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中原新型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发展的计划性分析

2015-07-16 19: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引言
  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规划并上升至国家战略,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所谓中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中心,聚集周围一些自然村,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即在全国率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够有效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有效缓解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拉动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
  二、中原新型社区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人才资源匮乏。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一个人力资源大省,但并不是人力资源强省。到2011年末,河南省总人口为10,48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6,2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43%,其中乡村劳动力资源数4,911万人。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及劳动力的数量长期内不会有较大的变化,人口压力较大。此外,河南省农村农业劳动力呈供给过剩格局,人地矛盾比较突出。资料显示,2011年末河南省农村从业人员4,911.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78.78%。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有2,655.29万人;在第二产业就业的有1,374.46万人;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有881.41万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接近3∶2∶1,呈金字塔形。尤其是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仅占17.35%,这揭示了农村市场落后,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上述数据表明:河南省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例过大,第二和第三产业很不发达;但是,2011年相比于2006年末来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中从事第一产业的相对减少22个百分点,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较快,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劳动力在产业间呈现正分配趋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从2011年数据来看,也反映出河南农村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农村人力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本应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支柱力量,但目前的不充分就业和低效率配置,以及人力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导致农村经济的缓慢发展。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待在农村,使农村人地矛盾更加激化和突出,消耗了本身就不丰厚的农村资本积累;另一方面接受外部信息不畅,农村机械化程度较低,基本上还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现代先进农业科技和先进耕作技术在农村应用程度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现实情况是这种人才极其缺乏,并且还不断出现外流现象,许多在大学里面学习农业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去。
  (二)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农民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抵抗风险能力差。过去,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国家出于解决城市人口就业的需要,兴办职业教育时有意把重心向城市倾斜,客观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接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比例不超过30%。近年来,虽然社会上下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然而职业教育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依然没有多大改观,农村职业教育依然相对滞后。由于绝大多数农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一些培训讲得过于深奥或者过于肤浅走过场,培训的内容没有针对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转移目的地人才需求,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重体力、低附加值的劳动。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及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农村人力资源由于自身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就业状况较易受到影响,抵抗就业波动和风险的能力较差。
  (三)农村缺乏产业支撑,没有支柱产业。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大部分农村缺乏产业支撑,没有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农业生产往往还是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而在种植业中又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林业、渔业、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历史形成的“农业=种植业=粮食”的单一产业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农民看到别的地方农民种植一种作物或者饲养猪、牛、羊等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回报,然后也不进行市场调查和风险评估,一哄而上都来种植或者搞养殖,没有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形成各自特色的支柱产业,从而导致了近几年频频上演大蒜、猪肉、生姜等价格潮起潮落。2013年河南西瓜市场出现了严重滞销,许多瓜农从农田里拉一车瓜露宿街头几天也卖不出去。
  三、中原农村新型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对策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土地流转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关键点,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不仅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还能促进城市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将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能够根据当地资源实际,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种植、养殖业,集中管理,集中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做大做强产业发展,使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二)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民职业能力和现代素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日新月异,无论是常规专业教育,还是非常规职业教育,都无法跟上社会变化发展形势。及时的培训,能够使农民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讯息,自身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补充和提高。
  1、要多形式、多层次抓好农村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各种专业技术讲座、培训班,印发各种科普农业宣传资料,建立更多的社区图书馆(站)使农民在空闲时间能够 到此阅读学习农技知识,充分利用社区板报栏出海报宣传普及农业先进知识,对农民进行“一村一品”、“一技一训”、“一业一训”、“一村一业”使多数农民掌握1~2门专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大力培养在农村中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掌握农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
  2、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视角、宽领域、多门类的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络,利用聘请专家现场培训和远程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大对农民进行知识培训。鼓励农民尤其是起致富带头作用的农村干部带头参加各类电大、函授站、夜校及各类成人教育,以此来提升干部素质,以期能更好地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
  3、加大农村青壮年培训力度。农村青壮年身体、精力都处于巅峰状态,应以农业、工业、商业实用技术及管理技术培训为切入点,使广大青壮年不但具有创业的意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提高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三)结合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撑社区居民非农就业。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认为,在区域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使资金、能源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优势地区集聚,各种资源持续集聚能够带来新的增长力。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通过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引入新兴产业、优势企业,已成为河南省各地推进产业集聚、调整产业结构的共同取向。利用省委省政府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建设中原新型社区为契机,积极引导社区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流转给入驻产业集聚区的大型企业集团,每年可以从企业得到稳定的土地补偿资金,通过参加企业岗前培训,社区居民足不出市、足不出省即可实现在自己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又有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均较之前有了很大改观。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地转移。政府应抓紧制定科学严谨的工业化、城镇化的中长期规划,大力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承接产业转移,培育特色产业,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工作方案,在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有力保证,吸引和推动有一定基础、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城镇化转移,不断满足工业化快速发展对各类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努力扩大城市和城市经济规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河南省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客观需要,既是实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增加农民创收的重要途径。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推动城镇供水、供电、电信、消防、交通、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充分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社会化组织模式、工业化生产方法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现代农业。有效凝聚和切实发挥农村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2.
  [2]张建秋.中原经济区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5.
  [3]河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许小年.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现状简析[J].人民论坛,2013.
  [5]朱亚民.河南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及对策[D].郑州:郑州大学,2006.
  [6]温新德.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县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
  [7]文小才,袁晓兵.中原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