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是指公司把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即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进行有效营运,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经营活动。企业资本运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就其最主要的方式来说有兼并、收购、股权转让、资产置换与出售、资产剥离等形式。
一、实现资本运营必要的条件
(一)资本运营需要畅通的渠道
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打破地区壁垒和行业限制,使资本能够在不同的地区、行业和企业间自由流动,形成平均利润率,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资本运营提供体制条件。
(二)企业资产价值化
资产价值化是企业资本运营的价值基础。企业开展资本运营,客观上要求企业对资本存量由实物形态的经营管理转向价值形态的经营管理,企业必须能够将其所拥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投资资本和债权资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法定资本和增值资本等各种形式的资本转化为可以经营和买卖的价值资本。
(三)企业自身必须具备与市场经济适应的资本运营机制
企业必须具有资本运营的决策自主权,包括法人财产处置权、资本筹集的自主权、资本收益分配权以及剩余支配权等。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追求资本增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和效益,企业按照资本增值最大化原则实行资本经营型管理。企业必须具备内在的风险规避制度,形成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正确把握资本运营的度,在保证资本运营的质量的同时,逐步扩大资本运营的数量与规模,以免造成资产严重损失、亏损甚至破产。
二、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资本运营作为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手段,曾被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成功地应用,并创造了企业超常发展的经营业绩。但是,由于资本运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时间短,加之资本运营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成熟,以至于在资本运营的理念中存在着不少误区,从而使一些实施资本运营的企业未达到预期目标。
(一)资本运营主体模糊
从理论上讲,企业是资本运营的天然主体,然而,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资本运营主体长期处于模糊状态,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政府往往成为资本运营的主宰者。企业资本运营的重心不在于企业之间的谈判,而在于政府的意愿,在于和政府对被并购企业权利与义务的谈判,在于政府对上市额度的分配,在于政府对资本运营的支持力度。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经营人员主宰资本运营,我国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资本运营常常成为经营人员牟取私利的渠道。
(二)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完善
有些国有企业只注重盲目兼并、收购,只注重外部扩张,忽视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同时企业也缺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些都不利于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
(三)缺乏规范化的中介机构
资本运营的主要业务是从事资金融通、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等,这项业务需要广泛而正确的信息、深入且专业化的分析、需要资本市场的操作能力等等,而这些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一种高度专业化的中介服务,这种专业中介服务通常是由投资银行来完成的。但我国的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起步较晚,对企业的购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等知之甚少,服务意识淡薄。正是由于缺少规范化的中介机构导致了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风险。
(四)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
资本市场本质和功能在于沟通资本提供者和资本需求者的联系,促进资本积累,并使有限的资本得到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时间比较短,运行不规范,相应的制度建设又很滞后,可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产权交易市场缺乏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政府外部推动作用过大,产权交易主体不规范,立法滞后导致行为不规范等。
三、完善企业资本运营的几点对策
(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塑造资本运营理性主体
公司制度的建立使得公司在法律上具有法人的地位,取得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形成了与自然人企业明显不同的组织特征、财产特征和人身特征。按照法律规定,企业法人即公司才拥有自己能够独立支配和管理的财产以及相应的法人财产权利。
(二)建立以资本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体现在对资本的组织、管理和运营上。对资本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保值增值和收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以资本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企业对资本的管理,必须明确企业的产权管理制度,包括入产出关系及相对应的资本运营考核指标体系。这就要改革企业内部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等。
(三)完善中介机构建设
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中介机构在资本运作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建立一系列完整配套的中介机构,如:金融机构、信息网络、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等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和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因此,政府可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投资银行。鼓励投资银行开展并购等资本运营业务,把投资银行的发展纳入一个整体框架,适当地给予倾斜、优惠政策,鼓励投资银行开展并购业务。同时应尽快出台券商以股票抵押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具体细则,允许券商发行并购基金,专门筹资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应允许将社会保障金的一部分资金委托这些金融机构管理,以增强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
(四)积极发展培育资本市场
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做到明晰产权,理顺它与地方政府、银行、主管部门的关系,解决好企业的资金软约束及内部管理失控等问题。改造和培育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资本市场上理想的投资者应该是各机构投资主体,如投资银行、投资基金、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等。加快产权的有形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的作用。建立一套规范市场主体、规范市场活动秩序、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以保证企业资本运营的顺利进行。
(五)衔接好资本运营实践中的各个环节
1.实现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
资本运营对于生产性企业而言,并非一种更高级的经营形式,它不过是服务于其生产经营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以资本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新机制条件下,实现其资本有效增值的一种经营方式。尽管资本运营可以相对于生产经营而存在,并且可以与生产经营分层运作,资本运营最终必须以生产经营为基础,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两项指标的同步运行。
2.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政策扶持的有机结合
在我国由于资本运营主体的责权不到位,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等原因,企业资本在跨行业、跨地区运营时会遇到政府的阻力。企业在与归属不同政府部门或不同地方政府的所属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时,既要遵循资本运营的效益增值和效益最大化原则,也必须取得政府的政策支持,以保证资产重组顺利进行,并为企业扩张后的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资本收益的有机结合
如果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极有可能加大经营风险。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不可贪多求快,也不要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尤其是对那些承债式的整体兼并企业,不但要观察其近期效益,还要分析其中长期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必须精确计算和比较投入产出的比例,最大限度地节约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优质、低耗中,寻求效益的最大化。
4.实现企业内部完善管理与外部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
有些企业规模扩张较快,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提高,内部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交叉错位,没有形成合力,产生“内耗”现象。企业要搞好资本运营,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明确并保证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形成各自独立、权责明确、互相制约的关系。只有生产、营销、技术开发、财务控制、融资等功能齐备,才能与资本运营的功能协调,形成整体优势。
(六)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绩效分析体系
要建立科学、健全的管理机制需要建立资本运营绩效评价体系。企业资本运营绩效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运营的效益,它是反映资本投入及耗费与产出的相对关系的财务范畴,产出越多表明资本的运营效益越好,资本可望实现的增值也就越大,否则反之。由于增值是资本的基本职能和基本目标,因此,资本运营效益是资本运营绩效的核心内容。二是资本调控效率,它是反映资本配置对资本调控力强弱以及调控效果优劣的财务范畴。三是社会效益,这种效益从财务方面看,主要是上缴国家的各种税费;从非财务方面看,则包括社会就业、环境保护、基础建设,等等。
对于资本运营绩效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进行评价。首先从定性的角度对企业资本运营绩效评价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员工素质、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装备水平、行业或地区影响、长期发展能力预测、经营发展战略、环境治理,等等。其次从定量的角度对资本运营的绩效评价可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成长能力状况、社会效益状况等方面进行。
作者:王忠孝1,隋冰2(1.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统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省商业职工大学财会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