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而德国在计划经济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曾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德国的转型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演进、实施的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德国主要的做法和经验,笔者在赴德考察时,体会最深的是发挥好3个层面的作用,搞好3个方面的配套转型。
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德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统筹规划、政策扶持、配套服务的作用。在统筹规划方面,在国家层面上,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提出的2020高科技计划、工业4.0战略等大的发展规划,有效引领了整个德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在政策扶持方面,德国各级政府通过设立产业转型引导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等各种形式,来支持企业的创新和转型。德国政府在为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真正承担了引领和主导的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德国的经济转型,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整体上是经历了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驱动、企业为主体的不断累积的过程。德国的汽车工业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13年研发投入高达182.7亿欧元,占整个行业产值的5%以上,从而保持了德国汽车行业的世界领先地位。从考察的宝马公司了解到,为顺应未来汽车节能降耗发展趋势,该公司通过研发新技术、新材料,使汽车生产节能50%、节水70%,他们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已大批量投放市场,前景看好。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中介协同作用。德国的行业组织十分发达,全国共有30多万个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德国政府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的宏观决策、政策基本上是通过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实施的,政府一般不直接和企业打交道。比如,巴伐利亚州为培植产业集群,在19个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集群中,都建立了产业协会,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扶持政策由产业协会来具体组织实施。商会、协会等组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既代表政府,又代表企业,很好地发挥了中间人的作用,在经济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充分发挥3个方面作用的同时,德国的经济转型还得益于3个方面的配套转型。
一是人的转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宏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的转型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他们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双元制”教育培养体系,被誉为“德国制造”的基石。其次,崇真尚实人文精神的塑造。整个社会不虚华、不浮躁,形成了一种自然、朴实、崇真的良好人文环境。
二是社会转型。经济的转型离不开整个社会形态的转型,这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法制社会。公正社会、风险控制等。此外,德国政府自1998年后要求股份制公司内部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风险控制机制,设立风险评估公司,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企业大起大落,从而避免了经济转型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三是政府转型。德国政府是一个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由于德国政府把大量的服务性、具体操作层面的工作都给了商会、协会去做,政府层面重点研究政策、监督执行、严格执法。因此,政府能够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结合学习借鉴德国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经验做法,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转型任务,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明确经济转型升级主攻方向,制定科学可行的经济转型战略规划。过去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现在来看这两个产业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也是当前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未来这两个产业已经很难再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了。那么,未来的支柱型产业是什么?或者说经济转型应重点往哪个方面转?笔者认为应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战略部署,重点发展好3个大的战略性产业。一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主要包括8个要点: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这8个要点的不断发展壮大将成为我国下一步转型升级的支柱型产业。二是,现代服务业。我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一定会上升到支柱型产业。以消费类服务、商务类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三是,现代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器与航天器制造、高铁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现代船舶制造5个方面的发展。市场对公共产品的巨大需求,必将使现代制造业上升为我们未来的支柱型产业。
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统筹规划和实施好这些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朝着既定目标奋力推进。当然,在加快培植新兴支柱性战略产业的同时,对原有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同样要加快促进其自身的转型升级,占领产业链高端,提高产业附加值,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满足市场需求。
配套制定相应的产业转型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推进产业转型的顺利实施。实现经济和产业的战略转型是一项宏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既要有一个科学可行的战略规划,更要有一套配套联动的政策体系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实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助推,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这是完成转型的关键。比如,通过设立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等进行政策扶持,通过建立完善资本市场进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等。
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建设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把该放给市场的坚决放下去,该政府管的下决心管好,这是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完成经济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
加快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使教育、科技的工作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要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体制,加大职业教育的比重,改进职业教育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需要。科技必须走出象牙塔,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背离的问题。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把更多的科技经费和投入转向企业,或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使科技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重塑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企业家决定了企业的未来,企业文化决定经济发展的取向,德国的企业文化中创新、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灵魂。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必须把这种理念首先在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中进行培植和发扬,变成他们的内在价值追求,形成全社会共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这一点尤为关键。
结合费县实际,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大力实施好“一体发展(城乡一体)、双轮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三产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五业并举(加工制造、建安房产、现代商贸物流金融、文旅寿养、现代农业)”的“12345”发展战略,一是全力以赴抓好“十大经济板块”发展。重点打造全国最大的板材家具生产基地,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突出抓好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文旅寿养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分别形成百亿级支柱产业。二是加快构建县城、乡镇驻地、农村中心社区、美丽乡村“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城乡体系,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使“世界长寿之乡”名副其实。三是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实现“少有所学、壮有所业、老有所养、闲有所乐、困有所助、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安有所保”的“八有”民生工作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县人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和特困群体,确保费县与全省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作者:程守田 来源:经济 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