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文化产业已经为世界多数城市带来经济的发展和创造符号价值,从地方经济的边缘角色,提高到在城市发展政策中的重要地位。文化产业正在兴起另一波地方经济再发展策略的风潮。地方文化经济政策确实出现新的经济地理效益,对城市再生及经济重整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应该谨慎的审视文化产业的成效,本文引入相关研究文献和观念讨论文化产业的趋势和发展,首先说明文化政策及经济衍生效果,然后就文化产业在发展上和永续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整理。最后,对文化产业的前景提出建议,希望对区域化的文化政策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产业、地方性、文化经济、地方发展
二十世纪末期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促使欧洲多数的城市,不管是国际的、区域的还有地方的,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开始着眼于不仅仅是新的产业或服务业,而必须是在城市内看到完全“再创新”的机会。在80年代,过去在城市政策中被忽略的文化策略,开始对社会和政治的议程产生影响。文化的产业化,更使文化不仅开始重视生产、循环与消费,进而产生经济的效益,也促使其在社会再生产的累积过程中扮演相当程度的影响性。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个备受市场和业界高度关注的振兴规划,除指出了近两三年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还明确提出,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规划文化企业上市。文化产业已进入了崭新发展的时期,整个社会对其期望甚高。而要将文化产业真正建设成支柱产业,则需要创新体制和确立战略眼光,构建起适应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仍存在如下问题:总量偏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缺少龙头企业,缺乏知名品牌;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业产值偏低等。为此,通过集群化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势在必行。从概念纷争、政策制定到资本运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表面上跟不上文化产业实践的步伐,实则是研究环境、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向偏离了现实需要。对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来说,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深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创新与产业发展实际却难以同步,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脱节和错位现象。如何应对这一困局,又如何求解良方,成为下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能否再度腾飞的关键性因素。
一、文化政策与文化经济
世界上主要城市早期的文化政策,将焦点在提高市民自明性和公共社交情谊的催化剂,即提升社区的重建。文化经济的重视,主要是在八O年代中期,城市普遍对改造旧城环境和对经济发展殷切的企盼下,受到重视;这种策略方向被取代为一种高度重视文化政策对于城市经济和实质环境再生所具备潜在贡献的语汇。文化经济政策于是出现。基本方向有:文化产品的地方生产、文化观光、和城市政策的装饰,着眼于将文化视为城市组成的要环,并透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与商品化,强调所有的文化产品或资源只能在当地被参与、享受与消费,以及独一的气氛,将城市化妆为非常具吸引力的地方,可以留住观光、访问与投资客,进而设置新的产业和产生新的白领就业机会,也就是文化的城市营销作为。
二、知识经济脉络下的文化产业
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发展出来的地方文化产业概念是要抵抗工业化、市场关系扩张对社区共同体的腐蚀瓦解力量。不过在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政策脉络下,文化产业的概念则是源自于工业化与商品化的过程,文化被视为一种商品而被生产,其目的与其它商品一样,均是为了追求利润,不同之处仅是文化商品的生产、交易与消费的主要是意义、符号与象征等无形的内容,而非具体的物质。这种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主要是用以批判大众文化的兴起,控诉文化被技术与资本主义意识型态所扭曲。然而文化产业能成为一个有前景并有爆发力的产业发展策略,则与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幅降低了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成本,使得商品几乎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大量生产、复制与流通。文化创意产业会成为各国重要产业发展策略,正是立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成熟发展上,在信息通讯技术产业所提供的技术基础上,文化与知识、创意被归类为同一范畴,甚难完全区分,他们均属无形的内容元素,并可利用新技术大量复制与传播。在这脉络下发展出来的文化概念,文化不只具有经济性,还潜藏庞大的商机。此外,网络与虚拟影像的出现,更是深化了象征消费与体验的广度与深度。
在知识经济论述脉络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文化产业”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文化产业系指那些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的产业,而这些内容也特别受到著作权保障,并且可以用产品或服务形式来表现,文化产业或可被视为“创意产业”,以经济术语来说,则是朝阳或者未来取向产业,以科技术语来说,即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包含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及智能财产权等三个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所谓的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内容上产业变成同义词,这使得文化产业概念成为强有力的政策论述资源。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没有清楚厘清创意产业、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哪些领域有交集,这使得全部文化产业所涵盖的领域都有可能等同于创意产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本质与界线也难以明确定义。