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利率政策调整及市场化与商业银行

2015-11-07 09: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2012年6月8日、7月6日央行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特别是放宽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再次迈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同时,对于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也将受到政策的重大影响,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业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一、2012年两次利率政策调整的主要影响
  此次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出挑战。一是存贷款利率的下降、存款上浮区间和贷款下浮区间的扩大,使存贷款利差缩窄,这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的创利能力,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呈上升趋势,也导致银行隐性存款成本呈显性化趋势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形成一定负向影响,给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影响。二是一些中小银行,由于在网点设置、结算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较之大银行处于劣势地位,议价能力不强,更倾向于通过上浮利率水平来提高存款规模,付息成本的上升可能会导致其盈利水平的下降。
  与此同时,存款利率上限提升导致商业银行通过存款获得可用资金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面临存款成本上升的趋势,会驱使更多的商业银行到同业市场寻求资金,进而银行间同业业务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
  存款浮动区间的扩大在给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和议价能力的同时,也促使商业银行在存款定价方面更加精细化。
  两次利率调整后,各商业银行均做出反应,对本行的利率政策及时进行调整,可以看到,存款利率并没有全部一浮到顶,而是初步形成了分层有序的定价格局,差异化定价的格局基本实现,在中资商业银行方面主要分为三大阵营:
  1.五家国有银行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利率水平分为几个档次,一是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执行现行基准利率。二是一年以内定期存款执行6.8日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约为现行基准利率上浮8%-9%的水平。三是一年以上定期存款中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上浮3.57%,整存整取执行现行基准利率。
  2.股份制银行方面,主要有三类利率政策。
  (1)与五大国有银行保持一致,如邮政储蓄银行。
  (2)活期存款、一年期以内整存整取、协定存款、通知存款执行基准利率1.1倍。一年期以上整存整取存款执行基准利率。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品种做出不同程度的上浮。如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深发银行等。
  (3)各期限档次均执行基准利率1.1倍,如渤海银行在7月6日当天执行央行基准利率,但7月7日起全面上浮至基准利率1.1倍。
  3.城商行方面,除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一年以上整存整取执行现行基准利率外,盛京银行、威海银行、宁波银行等普遍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此外,天津农商银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也都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
  特别是部分银行制定出分品种、分客户、分额度的更为精细的定价政策,如部分银行专门对一些派生存款、被动存款做出规定仍执行基准利率,不进行跟随其他存款品种执行上浮利率,再如有些银行根据客户业务额度大小执行不同幅度的上浮水平。体现出各银行已开始精算账、算细账,商业银行利率浮动策略已逐步出现分化。
  存款利率没有一概一浮到顶,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定价能力,广大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发行不同层次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以吸引客户;另一方面是因为此次央行放宽10%定价空间的同时伴随着三年多来的首次降息二者共同作用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正负抵消效应,即使有银行出现一浮到顶的终极情况,上调后的利率相比降息之前也变化不大。
  同时此次利率调整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定价机制建设,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并开展差异化竞争,央行虽然调整了利率浮动区间,但是否浮动、浮动幅度,都取决于银行自己的业务开展需要,这不仅增加了银行自主定价的决策空间,与客户议价的范围和能力也大大得到提升。从更长远的影响来看,这次利率浮动区间扩大,特别是存款上限被突破,不仅促进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定价机制建设,还将迫使商业银行尽快转变经营方式,把过度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转变到拓展中间业务等多渠道盈利模式上。推动经营模式从同质化向多元化转型,有利于调动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
  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宽,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动。而利率市场化大力改革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利率风险进一步提高,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另一方面,利率调整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
  三、商业银行应对的主要策略
  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是及其敏感和重要的,它意味着存贷款的价格由管制而放开,市场成为决定利率水平及其变动的主要因素,牵一发动全身,这将从根本上动摇银行主营业务的根基,改变银行的生存环境,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是巨大的。因此商业银行应重视这一变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迎接挑战。
  (一)增强危机意识,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最大冲击是经营模式的变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银行单纯依靠存贷利差的生存空间将会逐 渐缩小。商业银行需要逐步改变主要依靠做大存贷款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应增强意识提前谋划,以业务经营转型来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1.加大客户细分,提高产品精细度。针对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设立分层次的利率体系,在完善利率体系体现的同时加快服务理念的转变。促进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丰富现有的经营业务品种;
  2.增强金融创新能力,开创少有争抢的市场空间。重点发展中间业务,扩大非利息收入来源调整收入结构,加大在国内外结算、、信用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的资源投入和创新力度,争取更大市场份额。
  3.加大人才、信息技术的投资;培训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管理人才,中间业务人才和产品创新人才。
  (二)制定适合自己的存款定价策略。提高定价有利于增强银行存款竞争力,但过高的存款利率同时还会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由此,制定适当的存款利率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增强风险定价能力,用好利率浮动定价权合理定价,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和成本约束,科学评估利率风险,完善定价机制,自觉维护定价秩序,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三)注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在充分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利率变动分析预测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对支行的差别授权管理及日常的监督管理,形成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1、加强利率走势分析预测,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间点等,通过不定期地向全行发布利率水平预测报告,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2、对利率变动对赢利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每个业务品种对利率的敏感性(或称利率变动的弹性)不同,当利率发生变动对赢利水平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应对我行存贷款业务及其他业务品种进行细分,进行市场与客户情况的分析,并结合以往年份的财务情况,衡量每一业务品种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将来确定适合的利率变化幅度提供依据。
  3、完善风险利率内控机制。一是根据分支机构资产质量、资产负债比例情况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对其利率浮动权限进行差别授权。并在日常经营中形成定期汇报制度;2、利用存续期理论、缺口分析理论模型等工具定期对全行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测,主动调整全行资产运用与负债来源,从而使将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