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低碳时代的经济发展形势及相关策略

2015-12-16 15: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的变化,低碳时代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选择。低碳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关注低碳时代、把握低碳经济,了解低碳时代下的经济发展,转变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趋势,采取应对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低碳 经济 策略


  气候恶化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巨大威胁。过去50多年的众多研究结果证明,人类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全球平均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从全球气温上升到两级冰川的融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自然危机。如何应为及解决危机是人类不得不正视面对的重大课题。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围绕如何减少能源的排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低碳”成为与会各方争论的焦点。从此,“低碳”一词为大众所熟知,成为世界热点。“低碳时代”就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概念,及时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历程。

  一、低碳时代的经济发展

  低碳时代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时代。全新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人类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领域。如何转变低碳时代的经济模式?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提出了“低碳经济”理念。

  “低碳经济”理念是低碳时代的经济发展观念,低碳经济既是低碳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度变革、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形态,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经济活动的低消耗,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小化乃至无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转变产业结构,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时代的经济发展不仅强调经济的高度发展,更加关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低碳时代的低碳经济与工业时代的高能经济最大的区别。

  二、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

  低碳经济理念已基本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认可并付诸于行动。但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而言,低碳经济的内涵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化,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关注发展,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双赢。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低碳时代,不仅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要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结构优化、保持经济高速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城市化、现代化。因此,相对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更加困难、意义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

  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碳经济,兴起低碳经济革命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诸多瓶颈,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 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尽管政府努力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及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人口每年仍以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就业问题、资源消费问题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问题,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

2、 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及物质材料,造成能源的消耗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 工业化程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即中化工业阶段,仍然是以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调整能源结构的难度大,要比其他国家承受更多的压力,花费更多的资金,解决更大的困难,付出更高的代价。

4、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产业体系薄弱,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发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报告指出,我国未来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主要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只有18中是我国目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示,低碳经济转型大部分技术需要依赖国外,引进国外技术。

5、 政策滞后:我国现处于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政策等都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没有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只有加强消费、流通、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立法,增加政府的宏观政策管理,才能保障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

6、 低碳经济的校园教育: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对思想文化的传播起着先锋的作用。低碳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要求学生树立低碳观念。但我国的部分学校对低碳经济的校园教育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把低碳经济融入到校园教育中,很多学生还没真正的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更别说如何去做了。

  三、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负责人大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因此,我们应找出解决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 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政策及法律法规是人们最高的行为准则,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规范企业及个人的行为,使企业和个人都积极投入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因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同时,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通过立法促进低碳经济的推进,通过财政、税收、产业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2、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技术落后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薄弱的一环,而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它们既有发展新能源的动力和需求,又掌握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在新能源研发和应用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研发自己的低碳技术、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促进能源技术的发展,改变技术落后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增加资金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如开通环境金融、风险投资,建立能源基金等。

3、 调整能源结构、着重发展替代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煤炭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节约利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只有开发替代资源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才是根本的出路。把节约煤炭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广大的农村广泛利用生物能源,大力发展沼气,为百姓做饭、取暖、照明提供能源,培育低碳生活方式。

4、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转变能源结构的关键。只有重视低碳技术,增加技术投入,促进低碳技术的更新,把可再生能源、核能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的重点规划,才能发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一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中国发展低碳技术的技术线路图;二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三是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四是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低碳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5、 转变理念,培养人民的低碳意识,兴起全民低碳活动。

  人民是国家的主任,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普及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是人们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节约煤炭能源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提高煤炭能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政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人们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地、科学地引导,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向低碳、生态、健康的方向转变,使之消费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6、加强低碳政策引导,营造校园低碳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校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因此,学校应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学生的行为,营造正确积极的校园文化,将低碳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低碳观念,并付诸于行动。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对煤炭等高消耗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缓解我国能源压力、调高国际地位的必然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复杂工程,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踊跃参加,健全法制、创新技术、调整结构、统一认知、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张政航.低碳经济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集体经济.经济观察,2010.06(上)(17)

【2】 冯煜。石琳[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第2期(6)

【3】 林宏,岳凌云.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浙江的建议[J].城市经济,2009(9):30-32.

【4】 申秀英,刘沛林,徐美.低碳理念下的环境教育优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0,(1).

【5】 王磊.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2).

【6】 麻东锋.关于高等学校引入低碳教育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