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微金融发展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

2015-07-28 19: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微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2006年授予小额信贷先行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和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诺贝尔和平奖以及2008年在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微金融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话题。事实上,微金融服务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只是其早期的发展基本处于零星和自发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微金融才作为一个行业在南亚和拉丁美洲兴起,并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早期的微金融几乎只是一种扶贫方式,主要是由政府机构,至少是准政府机构或者是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机构向穷人提供帮助。如今,伴随着微金融经济的发展和微贷技术的成熟,微金融已经不纯粹是提供金融贷款服务,而逐渐发展成了涵盖存贷、结算、汇款、保险等微型金融服务的大金融服务概念。现在对微金融的定义,指的是向低收人家庭和微小企业提供的包括贷款、储蓄、汇兑和小额保险等内容的金融服务。其宗旨是为那些资产不足,缺乏良好金融选择权利的人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其核心是贷款技术、风险监控技术的再造。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开始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开展了以扶贫为宗旨的小额信贷示范项目,推动了微金融在我国的发展;2008年,小额信贷项目演变成“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通过增强金融机构商业的可持续性能力建设,实现其向低端市场,特别是向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提供包容性的金融服务;2012年至今,如何构建与小微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体系成为今年金改的重点话题之一;如今微金融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愿意投资参与到微金融行业中去。与此相伴的则是金融专业人才的缺乏。
  二、微金融下金融人才市场需求变化
  结合当前微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金融专业人才所掌握的基本能力也大体出现以下三点变化:
  (一)微金融行业服务对象更加特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曾将微金融解释为:专门向小型和微型企业及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其包含两个特点:一是以小微型企业以及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二是由于客户有特殊性,所以它会有适合这样一些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行业长期以来的服务对象主要都是中高收入人群及大中型公司、企业,而低收入人群以及微小企业、个体户则长期以来都被排斥在主流金融服务之外,专门针对他们的金融服务严重缺失,因此培养能够向这类特殊客户群体提供合适金融服务的专业人才是微金融行业发展需要解决是首要问题。
  (二)微金融行业更加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使金融行业受到冲击,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金融支付、金融数据处理等方面,这使得金融行业加速向信息化金融转变。《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
  作为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微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样受得了信息化的重大影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业务,微金融业务的服务对象更加分散,这就使得微金融服务采取成片、批量开发客户的营销模式等,其业务就更加依赖于信息化平台的大力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金融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能够兼具特色微金融业务以及与该类业务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的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这些都对当前的金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诉求和挑战。
  (三)微金融行业风险管控更加困难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也愈加凸显,而金融风险的测量与控制一直都是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基本技能需求。
  区别于大金融,基于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担保的缺乏,微金融的风险管理模式变的更加困难。如果微金融也仅从单体企业进行风控模式,将面临规模难以做大或是规模与盈利均难以有效提升的重要问题,有学者提出从批量或整体大数定律角度出发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恰当和系统的风控管理方法能够推动微金融的健康发展,因此,与此相关的金融专业人才就更加稀缺。当前金融职业教育应认清微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管控问题,有针对性的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新内容、新技术的变化。
  三、微金融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要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前金融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调整和改革。针对上述微金融发展形势下面临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都知道,建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长期以来,高职金融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都将重点放在传统的大金融体系上,微金融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除了掌握传统的金融营销及柜台业务技能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较高的发现风险与规避风险的能力。因此,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做出调整,以培养出符合金融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
 (二)加强教材开发
  教材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资源之一。目前,适合高职金融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很少有提及微金融方面的相关内容,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备课还是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缺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将与微金融相关的更特殊的服务技能、更高的风险管理等内容融入进来,开发新的且适用于当前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的教材同样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是教育质量的提高,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提供时间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使教师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接触和掌握金融发展的最前沿理论,在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高 职院校还应该通过创造与国内外金融实务界和金融教育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对教师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投入。再次,高职院校应该通过聘请行业内专家为学生进行讲座或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由他们将当前市场最需要的内容和技能带进学校。努力打造一支适合微金融发展下的高职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到目前为止,高职金融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更多的是选择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进行合作,而合作过程中又以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营销职位为主,微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更多的公司面临对金融专业人才的渴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选择一些除银行等以外的财务公司、投资公司等进行合作,使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前就能够通过实训、实习等机会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
  微金融的发展使我国与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促进金融业的变革。因此,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金融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周建松,谢峰.经济类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79-81
  [2]邢运凯,谢朝德.以职业能力养成为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成人教育,2011(3):81-82
  [3]黄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5)
  [4]刘春红,姜兴坤, 于良.当前我国微金融发展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财金调研),2014(1)

;学术版》2014年第10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