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2015-11-04 09: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从我国金融经济体制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型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在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将是我国“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主体。但是,按照传统的银行经营思维,大型商业银行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是一个国际性难题,争议颇多,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高管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小规模金融服务也能实现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广泛普及,为大型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信息处理优势,进行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从而有效解决农村金融难题提供了契机。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银行业的服务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也为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三农”时,既要满足普惠型金融服务体系的要求,又要使自身达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不能再遵循过去那种大规模铺设物理网点的传统发展模式,必须利用自身在服务网络方面的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渠道。信息化服务模式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极大地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使农村金融难题的破解成为现实。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村金融产业也是“十二五”及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农村金融电子化服务模式创新的思路、途径和困难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截至2008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例达99.5%,97%以上的乡镇具备了互联网接入条件,92%的乡镇开通了宽带,部分行政村也具备了宽带上网能力。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在这些地区开展电子化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通过农村金融电子化服务模式创新,建立起普惠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基本解决农村物理网点不足所造成的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同时极大地降低涉农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
    图1:转账电话的小额现金流转机制
    
    (一)农村金融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
    充分利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通过目前在广大乡村地区比较普及的电话网、计算机宽带网,发展以“惠农卡”等银行卡为金融产品的主要载体,以转账电话、ATM机、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为主要电子化服务渠道,以短信通为服务手段的、遍布广大乡村地区的金融电子化服务网络。通过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的创新,满足广大农户对金融服务的时效胜、差异性的要求,从而基本解决农村物理网点不足所造成的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最终建立起普惠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使广大农户享受到“平等、普惠”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同时实现金融服务体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金融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目前,适合乡村的电子化金融服务产品主要包括:惠农卡、转账电话、ATM机、POS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通等,结合这些产品的特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构建乡村电子化金融服务网络:
    第一,全面推广惠农卡。惠农卡是实现电子化金融服务的载体,具有小额贷款、支付结算、代收代付、农家理财等功能,能够满足农户对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为了实现电子化渠道建设的规模经济,应将惠农卡覆盖全国每个农户家庭。
    第二,积极推广和创新转账电话的小额现金流转机制。转账电话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电子机具,具有账户查询、转账、缴费等金融服务功能。根据各乡、各村的实际情况,将购置和使用维护成本较低的转账电话布放到人口流动相对较大的农资商店、百货店等地方,供全村使用,从而为惠农卡各种功能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渠道条件。另外,转账电话也可布放在种养殖大户等村内“能人”的家里,通过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全村使用电子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转账电话的小额现金流转模式。当农户需要小额存取现金时,就可通过安装转账电话的商店店主进行现金取存,然后利用惠农卡用转账电话进行逆向转账,实现农户的现金存取,商店店主适当收取费用,而商店店主可将日常经营的周转资金用于小额现金流转,并在去县城或镇里进货时进行调剂(见图1)。这种机制使电子化金融服务的外部经济得到体现,大大节约了农户往返物理网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可使商店店主得到适当的经济回报,实现农村社会总体福利的增加,通过这种服务机制和技术的创新,电子化金融服务解决了无法提供现金服务的弊端,使其功能大大加强。
    第三,有重点地布放ATM机及自助银行。由于ATM机及自助银行的购置及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可通过在较大的镇布放ATM机及自助银行,满足集中居住农户及各村店主对现金的大额度、频繁存取的需求,以及转账、缴费等其他需求。
    第四,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为乡村高端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目前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购置费用和使用费用较高,只适合向乡村的高端客户推广,满足这些客户更加个性化、私密化的金融需求。
    (三)农村金融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的效果
    一是与传统模式相比,金融电子化服务模式使现有物理网点的服务半径得到了有效延伸,增加了存款和各项业务收入,但投入成本却大大降低;二是为广大农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夯实了县域支行的客户基础;三是通过在行政村设置转账电话,商业银行与每个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有助于小额贷款发放和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
    (四)农村金融信息化服务模式在推广中遇到的困难及建议
    信息化服务模式在推广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在县城以外的乡镇,电子化自助设备使用率低,运行维护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并实现可持续运营。尽管与建立物理网点相比,电子化渠道极大地降低了投入和运营成本,但由于偏远地区的农户对金融知识的掌握较少,电子化渠道对他们而言还是新鲜事物,需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公众教育,促进金融信息化产品的推广和普及。
