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浅析“去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5-12-14 11: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经济的全面崩溃使“去全球化”这个新的名词流行起来。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了当前世界面临的去全球化趋势,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去全球化 贸易环境 贸易现状

  约翰.邓宁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而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人祸和石油危机的天灾,世界经济正在以明显的速度和规模衰退。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末预言2009年的经济会上涨2.2%,但是现在它却认为今年的上涨率仅为0.5%,是近60年来最低的。而这还是乐观的估计,因为在2008年末,一些国家的经济的年衰退率已经超过了10%。虽然经济放缓和去全球化不是一回事,但是全球化的进程确实正在往相反的方向进行,因为全球化意味着货物,资金,工作流动的全球一体化,而现在这些进程都遇到了阻碍。
  1.全球贸易陷入困境。2008年下半年开始,物价下降,美元升值,贸易增速迅速放缓。油价的飙升导致运输的成本的空前上涨,从香港到美国东岸的运费自2000年以来几乎翻了一倍。货物流动的成本已取代关税,成为当今全球贸易最大的障碍。到9月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贸易量正在下跌。到12月,国际空运协会称,货物空运(占整个世界货物贸易量的1/3)在12月下降了23%,下降幅度是2001年9月底的两倍,而2001年9月是受9/11恐怖袭击的影响。
  2.经济低迷对那些向国际贸易开放程度最多的国家影响最严重,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之一的中国,目前为止的表现并不那么差。至2008年4季度,中国经济仍有6.8%的增长。但是新兴市场的贸易问题因资本流动的转变这一全球化的第二大阻碍而变得更糟糕。据世界银行称,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净私人债务和股权将从2007的1万亿美元到2009年的5300亿美元,换言,从占发展中国家GDP的7.7%到3%。而国际金融机构看到了更加严峻的下降。说今年银行从新兴市场收回债务将多过注入新的贷款,那些国家的债券市场在2008年4季度受重挫,交易额低于50亿美元,而在2009年2季度,他们又发行了500亿美元债券。新兴市场的人们对金融自由有复杂的感情,可能对它的逆转也不觉得遗憾。但是,海外直接投资不一样,很多人欢迎新建的工厂和新增的工作。海外直接投资也是技能和技术从发达国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种最普遍的渠道。而海外直接投资也在减少。美国贸易发展委员会称,2008年全球的海外直接投资缩减21%,减为1万4千亿。世界投资机构协会称,海外直接投资今年将继续缩减12%至15%。
  3.全球化逆转的第三方面,工作流动,紧随其他两项,表现得比较滞后。国际劳工组织预测09全球失业人数将比2007增加3000万。这多是因为经济衰退引起的,而非去全球化。但有些归因于贸易量的下降(外贸公司将裁员),一些则归因于投资的减少(如果对外扩张的计划被砍,就不会有新的就业)。
  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没有伤到元气,但是与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的中国经济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去全球化的冲击。
  一、中国的外贸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
  1.去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的贸易环境的SWOT分析

优势S

劣势W

新兴经济大国

经济增长方式仍未转变

劳动力资源丰富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技术引进依赖性强

市场潜力大

内需不足,收入差距大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消费谨慎

外汇储备丰富

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的形式积累

机遇O

威胁T

国际市场价格回落

全球经济低迷,外需萎缩

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资金短缺

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减少

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

贸易摩擦频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去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的贸易现状分析
  (1)进出口贸易额。到2009年第二季度为止,中国的进出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并以类似的速度下降,贸易顺差缩小。中国进口的大多是原料或出口商品的生产的中间投入,进口量急剧下降的很可能是未来数月生产和出口进一步下降的信号。因此,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中国的贸易盈余可能会略有缩小。
  (2)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决定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并逐步优化。“两高一资”产品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回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较快。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偏低层次: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赚取微薄加工费,高新技术产品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国外核心零部件或关键性技术,这使中国频遭知识产权等新型贸易壁垒。   
  (3)贸易方式。加工贸易长期以来是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曾经拉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使中国逐渐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面临贫困化增长困境。但在2008年中国一般贸易在国际贸易形式严峻的背景呈现逆势增长态势,并逐步超过加工贸易。这表明一般贸易的抗险能力比加工贸易强,而中国也用外贸政策逐渐收紧加工贸易,促使贸易方式优化。
  (4)贸易主体。中国进出口的一半以上产品都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很多中小企业在为国外知名品牌做贴牌生产。但从2008年的贸易主体数据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增长放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增速提高。中国企业正在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走出去”,但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5)贸易市场。中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快速增长,对美欧出口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美日分别是我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地位。在经济低迷的影响下,印度对我国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等贸易救济调查,欧盟也用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我国贸易市场的高集中度加大市场风险和经济损失。
  二、中国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农民工的失业率攀升
  日前,中国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今年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这虽说是因为经济衰退引起的,而非去全球化,但有许多都归因于贸易量的下降(外贸公司裁员),还有一些则归因于投资的减少(如果对外扩张的计划被砍,就不会有新的就业)。其实失业问题的严重性,自2008年第3季度后逐渐显现。进入10月份以来,就业形势发生了三个变化。首先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其次,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三是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
  2009年全球化对移民有着 致命的影响。在过去10年里,较之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多的人愿意自由往外迁徙,现在,有些人正在回到原处。农业部根据固定观察点最近对10个省市的数据调查,得出农民工提前回流量占农民工总量的6.5%。因此,如以6%的回流量估计,全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已有780万人提前返乡。农民工就业主要在工业生产型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放缓,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意味着经济去全球化确实波及到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
  中国东部地区的增长一方面靠出口,另一方面靠外资,中国吸引的85%的外资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所以国际市场上经济一出问题,外资进入就减少了,出口就下降了,东部受的打击是首当其冲的。而中西部地区主要靠内需和资源性产业支撑,因此它受的冲击相对小,甚至可以说由于东部地区增长相对缓慢,会给中西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东部的富余资金可能更多地流向中西部,能使它的一些资源性产业、内需产品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经济“去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不管它是过渡性的还是永久性的,对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因此,现阶段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去全球化”的动因和趋势,充分地认识其对世界及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制定积极安全的经济发展战略性对策,才能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把所受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陈秀山:《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绍兴晚报 新知周刊·新知讲堂,2009年6月30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