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将重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其中,铜梁所处城市发展新区,主要任务是:坚持城乡统筹先行,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继全面实施“工业强区”支撑战略以来,铜梁区坚定不移地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培育龙头型、特色型、战略型的产业集群为主要依托,努力朝着打造成为重庆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级的目标奋力迈进。
一、新常态下铜梁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新常态下,铜梁及城市发展新区工业经济处在了“三期叠加”的新阶段,总体呈现出下行压力增大、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变化及发展动力转换的新特点;工业发展模式逐渐从初期粗放型发展阶段进入到技术密集型可持续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上更加注重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更加强调产品质量和效益、更加突出技术创新驱动。
为进一步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铜梁区紧密围绕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差异发展战略,立足所处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行“工业强区”支撑战略,切实将工业发展置于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着力在市场资源开发上、产业结构调整上、技术研发运用上、集群配套发展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规模总量不断扩大。从2012年至201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由371亿元增加到65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2%以上;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5.79亿元,同比增长12.3%;工业对铜梁经济的贡献率约为55.1%,拉动经济增长约6.3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68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7%;工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二)产业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80.4%;总资产贡献率为21.1%;资本保值增值率137.6%;资产负债率55.3%;流动资产周转率4.2%;成本费用利润率7.8%;全员劳动生产率209 221元/人;产品销售率97.3%。实现利税总额40.86亿元,增长14.9%;实现利润25.78亿元,增长12.3%。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较高的产品生产及利润转化率,销售渠道畅通,市场需求稳定。
(三)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坚持“优中选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坚持“无中生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14年,完成工业企业技改扩规50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完成专利授权696个,新增市级重点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56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2件、重庆著名商标2件、重庆名牌14个。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增多,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1.7∶62.1∶26.2,第二产业总量突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中,通过技改扩规和发展新兴产业等措施,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从轻重工业看,2014年轻工业完成产值125.93亿元,增长9.8%;重工业完成产值242.03亿元,增长11.0%;从主导产业看,机械制造行业总产值151.44亿元,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2%;新型材料行业总产值76.02亿元,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7%;电子信息行业总产值16.87亿元,增长34.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逐渐形成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为主导,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五)产业集群初见成效。工业园区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铜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按照“三区一极”(城市拓展区、产业集聚区、劳动力转移吸纳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定位目标,强力推进园区建设。截至2014年,园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在建面积4平方公里,累计签约项目415个,建成投产企业280余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6.3%,产值占全区的80%;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占全区工业投资的95%,园区规模集群效应逐渐显现。
二、新常态下铜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铜梁工业发展尽管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仍然存在着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总体来看,虽然铜梁确立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战略,但在2014年仅实现总产值244.3亿元,只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7.6%,且其比例是在当前铜梁工业体量总体偏小的基础上产生的,同城市发展新区周边千亿区相比,三大主导产业的规模集群优势严重不足。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中占比较低,尤其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项目严重缺乏终端产品和整车整机项目,企业主要产品多处于技术链、价值链低端,工业发展影响力弱,整体带动性不强,产业链急需上档次、上规模;截至目前,铜梁无10亿级及以上产值的大型工业企业,全区产值最大的企业为供电公司(2014年产值6.7亿元)。
(二)工业企业普遍依赖要素驱动发展,科技创新力不足。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铜梁目前集聚了很多创新资源和要素,企业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创新驱动的目标相比,还相距较远。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铜梁高新技术及创新型企业的培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基于底子薄、基础浅的实情,高新技术结构还存在规模小、产业化进程慢、科技成果同质化层次低等问题;2014年,铜梁战略性新兴产业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3%,而传统产业占到了33.5%。二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技术研发投入较少,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仍然是铜梁企业主导产品技术进步的普遍做法,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授权发明专利比例偏低。三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不健全,鼓励企业创新的措施主要限于资金帮扶,在技术研发、市场衔接等方面缺少其他要素资源配置手段,影响着地区企业整体创新积极性。
(三)企业发展要素制约突出,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企业做大做强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优质的发展环境,工业企业更是如此。目前,铜梁工业企业发展环境仍然有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国家政策有待深入落实。有些政策虽然已经明确了牵头部门、责任领导和操作程序,但是重点都放在了使用过程上,并未对最终落实情况、实施成效、下一步发展计划进行跟踪完善,重过程、轻结果,重眼前、轻长远。二是政府服务企业效率有待提升。涉企部门在产业对接、技术推广、项目审批、银企、校企合作等方面衔接支持力度不够,推进速度缓慢。三是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足。本地企业中介市场保有率较低,未发挥工业行业协会等组织作用。四是交通瓶颈制约招商引资及企业发展。同周边区相比,缺少市郊铁路、快速通道等交通方式,变相提高了铜梁工业企业物流运输成本,使地区的区位优势无从发挥。五是专业人才短缺。虽然铜梁基础教育良好,但是职业教育相对偏弱,无法实现专业技能人才的高投入、高产出。在人才引进上,欠缺有力的鼓励奖励措施,加上主城区“虹吸效应”,地区和企业很难引进和留住人才。六是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受宏观经济影响,银行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严格分析和严密管控,特别是到期续贷企业,逐渐出现流动资金短缺、融资难、生产经营难等问题。
