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快速发展,消费异化已经成为普遍的问题。在当代中国,人们在享受消费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的同时,却沦为了消费的奴隶,进而导致了精神家园的失落。如何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异化、消费异化、精神家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趋势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领域的快速扩展使消费变得多元化。消费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化也由当时的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消费领域,我们称其为异化消费。
一、消费异化的含义
1、“异化劳动”与“商品拜物教”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对于异化劳动本身,依据马克思的分析,应当使之与劳动的对象化严格区分开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商品拜物教”理论, 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的一种类型,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一种基于商品或货币的客体关系,它主要体现为劳动商品化和异化。 “商品拜物教”导致人的需要、人的本质被异化。这样在消费活动中 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控于物的世界,人的所有需要越来越以物的方式来满足这就是异化在消费中的一种表现。其实是“异化”的另外一种形式。
2、当前我国存在的消费异化现象
消费异化是“异化”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出现的一种消费现象。即在消费时代人们消费不仅是满足自己真实需要的方式,更多情况下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符号象征”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消费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消费不再是目的而变成了满足人们欲求的一种手段。这种消费功能的变化导致人们越来越注重不必要的欲求满足,使消费与“需要”和“使用价值”渐渐背离。在消费异化中,一方面,消费成为人们在劳动中“补偿”自由的一种方式,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这就导致了人在消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物化状态。当今社会人们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竞相攀比,不断追逐消费时尚和流行产品,导致了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更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
1、异化劳动是导致消费异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劳动直接导致了消费异化,在大生产条件下人都是机器上的一个固定零件,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单一的劳动,直接导致了人的异化。被单向化的人不得不在消费领域中寻求“自我”。他们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劳动中单调、乏味、繁琐的生活,只有消费才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消费成了人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这种通过过度消费来补偿自己在劳动中的异化行为就直接导致了消费异化的产生。
2、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是消费异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基本型需要发展为享受型需要。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等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消费社会。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必须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消费需求,然后主要通过广告的方式把某种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赋予商品,将商品的物理属性和某种象征意义或文化价值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人为地将对这种商品的消费定义为消费者自我表达和获取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之企业巧妙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技巧、日益艺术化的广告以及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手段,营销对消费需求的控制与引导力量将越来越强。这种大规模营销手段使人们更加沉迷于消费中,被消费所奴役和趋势。
3、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加快了消费异化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日益方便的社会生活和满足人的多种需求的各种手段,已经使现代人切身地感受到了。消费主义的文化态度是把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日益增长的服务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并将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视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甚至是公民对国家和经济繁荣的贡献和责任。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不管职位高低,身份贵贱:“工人和他的老板欣赏同一电视节目并游览同样的娱乐场所”,“打字员打扮得像她的雇主的女儿一样花枝招展”③物质生活的富裕已经变成了普遍的事实。但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幸福,而是相反,人们变得更加痛苦了。原因就在于:人们在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中,变得唯物质消费而消费,成为了消费主义者。这种扭曲的消费观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异化的发展。
三、扬弃消费异化实现精神家园的回归
当前社会,人不但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更注重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满足物质与文化需要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也是人的本质要求。如果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这一单向度的需要,必然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相背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是重建人的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
1、树立科学消费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的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和谐社会可以为扬弃消费异化奠定基础。消费涉及到从自然摄取资源的方式以及排放废物的过程。过度的摄取或过度的排放只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界的财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人对自然界的这种掠夺欲望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②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特别是“可持续”消费的新型消费观念,人类社会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
2、扬弃消费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精神家园的重建。精神家园是指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灵魂归宿,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生存价值和生命归宿的一种精神与文化认同。“现代人的情感疏离、思想疲软、道德堕落、信仰危机等精神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人过度的物质欲求造成与人的精神生活严重失
调而致。”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是劳动者和占有者、生产者和享用者的统一。人应该既会生产,又会消费;既会创造,又会享受。即人是能合理、科学、自由地支配财富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提倡合理、适度消费,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人不仅有物质生活需要,还有精神生活需要。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顿感、温馨感和光明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
历史唯物主义证明,物质消费不过是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手段与过程,而不是人的存在价值的终极目标。“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正确诠释和全面发展。物质生活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精神生活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标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道德建设,抵御消费异化思想的侵蚀,努力实现马克思所说人的全面发展和向人的本质的复归。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1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④马志尼,吕志士:《论人的责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2页
⑤江泽民《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