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启动消费引擎,引领上虞经济

2015-12-15 11: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上虞市流通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升级明显加快,经济贡献更加突出,近年来上虞市围绕打造“浙东新商都”目标,加大力度建设现代商贸业载体,逐步形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如何挖掘潜力,提振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已成为上虞市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消费 经济

  近年来上虞市围绕打造“浙东新商都”目标,加大力度建设现代商贸业载体,逐步形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如何挖掘潜力,提振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已成为上虞市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在回顾总结上虞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研究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合消费的潜力分析,提出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思路设想。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上虞市流通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升级明显加快,经济贡献更加突出。
  1、市场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屡创新高
  1978年全国拉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社会进入消费转型期,上虞市消费品市场规模成倍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逐年增加态势(如图1所示)。“六五”到“十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20.0%、13.7%、30.3%、14.0%和11.8%。进入21世纪上虞市加快商业网点建设速度,多种经营业态遍地开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跨越式发展,2003年达46.88亿元,从此总量稳居绍兴五县市第二(略低于诸暨市)。2004年突破50亿元,2005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措施的有效刺激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上一个十亿元新台阶,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67亿元,跃居浙江省61县市第13位。2009年实现标志性突破,达到114.30亿元,是1978年的167.67倍,年均增长18.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4775元,是1978年的147.7倍,31年间人均每年净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3元。

图1:1978-2009年上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图
  2、结构升级,消费品市场快速稳定协调发展
  城乡消费品市场共同发展。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良好的购物环境和便利的交通,直接带动了上虞市城镇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和支柱。1992年第一百货公司划入零售领域,1996年大通商城奠基组建,从此上虞城镇消费品市场在“一百”“大通”的不断竞争升级中走向繁荣昌盛,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如图2所示),2009年实现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70.17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535倍,年均增长22.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9.2%提高到61.4%。与此同时,上虞市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市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增强了购买能力,尤其是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行“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2009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4.14亿元,比1978年增长79倍,年均增速为15.2%,形成了城乡市场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图2:1978-2009年上虞市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变化图
  消费市场各行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流通服务行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从经营户数看,截至2009年底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为89户,比2000年的32户增长了178.1%。随着户数的增加,零售额也大幅增长。2009年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4.04亿元,是1978年的122.8倍,年均增长16.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26亿元,是1978年的425.7倍,年均增长21.6%。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居民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一路走高,成为拉动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上虞市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个百分点。
  3、贡献突出,与投资协同拉动经济稳步增长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基本点,消费需求是真正的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以及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制约作用。作为实现消费的主要载体——消费品市场,由它所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消费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为了方便计算本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消费需求分析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程度。
  从相关性分析来看,1978-2009年上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976和0.9917,消费与投资以高度线性关系协同拉动经济增长,其中消费以更高的相关性扮演着一种稳定经济和拉动经济的关键角色。
  从上虞市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增长速度的比较来看(如图3所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总体走势与GDP大致相似,

