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品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流通业作为参与流通经济运行的主体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对社会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采用1978—2010 年重庆市的数据,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最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79—1989年流通业与经济增长虽然相关性较高但是不存在协整关系;1990—2010年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说明在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有长期作用同时也有短期作用,且存在明显滞后。
关键词:流通业;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03-03
1引言
流通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当代各国积极发展的重点。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受“无流通论”和“非商品论”的影响,中国一度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使得流通产业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尽管中国的流通产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获得了迅猛发展,流通产业在总体上还处于中间偏低的地位,仍然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得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王锦良、宋国宇利用1978-200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考察了我国不同省市流通产业对区域增长的影响。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区域流通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曹静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流通产业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流通产业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综合性的关联关系,其中以流通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的关联作用最强,而流通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最弱。同时,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存在着较强的拉动作用,流通产业GDP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使国民经济其他产业GDP增加0.1363单位。杨波运用1993年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增加值和流通业微观经济主体的数据,分四大经济板块对流通业的空间结构变迁进行分析,进而从空间视角讨论流通和生产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993—2009年,我国流通业无论是增加值还是微观经营主体的数量,其在空间的分布都与该经济板块在全国的经济份额基本一致;流通业的绝对增长率和相对增长率的变化呈倒U型,与宏观经济变化方向一致,但时间明显滞后;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和流通的关系更像是经济增长推动流通成长。但是作者没有利用实证来说明为什么是经济增长推动流通的成长。冉净斐运用菲德模型,采用1980—2001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流通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和外溢效应贡献进行经济计量测算,结果证实了流通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相关关系,但是流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是通过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来实现的,而且流通的边际生产力低于非流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张干通过分析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和与上海,全国横向比较说明重庆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与上海全国的差距程度并对未来十年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进行预测。赵凯、宋则根据菲德模型发现商贸流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力低于其对经济的间接影响力。赵萍利用多元回归计量方法分析流通对经济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得出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得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
从现有文献看,都提出流通与经济的增长有重要的关系,但是各个文章选取的数据各有不同,有的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衡量流通业发展的数据,本文选取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5项指标的绝对值之和来代表流通业,这些指标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更加有说服力。在数据的处理上分为1978—1989与1990—2010年两段,其原因在于1990年的流通增长出现了负增长不利于对数据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本文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包括数据选取与处理,介绍了计量的分析方法以及各项检验;第三部分对实证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为结论及做出相应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