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总部经济

2015-11-25 10: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总部经济是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的必然需求和必由之路。文章分析了开发区(头屯河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现实条件,结合区域实际提出发展策略建议。

关键词:总部经济;发展策略;开发区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2003年在区内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010年11月,开发区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实行区政合一。合区后,区域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公里,注册企业4000余家,产业发展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八大产业,四大基地”调整为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相互支撑的“三四四七” 的格局。
      2011年随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的推进,依托高铁客运站形成的高铁片区从规划蓝图走向现实,为乌鲁木济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发展总部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新疆创智商务总部基地成为开发区(头屯河区)“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的“七大基地”之一。
一、总部经济发展是开发区(头屯河区)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需求和必由之路。
      一是顺应新时期国务院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方针调整的需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转变,国务院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方针进行了三次调整:1984年开发区建立之初,提出“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针;2004年调整为“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2011年,调整为“三并重、两致力、一促进”的新的发展方针,即按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吸收境外投资与利用境内投资并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并重,致力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致力于提高体制机制的活力,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向以产业为主导的多功能综合性区域转变。”
      二是做大做强开发区(头屯河区)的自身需求。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以来至区政合一之前,一直以发展制造业为主并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全疆制造业高地,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达60%,在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工业产业集聚、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有效地发挥了窗口、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但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和基础条件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弊端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单一结构风险过大。例如: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区内支柱企业金风科技产值大幅下滑,造成2011年、2012年全区工业增加值指标实现困难。2.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根据对开发区二期用地单位面积税收效益的调研,44%的企业在1万元/亩以下,41.3%的企业在1-5万元/亩,6.7%的企业在5-10万元/亩,只有8%企业高于10万元/亩,土地投入产出率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为提高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以总部经济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迫在眉睫。
二、开发区(头屯河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分析
      (一)外部条件日趋成熟,总部资源迅速集聚,总部经济蓄势待发。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新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赋予的差异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及十九省市援疆工作部署和自治区确立的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和能源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使得大企业、大集团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速度参与到新疆的开发建设中来。2011年全疆招商引资项目统计显示共有30家央企拟在新疆投资建设88个项目,基本为在各地州投资的资源、能源类项目,这些企业的新疆管理运营机构成为首府总部经济增量资源。
      作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必将成为区域总部经济集聚之地。十二五期间,乌鲁木齐市作为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将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中介咨询、科技信息、文化教育、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资料显示,目前在疆投资的世界和国内500强及知名企业中,70%以上都设立在首府。2011年对乌鲁木齐市总部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公司139家,主要涉及区域总部、酒店、商场、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其中,自2008年至2011年投资建设的总部类项目共97个,涉及总部类企业94家,约90%为房地产项目。依托首府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商务设施、交通枢纽和公共环境优势,开发区(头屯河区)打造“新疆创智商务总部基地”的外部环境日趋成熟。
      (二)内部条件日趋完善,空间布局日渐清晰,总部经济的发展优势凸显。
      根据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提出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开放程度”六个一级指标中,开发区(头屯河区)“基础条件、研发能力、政府服务、开放程度”在乌鲁木齐市均位居前列。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开发区(头屯河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东靠高铁新区交通枢纽客运站,北邻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内外交通快速便捷。
      二是经济实力强。2009年乌鲁木齐市统计数据显示,开发区在全市不到千分之二的土地上,创造了9.4%的地区生产总值、12.4%的工业增加值、10.3%的财政收入和16.5%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成为乌鲁木齐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2011年,开发区(头屯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亿元,工业增加值121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15.1%、17.9%。本级财政收入37亿元,位居全市第一。
      三是产业基础好。已形成冶金、风电、食品饮料三大支柱产业和汽车、机械装备、新型建材、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四大新兴产业和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冶金工业基地、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基地、食品饮料加工基地、新疆创智商务总部基地、面向亚欧的国际物流及出口加工基地、面向中亚的软件信息产业基地等“七大基地”初具规模。自2009年提出打造总部基地以来,已引入葛洲坝集团、中石油西北销售、中石化胜利油田、昌源水务、广汇股份等大企业集团新疆总部。
      四政府服务优势凸显。以“致力于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服务理念,努力构建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 、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九通一平”软环境服务体系,数字化园区建设全疆领先。在多年为企业服务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政府服务经验,对投资项目实行从咨询考察、洽谈签约、批准设立,直至建设运营的全方位一条龙服务,为大企业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环评等手续全程陪同办理。早在2001年,就在全疆率先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成为全疆机关效能建设的“窗口”、“试验区”和“排头兵”,被乌鲁木齐市和自治区借鉴和推广。2003年,在国内率先提出“提高行政效能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并出版《提高行政效能的理论与实践》一书。2009年,与自治区党校合作项目《机关效能建设与政府改革》理论研究成功解题并列入国家行政学院课题。