在知识经济论述脉络下的文化产业概念,只要某类产业被纳入这个产业的范畴内,自然就取得如同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同等的属性,也因而隐含庞大的商机,这也是文化创业产业论述迷人之处,任何特定产业只要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建立关联,就隐含着光明的产业远景以及等待开发的庞大商机。事实上知识经济型产业的发展,也会侵蚀传统上认知的文化产业基础,如被列为文化创意业产的出版业,特别是报纸新闻,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即使祭出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大旗,产业基础仍是岌岌可危,市场规模逐渐萎缩中。除了知识经济论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在区域发展的内化过程中,也结合了传统上中下游的产业分析架构。
三、文化产业创意区域的建构
一个城市成功的经济发展,在于掌握一个驱动产业,这个驱动的产业和服务能够透过专业技术和知
识促使高质量的人类资源,得以对经济、生活有更密集的使用与贡献,在九O年代末期,文化这个先驱产业虽然呈现对都市竞争力提升的贡献,但当实证结果反映内部结构性危机的同时,厚实产业基本条件的教育、训练、研究、和发展管道,也开始受到政策的重视。文化厂商的着床、厂商间的网络与连结、厂商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是操控城市文化经济的要件,而透过非正式的社会和文化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分享效果,更影响厂商着床的过程。此现象反映一个明显而动态的处理都市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互动,使得文化产业可以紧密地植入城市的学习、创新与知识的发展环节。
1.产业文化创意产生的过程
一个城市要能够与其它地方有效产生区隔,当它在重建与营销的过程中,就不能再以生产中心为方向,应加强它的“可消费本质”。而这个观点与趋势,主因在有限的投资基金情况下,地方彼此间的竞争以及他们的活力与未来的生存发展就更要倚赖清楚和谨慎的文化策略之运用,以提升地方特性与被参与的兴趣;而所提供文化消费机会的“质与量”将是创造地方发展奇迹的关键。换言之,文化制度性氛围的建构和文化产业的生根,成为目前着重的议题。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是指文化本身和其关联发展之活动、社会、环境与经济所共合的一种现象,整个过程中,除了城市再发展所亟须的经济效益外,社会结构的重整、意识的凝聚与相关元素的调和,应该是首要的考虑。
2.学习型文化空间的形成
在文化氛围建立过程中,创意区的想法已经落实到实质空间区块的发展、经理与使用,在这些空间中同时提供协助文化厂商找寻可能的风险、信赖和创意实践的轨迹。这些文化发展空间建立后,透过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风险可以经理、信赖可以沟通,而空间内部所提供的互动机会,也慢慢抵消对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样的概念,就是希望在空间中形成一个让文化厂商动态学习和成长的保障环境:在城市内的小空间中,透过密集的内部与外部互动、生活与专业紧密结合后,交织形成的社会和空间胶合体,可以进一步经由连续性消费空间、文化事件、和联盟关系的发生,催生创作、生产、与消费的网络,并孕育跨部门的活动和效益产生。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还有文化经济政策的执行,虽然还需要更多的垂直整合机制以及资源合作的建立,但是在许多城市的经验中,确实已经看到对一些小规模文化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形成一些城市内有创造力的新小区现象,这些都是提供城市寻找新发展方向契机,同时也直接让城市内部有激发创意和凝聚共识的机会。然而在发展的当时,首先必须要注意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避免高估文化对经济的贡献;换言之,当我们普遍开始追求文化经济成就和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希望之同时,应回头仔细对地方和文化发展的当前和关键问题、方向做详细评估,才能引导地方文化部门和文化生产者,对地方潜藏的广大特点有正确的洞察力。毕竟如果只是单纯的以文化所产生的符号价值,就要来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和价值快速流动的后现代社会中,确实不易。
如何能够达到政策的效果但避免社会结构松动的问题持续恶化,制度性的机制就必须加以建立。文化产业显然地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特性,也就是文化的地方性,将一些知识、创意、资源商品化后,透过经济自然形成的关联衍生作用,镶嵌于地方社会和文化网络中,它必须是一个内发性的产业。当有这些基础后,加上政府策略和空间经理的配合,经济的效益自然出现。认真思考城市、文化、全球化三者间彼此的互动关系,避免政策的形成只是单纯的快速迎合地方或时尚的需求,如此才能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重构一个有效率和价值的新经济体。而如何让文化真正能够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融入到社会中而不要只是附属在政策或经济的环节中,也就是让它是一个投资,能够实质回馈到经济和生活质量上,而不要只是政策推动当时的补助,也是最终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景民. 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6) .
[2] 徐丽芳,刘锦宏. 数字学术出版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 2006, (06) .
[3] 左鹏. 城市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与文化产品价格浅议——基于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 (05) .
[4] 张海涛,张云,李怡. 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财贸研究, 2007, (02) .
[5] 李小牧,李嘉珊. 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 2007, (02) .
[6] 鲍玉珩,洪俊浩. 美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电影评介, 2007, (16) .
[7] 田丰. 论文化生产力[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05) .
[8] 泷泽意伲.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J]国际贸易, 2006, (10) .
[9] 任俊英. 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