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分析——以国美收购永乐为例

2015-10-23 09: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围绕近年来改变中国家电行业格局的标志性事件——国美收购永乐展开,试图总结出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探讨并购过程中及并购后产生影响、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对我国在接下来的并购的启示。

关键词:投资银行;国美;永乐
当今全球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背景下,企业并购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6 年 7 月 18 日,国美电器发布公告称永乐宣布停牌。次日上午 9 点 30 分, 国美电器亦宣布停牌,并公告称“公司可能向中国永乐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提出自愿收购建议而可能导致合并。” 这标志着国美电器并购中国永乐的大幕正式拉开。
此次并购主要基于以下可行性分析:1、经营协同效应。国美和永乐两家公司的经营业态相同,供货渠道、管理模式也基本相同,而且两家公司的网络资源也有很好的互补性,因此并购之后,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 组成一个人型企业集团, 提高市场份额, 使各项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增强专业效应, 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 集中足够的经费进行研发,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在与外资家电零售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2、战略调整。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美采取了两项发展战略。一是进攻型战略,主要就是通过并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做大做强该企业。二是防御型战略,主要针对巨头百思买。
此次收购中投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摩根斯坦利直接投资部门投资永乐后,其推荐承销部门大力配合,担任永乐家电的上市保荐人,将永乐推上国际资本市场,2005年l月,摩根士坦利通过公司 MSRetail与CDH(鼎辉)一起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5500万美元给永乐,换取27.36%的权益。此次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成为永乐在香港IPO的前奏,2005年10月14日,永乐电器登陆香港主板,总共筹资12亿港币,总股本达到21.68亿股。
其次,并购中摩根斯坦利的操作路线为:增持永乐-永乐收购大中公布-减持永乐-增持国美-国美收购永乐公布。该路线清晰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摩根斯坦利发挥了并购导向的功能,一手促成了这一起并购,它全面掌握着并购双方的财务信息,并通过其评级系统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从而间接控制着永乐的经营状况,这体现了其降低信息成本,减少交易费用、规避风险等作用。因此它凭借着巨大的信息优势与专业的财务手段,为国美和永乐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充当着并购的搓合者、顾问角色,促使并购的顺利完成,并且成为了最大的幕后获利者。
国美收购永乐给各方都带来了好处:首先对国美来说,收购永乐,可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弥补国美华东一带的弱势覆盖,弥补短板,避免过度的恶性竞争,提高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更重要的是,收编永乐后国美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龙头老大的行业地位,为外资巨头的进入树立起更高的门槛,特别是面对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商百思买的挑战。
其次对永乐来说,作为区域性公司,永乐加入国美可以在做实上海等一级市场的基础上,借势介入三、四级市场。 对永乐的股东来说,出售是好事,因为不出售未来永乐的路只会更加艰难,远远地跟在国美和苏宁后面呼哧带喘地往前追,弄不好就会因为体力不支而轰然倒下。 对永乐管理层来说,出售给行业老大也许有些无奈。但问题是不出售给国美永乐也没有机会成为行业老大,因此与其不尴不尬地跟在老大老二后面,不如成为老大的一部分。
最后总的来看,国美、永乐合并的前提、方式是两个企业的理性选择,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两个企业的合并将肩负着推进中国家电流通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肩负着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任务,肩负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民族品牌的责任。国美并购永乐的举动, 是我国家电零售业的一件大事, 通过这次扩张型并购, 两者实现了强强联合, 扩大了企业自身的规模, 使两个企业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利润水平。
从收购的过程可以看到,大摩两次调整对永乐的评级,主导了投资者的增减持股决策,从而获得巨大的差价利润,并间接操控了永乐的未来去向。
由此可见,任何投资机构所追求的惟一目的就是投资收益最大化,不可能成为某个企业真正的帮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外来资本的性质保持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泽昌.国外投资银行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作用_以摩根斯坦利为例,[J]山西经济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9(12). [2]王文静,龙丽,汤谷良.国美收购永乐对股东财富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7(12) [3]邓佳琪,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5).
[4]王文晶.论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07).
[5]袁名真,企业并购的关键动因——经营协同效应[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3). [6]康荣平、柯银斌,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企业成长战略初探[J],经济界,2009.
[7]齐蒙.企业并购风险的再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作者简介:赵欢欢(1989--)女 河南许昌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金融理论研究与应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