      五是人才机制完善。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在区内设立了博士后科研站、两校一院科技园,现已在企业设立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区政府每年从本级财政收入中拿出0.6%的资金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专项经费50万元对进区博士进行支持。已与国内18所大学、科研院所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搭建了“清华专家学者维泰行”和“开发区优秀人才清华行”两个平台,邀请清华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入区实地了解企业技术和项目需求,利用科技专题报告会、前沿技术研讨会、企业技术攻关会、科技成果对接会“四会问诊”帮助区内企业解决在生产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加快技术升级,引导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六是区域功能及优惠政策叠加。开发区(头屯河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二类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出口监管仓、公共保税仓、新疆科技创新园、新疆软件园、新疆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国家、自治区赋予的各类优惠政策叠加,企业发展获得充分的政策支持。
      七是空间布局明确。按照区域地形地貌、交通区位和产业功能,结合乌鲁木齐市打造面向中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的发展定位和“三区六组团七大片区”的城市规划的调整,开发区(头屯河区)明确构建“头屯河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一期生活配套区、二期先进制造业基地、合作区新型工业集聚区、北新区临港国际物流园、铁路国际物流园、高铁片区总部经济区、二号台地总部经济和汽车城片区、甘泉堡优势资源转化生产基地”的空间布局。
      八是土地资源储备充足。2009年底,乌鲁木齐市规划调整,将原开发区二期延伸区纳入高铁片区开发范围。2011年乌鲁木齐市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吸引总部经济发展高铁片区和会展片区,开发区(头屯河区)迅速行动,助力高铁片区的规划、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同时启动位于二号台地1.57平方公里的总部基地规划建设。在当前市区空间严重饱和,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下,紧邻高铁客运站的高铁核心区和城市西线主干道旁的二号台地成为承接总部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
三、开发区(头屯河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与不足
      (一)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力还很薄弱。2010年,乌鲁木齐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首次超过工业。但主要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商贸流通的传统服务业占主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新力不足。根据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提出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乌鲁木齐市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32位,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四项指标均在30名之外。
      (二)区内总部数量少,集聚度低。受发展定位和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开发区(头屯河区)引进的总部企业数量较少,主要为制造业总部,产业布局未整体规划,分布零散。
      (三)商务楼宇紧缺,现代服务业配套薄弱。开发区一、二期用地邻近机场,建筑限高,区内无高层商业楼宇,仅有几栋商务写字楼品质较低,服务配套不完善,无法满足高品质企业对形象的要求。近两年区域向城市功能快速转型,但尚未形成统一规划、设计、管理及设施完善先进的城市功能区,金融、贸易、会展、文化创意、专业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配套薄弱。
四、开发区(头屯河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策略思考
      (一)明确总部经济发展定位。总部经济具有高端资源集聚、知识含量密集、关联带动效应明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强的显著特征,完全符合开发区(头屯河区)功能转型、提升品质的需求。但总部经济的发展要符合区域实际,需科学定位。笔者认为开发区(头屯河区)的总部经济应该以按下三个层次发展:第一层次是管理型总部(综合型总部)。依托首府优势,吸引进疆开发能源资源的大企业集团建新疆区域总部。如葛洲坝集团新疆总部。第二层次是制造业总部。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积极推动“总部—生产基地”的空间分离,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一号台地、甘泉堡工业园乃至其它地区的工业区转移,留下并聚集企业总部和研发、营销等环节。如:金风科技。第三层次发展金融、物流、采购、销售、商贸中 心等职能型总部。在大力促进以上三类总部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展、中介、信息、法律、咨询、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必将随之聚集。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项目用地扶持。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年度供地计划,重大项目“点供”用地。对招拍挂价格高于土地挂牌基准地价的部分由地方财政给予扶持。二是财政扶持。发挥扶持奖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对于入区设立总部的,根据不同职能类型、不同规模和经济效益,给予相应的办公用房、人才、科技、上市、信息化等方面的资金扶持。
      (三)加快载体建设,搭建总部经济发展平台。 紧紧抓住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调整的历史契机,以高铁片区、二号台地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一方面鼓励大企业集团自建办公楼,部分自用部分租赁;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优质地产开发商加快建设一批相对集中、配套完善、管理成熟的甲级写字楼。以高铁片区,二号台地为两翼带动总部经济腾飞。
      (四)完善现代服务业配套,形成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一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要利好用新疆软件园平台培育和引进通信、网络、软件设计和服务、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在二号台地和高铁片区重点建设无线覆盖网,改善信息环境,加快信息流。二是利用楼宇资源迅速引进聚集一批会展、财务、法律、评估咨询、培训服务等中介服务业。三是大力营造商业环境, 发展酒店、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生活服务业。
      (五)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优化城市环境,满足总部企业高端需求。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原则,高标准编制二号台地、高铁片区的城市规划设计,突出生态化、高端化、配套完善化的规划方向。二是加大对现有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利用环保新技术和新手段,大规模、多方位推进老区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三是着重加强区域内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要针对总部企业员工的高端需求,积极引进新兴服务业态,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品质。
      (六)强化营销理念,创新招商方式,促进总部经济区域的营销推广。一是对二号台地和高铁片区整体策划包装,着力塑造品牌区域形象,利用区域征名、命名仪式、新闻发布会、推介会等形式有组织、有重点、分步骤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二是积极探索政府和企业联动,实行公司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营方式。三是建立目标客户引入与开发企业收益相挂购的激励机制,鼓励商务楼宇或商业开发企业引入优质总部企业及其他高端服务业。
      (七)加强政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开发区(头屯河区)虽然在政府服务上走到了全疆前沿,但因多年来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传统工业企业,面对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专业、系统的经验。因此,要加强对重点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训,使其迅速掌握总部经济、现代商务等新兴领域政府管理服务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同时,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完善业务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八)建立高端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没有人才,总部经济就如空中楼阁。要通过区域人才政策引导,强化总部企业高端人才资源储备,降低企业总部对所需人才的获得成本,提高入驻企业总部的启动效率。
      (九)建立退出机制,确保总部经济的良性循环。企业是流动的,总部资源是不断丰富的,而土地及楼宇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建立企业退出机制,通过总部企业认定和后评估体系,对于连续几年达不到评估标准的企业,通过取消财政扶持,回购办公楼等方式合法强制企业退出。将回收的楼宇和土地资源用于新的总部企业的引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弘.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邵汝军.关于发展我国总部经济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8(9)
      [3]邓砚丹、张永庆、齐闯.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研究-以东京为例.当代经济.2010(1)
      [4]天山网.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天山网.未来五年,乌鲁木齐将向总部经济发力
      [6]范琼燕.乌鲁木齐市编制《乌鲁木齐服务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