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浅谈“民工荒”

2015-12-15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2008年金融危机时曾出现短暂的民工返乡潮,随着经济的复苏 “民工荒”开始让企业头疼,让公众关注。本文从“民工荒”这一现象谈起,分析了我国企业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并根据我国“民工荒”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 劳动力供求 制度
  2006年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了“民工荒”,2008年的金融危机暂时打破了这一进程,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经济以更快速度攀升,“民工荒”卷土重来并成为企业和公众关注的要点。据统计:2011年深圳的农民工缺口高达80万人,上海的缺口接近30万,北京、广州的缺口也都在15万以上。就连安徽、河南等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劳动力的结构上看,劳动力的供给不存在整体性短缺,我国的“民工荒”是既有生产需要的劳动力的短缺,也有剩余劳动力存在的矛盾现象,所以我国存在的是结构性短缺问题。各种因素引起的供需矛盾是导致“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一、 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1、 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回暖,国内外订单大幅增加,特别是一些加工制造业的订单增多,由于加工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的增加使得企业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2、 产业的地区间转移
  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内陆企业发展迅速。在这种状况下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都普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机遇,产业的地区间转移也带动了用工的转移,增加了劳动力需求。
  二、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1、目前中央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很大,基于务农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成本的考虑,部分农民工选择离开大城市回乡搞农业。
  2、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理念与父辈们有了较大的差别,他们外出务工不仅仅是为了养家活口,他们有了一定的价值追求。工资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成本、职业发展等都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考虑因素。这致使农民工对工作城市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有了新的判断。
  3、今年来,我国为了控制人口总数,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50年代和60年代的一些劳动者已经开始退休,加上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一线做体力活。我国能为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为需要特殊技术要求的企业供给的劳动力明显不足。
  4、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自由流转以及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待遇不健全等等因素使得部分农民工选择了呆在农村或者到待遇水平较高的国外发展。
  劳动力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导致的“民工荒”对我国的工业会造成冲击,在某些地区甚至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缓解“民工荒”现象,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对策:
  一、 把企业迁移至内地
  随着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及国家对内地建设的扶持,将工厂往内地转移,让农民工在家门附近工作,消除后顾之忧。
  二、 提高农民工的工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国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也是年均增长7%以上。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从“十二五”规划纲要可以看出政府希望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希望能够合理的分配国民收入。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政策也明确了政府想改善职工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决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工短缺从来不是绝对的。劳动的供应对工资变化是有弹性的,只要工资水平增长到一定程度,劳动的供应和需求就会大体平衡。工资待遇改善了,农民工就有了在城市安生立命的条件,从而在城市定居。工资待遇的改善还将倒逼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新工艺新机器来代替部分工人。这都会缓解“民工荒”现象而且还会促进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劳动市场的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虽然我国已有《劳动法》、《最低工资规定》等法律法规,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农民工跳楼讨薪、开胸验肺的事件还有发生。对此必须强调政府和法制机关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四、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我国已有部分城市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方面做出了尝试,宣布取消“农业户口”代之以“居民户口”。我国政府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工人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改革土地流转制度,使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自由转让、租赁的条件下,那些在城市里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就可以摆脱土地的束缚,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稳定性。
  五、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导向,加快就业人员的结构调整
  目前不仅仅是劳工就业有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个很大的难题。我国的教育制度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导向也不能很好的引领中国学生的求学和就业。政府应该继续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企业生产和发展需要的人才,加快就业人员的结构调整。
  六、鼓励企业加强人性化建设,给农民工带来温暖
  农民工就业已经不仅考虑工资等经济因素了,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尊严。让农民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宿感,在企业工作找到温暖会加大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力整体是供大于求的,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会越来越多。城市也有很多人处于无业状态,而且部分领域人员冗杂,例如餐馆、宾馆门口列队的女招待不在少数。目前的“民工荒”只是结构性的劳动力供需问题。通过政策和市场对经济、制度和教育等因素的调节来改善结构性的劳动力供求失衡关系,使得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进入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思远  “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学习与探索    2006年 02期
【2】武欣中  经济回暖 东莞又现“民工荒” 现代乡镇      2009年12月
【3】魏达志 “用工荒”现象的经济学解读  特区经济      2010 年3 月
【4】杨兴乾  民工荒:民工权利之荒        发展          2010年 06期
【5】许晓红  浅析金融危机后的民工荒现象??科技创业月刊    2010年 09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