    为了提高惠农卡和电子化设备的使用率,可全面推广代办点模式:在每个行政村选择1~2家便利店为金融服务的代办点,为店面设计统一的标识,以转账电话为主要金融设备,以小额现金流转为现金存取模式,实现现金的存取、资金的汇兑。并以这些代办点为村级单位的信息“桥头堡”,以在当地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为客户经理,全程考察、发放和 管理小额贷款。
    二、“三网融合”为农村金融带来的机遇
    (一)关于“三网融合”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它是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的安排,2010~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
    “三网融合”的本质是未来的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都可以承载多种信息化业务,创造出更多种融合业务,其中包括金融业务。这就意味着“电视银行”成为可能,通过每个农户家庭的彩色电视机终端,商业银行可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零投入、广覆盖”。
    (二)“三网融合”为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拓展了空间:电视银行
    第一,随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三网融合”的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进行金融模式创新的条件。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我国电话机的家庭普及率较高,但要实现电话机的金融功能,需要更换专用话机和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家用计算机的普及率很低,且购置成本高,对农户家庭的边际效用低,通过网上银行在农村实现金融服务的“广覆盖”不够现实。而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很高,特别是彩色电视,普及率达到了94.38%,即使在金融服务最为薄弱的西部地区也达到了近90%的覆盖率。
    第二,开通“电视银行”无需银行投入任何设备费用和维护成本。“三网融合”是网络功能的整合,“三网融合”后,通过覆盖率达到99.5%的广大农村地区电信网即可实现与银行系统的连接,农户使用电视遥控器在家即可进行银行转账、缴费等目前网上银行可以完成的所有金融服务。终端设备彩色电视机和机顶盒并不是金融专用设备,也无须银行投入,这些设备的运营和维护也由网络运营商来提供。
    第三,“电视银行”巨大的功能优势,使其更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电视银行”的金融业务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其安全性高于其他金融机具;其操作通过彩色电视机的屏幕完成,直观明了;“电视银行”可以借助彩色电视机的显示器设计更为友好的用户界面。与其他金融电子化机具相比,电视银行“看得见、摸得着”,更加符合广大农户的需求。
    第四,通过“电视银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是大型商业银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展“电视银行”需要借助现有的网上银行软件系统,开发面向“电视银行”的系统。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发展“电视银行”的优势是拥有全国性的银行物理网点和网上银行网络,在软件系统开发投入方面也有着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通过该系统可以将全国城乡的3亿多个家庭连接起来,真正实现资金和业务的城乡一体化。
    
    三、“阿里小贷”模式对农村金融的启示
    (一)关于“阿里小贷”
    “阿里小贷”,即“阿里巴巴小额信用贷款”,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小额贷款高成本、信息不对称、无抵押难题的信用贷款模式。阿里小贷公司将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的底层数据完全打通,网店店主在网上经营的信用记录、发生交易状况、投诉纠纷情况等信息都将在评估系统中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分析,最终作为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的评价标准。
    首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了小额贷款“小而散”的高成本问题。小额贷款的基本特征是贷款额度很小,贷款人居住和经营的区域分散,按照传统信贷模式发放小额贷款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成本非常高。阿里小贷公司在其信用评估系统中采用云计算分析技术,贷款人可以通过对借款人交易信息、信用记录、发生交易的状况、投诉纠纷等信息的实时掌握,进行低成本的批量分析和处理,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信贷管理模式下的高成本问题。
    其次,通过网上经营的交易和信用信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解决。“阿里小贷”很好地整合和利用了网上商户会员的电子商务信息公开、透明、数据可记载的特点,解决了传统金融行业针对大量“小而散”商户时遇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计算机通过对电子商务信息的即时跟踪和分析,使阿里小贷公司对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全过程进行了流程创新和有效管理。
    第三,通过网上“信誉”抵押,解决了无抵押品的问题。对于网上商户来说,其网络经营的信誉更加透明、公开,而信誉是网商的核心竞争力和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阿里小贷”模式通过建立网络信誉惩戒机制,实质上是对这种虚拟信誉进行了有效抵押,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微小型商户缺乏抵押品的问题。
    第四,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风险控制。阿里小贷的贷款对象主要为网络商户会员,阿里小贷的工作人员主要依据会员的网络交易活跃度和交易量来判断网商会员的经营情况,利用网上信用评价来判断网商会员的诚信度,借助这些信息来确定能否发放贷款,并通过这些信息的变化进行贷款风险监测和管理。在贷款到期前,公司会提前提醒客户按期还款,如果客户恶意欠贷不还,阿里小贷公司将在网上公布信用黑名单、封杀黑名单商户,直至采取法律手段。
    (二)“阿里小贷”对农村金融的启示
    与形成农村金融难题的原因类似,由于小企业贷款的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品,小企业贷款也成为金融领域的世界性难题。通过信贷模式创新,“阿里小贷”利用网上虚拟信用作抵押发放小额贷款,是对传统信用理念和信贷模式的颠覆性变革,该模式对农村小额贷款发放和管理中遇到的高成本、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品和惩戒机制 不健全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业务网络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进行小额信贷管理模式创新。
    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建立面向全国农户的数据库系统。在利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基础上,健全农户的经营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维护。建立面向全国2亿多农户的动态数据信息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农村信贷的管理成本,从而形成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模式创新。应大力发展和创新小额现金流转模式,将该模式拓展到每个行政村,使得农户足不出村就可以完成支付、转账和现金存取,同时通过每个行政村的代办点,商业银行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每个行政村内农户的生产生活信息,从而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三,建立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共享机制。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形成以乡、镇物理网点和ATM机为骨干,以转账电话、POS机等为血管,以电视银行等入户金融自助设备为毛细血管,联通全国城乡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通过该网络,既可以实现资金的快速低成本流通,又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从而降低农村金融的运营成本。
