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我国目前发展的现状,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产业生态化,充分利用政府调控,才能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化 政府调控
一、引言
人和自然如何协调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传统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然而,它却是一把双刃剑。现如今环境污染已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环境状况也日益恶化,使我国付出很大的代价。30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费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而且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确认识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根据具体国情,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二、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生态环境先天脆弱
众所周知,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可是我国的国土状况却不是最好的。据统计:我国70%的国土面积每年受东亚季风的强烈影响,6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的生活和生产,35%的国土面积受到土壤侵蚀和荒漠化,33%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区、荒漠区,30%的耕地面积为酸性土壤,20%的耕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或海水入侵,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在这种毫无优势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我国众多人口又使得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从而导致我国的平均综合发展成本远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
(二)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生态环境惨遭破坏
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整体不高,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导致生态严重破坏,如森林退化,草地、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减退;自然灾害频率加大且危害程度增加。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人为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而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及条件,治理水平都无法跟上污染速度,我国正在被迫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道路。
像我国目前的粗放型“原料—产品—废料”传统生产模式,“三废”综合利用率低,对环境污染大,而“原料—产品—废弃物—废弃物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发展的又不够成熟,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实现我国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策略
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一般而言,如果注重经济发展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则可能会制约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财富的积累。因此,我们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在经济得以适度增长的同时又能够保证生态环境不惨遭破坏,使得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
21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同时,资源、能源供应紧缺,价格上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逐渐使人们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急需一种适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循环经济应运而生。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利用,包括物质在经济系统的不断循环以及物质在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和资源环境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它立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整体内,强调系统整体最优,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生产环节。鉴于产业系统在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实现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在自然和经济整个系统内高效循环和流动的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这个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就是产业生态系统。
(二)发展产业生态化
1、发展产业生态化的背景
在现代化工业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温室效应等问题也日渐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利可图,企业就必须提供消费者需要的绿色产品,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降低成本和达到环保法规要求,把生态学原理引入工业生产体系中,模拟生态系统功能建立工业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耗、低(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这种工业体系被称为“工业共生体系”或“生态工业园”。
2、实施产业生态化的策略
(1)环境成本内部化
所谓环境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于破坏环境而形成的成本,包括:环境破坏造成的当前福利损失;治理环境所需的成本和费用;环境破坏给子孙后代造成的福利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也就是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即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产品成本中,消除其外部性。
我国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大力宣传,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加大污染处罚力度,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使企业将环境成本计入其产品成本中。从长远角度看,环境成本内部化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因为随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可度的提高,产品的销量得到保证,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声誉,为企业带来无形收益。
(2)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促使企业节能减排
目前我国一方面水、电、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严重紧缺,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资源市场价格低,造成严重浪费。资源利用不充分,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收取高额的环境污染费,以抑制污染行为。为了控制环境污染,也可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税率。污染越轻,税率越低。一旦污染超过某一规定值,企业将支付高额的税费。
其次,政府还可以对环保项目或绿色产品提供优惠贷款,通过信贷杠杆,鼓励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企业用于防治污染和废物回收利用的资金,
可向银行申请优惠贷款。
努力将节能环保发展为一种社会时尚,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使节能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
(3)营造绿色企业文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加入生态文化的内容,塑造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绿色企业文化。我国企业都应该自觉保护环境、资源、生态,实施绿色企业文化战略,进行绿色文化建设,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足现代消费者追求绿色产品的要求,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加强政府调控,促进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1、合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政府的协调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进行合理调控。首先,鼓励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增长遵循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原则。其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同步进行。企业应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组织经济活动,安排生产。最后,逐步完善环境法制建设,利用市场机制,强化环境管理。我国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协调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和谐发展问题。
2、科教兴国,发展科学技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经济也迅速飞跃。
3、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发动公众参与等手段,提高整个民族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促进企业清洁生产,个人绿色消费。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公众整体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迎接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自觉顺应世界经济的绿色潮流。
四、结语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但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因此,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惠丽、江华锋:《对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生态经济,2007.7.
2、魏杰:《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绿叶,2004.5.
3、曹文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经济论坛,2008.14.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2)》,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李敏、韦鹤平:《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