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中国语言经济学研究论述

2015-12-02 15: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对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总结与述评。中国语言经济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4年以来逐步形成了研究热潮,但尚处于以介绍和借鉴国外语言经济理论及实践为主的起步阶段。研究对象上侧重于学科概念,研究内容集中于文献研究和理论探索,研究成果集中于对国外已有研究的引进、评述、反思和批判。今后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一方面要将研究视野从学科概念层面深入到具体问题层面,加强理论和专题研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语言经济学优势,加强原创性研究和应用研究,集中力量研究我国语言经济、语言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中国语言政策和规划的成本、收益及其评价等。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以跨经济学和语言学为主,同时涉及多种学科门类的边缘交叉学科。它主要采用经济学的理论范式,把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语言变量的研究中,同时也研究语言与传统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张卫国2009)。语言经济学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审视语言学,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使语言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更紧密的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语言经济学的重要性正在提升,作为一门学科或一种学术思潮,已经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本文旨在对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总结与述评。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关学术动态,汲取以往的研究经验,促进该学科在我国的成熟与发展。文章回顾了语言经济学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情况,详细评述了国内语言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 什么是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nguage) 这一概念最早由信息经济学家 Jacob Marschak1965) 提出。他在考察语言信号传递效率问题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语言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语言具有的成本、收益、价值和效用的观点。这篇文章被公认为是语言经济学的开山之作。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为Marschak的语言经济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后的几十年间,语言经济学逐渐成熟并蓬勃发展。关于语言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Grin(1996)认为,语言经济学是指“在对表征语言变量的关系研究中,使用经济学的概念和工具。它主要(但不是绝对地)侧重于经济变量起作用的那些关系”;而有人则认为,语言经济学“利用经济学方法和工具研究语言能力的决定因素和后果”(Chiswick2008:2-3)。尽管语言经济学的定义存在着分歧,但可以看出,经济学理论、方法或工具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个可观测的事实是,语言经济学自产生以来,其研究内容和范畴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变化(即从单纯地以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现象和问题,到研究语言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由语言产业等引发的经济现象,比如,语言能力对收入的影响,语言经济的形成等),语言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所谈的语言经济学既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语言,又立足语言问题研究经济,这是由它的跨学科性质决定的。因此,语言经济学可以被理解为“‘语言’的‘经济学’”与“‘语言经济’的‘学’”二者的总和。这里有一个广义与狭义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利用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工具来研究语言及其相关问题(比如,研究语言本体问题,或研究语言和言语行为与经济之间的相关性等),均可理解为广义上的语言经济学研究(张卫国2011a)。明确语言经济学研究中的广义与狭义,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取向和现状。

  目前国际上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取向大体表现在:1)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如语言经济、语言动态发展(产生、演化、消亡等)、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2)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等语言本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3)经济学与语言的关系研究,如经济学(语言)的修辞等。

  1.2国内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产生与发展与国外的情况相反,中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最早是由语言学界和外语学界发起的。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国内语言学和外语学者逐步体会和认识到语言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也展开了有关语言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和讨论。例如,陈建民、祝畹瑾(1992)较早地论述了语言的市场价值;刘绍忠、廖凤荣、谢之君(1998)讨论了语言的经济价值及其对语言学习和外语教学的影响及指导意义;高一虹、苏新春、周雷(1998)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察了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等问题。除此之外,何自然(1997:155-161)、陈建民(1999:282-285)等学者也在有关著述中论述或谈及“语言与经济”的问题。但是这些研究与国外语言经济学研究之间没有理论渊源关系,自然也就没有与之接轨。

  语言经济学研究在我国真正开端于20世纪末。许其潮(1999a)首次介绍了国外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正式将“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他呼吁更多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工作者加入到“语言与经济”研究的行列中来,拉开了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序幕。两年之后,汪丁丁(2001)利用经济学方法对语言习得问题进行了演化分析,开启了国内经济学界对语言经济学的关注。随后的几年间,关于语言经济学的论著陆续出现,但无论是来自语言学界,还是经济学界,它们基本上是从新兴学科的角度对国外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状况进行的评介。这种状况直至2004年以后才有所改观(详见下文)。

  尽管语言经济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它发展很快。特别是在语言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早在2003年,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在全103国率先尝试招收和培养语言经济学方向的博士生,并且于200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从事语言经济学研究的研究所(现扩建为山东大学语言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山东大学正式自主设置了国内第一个语言经济学博士招生专业,现已培养了5名语言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其中,宁继鸣(2006)是国内对语言经济学加以运用的首个实证性研究成果,对中国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及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张卫国(2008a)是国内第一篇对语言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详尽和系统研究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建立了一个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外的语言经济学研究都有很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从2005年起,一批与语言经济学有关的课题研究相继获得部分省市、部委乃至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使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例如,2005年西华师范大学薄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规划的区域经济学、区域政治学分析”、2011年南京大学徐大明主持的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语言经济及语言服务发展战略研究”、2012年山东大学张卫国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我国语言产业及语言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立项对推动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极大地调动了学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研究人员从事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信心。

  以上一系列情况表明,我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正在稳步推进。我们不否认目前语言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尚未形成气候,但是学界逐步认识到语言经济学的重要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语言经济学研究中来。特别是两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2009年、2011年)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开始有组织地进行。

  随着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立足于中国语言生活现实,对我国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例如,近年来新词、新语及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并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语言生活中。流行语、公示语、网络语言及其语用研究已不再单纯地停留在语言学及语用学的层面,针对这些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变迁所进行的经济学分析应运而生,如任荣(2003)、刘念(2004)、王同军(2008)和徐启龙(2011)等。这些研究的核心论点是,省力原则和经济的力量导致这些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并促进了它们的广泛传播。汉字简化(繁简之争)问题近年来一直热议不断,特别是2009年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恢复繁体字,成为当年语言生活中最大的热门话题之一。国内学者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对汉字简化进行了分析,代表性的研究有李增刚(2009)、张卫国、刘国辉(2010)等。

  张卫国 刘国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