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15-08-04 09: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为了遏制会计造假,重塑会计诚信,阐述了构建会计诚信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选取了评价指标,并介绍了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关键词】
  会计诚信;评价;权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作为会计工作的主体,即会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的利益。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价值的会计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会计行业以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已逐渐成为主流,但不讲诚信、会计作假行为也时有发生。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多样化的趋势,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会计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核心价值体系,以引导会计人员价值取向, 逐步培育以“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和进取创新的追求”为基本内涵的中国会计核心价值,为会计行业、会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精神动力。
  一、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是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诚信评价结果是否真实准确的重要尺度。没有一套完善的诚信评价体系,就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根据会计诚信评价的特点及信用信息采集的特殊性,会计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当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被评单位的会计诚信情况。在指标设计时,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使指标概念明确,权重系数确定合理,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以科学理论为依托,使评价体系所含指标能对被评单位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客观评价,同时避免指标间的重复和简单罗列。
  2、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反映企业会计诚信状况的指标体系表现为一系列数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和说明企业诚信状况。因此,选取时应注意从多角度出发,全面反映评价对象。在指标设计时要本着系统性原则考虑,合理构建层次指标,力求做到评价体系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可行。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评价结果能实现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同时指标概念要清晰,数据易采集,评价方法便于操作。
  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评级机构不可能始终关注被评单位的诚信情况,应采取动静结合的办法加以管理。在评级间隔期间,对被评单位实行静态管理。若发现被评单位的诚信状况发生改变,应重新认定其等级,实行动态管理。
  二、会计诚信评价指标的选取
  构建合理的会计诚信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收集筛选数据样本,选取合理的指标,确定指标分数值和评价等级,制定严格的设计程序及反复的实践验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指标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体系评价出的结果,其选取应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很多企业内部信息无法获得,所以评价指标设计时应考虑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不能脱离实际。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大方面设计指标。
  定性指标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与会计人员有关的企业信息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指标:会计执业环境包括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置、会计人员任用实行回避原则、交接程序、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包括依法建账、凭证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会计科目设置与核算方法、报表的编制与重大信息披露、档案管理;内部控制包括不相容职务划分明确、财产保全、授权审批、风险控制;财经法纪检查情况包括信贷诚信状况、纳税诚信状况、审计及其他专项检查。二是会计人员自身的信息资料, 可以从会计人员学生时代是否有作弊记录, 是否有犯罪记录, 是否按时还贷, 是否按时交纳个人所得税等几个方面设计指标。
  定量指标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诚信状况和会计管理诚信状况。会计核算诚信状况包括资产失真率、利润失真率、会计信息记录失真率、凭证抽查失真率。会计管理诚信状况包括违法违规查处率、会计资料失真率、票据缺失率、资产非正常缺失率。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有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两种。快起诚信评价体系的定性指标较多,宜采用主观赋权的方法,这里主要介绍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法。首先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得(A.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是系统工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与决策方法。它特别适合于处理那些多目标、多层次、又难以完全用量化方法来分析与决策的复杂大系统问题。它可以将人们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来表达和处理,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较完整地体现了系统工程学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思路,即将一个复杂问题看成一个系统,根据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有条理的有序层次,以一个层次递阶图直观地反映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系统分析阶段)。这样把对复杂系统的求解,分解为对简单得多的各个子系统的求解,然后再逐级地进行综合(即系统综合阶段)。层次分析法是一种适应于无结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多目标)问题的系统分析方法,具有模型简单、计算方便、能够刻画人的思维过程的特点。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般决策问题中,针对某一目标,难以同时对若干因素作出精确的判断,将它们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以数量来表示,从而排出大小次序;但如果先把把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需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四、结束语
  会计诚信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诚信建设涉及工商、银行、税务、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涉及工业、商业流通、交通运输、农业、对外经济合作、金融等多个行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难度较大。目前的观点、方法需在实践中需不断地修正、完善,更需要宏观层面上的政策作保障,会计诚信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4(3).
  [2]何发明.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成因、危害及对策[J].四川会计,2002(3).
  [3]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4]陈作华.试论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对策[J].经济师,2004(9).
  [5]张云来,王艳红.加强会计诚信, 提高信息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2005.
  [6]岳上植.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4).
  作者简介:
  沈妮(1964-),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财务管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