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列宁作为苏联的国父,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建国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下,具有卓越政治观察力的列宁从国情出发,启动了“新经济政策”,彻底改变了苏联危急的国家命运。随着经济的变化,列宁又适时地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工作。邓小平同志很多重要思想与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不谋而合,并充分借鉴历史教训,带领中国走上了改革、发展、稳定的道路。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法制;启示
一.两国国情上一定程度的相似
尽管,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比中国的改革早了约五六十年,两国很多国情都有巨大的不同,比如我们的改革启动时国际环境比苏俄好得多,但很多方面还是很相似的。
1.都是在曲折中选择了优先发展经济的道路。苏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仍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导致农民们普遍抗交粮食,农民与工人不断罢工,问题日益恶化。列宁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国家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并且坚决抵制了以托洛茨基等为代表的反对力量。在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经济政策。新中国建国后从合理发展的道路,逐步发展成违背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直到最后实行人民公社,提前进入共产主义。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陈云等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不畏压力,坚决纠正了保守派反对改革的错误,把国家领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常发展轨道。
2.国家生产力都是在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进行发展。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国内生产力水平倒退了几十年。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国家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和倒退。国民经济在动乱时期遭受严重损失。
3.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发展落后。苏俄在启动农村经济改革时,农村人口比例大,面积辽阔,经济文化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整个农村仍停留在小农经济,而且农村问题比城市更严重。在《论粮食税》中列宁进行了充分论述。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绝对贫困率是30%,绝对贫困人口是2.5亿,中国农村是计划经济体制,只相当于“集体小农”经济。邓小平指出,80%的人生活问题不解决,社会就不可能安定。所以两国经济改革都不约而同地从农村开始了。
二.苏联列宁时代的经济、法律政策最值得中国借鉴
1. 经济改革上的借鉴价值。苏俄国内当时为了发展被破坏严重的工业和商业,列宁果断采取停止工业普遍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允许租赁等政策;商业则采取了租让、私人经营、合作制等多种措施。列宁尤其重视农村经济,新经济政策首先从农村开始。列宁强调,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商业,于是在农村商品可以买卖,贸易自由,这些措施使苏俄当时农村经济很快活跃起来。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都需要制定适当的发展策略。邓小平同志是赞成列宁的发展策略的。小平同志谈话中肯定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苏俄新经济思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因此产生了重大影响力,甚至中国改革也是从农村入手。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在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这一做法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法制发展上的借鉴价值,列宁提出立法必须适应新经济政策并为之服务。由于各种原因,当时苏联官僚作风、腐败蔓延,到了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它已经严重到遍及全国。根据苏维埃经济学家的统计,1920年由于腐败挥霍,国家财产损失了3.5亿金卢布。列宁痛心地批驳道:“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①为此,1921年3月成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党内开始加强惩治工作。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违法问题,列宁亲自推动了民法典、刑法典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列宁还要求司法人民委员库尔斯基对严重犯罪分子要毫不留情地进行枪决。中国改革过程也是政治和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过程,列宁苏俄时期的法制思想对我国改革阶段的法制工作带来深刻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后,全国坚定不移地开展了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各种犯罪的斗争,从1983年起开展的一系列“严打”行动,为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相似的政策,不同命运的启示
苏联新经济政策中途结束。这一经济模式在苏俄实行时间过分短暂,所以在苏联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而且最重要的是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的保证,在列宁过早去世后,这个政策不久就被新领导层所完全背弃。幸运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已被纳入了宪法之中,所以得以持续30多年顺利发展,从1979-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在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在改革,配套的政治制度、法制也在完善。一套民主的制度比人更可靠,有了良好的制度,才不会像苏俄的新经济政策那样人亡而政息。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小平同志借鉴历史说的一句话:“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②
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顺利发展,长治久安,需要有具有高瞻远瞩、才能卓越的领导层,但更需要一套制度来约束,保证国家不因个别领导者的更替或领导者意志的转换而发生大的起伏波动。中国的改革目前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中国只有坚持一套不断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为中国改革护航,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远保持发展,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龚廷泰.列宁法律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
[4] 〔苏〕B·波诺马廖夫.为什么苏联人民景仰列宁〔J〕.苏联东欧问题译丛, 199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