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标准与推动力

2015-12-15 11: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产业转移作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其作用多被研究者正面肯定。但不是所有的外来产业都可以和本地经济良好对接。产业的发展有外生型和内源型两种方式,承接产业转移就是外生型的一种方式;产业的推动力量有市场自发和政府主导两种。产业发展模式与产业推动力量组合出产业发展的不同类型。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承接产业转移 产业政策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承接产业转移是建设中的中原经济区追赶先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之一。现有研究集中于产业转移的动机、时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承接产业转移时须注意的问题等,但大多未涉及承接产业转移时如何选择适合本地区产业的问题。实践证明,不是所有转移来的产业都适合中原经济区实际,产业转移存在如何与本地原有产业衔接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明确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标准、原则与推动力量,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条件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工程。在其中,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实现中原经济区赶超战略的必然要求。2010年8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自身资源相对丰富、要素成本仍然较低、市场可挖掘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这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相对其他中部地区,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为便利。京广、陇海、京九等9条铁路干线和4条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860公里,居全国第一;现代通信网络发达,已构成“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二是生产要素供给相对充足,成本保持低位。河南省的基本生产资料,如原煤、原油、发电量等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为领先地位。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劳动力成本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相对东部持续上涨的劳动力工资,具有较大吸引力;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粮食等农作物的充足供给为工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三是经济发展已经起步。依托自身在农副产品、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对优势,河南建立了食品、饮料、机械、电力、建材等一批重点产业,2009年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5%。四是消费市场广阔,潜力巨大。河南1亿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能够满足产业转移中降低成本、开拓市场、规模聚集的需要。五是开放氛围浓厚,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用硬手段打造软实力,基本形成了高效规范、诚信公平、稳定有序的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
2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标准与推动力量
2.1选择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
    现有研究中对产业转移大多持肯定态度,在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的研究也多从正面提出相应观点,对产业转移的负面影响多从环境角度提出,认为应警惕“产业转移”变成“污染转移”。但对非重污染产业实现转移的条件、转移后对承接地的影响的研究尚有欠缺。研究认为,产业转移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总体而言是有帮助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外来产业都适合在本地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指出,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外生型,即某产业从经济体外部渗透到内部,最终嵌入该经济体,产业转移就是外生型产业发展的途径之一;一是内源型,即在经济体内部孕育、成长出的产业。
  一般而言,中原经济区选择哪种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促进本区域经济的发展。具体到承接或移植哪种产业,其原则就是保证外来产业与中原经济区本地经济实现对接。如能顺利实现外来产业与中原经济区本地经济的对接,则承接该产业,否则应该选择在中原经济区内部培育发展该产业,实现内源型发展。如果不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行实施产业转移则可能出现负面效应。第一,如果中原经济区自身某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甚至产业基础空白,外来产业很难在该地区实现良性发展,可能最终不得不退出该区域。在此前相当一段时期,国外产业向国内转移时,面对中部、西部更为优厚的条件和低廉的成本,却往往选择东部沿海地区,这点就很好地说明了产业的发展不仅受成本等直接因素影响,更受制于当地已有的产业环境、产业基础。第二,如果中原经济区自身某产业自身发展具有良好势头而且具有一定优势则也应慎重选择外来产业的转移。这是因为在中原经济区已有良好基础的产业再引入同样产业,可能会造成销售渠道、原料渠道、劳动力等多方面的过度竞争,反而削弱本地区原有企业的竞争力。根据主流经济学理论,对投资品的过度追逐会造成投资品价格上升,进而造成投资减少。
2.2承接产业转移的选择标准
  现有的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论中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标准大多属于宏观层面,如环境的友好、成本的低廉等,但缺乏针对具体的承接产业的选择标准的研究,因此在面对选择哪些产业作为承接对象时缺乏可操作性。研究试图在微观层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选择标准。
  (1)劳动力标准。中原经济区在承接某外来产业时必须考虑本地原有的劳动力情况。中原经济区该产业原有从业人员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实现转移产业与当地经济的良好对接。当前国内、各省内的产业转移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承接地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该产业从业人员过少,则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中原经济区原本是劳动力输出大省,这些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构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坚实基础。在选择外来产业时应该优先考虑本地区已有的相关劳动力基础的产业。
