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日益增加,主要布局在资源能源类产业。这对于企业来说,有助于降低资源的采购成本和缓和供给压力,或通过海外扩张,获得再次的高速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则能起到资源补缺、改善国际收支的效应。但这种资源能源型对外投资促使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得以维持,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向可持续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同时,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和速度过快,而普遍存在对风险估计不足的问题。需要国家进行引导,提供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关键词:对外投资;资源能源型;资源补缺;经济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日益增加,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力。根据三部委9月6日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①今年前三季度,跨国并购更显活跃。据9月23日汤森路透集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并购金额较2010年同期高出6%,交易金额达1360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占46%。②
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以国有企业为主;资金的主要流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采矿、交通运输行业,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近九成。其中,制造业占28.6%。而制造业中,又特别以资源型和能源型的投资为主。③
企业境外投资布局集中在能源类、资源类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企业来说,有助于降低资源的采购成本和缓和供给压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对资源需求旺盛,这导致各相关企业纷纷采取行动确保能源供给,通过对外投资资源型企业,可以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譬如说,中国钢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企业运营风险不断放大。华菱集团没有铁矿资源,铁矿石全部依靠外购,进口矿占55%。08年华菱参股澳大利亚千万吨级铁矿金西资源有限公司,签约保证了华菱集团每年至少450万吨铁矿石的供应。2009年,华菱集团通过认购全球排名第四的铁矿石出口商FMG新股,成为第二大股东,约定了FMG新项目的参与权与未来持续的铁矿石供应。华菱集团通过对外投资,为公司发展锁定铁矿石资源、降低采购成本和缓解矿石供给压力,增强了公司本身的竞争力。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当在国内发展遇到瓶颈时,通过海外投资可以创造“双赢”,获得再次的高速发展。
中国现在提倡节能减排,希望能够减少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这使得国内能源类、资源类的产业面临着发展的约束。“走出去”是企业一个明智的决择,通过海外投资并购,企业可以弥补其在国内市场上日益下滑的业绩,与被投资企业创造“双赢”,走向世界,获得再次的高速发展。
譬如说,全球第二大电力生产商——中国华能集团目标明确,通过几次海外投资,如收购新加坡大士能源,从印度GMR集团手中买下InterGen的50%股权,并购资产优良、有收益前景,并且符合其战略发展的项目,扩大其生产规模,弥补了其在国内市场上日益下滑的业绩。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扩张,华能集团突破了国内发展的瓶颈,扩大了市场份额,改善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再次,对于国家来说,有助于缓解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供应压力,起到资源补缺的效应。
我国现在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为主,这也是导致国内资源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自然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资源寻求型的对外投资,企业可以从海外获取所必需的资源,扩张并自我提升,从而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的良性循环。
如中金岭南近年的海外扩张,就是资源寻求型的。中金岭南对PEM的绝对控股收购,与加拿大泰克公司合作勘探爱尔兰波利纳拉克项目,收购了加拿大全球星矿业公司,从而向多金属资源发展,形成多元化扩张。
再如说,吉恩镍业投资项目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2009年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四次出手,连续成功“抄底”海外优质矿山资源,增强了公司资产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加公司的盈利来源和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
最后,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态。
我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处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状态。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源于我国巨幅的贸易顺差。通过减少贸易顺差来平衡国际收支显然对于我国的经济冲击过大,会导致一系列无法估计的严重后果,如大量的失业、汇率的巨大波动,代价过于沉重,是不可行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减少资本项目的顺差。无论是资源寻求型还是技术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但可以避开东道国的贸易保护,加强对海外市场的渗透,还可以释放一定量的外汇储备,能够相对有效地降低中国外汇储备风险,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字,我国外汇储备尽管增速放缓,但到截止到9月份已经达到3.2万亿美元,改善国际收支任重而道远。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布局在能源类、资源类产业,这种比例过于集中的投资方向,对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以下的限制。
首先,客观上促使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得以维持,不利于增长模式转变,
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集中布局于资源类领域这种由国内资源稀缺或经营瓶颈驱动下的被动式境外投资,反映出我国目前对外投资的局限性。中国经济粗放式增长模式是导致资源缺口的主要原因,通过投资境外资源型领域改善中国资源缺口,客观上促使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得以维持,这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向可持续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妨碍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有序调整。
同时,对外投资的规模和速度过快,普遍存在对风险估计不足,投资效果不佳。
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和速度过快,但普遍存在对风险估计不足的问题。当前中国企业普遍人才储备不足,对境外投资和法律环境不娴熟,以及缺乏跨国公司运作经验,对投资东道国的非市场风险考虑不足,造成中国对外投资项目多数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克石油公司和中国铝业投资澳大利亚
矿业巨头“力拓”失败、中电投折戟缅甸“海外三峡”密松水电站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决定海外投资成败的关键,往往不是资本和价格。企业到海外投资之前,一定要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详细地了解,并进行足够的的风险评估和审核,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比如投保政治险或商业险等。中国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海外投资市场中,取得投资与经营上真正的成功,在经验积累、人才储备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时,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国际原材料的价格主要受国际供需关系之影响,中国有限的境外投资难以左右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使得中国虽可以通过投资保障原材料供应的稳定,但在价格上还是无法获得话语权。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在超低利率水平和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投机炒作和美元汇率走低等因素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如最近频频暴发的欧盟地区主权债务危机,又可能导致其价格在高位剧烈波动,由于我国对外投资集中在资源能源型产业,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加。
随着我国对外资源型投资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经济法律问题,而相应的海外投资立法明显滞后。我们在强调企业自身对风险进行防范、管理的同时,也需要国家提供外在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譬如说建立起相关的法律与保险制度,提供政府专项资金和信贷支持等。
面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在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中,政府应该支持企业投资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创新国际能源资源合作方式,鼓励企业在当地开展能源资源深加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正如商务部在《全国对外投资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倡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一方面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防范和应对’走出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坚定信心,把握机遇,主动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走出去’发展水平。”同时,我国应该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发达国家所进行的技术寻求型投资,是促进新兴产业良性成长的极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打破以达国家对先进技术的垄断和封锁,更加直接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再迅速传递到投资国内,能极大地提高国内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统计数字来源:
① ③ 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①第3页,③第6-7页
② 石贝贝, 《中国企业前三季度并购交易额同比增6%》,2011年9月23日,《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