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增长模式、增长动力、结构特征较以往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作了深刻分析,并对2015年经济任务及未来工作重点作了部署。其中,提出要努力保持经济增长,在经济总要求中提出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是经济和人口大国,面临着诸多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包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城镇失业人口和大学生毕业生为例,2013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926万人①,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749万②,再加上农民工流动人口,就业形势严峻。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首先要保增长,要坚持底线思维,经济增长只有保持在一定的合理区间,才能创造出就业机会,才能充分吸纳就业人口,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增长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发展中去,依靠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增长。但在产业选择方面,还要根据各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发挥比较优势,企业才能具备自生能力③。目前,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方面,依然是劳动力多、资本少,劳动力的优势明显,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本文紧密围绕保增长、促就业这一目标,通过分析不同的产业在产业增长稳定性和就业弹性方面的特征,提出有关对策。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简单回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产业政策的导向下,全国产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三次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的轨迹趋于一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逐步减少,第三产业占比逐步增加。截至2014年末,我国第三产业占比48.2%,但是距离发达国家70%的占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节点,1978年以前是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以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两段时期产业结构在不同的产业政策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计划经济时期,在赶超战略的影响下,国家重点投资和支持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忽视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中轻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在独特的历史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也造成了产业间发展的不协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并在投资需求、出口需求的刺激下,中国各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稳步增加。1986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越了第一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的占比超过了第二产业,而且当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已经超越了第二产业。目前,经济环境、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能再单一追求量的增长,而是要调结构、强质量,要深入挖掘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各细化产业的特点,精准发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二、各产业就业弹性和稳定性的测量
(一)就业弹性测量
1、前提假设和测量方法
通常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会拉动就业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增加雇佣人数,使整个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但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特性,拉动就业的速度和规模也不一样,我们通常使用就业弹性来衡量产业发展拉动就业的效果。
本文中的就业弹性指的是增加值每增加1%,就业增加的百分比,反映的是就业对增加值的敏感程度。百分比越高,说明该产业就业弹性高,对就业吸纳能力强,反之,则说明就业弹性低,对就业吸纳能力低。
测量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一元回归模型,将各产业的就业人数取对数后作为因变量,将各产业的增加值取对数后作为自变量。模型为:lny=c+blnx,其中,y为各产业的就业人数,x为各产业的增加值,系数b为就业弹性。
2、数据选取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择三次产业细分下的19个产业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各产业全国范围内的就业数据,我们选取了各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作为就业数值,选取各产业的增加值作为产值指标。数据为时间序列,时间范围为2004—2012年,数据来源于wind。
3、测量结果
运用eviews软件对19个产业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按照各产业就业弹性值的大小按照降序排列后的结果如表1:
测量结果显示除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外,其他产业的拟合效果都好,全部通过了检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产业的就业弹性的大小。而且通过表1可以看出,除农林牧渔业外,其余产业的就业弹性都为正值,也就是发展上述除农林牧渔业外任一产业都可以增加就业,只是增加的程度有所区别。我们对回归结果进行分类,将显著的16个产业分为三类,分别为就业弹性高(前6个)、就业弹性一般(中间5个)、就业弹性低(最后5个)。
关于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虽然回归效果不明显,但通过逐年计算他们的就业弹性,可以反映出各产业的相对趋势。批发零售业的就业弹性逐年增加,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就业弹性表现不稳定。
(二)稳定性测量
1、分析和测量方法
考虑到各产业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和经济中速增长时期的表现会有差异,有的差异大,有的差异小,特别是在经济增长速度降低时,有的产业增长速度也高速下滑,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考虑到当前经济正处于中高速增长时期,保增长压力大、任务重,如果能够理清各个产业表现的稳定性特征,对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测量稳定性主要用的指标是各产业变异系数,具体公式: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变异系数越小,证明该产业增长率比较稳定,反之亦然。
2、数据选取
(1)数据说明。在测算中,GDP、建筑、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使用的是环比增长指数进行的各项测算,数据选取范围为1978年至2003年;其他产业使用的是增加值进行的各项测算,数据选取范围为2004年至2012年;数据来源于wind。
(2)阶段划分。根据GDP环比指数(如图1),将1978—2013年经济周期划分为7个时间段,分别为
:1978—1981年(下降)、 1982—1985年(上升)、1986—1990年(下降)、1991—1993年(上升)、1994—1999年(下降)、2000—2007年(上升)、2008—2013年(下降)。
3、测量结果
通过计算,并对各产业的变异系数进行升序排列后,如表2所示。 同样,我们对19个产业做分类,分成三类:稳定性高(6个)、稳定性一般(6个)、稳定性差(7个)。
三、综合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关于测量结果的说明
在就业弹性系数回归中,由于数据有限,回归的值有一定误差。在稳定性测量中,部分产业只有一个周期的数据,也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在分析产业时可以作为定性分析外的重要参考,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于部分产业还需要结合多种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才能得出该产业在吸纳就业、增长稳定性方面的特征。
(二)政策建议
根据各个产业在就业弹性和经济增长稳定性方面的特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的产业需要扶持、有的产业需要限制、有的产业需要转型。对于不用的产业需要进一步分析,制定不同的政策。
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从评估结果来看,农林牧渔业的就业弹性是负数,但增长比较稳定。这与经济规律一致,也与我国的国情相一致。但农业是基础,第一产业的稳定增长是其他产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不仅关乎粮食安全问题,同时能为第二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目前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2、保持制造业平稳发展。制造业是第二产业中占比最高的产业,包括若干个行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产业。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在经济转入中低速增长后,更要稳住制造业的发展,不能造成大规模的失业。要鼓励制造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力,保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制造业内部结构要进行调整,对于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要限制其发展,对于紧缺产品要加大支持力度。
3、规范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一是规范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发展。采矿业要合规发展,完善资源税收政策(林毅夫,2012),关注资源供需风险,防止国有资产的再次流失。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要是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保障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正常开展。二是发挥金融业造血功能。金融业是经济的血液,需要健康发展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完善市场秩序,进一步提高金融效率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4、调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就业弹性大,稳定性处于中游水平。测评结果与现实状况是比较相符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强,产业关联效应大。一方面要防止房地产业泡沫化;另一方面可以调整建筑业内部结构,转向加强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以改善民生。
5、扶持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该产业就业弹性大,但发展不稳定,受到经济发展制约大,但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发展健康和养老产业。
6、支持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该产业增长稳定性最高,对稳定经济的作用较大,增长不会大起大落。而且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们生活有重要作用,所以要大力支持和发展。二是引导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该产业代表当前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三产业革命后诞生的产业,该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代表了信息化产业水平的高低,需要大力发展。三是增强住宿和餐饮业发展。他们的显著特征是就业弹性高、稳定性好。该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加就业人口,而且能够对经济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需要大力支持其发展。
7、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产业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能耗少,是当前需要大力促进发展的产业。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发展基金、给予税收优惠、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