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经济危机应对策略及发展启示论文(共3篇)

2023-12-06 11: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经济危机后中国政府的反避税应对


  2013年9月份第一次在国家元首级的国际峰会(G20圣彼得堡峰会)上将税收问题作为重要议题,显示出税收问题以及反避税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核心话题。从法学的角度看,避税行为虽不直接违法,但它违反税法的立法原理,是与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相悖的,各国政府有必要采取各种积极手段,对避税行为加以防范和制止。中国政府一直对反避税工作非常重视,尤其自2008年内外资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实施之后更是从完善立法、制度安排、强化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积极推进,成果显著。


  由于跨国纳税人多采取转让定价、国际避税地、资本弱化等多种方法进行避税安排,本文就重点介绍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性措施和实务操作重点。


  一、针对转让定价避税的应对措施


  (一)事后进行特别纳税调整


  1.转让定价调整原则


  (1)独立交易原则。


  中国税法规定了关联方交易如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税法明确了关联交易需要进行税务调整的前提:一是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二是造成了税收后果,即减少了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如果某项交易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但是没有减少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就不具有任何税收意义,更谈不上进行税收调整的问题。


  (2)具体执法依据。


  除遵循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上位法以外,实务中还需遵循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以下简称国税发【2009】2号文件)和《关于加强转让定价跟踪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88号)、《特别纳税调整内部工作规程(试行)》(国税发【2012】13号)以及《特别纳税调整重要案件会审工作规程(试行)》(国税发【2012】16号)等规范性文件的具体要求。


  2.转让定价调整方法


  (1)传统的调整方法


  传统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净利润法和利润分割法。


  (2)中国政府的创新方法


  据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领导介绍,自2005年中国税务总局建立起反避税立、结案系统后,加大了反避税调查力度,很好的震慑了企业。同时应对中国经济发展,税务当局也在积极研究如何有效创新特别纳税调整方法,例如单一功能企业不允许亏损、利润分割和成本分摊时考虑成本节约和市场溢价等中国市场特有因素。随着调查力度加大和调整方法的创新,近年来中国反避税案件的查补税额、重大案件数量及补税金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明显趋势。


  (二)事前进行预约定价安排


  1.预约定价制度


  中国税法规定,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税务机关与企业协商、确认后,达成预约定价安排。预约定价对企业最大的好处就是免除事后税务机关对其进行转让定价调整,增加未来期间纳税的确定性,减少税收风险。


  2.适用企业条件


  国税发【2009】2号文件规定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方适用预约定价安排,即年度发生的关联交易金额在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依法履行关联申报义务、按规定准备、保存和提供同期资料。


  3.取得的成效


  自2005年~2012年我国共签署85个预约定价安排。其中,单边56个,双边29个。2012年我国签署了9个双边预约定价安排,数量超过以往任何年度,也远超过同年单边签署数量,说明纳税人和中国税务当局都更加重视双边预约定价安排,希望通过双边协议解决在两个国家的转让定价问题,防止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


  二、针对避税地避税的应对措施


  (一)对避税地的界定


  中国税法规定,由居民企业,或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本法规定税率水平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


  其中,税法所称控制是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判定,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本法规定税率水平是指低于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一半税率的国家和地区,实际工作中可依上述规定加以判定。


  (二)例外条款


  中国税法规定,如中国居民企业股东能提供证明其控制的外国企业非设置在避税地地区或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等积极经营所得或年度会计利润较低则可免于反避税调整。


  为了避免列示避税地“黑名单”所导致的列举不全或引起不必要的一些争议,中国税务当局采取了列举“白名单”的做法,在《关于简化判定中国居民股东控制外国企业所在国实际税负的通知》(国税函[2009]37号)文件中明确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中国税法规定税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诸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中国居民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资料证明其控制的外国企业设立在名单所列国家或地区的,可免于将该外国企业不作分配或减少分配的利润视同股息分配额,归属为中国居民企业的当期所得。同时财税【2009】125号文件附件中也列举了部分法定税率明显高于中国的境外所得来源国(地区)名单,以方便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