    第四,通过共享个人交易和信用信息,实现对农户的信用惩戒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对农户的存款信息、资金流动信息的分析,来判断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为农户信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及时共享和更新农户的违约信息,在金融业内部实施惩戒机制,建立违约农户在整个银行业系统内的资金冻结机制。农户一旦违约即可能被排除在银行金融服务之外,从而对农户小额贷款起到隐性抵押作用,解决农户的抵押品缺失和缺乏惩戒机制问题。
    四、农村金融的间接服务模式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加强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可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是今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大型商业银行积极创新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式,对于有效发挥自身网络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克服商业银行在服务“小而散”客户方面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形成合作和竞争的态势,既有助于大型商业银行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又有助于承担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形象。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呈现出发展加速态势。截至2011年6月,全国共设立村镇银行440余家,小额贷款公司336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为农村“草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对于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首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决策链条短,经营机制灵活,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一是贷款审批方便快捷。由于大型商业银行的机构庞大,管理链条长,县级支行审批权限往往受到较大的限制,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在贷款审批速度上具有明显优势。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灵活,有助于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经营灵活的特点,在贷款流程设计、风险识别、抵押和担保模式等信贷模式上进行了有效的创新。三是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的研发是基于当地的农业生产经营状况,更能体现当地农户的差异性需求,更具竞争力。
    其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区银行”的定位,可以缓解农村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为农村社区的“草根银行”,其客户范围为本区域的小企业和农户,长期扎根于本区域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区域内小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生活信息有着更加充分的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客户基础相对薄弱,在农户中还没有形成较高的知名度,普遍缺乏农户的认可和信任。另外,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也不及其它银行方便、快捷,吸收储蓄存款的难度很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是股东的资本金,靠经营积累远不能满足依靠高杠杆率经营的金融企业的资金需求,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
    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了科技网络的制约。以村镇银行为例,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网络问题:一是以大小额结算系统为主的支付结算网络。村镇银行由于无法直接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只能通过发起行间接接入,而发起行多为区域性中小银行,自身网络建设也相对滞后,这造成村镇银行在支付结算方面处于竞争劣势,甚至成为“孤岛”而无法与其他银行结算。二是征信系统。征信系统在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直接接入该系统,只能通过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就降低了村镇银行贷款发放的效率,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人员成本。三是反洗钱系统。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科技服务网络的不足降低了村镇银行支付结算、贷前贷后管理、反洗钱以及内部控制等项工作开展的效率,同时也给村镇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埋下了隐患。
    (二)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创新
    从以上分析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优势互补的关系。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有利于拓宽“三农”服务渠道、降低“三农”服务的风险和成本,增强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大型商业银行应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将直接服务的重点放在县域优质企业客户和种养殖大户等生产性优质农户。对于大量小而散的客户,具有县域社区银行性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具有比较优势,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这些机构开展合作来实现间接服务,同时通过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合作“共赢”。
    首先,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建立&ldqu o;银银服务平台”,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科技网络服务。在现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大型商业银行只须开发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接口,便可以较小的投入建立“银银服务平台”。通过该系统平台,大型商业银行在提供大小额接入系统、征信接入等服务的同时,可以获得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以及同业存款,从而拓宽县支行的业务范围,增强县支行的价值创造能力。
    其次,大型商业银行可以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批发贷款。大型商业银行在县域的客户选择策略应该是“直接服务大中型客户,间接服务小型客户”,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定位主要是服务小而散的客户。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放批发贷款这种间接服务模式,拓宽资金使用渠道,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降低运营成本,转移风险,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第三,大型商业银行可以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委托代理服务。将大型商业银行丰富的金融产品交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代理”,从而有效利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扩大大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最终实现规模收益。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研究”(10CJL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