差。大部分物流工作环境差,大部分养尊处优的80、90后大学生适应不了这种环境,从而望而却步。
2.4 物流业薪酬低,企业希望“物超所值”
物流行业由于技术应用程度低,又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也难以在规模效益上有所突破,所以,企业利润率普遍较低,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也普遍偏低。虽然在人才招聘会上随处可见企业打出的高薪广告,招聘物流人才动辄几十万的薪金也是见怪不怪。物流行业的“金领阶层”是指那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与管理型人才,他们才是企业高薪聘请的对象。对大多只有空头理论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平均工资并不会很高。
2.5 企业长远意识不强,倾向于招聘普工
有调查显示:企业“怕留不住人才,企业成为他们的培训学校和跳板,企业为他人作嫁衣”的占64%,而大学生有“最多三五年,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然后跳槽到更好的单位”想法的竟占76%。大学生动辄想跳槽,企业不愿当跳板,宁愿招聘可以立马上手的普工或农民工,这一矛盾才是产生错位问题的关键。
3 物流人才就业难的高校原因
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大中专院校,对物流业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面对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状,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的缺陷也值得我们反思。
3.1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改革
(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晰,教育理念滞后。目前各类物流人才培养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三段式”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套合理的、标准的、规范的教学软件来引导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去熟悉物流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认定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过高,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而实际上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培养的本科学生很难定位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专业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现代物流业是由商业、物资、储运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而绝非上述产业、部门的简单相加。但目前高校的物流相关学科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仍未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存在严重的物流教育条块分割和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的现象,许多学校的物流教育甚至只停留在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个环节上,使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目前大部分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教学设施简陋,如没有成熟的物流实验室,没有引入诸如条形码识别机、自动分拣机等现代化物流所需要的先进装备,使学生对于这些设备没有实物印象和操作技能,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毕业后从事的竟是搬运工的工作,让学生们感到失望,企业也不容易接受。
3.2 高校就业指导需要深化
(1)就业指导体系尚需完善。当前高校就业教育主要在大四进行,而此时主修课程已经结束,知识结构基本定型,就业期望值也基本确定,再谈论转变就业观念,为时已晚。
(2)学生综合素质尚需提高。高校毕业生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尚需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捕捉和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否则难以制胜。
4 物流人才供需错位问题解决之路探析
4.1 政府方面
国家应继续大力支持物流行业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物流企业办公水平,相关行政部门应规范物流企业执业资格,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政策调控,规范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制定政策,引导高校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办学模式等各方面作出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化解“就业难”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完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化,解除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完善劳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性别歧视等问题;政府应推动高等教学改革和创新,促使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衔接起来,赋予高校自主权,鼓励高校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预测,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消除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错位。
4.2 高校方面
(1)明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主要培养对象为物流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他们应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掌握物流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能解决现代物流产业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本科生教育注重专业素
质、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决策能力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他们是物流产业的主力军;专科生教育层次应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从事物流实际作业的操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人才培养层次的合理性,造就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多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2)突出学生的实践教学。由于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和实践性,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校内的实训室可以购置一套实习模拟软件进行各门相关课程的实训;也可以聘请校外资深有经验的企业员工来校进行相关课程及技能实训指导、训练,同时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对于校外实训室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到物流公司或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进行现场教学;也可以对已经临近毕业的学生,在课程即将完成的同时,由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相关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到即将从事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3)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捕捉和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就业指导部门开设就业课程,授以求职技巧;收集就业信息,畅通信息渠道。
4.3 用人单位方面
首先,制造企业应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物流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营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为物流人才的健康成长营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要完善用工机制,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明确人职员工所享受的保障及待遇,以优厚待遇吸纳人才,增强物流人才储备意识。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同时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研究机构,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以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4.4 市场方面
由于学历教育时间较长,人才培养周期较慢,很难满足物流的需求缺口,所以为尽快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应强化职业培训工作,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培训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尤其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职业培训形式要多样化,采取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组织培训、挂职学习锻炼等方式,如选派人员到国外教学科研单位进行物流专门和系统的学习,引入外国物流专家指导企业物流运作,并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造就物流人才。不同企业之间可进行横向学习与交流,不断提高整体物流服务水平。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承认且具有权威性的物流师资格考试和认证。对获取资格证书的可以适当免修一些内容重复的相关课程,处理好物流从业资格考试和认证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4.5 社会和媒体方面
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除了增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力外,更离不开社会就业服务这一助推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调整,因此,我们应顺应形势,优化社会管理模式,如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收费标准,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联网等;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媒体应正确引导,不必夸大“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影响。否则,不仅“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工资”的报道会使“读书无用论”抬头,而且会误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对职业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也给农民工带来不正确的预期,产生不应有的误解。
4.6 物流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物流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脚踏实地,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一心盯在高管职位。事实上,物流业内名声响亮的人物,如联邦快递的中国区总裁陈嘉良、UPS的中国区总经理陈学淳,他们当年也都是从企业的基层岗位一步步做起,直至获得今天的成就。其次,立足现实,客观全面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评价,或者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或者因估计过低而信心不足,结果都容易导致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受挫;也有不少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要,因而在择业问题上显得迟疑、彷徨和烦恼。只有全面、正确地把握自己,才能在择业中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第三,主动选择,把握就业机会。一方面,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技能,增强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的优势;另一方面,要主动把握就业形势,及时了解有关方针政策,多方面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当前,物流毕业生就业可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民营、股份、个体等企业,而在企业就业则愈来愈多。第四,要掌握求职的方法,善于“自我推销”,向用人单位宣传和展示自己,让用人单位了解、认识和选择自己,此外求职时还应讲究求职技巧,平时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才能在面试中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获得求职的成功。物流行业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考取不同级别的物流业证书,掌握相应的技能,为上岗就业增加一个砝码,但应避免盲从跟风考证,浪费人力财力。
物流人才供需方面的错位现象早已凸显,这些问题却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在我们这个曾经标语口号泛滥的国度里,官场上依然习惯于喊口号,无论什么理念,理解的在喊,不理解的也在喊。解决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整合社会各层面的力量,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