  三、针对资本弱化的应对措施


  各国的资本弱化税制一般都在所得税或公司税法中,比较通行的预防措施有两个:一是对支付的利息运用“正常交易原则”,二是实行固定比率方法,即对债务资本对权益资本的最高比率加以限制。中国国税总局在《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12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企业股东注册资本未缴足部分对应的企业贷款利息额不得税前扣除,就是防范企业利用资本弱化避税的一种反避税措施。


  (一)独立交易规则


  企业向关联方收支的利息,应按照没有关联关系、非受控和独立的企业间的正常利率水平支付利息。凡不按照独立企业原则提高利率、多支付利息、转移利润的,税务机关将把利息视为股息,按照股息的规定征收所得税。


  (二)固定比率方法(安全港规则)


  各国一般都在税收上对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进行限制,如果公司债务对股本的比率在税法规定的固定比率之内,则债务的利息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如果公司债务对股本的比率超过税法规定的固定比率,则超过固定比率部分的债务利息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并将超过固定比率部分的债务利息视同股息征收所得税。


  据总局国际税务司介绍,各国规定的固定比率有高有低,法国、美国规定为1.5:l;葡萄牙、澳大利亚规定为2:1;德国、日本、加拿大、南非、新西兰、韩国、西班牙等国规定为3:1;荷兰规定为6:1。中国税法规定的固定比例是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当然,如果企业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四、一般反避税应对措施


  中国税法规定的“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这一条款给予了税务机关执行税收管理的必要法律依据,今后只要企业在运作上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税务机关就有权发起反避税调查。


  (一)理解“不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主要指违背立法意图,“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一般说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存在一个或一系列人为规划的安排。二是企业从该安排中获取了“税收利益”,即减少了企业的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三是企业将获取税收利益作为其从事某安排的唯一或主要目的。


  (二)理解“合理商业目的”


  像美国这样反避税比较先进的国家采用的是判例法,合理商业目的可以通过以前的案例来判断。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法律条件和实践经验,如何认定合理商业目的只能有待税务机关在今后执法中进一步具体分析。


  因此,针对存在滥用税收优惠、滥用税收协定、滥用公司组织形式、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等形式避税安排的企业,中国税务机关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审核,相应启动一般反避税调查。


  作者:候江玲

  第2篇: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启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一、在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方面:制度因素和有效需求不足因素占主导


  西斯蒙第把经济危机的总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即资本主义大生产和它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造成的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他认为消费不足是经济危机的前提,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破坏了生产和消费的平衡,造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尖锐矛盾,这是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


  凯恩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也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在凯恩斯看来,资本主义之所以经常出现失业和危机,那是由于在通常的情况下,社会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即需求不足造成了失业和经济危机。


  需要强调指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相对的,即社会生产的产品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相比而言是过剩了,而不是绝对过剩。但不管是相对过剩,还是绝对过剩,都是过剩。这是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共识之处。


  熊彼特把创新作为他研究和解释经济危机波动的基石,从而把各种经济周期波动统一起来,以创新活动去加以说明,创造西方经济学中统一研究各种经济危机波动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研究经济危机波动的一大流派。熊彼特热衷探索商业周期中萧条走向繁荣的基本动因。


  二、分析经济危机角度方面:矛盾分析法和心理分析及边际分析的较量


  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深刻的制度分析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与马克思相反,凯恩斯避开了矛盾分析法,避开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采用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


  在凯恩斯看来,资本主义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总需求是消费和投资之和,把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说成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马克思的矛盾分析和制度分析要优于凯恩斯的心理分析,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表现在流通领域,而根源于生产领域,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


  此外,熊彼特对经济危机的分析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从理论分析、历史过程和统计资料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进行分析;第二,以创新活动为中心,对经济周期的起因和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第三,不给出任何有关对策的建议。


  三、在经济危机的特点方面:周期性是一大亮点


  西斯蒙第断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永续不断的、永久性的经济危机而不是周期性的,因为今年的产品是用去年的收入购买的,只有今年的生产与去年的收入相适应才不会发生生产过剩,但资本主义下生产年年扩大,今年的产品总是超过去年的收入,这就发生了一种永恒的收入不足因而经常存在着过剩的产品,所以资本主义经济会永远处于生产过剩的危机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并非持续存在,而是每隔一定时间爆发一次,具有周期性。马克思写到"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弛、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把经济周期分为高涨、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后期,资本家对资本品之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故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加大,俱不足阻遏投资增加。由于资本家不能对"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作出合理的估计",使得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投资大幅度下降,于是经济危机就降临了。


