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索

2015-12-14 11: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产迅猛发展,而民族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那么加强文化发展的建设,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对如何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阐述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的相辅相成,以及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管理办法,论证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物产资源;经济;产业调整;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中经济跨时代性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沿海区域为发展以延伸到周边区域,各个区域中心城市以点带面竞相兴起,并逐步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为基础点,探索出适宜发展途径的过程。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古黄河入海处,有一片153000公顷的滩涂湿地;汹涌的河水奔腾呼啸地从中穿过,汇入大海。这就是1987年建立的,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51.6毫米。这片三角洲是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陆地的海相沉积平原。现代黄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滩高地,坡地,大型洼地等。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各种鸟类约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受保护的达10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32种,各种鹭类、雁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
  当前,全国和全省正在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一轮产业转换和增长的经济周期性,全力抢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高点。同时,经济发展出现了国民经济进一步软化和服务化增大的新趋向,旧的“以工业立省” “以工业立市”的目标替代为“以文化立省”“以文化立市”的新目标,这对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黄河三角洲的产业主要是以石油资源为基础,其可持续性和产业接续及转换,也面临着经济和产业进一步调整和接续的问题,抓住这个机遇和迎接这个挑战,避免陷入“资源城市的接续危机”的困境,文化产业是应当思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选择。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削弱经济发展中出现国民经济软化和服务化增大的趋势。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着重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要改变理念”的重要性,而不是将文化产业当做经济发展手段,从而忽略文化产业的精髓。发展文化产业理念,一方面要与传统产业提升要求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当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合理建设再分配,创造与消费相互促进,不能单纯的依靠当前资源的利用修改,使文化产业呈现原地循环态势。
  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社会性,有悠久历史的沉淀,有乡村风俗的环绕,有戏剧文化的传承,有工业文化的转变,有生态平衡的变迁,有革命转变的必然。这些或多或少的构成了黄河三角洲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色。形成了非物资的不可移动的资源,且具有垄断性。这些都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比较文化产业自身优势,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作出的突破。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本地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树立良好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观念,大量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鼓励国有和民营资本进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据此,黄河三角洲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调整办法如下:
  (一)、以主体产业区为主要载体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布局四大主体产业区。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渔业畜牧区、高端产业区四大主体产业区。大力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尽快提高承载服务能力,突出发展电力能源、现代物流业,化工等重大项目建设,使之成为生态化工基地和能源供给基地。
  (二)、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使我国第一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经营形式提升农业产量,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以及休闲观光、生物质产业等新兴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黄河口优势农产品品牌。
  (三)、统筹区域发展和全力突破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四大主体产业区建设,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生态建设平衡化。实施“突破利津”战略,以产权为纽带,加大力度对区域性建设的投入,构建合理交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现代公共文化设施。
  (四)、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大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黄河三角洲各个区域、各个产业有机结合,推进文化创新,打造黄河三角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整理和有效整合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齐文化、艰苦创业的石油文化、开放交融的移民文化、薪火永传的革命文化、神奇独特的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提高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传播能力。
  黄河是一条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每年携带约16亿吨的泥沙奔流而下,约有12亿吨的泥沙沉积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公里,每年新造陆23-28平方公里,使3-4万亩海域被淤积成为新的土地资源。“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这一优势给保护注入了新的生机。它不论作为珍稀鸟类的停歇地和越冬栖息地,还是作为独特的河口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生态意义。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批创新型城市作为依托和支撑,有一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进行强有力的推动。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千载难逢的 历史机遇,是拓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对于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也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科学摆布,深化文化开发建设战略研究,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高水平,抓紧编制和完善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作出具体部署,确保开发建设有序高效推进。

       参 考 文 献
       [1]石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山东社会科学.2001.(04).
       [2]李沈阳.近十年来黄河三角洲区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04).
       [3]徐静.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瓶颈因素与对策.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06)
       [4]张高生.李俊.李岩.黄河三角洲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农村生态环境.20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