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效性研究

2015-07-04 20: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文章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其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货币政策制度,其在货币信贷数量控制、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利率调节,以及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限制货币替代和资本流出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变动存款准备金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活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可被视为两个渠道系统,即通过货币市场的操作控制货币供应量水平影响社会财富水平和信贷总额,继而影响实际经济体的消费和投资,从而最终影响实际产出和物价指数的货币渠道;以及通过调控市场利率水平影响实际利率和信贷总额,从而影响实际经济体的利率渠道。
  从理论上讲,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具有“乘数”效应,产生多倍收缩货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巨斧”或“猛药”。中国人民银行依照稳健而科学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金融秩序和人民币币值的双重稳定,并且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其制度的整体框架和扶优限劣的激励机制为金融企业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的标准。本文对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因素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millon friedman(1953)认为,政府应以限制货币供应的方式来缓解通货膨胀,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能有效收缩货币供应量,防止经济过热而出现通货膨胀。wwW.133229.coMn.gregory mankiw(2008)在其宏观经济学提到,由于货币化进程和货币流通速度的渐进特点,对它们进行精确计量并据以规定一个固定规则来实施货币政策是不必要的。经济学的规律是平均意义上的,并不表现为准确的关系。因此,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能有效地控制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samuelson,nordhaus(1995)提出,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弹性系数很大,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将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波动。因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手段。
  黄达(2004)阐述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达到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既有作用大、见效快、强烈的宣告效应等优点,又有容易引起经济震动、不宜经常调整等缺点,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谨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王广谦(2006)提到,存款准备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定准备金,二是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规定必须上缴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则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中保持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由于中央银行规定对法定准备金短缺实行罚款制度,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持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金,以适应法定准备金调整的需要。易纲(1996)中认为,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具有“乘数”效应,产生多倍收缩货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较激烈的手段。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政策已成为各中央银行调控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有力工具,它的有效实施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其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角度出发,准备金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效性分析,找出影响其变动的因素,并为其今后的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1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变迁的制度背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8年1月25日以来已经连续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6次之多,总的调整幅度达到了2.5个百分点,是央行今年第6次动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也是自2007年1月份以来连续的第1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这一水平达到了我国的历史新高。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也得到逆转,因此,央行在2008年9月以来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图1表明了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的内容及其变动情况。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从1985年我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6个阶段:1985年-1988年为上调阶段;1988年-1999年10月为稳定阶段;1999年11月-2003年8月为下调阶段;2003年9月-2006年4月为稳定阶段;2006年5月-2008年6月为不断上调时期;2008年9月至今为下调阶段。
  
  2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迁的经济社会根源
  
  针对目前外汇储备剧增、市场流动性过剩、货币数量过多等问题,回收流动性可以选择两种工具,即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公开市场操作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且调节作用不具有直接性,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为可以直接对金融机构的货币供应进行限制,其作用是最直接的、应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可以直接对金融机构进行限制。目前,回收流动性的两种工具分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根据我国现行经济运行状况,选择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产生流动性过剩
  目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自于国际贸易的顺差,大量外汇流入过快。2006年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2006年以来,国际贸易顺差屡创新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进行金融管理的强有力工具,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对货币的调控产生巨大的影响。

  2.2固定投资过热导致信贷规模剧增
  2.2.1投资增长过快
  仅就2008年第一季度而言,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4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 678亿元,这一数字占到2007年全年贷款增量3.18万亿元的44.7%,宏观经济呈现出过热局面。
  2.2.2通货膨胀率上升
  2009年第一季度cp/同比增长2.7%,涨幅年比上升1.5个百分点。3月份价格指数年比上升3.3%,是两年多来首度攀升到3%以上。在投资、出口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一季度gdp增长11.1%,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金融危机之前的连续6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经过调整未得到较好解决。流动性过剩导致了市场利率较低,投资规模增长过快,出现产能过剩,也降低了投资效率投资无法实现自我循环,导致产能过剩以及经济过热。
  
  2.3消费物价指数(cpi)继续攀升
  央行2008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为3%,而2009年以来的cpi一直维持在高位。另外,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关于2008年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城镇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35.90/b,比2008年同期下降16.7个百分点,有近9成的居民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更有44.3%的居民预期未来物价还会上升。
  
  2.4金融机构信贷总量不断增长
  2008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17.2%,比2007年上升5.2个百分点。信贷高速增长反映出企业的贷款需求非常旺盛,超量的资金贷放已经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如楼价持续走高、物价上扬、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等,尤其是导致企业盲目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从而迫使央行连续提高准备金率以控制贷款,减少货币供应量。
  