  在经济周期性的研究方面,熊彼特的四阶段模式把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繁荣阶段和萧条阶段分别由创新和诸如投机、恐慌、经济政策不当之类的外生的、非实质性的现象所引起。同时熊彼特还指出,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不同的。


  四、对摆脱经济危机的设想


  西斯蒙第认为这一途径是回到小生产去,发展小生产。因为小生产是为消费而生产,生产不是无限的;其产品就近销售或为人定做,最能了解市场需求状况,不会发生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而作为革命家和旧制度的批判者,马克思认为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只能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让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的统一计划指导下避免盲目性,从而避免经济危机。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理沦为依据,得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结论。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就恢复均衡了,经济就能发展,资本主义则能坚持下去,就不能灭亡。熊彼特并没有对周期现象提出什么政策建议,但从他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冒昧地推断出,他可能承认人为的政策干预会有助于缓解或消除来自外生振源的影响,但除非禁止创新活动,来自内生源的振动将不能被任何人为政策加以消除。


  五、对次贷危机的反思


  从制度的层面进行考察可以发现,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依然是马克思当年分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这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首先,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历史性的变革,但资本对剩余价值贪婪的本性没有变,其结果造成在社会财富不断膨胀的同时,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为了实现资本的贪婪本性,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采用信息技术等技术革命成果,并运用企业并购重组等组织创新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减少员工的工资和社会福利支付以更快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率。这样,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财富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社会财富分配的差距持续扩大。


  其次,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强化了资本对剩余价值贪婪的本性,导致在私人经济利润率持续提高的同时,工人实际报酬持续下降。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强调自由市场的存在与扩张,削弱政府宏观调控;强化自由竞争和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主张减少社会福利支付等等。这些政策主张在实践中使资本对剩余价值贪婪的本性得以进一步强化。为维护私人经济利润率的持续提高,形成了"工资挤压"和"工资崩溃"趋势,工人实际工资(报酬)持续下降。


  最后,在居民有支付能力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美国为了避免引发生产过剩的危机,只得通过无限度扩大消费信贷(如"次贷")的办法来刺激需求,结果无可避免地导致严重金融危机。扩大消费信贷的办法就是为劳资双方共同认同,并为政府肯定的"透支消费"。从本质上说,它只是为相对过剩的生产创造"虚拟消费"条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所以,21世纪初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根本原因看似一些人所认为的"消费过度",实则还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所导致的生产过剩。


  作者:徐瑾晨

  第3篇:经济危机下兽药企业的应对策略研究


  兽药行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畜牧业的发展进程,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经历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双重洗牌与筛选之后,兽药行业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新时期,但是经济的席卷,使得兽药行业再次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如何在危机的冲击下立足,是当前的兽药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兽药行业的现状


  1.经济总量平稳增长。根据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通过了国家标准的企业多达2000多家,生产的药用品类型达到了29个剂型,从业人员达到了12万,年销售额超过了200亿元,我国的兽药行业不仅国内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内都进行了企业注册,产品市场扩展到了欧亚非各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良好的发展势头。


  2.经营企业发展迅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首要企业已经改变了以前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实现了多样化经营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前的对产品实行了分类、分级以及计划管,改变了将产品的管理权限下放到了各个牧工商公司,进行层次化以及系统化的管理,经过深化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国有经济独断专行的局面,形成了产权结构多样化发展的局面,出现了代理。经销以及连锁经营等新形势的经营管理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行业的经济贡献率,促进了兽药行业的发展。


  3.多元格局初步形成。现今的兽药行业摆脱了原有了单一的国有经济格局,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比重均在逐渐的增加,对于经济的贡献力度也在逐步的加大,充分发挥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总之,因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首要行业已经实现了飞跃发展,为经济生活以及盛洪质量的提高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经济危机的波及与影响,使得兽药行业暴露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制约着兽药行业的成长壮大。