  (2)企业数量标准。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转移成功的基础是当地有相应的产业网络。这个网络包括该产业的上游产业,如原材料供应;也包括下游产业,如销售网络,同时也包括相关支持产业。因此,要求承接地有一定数量的相关产业的企业。产业的生存与良好发展并不单纯是该产业自身的问题,而是涉及上下游产业、相关支持产业和机构的系统性问题。中原经济区承接外来产业时,应该优先考虑本地区已有的相关产业基础,避免出现单独移植来某个产业,但该产业发展的市 场基础、产业基础却不具备。结果仍然要依靠外部利量才能够生存的尴尬境地。
  (3)环境标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准入的前提。在环境状况较好和产业基础较好地区,重点发展低污染、低排放产业,做到增产不增污;在城市主要河道等地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当开发的原则。必须承认的是,在中原经济区有机会承接的外来产业中,有部份是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产业。这类产业的移植往往门槛较低、竞争较少,但其后往往成为当地环境保护的沉重包袱。在当前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总体氛围下,这类环境不友好的产业持续发展前景是不乐观的。
  (4)资源标准。客观地说,当前中原经济区正在承接或将要承接的外来转移产业绝大部份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来的,而这些转移来的产业中又有相当部份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市场竞争推动和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政策调控下,这些产业逐渐在东部无法持续发展。而中原经济区如果承接这些资源密集型产业势必对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程度提出更高要求。尽管中原经济区自身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在工业化带动的巨大的资源需求面前,这些资源能否满足需要,能否在一定时期保持对产业的资源供给是应该考虑的标准。
2.3实现产业转移的推动力量分析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有两方面,一是市场力量,二是政府力量。由此也可以将产业转移按照推动力量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市场自发型,一是政府主导型。
    古典经济学倡导自由主义,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市场主导的原则,按照市场力量进行资源的配置。一个产业的兴衰成败应该由市场力量即自由竞争来决定,其他力量如政府不应干预。其后的凯恩斯主义则倡导政府干预,依靠政府力量来规范市场,烫平经济波动周期,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此后的经济实践证明了,单纯的市场或政府主导都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在某个经济增长阶段或在某个产业发展上是以市场为主导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实际上,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并不矛盾。政府主导不能取代市场的作用。市场竞争能够起到筛选优劣的作用,只有经过市场的历练生存下来的产业或企业才是有生命力的。我国多年的实践证明,如果在企业或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力量就大规模介入,其扶植起来的企业往往缺乏竞争力,甚至只能靠政府的资金“输血”或持续的政策支持才能生存。市场力量也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在某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出现一些市场力量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过度竞争引发秩序混乱,或者是垄断出现导致市场机制失灵,或者是资源紧缺引致成本上升。此时需要政府出面,规范市场环境、引导市场走向正轨。
  针对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这一实际问题,本文认为其推动力量的确定应遵循市场集中度的识别标准。某产业市场集中度高则说明该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且该产业内已经出现了出现一定程度的产业集中迹象。在这个阶段的产业显露出产业网络的痕迹,产业发展前景经过市场考验,大体符合市场要求。对于中原经济区而言,此时该产业是难能可贵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在此时的作用应体现为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引导该产业更快更好发展。此时,该产业发展则应采取政府主导型。相反,市场集中度低说明该产业内的企业较为分散,企业数量少,彼此间经济技术联系较为松散。同时,该产业的市场前景尚不明确,产业内部构成、组织结构等尚未经过市场的检验,没有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对于中原经济区而言,如果对此类产业普遍加大扶持力度,一则中原经济区财政能力仍然相对有限,二则该产业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仍未确定,有可能造成政府的扶助不符合市场导向。因此,此时政府的作用应集中于市场环境的规范、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此时的产业发展可以归为市场自发型。在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外来产业“来者不拒”、一律由政府给予政策、土地甚至资金支持的情绪。
3结论与展望
    总的来说,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哪些产业适合本地区移植,二是某产业移植到本地区后主要依靠市场自身力量还是政府主导。第一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各地区经济结构和特点的差异,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特点与产业移出地的未必相同,在移出地曾经发展良好的产业在中原经济区甚至可能难以生存。识别哪些产业适合与中原经济区对接可以本地相应产业发展水平为标准。适合外部植入的则作为外生型产业来承接,适合本地发展的则作为内源型产业来培育。第二个问题的产生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根源。经济学界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本身就存在较大分歧,我国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政府干欲未必一定能够促进某个具体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的扶持不能取代市场竞争的筛选;其次,政府支持产业发展所动用的资源也要讲求效率,应该将相对有限的资源用于经过市场检验的产业或企业。适合自身发展的作为市场主导型给予其充分的空间,适合政府主导的作为政府主导型给予政府支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