  2.5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8月份m0余额为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1%;m1余额创下近37个月来新高,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1%;m2余额为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创半年来的新高,种种迹象表明,在2008年连续上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6次之后,短期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得到了明显缓解。
  上述问题都亟待央行通过快速、有效的货币政策加以调节。实际上,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采取了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利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一系列对冲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过剩的流动性。从宏观政策上看,公开市场操作虽然在目前依然相当有效,但大量操作可能会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因此,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当前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3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经济后果
  
  3.1以回收流动性来减少货币供应量
  国外对金融市场的调节以利率为主要手段,但国内的实际情况是:企业有较强的贷款冲动,银行有较强的放贷冲动,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能直接从银行手中收回资金,限制银行放贷能力,效果比较明显。截止8月底,银行体系存款余额为35.9万亿,贷款余额为24.8万亿,银行体系尚有11.1万亿闲置资金。如果以这一数字为基础,央行上调50个基点的存款准备率,将意味着又有近1 800亿元资金被锁进央行的“铁笼子”。因此,这一举动显然会控制一部分流动性。短期内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商业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的新增存款数额减少、贷款数额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回收了市场中过剩的流动性。
  
  3.2预防资金过度投放以缓解出现经济泡沫
  人民币汇率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不断快速上升,我国金融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经济现象。当前,流动性过剩仍然是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旋律。从调控政策的效应看,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首先波及的是资金密集型,需要从银行获取大量贷款的房地产业。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银行对待贷款的态度会更加谨慎,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状况,对调节过高的房地产价格起到积极作用。而在房地产高压政策下,资金会更多地流向股市,由此,在本身流动性过剩推动股市上涨的基础上,居民储蓄的持续向股市转移成为推动股市持续上涨的另一推动力,而且日益强大。散户投资者普遍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控制与防范能力,导致股市的脆弱性日益严重。自2007年初以来。上证综合指数已累计上涨约135%,但从2008年春节过后便开始一路下跌,出现了严重的震荡。实践证明,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吸纳的资金效应可达上千亿元,因此一定程度上对股市产生了一些影响。
  
  3.3警示效应大于实际效用
  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流动性,但其实际作用主要体现在警示方面。因为央行多次使用准备金政策和少量的利率政策,预示着央行已经察觉到经济过热并力图挽救,多次微调暗示了央行调控的决心和谨慎的态度,央行正在向市场释放紧缩的信号。然而,就目前来说,个人认为被控制的资金对商业银行、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的影响并不大。
  首先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因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大量超额准备金。
  通常商业银行2.5%左右的超额准备金率是较为合理的。而2008年8月末的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率高达3.86%,超过正常水平1.36%。而上调0.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只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对部分超额准备金少的银行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商业银行业整体而言不会带来太大的直接影响;而且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变现手中的短期资产来回避央行的调控。因此,当商业银行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调高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和银行效益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如果央行继续调高准备金率至17%左右,将会对银行业产生不小的震动。
  其次对股市而言,上调准备金率只对股民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而不会对股市的资金供给产生直接影响。因为股市的资金主要由散户和机构构成。按照以往的经验,央行多次调高准备金率,股市均是出现短期震荡、低开高走。短期的震荡更是为股民提供了良好的买人机会。2008的大盘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股指早盘受到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开盘迅速探低,但在场外资金逢低买盘的推动下很快回稳,重要指数均翻红。
  再次从房地产市场来看:房地产市场受到的冲击也不会很大。因为尽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冻结了商业银行的一部分资金,但由于商业银行资金充足,调控力度显得相对较小,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影响并不大。另外,各种融资方式、高涨的投资情绪以及不断涌入的热钱也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流动性。因此,房地产投资在资金方面不会受到太大的约束。另一方面,就本次提高准备金率政策的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控制市场中的过多流动性,而不是具体针对某一市场,更不是针对房地产市场。总体来看,央行试图用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来治理流动性过剩问题,以解决目前国内宏观经济过热的整体趋势。效应已经逐渐发挥,但并不是十分理想。
  
  4 相关建议
  
  2008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和2次下调,市场资金面松紧变化较为频繁,货币政策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建议将保证金类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建议按存款的期限确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样有利于鼓励商业银行根据存款的性质与期限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匹配,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建议将我国目前实行的准备金制度,改为以10日平均存款余额为提取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