三、新常态下加快铜梁工业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在贯彻实施重庆五大功能区差异发展战略下,铜梁工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立足所处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以建设重庆未来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为己任,紧紧抓住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新兴产业战略性转移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大招商引资承接力度,逐步完善工业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区域间工业产业集群配套发展新格局。
(一)全面发力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工业体量。量变引发质变,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途径就是要招引更多的优质工业企业入驻,从根本上提升实体经济总量。在工业发展中,铜梁及城市发展新区应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吸纳外源性经济的主要渠道,实施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式招商路子。一是要制定招商引资专项政策;根据发展环境和局势的变化,深刻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发展战略实质,抓住东部及重庆主城产业基于政策要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川渝产业基于贴近市场等因素的考虑,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向中心地区实施“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强化同周边区县的竞争性分析对比,以拓展产业发展外延为目标,吸收性地、针对性地、差异性地制定和完善产业承接、税费上缴、资源配置、项目审批、建设用地等系列招商引资配套政策,将政策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本地招商活力。二是要积极推行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和代理招商;切实引入市场化招商路径,积极与有实力的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购买招商服务等方式,提升招商引资效率和质量。要制定专门的以商招商实施办法,以效益挂钩的方式,推动落户企业招引有投资意愿的合作伙伴。要立足现有产业群,围绕其上游、中游、下游配套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配套链招商。三是建立现代化招商队伍;聘请行内专家教授对产业发展、政策法规、企业投资、社交礼仪等知识进行系统化培训,全面提升招商干部的综合素养。要强化新形势下招商队伍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优秀招商人才,注重吸收具备外语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的新鲜血液,着力打造一支现代化招商队伍。四是探索园区共建模式合作招商;探索实施异地间的合作招商模式,对缺钱但有市场前景、有核心技术的工业企业,着力提供资本补给,以“企业抱团”和签订“政府协议”等方式,推动产业园区及大型企业共同打造园中园、共建园。
(二)立足地区特色资源,塑造工业产品品牌形象。目前,铜梁工业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本身缺少塑造大品牌的能力,而地区所拥有的独特工业品牌却能成为中小企业产品走向市场的天然竞争武器;比如谈到合川便会知晓桃片,谈到涪陵便会想到榨菜等,其地区品牌效应十分突出。因区域品牌具有广泛的共享性,所以在这个区域品牌范围内的各企业都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无偿的广告宣传及公众信任的附加效益。因此,对铜梁乃至整个城市发展新区而言,要扶持工业发展,就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地方特色、培育地区品牌,按照已确立的主导型、支柱型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加快实现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要积极与本地大型企业开展研究合作,在其优质外销产品上植入“本地制造”印记,将企业单纯旨在利用地区优势资源实现私人盈利的目的转变为本地借助企业优质产品和销售渠道来整合发展力量、打响地区特色品牌以及反哺区内工业企业发展的双赢目的。另外,还要加强对区内企业行业的自律管理,严格制定地方产品质量和服务管理标准,并研究成立第三方组织予以监督执行,切实维护好地区品牌形象。
(三)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铜梁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坚持科技投入、体制创新、产学研密切结合,努力把本地打造成为科技要素聚集区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加大科技投入,推行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二是要产学研结合,着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强化工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深入开展产学研互通互联活动;制定和出台选人用人政策,切实做到“用待遇吸引人,用感情留住人”。三是要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对涉企职能部门,要以引导和扶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为主要内容制定考核目标,通过奖惩措施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不断增强部门及企业科技开发支持力度。四是要实施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工程,增强龙头辐射作用。要整合土地、资金等发展资源,围绕技术、管理、人才等内容,重点对本地骨干企业技改扩规项目进行专项扶持;鼓励大型企业加强智库建设,推进中小企业聘请专家计划,实施品牌培育提升计划等,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四)紧密围绕园区建设,提升产业集群配套服务能力。工业园区是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具有龙头支撑作用。铜梁及城市发展新区各区都组建有自己的工业产业园,要想进一步突破本地工业经济发展瓶颈,首要一点就是要抓好本地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夯实工业园区基础地位,切实为工业企业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经营、集群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要“筑好巢”;要全面推进征地拆迁工作,采取园区大规模征地、集中平场等方式,切实降低企业成本,缩短投产周期,为大企、优企、名企落户提供充足完备的土地支持。二是要“铺好路”;要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引入民营、个私等外部资本进入园区建设领域,切实提高资金投入,完善园区交通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园区规模和特点,科学推进园区亮化绿化、职工生活休闲区、物流中心、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满足企业多方面发展需求;三是要“服好务”;对入园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尽可能在行政审批、融资贷款、信息收集上给予交流和服务,建立健全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入园代办机制,精减企业发展成本。坚持依法办事,督促落实优惠政策,严禁对入园企业乱摊派、乱罚款,稳妥处理用地补偿、农民工就业等问题,达到建园利民目的。
(五)理顺工作推进机制,确保重点工业项目落到实地。项目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只有企业,没有项目,经济发展就成了圈地运动,只会产生泡沫经济。所以,加快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抓好项目建设,推动项目落地投产。一是机制推进;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机制,采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推进模式,持续落实领导班子重点项目负责制,加快形成责任领导、职能部门、企业法人三位一体项目推进制。二是政策推进;要完善出台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工作办法、重点项目责任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保障制度,落实财政扶持和优惠奖励,通过简政放权来释放镇街权力,提升镇街、部门协同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督查推进;要按照项目建设总体目标,逐一细化分解阶段性任务,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加密督查频率、加强督查服务,建立备案制,及时分析并解决项目推进难题。同时,要强化通报制度,对建设进度缓慢的业主,实行严格督促、限期整改。四是协调推进;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责,推进项目审批、项目建设大提速。对已上报待批项目,要做好衔接跟进,争取早日获得批复;对未上报项目,要深化项目论证,限时完成报批工作;特别是要加快项目审批速度,实行联审制,切实提高审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