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贵州黔东南自治州节庆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15-11-25 10: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黔东南自治州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民族资源,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挥黔东南州节庆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黔东南节庆旅游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自治州节庆旅游发展的研究,希望推动当地节庆旅游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贫穷落后的现状,同时也希望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节庆旅游所借鉴,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黔东南;节庆旅游;SWOT分析;对策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一级会展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逐步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带动其他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随着会展业的发展,相关学者在MICE的基础上增加了节事活动(Event),即演变成为MICEE[1]。随着节事活动的发展,参加节事活动逐渐成为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之一,对一个地区而言,标志性的节事活动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尤其是像奥运会,世博会这样重大的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到访。因此,许多国家或地区开始重视节事旅游的发展。  
      黔东南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苗族、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等33个民族的人民生活在这里。全州总人口444.62万人,少数民族364.01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2]。各民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美丽富饶的黔东南自治州有民族村寨3296座,有20个文化旅游乡镇,100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大大小小的民族节日有三百多个[3]。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形成了发展节庆旅游良好的民族文化基础。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探讨黔东南地区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节庆旅游产品,完善节庆旅游模式,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节庆旅游概念界定
      对于节庆旅游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解释:Retchie(1984)[4]认为从长期或短期的目的出发,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延续时间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外界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加其吸引力,提高其经济收入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节庆旅游。吴必虎(2000)[5]认为节庆旅游就是目的地利用地方特有的文化传统,举办已在增强地方吸引力的各种节日、活动,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等等。
      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本文将节庆旅游界定为:节庆旅游是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预先安排和设计,以独具个性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和生产经营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在固定时间和地点举办,融旅游、经贸、文化活动为一体,具有特定主题和广泛民众参与的节日庆典活动,旨在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在上述界定范围内探讨黔东南自治州节庆旅游的发展及对策。
2 黔东南自治州节庆旅游的SWOT分析
2.1黔东南自治州发展节庆旅游的优势
2.1.1原生态的民族文化
黔东南自治州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此民族文化保存的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有侗族古老的鼓楼,有色彩斑斓的苗族服饰,有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节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还有民族婚俗、饮食文化等等。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为黔东南自治州发展节庆旅游提供了人文优势。
2.1.2节庆旅游资源丰富
黔东南自治州每年有200多个大型节日集会,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的美誉,被称为“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黔东南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飞歌”、侗族大歌调式不一、各具韵味;民族舞蹈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众多文化瑰宝中的一朵奇葩。丰富的节庆资源为节庆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2.1.3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黔东南自治州位于贵州东南部,南部和东部分别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省接壤,西部和北部分别与省内的黔南州、遵义地区和铜仁地区相毗邻。州内有湘黔铁路、株六复线、贵新高速、区内有G320和G321穿过,随着凯麻、凯玉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得东西主干线全线贯通。新建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第二个支线机场——黎平机场,使黔东南州交通条件大大改善。
2.2黔东南自治州发展节庆旅游的劣势
2.2.1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不足
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旅游饭店(宾馆)、旅游交通以及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疗养等物质设备。黔东南自治州发展节庆旅游在硬件设施上还很薄弱,接待能力不足。
2.2.2旅游商品单一,缺少特色节庆活动商品
黔东南的旅游商品开发主要依赖于家庭手工作坊或一些个体的能工巧匠,没有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例如镇远古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古镇,缺乏特色经营,未能综合开发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于旅游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在现有的节庆活动中基本没有开发特色的节庆活动商品,一些具有苗族、侗族特色的节庆旅游产品和民间工艺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过于单一,竞争力不强。
2.2.3交通条件滞后,可进入性差
黔东南自治州地处贵州山区东南边缘,州内多高原山地,道路等级低,山多坡多弯多,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各旅游景区(点)分布较为分散,现有的交通条件很难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尽管良好的区位是黔东南自治州发展旅游的一大优势,但交通不便使区位因素难以发挥,是限制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的瓶颈所在。
2.2.4缺少专业人才
黔东南自治州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这里的旅游业是依托“办节”发展起来的,但节庆相关的策划管理人才还是十分短缺,目前较多的节庆活动都是由政府或相关部门承办,其间不乏很多政府行为,组织人员大都是临时性、未经专业培训的,很少对市场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及市场营销,限制了节庆活动整体质量的提高。
2.3黔东南自治州发展节庆旅游的机遇
2.3.1旅游业快速发展,前景良好
旅游业作为我国一项新兴产业,其快速壮大和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据统计,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根据2010年的数据,中国已跃居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处于战略机遇 期的旅游业为节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黔东南自治州应当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展当地的旅游业。
2.3.2当地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最近几年来,黔东南州市县政府积极举办“服饰节”、“芦笙节”、“鼓楼节”、“漂流节”、“龙舟节”、“过苗节”等民族节日,对促进黔东南州节庆旅游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3.3 品牌效应凸显,定位明确
节庆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文化,黔东南自治州是“多彩贵州”的主要区域之一,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同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的全球“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十大胜地之一.民族研究,2000(4):86-8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