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经济学家和杰出的改革家。在他辅佐齐桓公期间,高度重视国家农业的发展,采取了均地分力的土地政策。不仅如此,管仲认为,发展国家的农业,还要再配合平衡农士商工收入以及充分利用物价规律来稳定商品价格这两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他的这些农业发展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均地分力 农士商工 物价规律 粮食安全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经济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史学家将春秋时期之管仲、战国时之商鞅、西汉之桑弘羊、唐朝之刘彦、宋朝之王安石、明朝之张居正,称为我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管仲满腹文韬武略,实乃旷世之才,他辅佐齐桓公期间,不仅让齐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更是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管仲的很多经济思想,对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充分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
管仲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改革是他经济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管仲清楚的认识到: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乃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为人君主的重大任务和责任,也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他认为”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管子·治国》)那么,反之,如若”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管子·治国》)可见,农业发展的兴盛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管仲采取了坚定的土地政策,即均地分力。所谓均地分力,即把公田的土地,经过折算,平均分配给农民,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这项土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实乃高明之举。因为,“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管子·乘马》),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采取土地政策之后,因为有了个体经营的劳动生产方式,有了利益的驱动,人们会自觉地关注季节的变化、日夜的更替,也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时光的紧迫,饥寒的威胁。这样,人们都会自然而然的早睡早起,全家老小一起关心粮食的生产,勤勤恳恳经营他们自己的农田。
二、平衡农士商工收入
管仲采取了非常有效的土地政策,但是他知道,农业的发展仅仅凭借这一项土地政策,是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因为在当时的齐国,“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么他们干活一天,就可以够吃用五天。而农民终年辛勤劳作,但是却几乎不能维持自家的生活。这样,人们都放弃从事农业生产而转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么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大片荒芜,而国家也会日益贫穷了。
管仲深谙人性,他认为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贤主,要用”害”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用“利”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因为但凡人之常情,见到利益没有不追求的,见到灾害没有不躲避的。比如说商人经商,没日没夜的奔波,千里迢迢去到异国他乡也不觉得疲惫,那是因为有利益在眼前驱动。所以说,有利益在的地方,即使是千仞之山,人们也愿意上;即使是深渊之下,人们也愿意进去。这就是利益的驱动。”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管子 · 禁藏》)
所以,管仲在《管子 · 治国》一文中指出,“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多则栗多,栗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他这段话的大意就是,先王总是能够使得农、士、商、工四种行业的人民,即使交换其所从事的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不能相互超过。那么,这样农民就能专心务农,收入也可以与其他行业均衡了。农民专心从事农业生产,那么荒地就能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就不会发生了。农民开垦荒地,那么粮食产量就增多了,粮食多了,国家就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安居乐业。富裕并且安定,这才是成就王业的方法。可见,管仲深知,光有一项土地政策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想要人们安安心心从事农业生产,必须要平衡平衡农士商工收入,如此,才能让人们安居乐业。
三、充分利用物价规律,稳定商品价格
针对农业发展,管仲还有一项措施,称之为“轻重之术”。(当然,管仲的轻重之术并不只是运用在了农业领域,因本文侧重讨论他在农业领域的改革,故仅仅从农业这一个侧面阐述之。)这项措施,不仅能够让齐国国库充裕,更重要的是,轻重之术,能够很好的稳定农产品的价格。管仲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懂得轻重之术,那么他就不能运用经济手段笼络人民,更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每个人先天的能力不同,因而会出现“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的情况“。如果一个万乘之国出现了坐拥万两黄金的大商人,千乘之国出现了坐拥千两黄金的大商人,那么就会出现“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本来,君主已经计算好耕地垦田的数量,也统计好了粮食的产量,根据君主对民间的调查,这些粮食是足够人们的饮食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挨饿吃不上饭;货币也是,君主铸造发行货币,把它们作为民间的交易手段,发行之时,都已经计算好了货币应该发行的数量。但是,仍然还是有人们吃穿用度不足,钱不够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粮食被人囤积起来了,货币也被人集聚起来了。那么,身为一国之君,想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人们安居乐业,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们的禀赋各有差异,如若”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加强农业,监督生产,固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不能把囤积的粮食散开,调节余缺,不能把被大量兼并的财利分散,调节人们的用度,就算人君无休无止的制造钱币,还是
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天下的人民相互奴役而已,这怎么能算是实现了国家的良好治理呢。
“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当供大于求时,国家应该抛出货币,使价格上涨;当供不应求时,国家应抛出商品收回货币,经过不断调整,使商品价格趋向平衡。对于农业来说,年景不同,有时遇上丰收的好年景,有时候遇上灾荒,粮食的产量就会有差异。善于治国的君主应该在民间粮食不足的时候,把库存的粮食销售出去;而在民间粮食有盈余的时候,把市场上的粮食收购起来。民间粮食有盈余,那么人们就肯以低价卖出,故君主应该以低价收购;民间粮食缺乏,那么人们就肯以高价买进,故君主应该以高价售出。这样,以低价买进,再以高价卖出,国家不仅有丰厚的盈余,而且粮食的价格也能得到稳定。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君主总是用平准措施来进行调节,使得拥有万户人家的都邑藏有万钟的粮食、千万贯的钱币;而用有千户人家都邑藏有千钟的粮食、百万贯的钱币。春天,就用这些粮食钱币供应春耕的用度,夏天,就用这些粮食钱币供应夏锄的用度。这样,一切的农具、种籽和粮食,都是由国家供给。所以,就不再会出现大富商对人们巧取豪夺的现象了。
四、管仲农业发展思想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
管仲的农业发展思想有很多很多的闪光点,笔者这里只就其中一二论述。结合管仲以上的这些农业发展思想以及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现状,我们或许能在其中找到很多思路,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现如今,中国城镇化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在城镇土地资源稀缺的状态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要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的耕地。最终慢慢影响耕地的总体质量,粮食产量降低,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加之,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却也因此遭到了巨大的危害。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耕地资源、水资源还有气候资源等等,这些自然资源都是农业生产过程 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如果耕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遭到破坏,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农作物包含的各种营养物质,这样势必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和品质同时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客观需要和粮食安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逐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我们一定要采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及集约用地制度,坚决确保有足够的耕地资源来实现国家充足、稳定、高品质的粮食供给,高度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姚晓娟,汪银峰 注译. 管子[M].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田东林. 从城镇化看云南粮食安全[J]. 理论探讨,2011(1):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