图3:1978-2009年上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增速比较图
  但基本领先于GDP增速。结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看(如图4所示),可以把两者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处于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消费需求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达22%,占GDP的比重(以下简称消费率)从34.3%上升至41.4%,期间投资也加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以下简称投资率)也由6.5%上升至23.9%,但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消费仍是主要因素;第二阶段:1989-1991年,针对1988年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压缩投资,消费增长呈现回落趋势,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图4:1978-2009年上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占GDP比重变化图
  第三阶段:1992-1996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全国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新高潮。上虞市全社会固定投资年均增速达55.9%,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34.3%)21.6个百分点,年均投资率高达42.9%,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第四阶段:1997-1999年,1997年起,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国家采取压缩投资和控制信贷投放为 主的调控措施,上虞市全社会固定投资年均增速仅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0.9%的年均速度拉动经济低速增长;第五阶段:2000-2009年,国民经济进入持续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积极财政政策的累积效应释放,到2009年消费率和投资率分别达到31.0%和45.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强劲。但随着上虞对第三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前四年,上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达15.9%,比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14.9%)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
  二、潜力障碍
  经济学中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显然居民购买力、消费预期以及消费品市场规模成为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分析上虞市消费需求的潜力和障碍。
  1、居民收入增加,但城乡差距明显扩大
  近年来,上虞市委、市政府启动和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加大“富民惠民”工作力度。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开展创业,扩大市场主体,丰富农村就业渠道,实现就业增容;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增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离退休职工工资,提高低保户补助标准;免征农业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使上虞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增强了市场购买力。2009年上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1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45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207.8%和146.0%。
  在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增速看,近十年上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仅为9.4%,分别低于同期上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GDP年均增幅2.5和3.0个百分点。从收入差距比率看,上虞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比率由1999年的1.77扩大到2009年的2.22,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也由1999年的3760元扩大到2009年的14568元。继续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上虞市拉动消费潜力的根本之路。
  2、消费能力提高,但消费预期不容乐观
  近年来上虞市消费升级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展开,其中农村市场正处在需求旺盛、快速成长时期,发展空间广阔。2009年上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530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25元,与1999年相比年均增幅分别达7.9%和8.8%。居民消费结构全面升级,汽车、住房消费已成亮点,2009年全市实现汽车零售7.5亿元,同比增长28.0%;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8.97亿元,同比增长227.9%;围绕汽车、住房需求带来的产业链条拉长相关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将成为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上学难、看病贵、房价高、养老难等民生问题,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支出压力巨大,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从居民储蓄来看,2009年末上虞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59.07亿元,比1999年增长285.4%,分别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6和139.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意愿提高;从平均消费倾向看,2000年-2009年上虞市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上呈现平缓下降态势,到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62.3%和63.8%,平均每年城镇居民下降2.8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下降2.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降势快于农村居民;从边际消费倾向看,2000-2009年,上虞市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基本服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009年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降为0.56,低于国际上通用的居民消费倾向0.78均值;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到-0.07,出现过度节约生活消费现象。
  3、市场规模扩大,但消费群体略显不足
  近年来上虞市大力推动商业的规模化发展,整合商业资源,发挥商业资本的规模效应,提高商业组织化水平,形成以县城商业中心为核心,以各镇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商业中心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现代化商业布局。2009年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58个,实现成交额达80.89亿元,比2000年增长86.6%;其中消费品市场55个,实现消费品成交额45.75亿元,浙江石狮商贸城等7个大型市场年成交额超亿元。
  但就上虞市消费品市场经营状况来看,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首先上虞市作为县级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且一直保持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近两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市场消费群体相对较小;其次是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高收入家庭是享受型消费群体,对逐步完善的县域消费市场认可度的建立尚待时日,而中低收入家庭是最讲实惠的消费群体,长期形成“重储蓄、轻消费”的传统观念,使得对消费品的选择主要基于价格和使用体验,对品牌的忠诚度较低,消费理念尚待培育;第三上虞市多个消费市场属于新兴市场,市场的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经营销售人员的培训、管理,服务意识的建立,市场售后服务等保障的配套服务仍有待完善,消费潜力尚未真正开发。
  三、政策建议
  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是摆在全市经济工作的紧迫任务。虽然建立以消费促经济的发展模式非一日之功,但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有的放矢加以落实,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提高居民收入,加速消费“引擎”启动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动因,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从总体上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首先是发展经济,只有全市经济发展了,才能保证财政、企业、居民收入的提高,才能培育和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升级。要继续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大高科技工业投资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加快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腾飞,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优势。
  其次是缩小差距,目前高收入阶层的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及享受消费大多趋于饱和。而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远远不足,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形成以中等收入为主体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逐步解决由于体制所造成的行业间、部门间和不同岗位间工资差距过大的问题;同时要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组织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劳 务输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农业示范村通过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带农户等方式组织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2、完善社会保障,减少消费“引擎”阻力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政府重点要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倾向。一要继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特别要关心和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使储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降到正常水平。二要稳定水、电、油、气、食品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防止这些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严重影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三是要降低教育、医疗等重要公共品价格,规范收费,加大监督力度,杜绝乱收费。四要用保障房遏制高房价、以“价稳量增”保证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逐步改变居民“省吃俭用攒首付,节衣缩食还贷款”的住房消费行为,以促进居民在各方面的消费需求均衡增长,提高生活质量。
  3、创新市场引力,提升消费“引擎”动力
  品类齐全,方便和谐的消费品市场是促进消费升级的必要条件。政府应重点加强零售商业功能的开发,提高商业整体竞争力,并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与方便群众消费相结合。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综合超市、卖场建设,推进连锁超市、便利店、副食品零售网点的规范化、规模化建设,从政策上、体制上为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要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消费环境,提高公安、工商、物价、食品卫生监督、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旅游监督等各种公共服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共同维护和建立全市市场秩序和诚信体系,创建优良的消费环境,保证公平交易,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鼓励消费、放心消费的环境。三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继续推进“四季仙果之旅”,打造“休闲生态旅游”,形成一批旅游型、农业产业化型等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同时进一步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还有很多露天市场和马路市场,条件差,环境卫生差。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室内市场,改善环境,提高效率。四要加强“浙东新商都”品牌宣传与活动推介,营造浙东新商都的浓厚发展氛围,积极促进传统商贸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区域竞争力,把周边嵊州、余姚、慈溪和绍兴市区等纳入了上虞的“商业版图”。使上虞真正成为浙东重要商贸中心城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杭州湾南岸休闲旅游度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