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师范生道德素质提高

2015-10-05 14: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师范生的道德素质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都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用中华传统美德影响师范生,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师者的人格魅力影响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美德;教育;提高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指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对师范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增强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培养其民族道德情感,提高他们对自身价值、人生理想的认识,而且要纯洁心灵,陶冶性情,培养远大志向,提高道德素养,使师范生能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淀下来的美好道德。它是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总结和提炼。
  (一)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社会的进步、发展、稳定和团结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实践证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诚信友爱、自强不息等精神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可以调整社会关系,引领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中华传统美德为高校育人指明方向并明确基本内容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引导和武装高校师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学习、灌输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使我们可以明辨是非、美丑、错对和善恶,从而教育广大学生正确处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师范生的关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在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作为高校大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他们作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因此,师范生的道德素质与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密切相关。所以,师范生要能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师范生道德素质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和思想多元化的碰撞下,人的价值观和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和挑战。同时,高师院校由于师范性的特点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上较之其他院校紧和严,这就使得广大师范生的在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的抉择上矛盾更大、碰撞更激烈。笔者在师范专业学生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中,发现了当前师范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国家兴亡、社会进步,人人有责。不少大学生对成人的意识不够强烈,反映在他们身上的征兆就是不承担社会责任。例如:在校期间旷课、打架滋事、不履行请假手续外出等等一些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存在自由散漫的价值取向,对个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模糊不清,对大学和人生的理解不深刻。
  (二)缺乏艰苦奋斗意识。艰苦奋斗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它、弘扬它。由于生源地的不同,导致了班级、院系内学生贫富不均。有的师范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工作上拈轻怕重、生活上萎靡不振;还有一部分师范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在师范班就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崇尚金钱主义,对教师职业不认可。
  (三)缺乏换位思考意识。在高中学习阶段,由于学习任务较重,人与人之间摩擦较少。加上家长对其听之任之,生活服务全部包办,这就导致他们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读大学之后,宿舍矛盾、女生矛盾就较为普遍。这些问题大多起源于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替他人考虑,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
四、提高师范生思想道德的有效方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必须从大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与他们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融合在一起,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其内化为师范生的道德操守。
  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促推作用,广泛、持久、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师范生了解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使得广大师范生喜爱传统美德。从自发的参与到自觉的践行,实现了情感共鸣和取向共识,从而逐渐内化为道德操守。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弘扬和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新媒体的介入和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普及、推广和升华。通过广泛、持久、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得广大师范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①挖掘和提炼传统节日的有益思想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例如开展“清明时节雨”征文活动、端午包粽子比赛、尊老敬老话剧展演等活动,让师范生在节日活动中悟其义,明其理。
  ②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师范生道德取向的基础,因此师范院校要强化“师范”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基础地位。可以通过开展师范生读原著、读国学经典活动唤起人性本善的意识。还可以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学雷锋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摩擦、碰撞、筛选中拓展学生明辨是非,祛浊扬清的能力。我校在师范生中开展的“遵章守纪,修身立德”主题教育活动和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的“诚信﹒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对师范 生思想品德教育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挖掘身边鲜活的事例来感染师范生,使其外化为师范生的行为标准。
  高校的专业教师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在学术、科研上有精深造诣的师德模范。广大青年学生对专业教师的言行举止有着强烈的模仿和效仿意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朋辈教育的效果更是潜移默化和显而易见的。因此,发挥专业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朋辈引航的榜样作用对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示范作用。师范生品德提高不仅是广大思想工作者的事情,也是全校教师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载体,结合专业教学进行直接的渗透性教育,思想工作感召力和统摄力比辅导员的说服教育效果更好。师德既是教师自我的职业道德,更是影响学生的一种巨大力量。优秀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例如我校每两年开展的“师德模范”评选活动,就是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师德模范的事迹在校园文化长廊、校园网站主页、学生宿舍区张贴和展示。通过评选师德模范,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师德水平,促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②充分发挥品学兼优朋辈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朋辈教育的效果更是潜移默化的。每个院系都有品学兼优的师范生,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借鉴朋辈榜样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群体的标杆示范作用。强化他们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以形成良好的共振和扩散效应。从而感染和熏陶舍友、同学,形成良好的群体效应。以榜样力量追求“雪球效应”。这样不仅提高师范生个人的道德素质,还可以促进师范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成家,徐平.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2]张俊杰,王钟坤,宋红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高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

作者简介:韩伟(1983-),男,汉族,湖北十堰人,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