  二、经济危机下的兽药企业问题


  1.兽药企业发展仍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变现为我国的兽药行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以及生产的集中程度低,所以虽然我国的兽药行业企业数量多,但是在全球的兽药商品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仍较小,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份额比重也不足,主要的竞争力提高方式便是劳动力成本以及产品的原料价格,主要的表现形式便是化学原料药品的出口为主要的出口产品,根据市场数据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多大部分的兽药企业规模均在5000万元以下,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额度都明显的减少,遭受到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加上上半年的停产,企业遭受到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2.资金短缺,发展困难。为了达到国家的行业标准,企业可能为此花去了多达几百万甚或上千万的资金,这笔投入对于变产值千万元左右的企业来讲几乎是全部的利润与收入,也就是说,企业把大部分的收入投入到了设备与厂房的采购与置办方面了,并可能为此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仅仅是为了达到标准,企业就已经元气大伤了,更何况是为了后续的生产,企业必须置备大量的流动资金,更是加剧了企业资金的短缺以及融资的困难;加上企业运转必须的人才培训投入、营销获得支持以及产品的研发投入,更使得企业的借债负担加重,使得银行的欠款拖得更久,偿还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企业不仅因为市场的缩小,减少了经济利润,更是因为金融环境的恶化而加剧了融资的困难,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3.设备闲置,产能过剩。兽药企业为了达到国家的相应标准就要置办相应的设施以及必要的设备,扩大企业的生产线,这样虽然会较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产品的产量,但是相应的设备以及资源需要必须的技术设备以及生产人员来进行操作与支持,这就使得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大量的设备与资源闲置了下来,浪费了企业的资源;管理成本增加,按照国家的标准与制度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运作成本,提高了设备的折旧比重,加剧了能源消耗;生产效率不高,由于设备的操作技术以及操作水平与工人的现有水平不相适应,所以生产的效率不高,返工现象频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产能便出现过剩的现象,增加了生产经营的成本。


  4.社会责任缺失,违纪现象频发。由于目前的监管力度以及监管制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以及不足之处,使得企业的违法乱纪现象频发;加上我国的兽药生产企业规模小,分布不集中,多头管理以及挂篮缺失的现象更是为企业违法乱纪提供了可能,所以企业在不注重自觉遵守规律与道德约束的时候,自然便会频繁的发生违法乱纪的现象,导致假药充斥市场、不合格企业较多以及蓄意造假的行为泛滥。


  三、经济危机中兽药企业的应对策略


  1.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资金的紧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经济危机的冲击与影响,更是加重了企业的困难,恶化了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要想能够顺利的度过经济危机,就要多方面的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的财政资金、项目资金,使用并发挥其导向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融资的能力,提高企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也要广泛的吸收民间资本以及金融信贷等形式的资本,同时也可以通过合作与联合吸收利用外资等不同性质的可用资本,实现股份制企业的优势,促进兽药行业的发展。


  2.调整战略规划,加强内部管理。企业自身的控制管理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基础与根本,所以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需要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建立起健全的内控制度,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适应挑战的能力,只有严格的遵循企业内部的目标规划以及依据科学的发展战略来展开生产,才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益,才能够健康、持续且稳定的发展,才能够依据市场的动向,提出哪些利润微薄的项目与部门,发现新的商机与机会,才能够发现企业内部的人才,进而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优质生产,强化产品质量,延长产品周期,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与信誉,才能够真正的减少危机的影响。


  3.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行业的资源。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形势的发展,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兽药行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所以国家政府可以利用这一趋势与必然性的发展,推动兽药行业的兼并重组进程,实现行业资源的集中利用,也是更好的适应养殖业集中化发展的趋势与市场形势,有利于兽药行业与市场需求的相互适应性。事实证明,兼并重组的进程能够通过强弱互补的形式来壮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效益,并能够依据规模效益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4.吸引培育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高企业水平与效益的根本途径,而创新的来源与依靠是高水平的人才,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引进与吸收,注重对于人才的培育,才能够保证企业长久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水平,形成长效的创新机制,构建起清晰明确的创新制度,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


  四、结语


  兽药行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关系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面对着经济危机的冲击与影响,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行业的兼并重组,才能够将危机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


  作者:李文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