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宏观经济学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

2016-08-01 17: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的相关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总体保持着高速着高速的增长率,期间主要有四次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是1980年到1981年间,第二次是1989年到1990年间,第三次是1997年,第四次是2008年后我国GDP增长开始下在下降一定程度后,开始平稳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情况(CPI指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CPI指数总体上是增长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1997年还有2008年国际经融危机后,我国的CPI指数增速降低。从1998年后我的CPI指数一直比较稳定,维持在百分之十以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失业率状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失业率开始明显下降,到了1985年为最低值,从那以后又开始逐渐增长,到了2000年后,我国的失业率一直稳定地在百分之四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持续稳定地不断增长,由于改革开放前的集体经济,1978年的居民收入和支出都是从零起步的,从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的不断增长和差距不断拉大,我们可以发现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

 

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83年,为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其经济波动的特征是:经济增长率由11.7%落到1981年的5.2%,而后于1983年回升到11.1%。在这一阶段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双松配合转向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二阶段

 

  1983年到1986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松双紧的第一轮循环,其经济波动的特征是: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交织在一起,GDP的增长率由1984年的15.3%降到1986年的8.5%,物价则在经济增长达到顶峰的第二年达到8.8%的最高点,但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时降到6%的最低点。这一阶段政策配合的特点是从双松配合转向双紧配合。

 

  ()第三阶段

 

  1986年至1991年,这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松双紧的第二轮循环,其经济波动的特征是:物价上涨和下跌的幅度都要大于经济上涨和下跌的幅度,GDP增长率于1986年下半年时开始上升,1987年和1988年连续位于11%以上的高位,1989年陡然下降到4.2%,直到1991年才开始出现转机;与此同时,物价总水平也于1987年开始上涨,1988年和1989年连续两年保持在18%左右的高位,1990年又下滑到2.1%

 

  ()第四阶段

 

  1992年到现在,这一阶段财政政策又开始了从双松双紧的第三轮循环。这一阶段后期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明显有别于前面两次政策效果,这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所导致的。

 

  三、影响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现代化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现在,真正能够看到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希望。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提供了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推进的机会,而且我国已经跨跃了经济起飞的基础时期。

 

  经济现代化的推进,取决于多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其中既包括那些传统上的重要经济变量,也包括那些过去被视为非经济变量的因素。后者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却常常被我们所低估。考虑到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和实际中的薄弱环节,现阶段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教育

 

  教育在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以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变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经济发展潜力更是完全取决于教育。一方面,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几乎可以看作是教育体系的竞争。另一方面,教育也决定着就业,影响着社会保障和财政预算,没有受到过应有教育因而不能就业的人群,必然成为长期性的社会负担。所以,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其他资源开发。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支出都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社会政治的层面上来看,教育不仅是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对人的平等、对社会的安全和公正无疑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文化

 

  文化是制约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决定性因素。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科技是生产力,管理是生产力,文化也是生产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历来把经济活动分为两个方面,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种生产,消费也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种消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这两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非常重视。我们党的路线也早已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投融资机制

 

  我国总储蓄率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却处于落后国家的水平。这造成了巨额社会资金的闲置和浪费,不仅延缓了产业结构调整,阻碍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而且从整体上加大了金融风险。投资效益差、不良贷款多、股市炒作严重,与企业筹资难、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融资渠道少同时并存,甚至互为条件。

 

  首先,必须下决心对投资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其次,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

 

  第三,统筹协调,加快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改革。

 

  第四,积极地有步骤地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四、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的高效率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政府行政干预将会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管理经济的作用不再重要。恰恰相反,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经济缺乏规范和法制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更加重要。政府部门公平、高效的依法行政,对经济运行有重大影响。只有整个公务员队伍都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保证政府达到目标。

 

  作者:袁超超 朱卉 来源:商情 201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