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银行挤兑成因的博弈分析

2015-12-14 12: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银行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其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也势必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的爆发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量的银行客户因为金融危机的恐慌或者相关影响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而银行的储备不足以支付,这就产生了银行挤兑。银行的生存基础是社会信用,一旦存款人觉得存款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的信用基础发生动摇,那么不可避免的就会导致挤兑现象的发生。2006年11月“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将全方位对外开放。国内外的金融竞争将变得越来越“白热化”,国内银行就会随时面临挤兑危机。因此了解银行挤兑现象的成因,找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银行挤兑;成因 ;博弈; 小储户

一、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业也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其发展状况和程度不容小觑。近年来,银行挤兑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7月上旬俄罗斯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爆发了大规模的挤兑风潮。2007年到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并扩大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经济危机使很多银行处于挤兑情况中。2007年9月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银行——诺森罗克银行各营业所15日连续第二天出现大批储户挤兑现象。仅14日当天,诺森罗克银行就有约10亿英镑(约合20亿美元)的存款被储户提走。在动荡的金融环境下人心惶惶,不明出处的谣言短信便使得香港第五大上市银行东亚银行和澳门的国际银行、永亨银行在2008年9月遭遇1997年金融风暴以来罕见的挤兑风波。无独有偶,澳门国际银行和永亨银行也因“投资雷曼债券财政困难”的传言在9月24日那天发生挤兑风潮。当日,澳门国际银行提款金额高达两三亿澳门元。?银行挤兑现象并非离我们很远,什么是银行挤兑,其产生的原因何在?本文将给大家展示银行挤兑的成因,让大家了解这一现象,从而为进一步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银行挤兑,又称挤提,是银行因信用度下降、有(或传闻)要破产等原因,面临存款人集中大量地提取存款的情况,这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倒闭,是一种突发性、集中性、危害性的危机。在信用危机的影响下,存款人和银行券持有人争相向银行和银行券发行银行提取现金和兑换现金的一种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信用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采用的是非价格制度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更接近现实,因此成为近年来许多经济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普遍运用的工具,在许多经济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中被用到。许多经济现象都被理解为某种博弈问题.本文着眼于对相关利益主体在银行挤兑中的行为分折,通过建立博弈论模型与求均衡解,以期运用这一工具,从复杂的现象中简化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对银行挤兑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找出银行挤兑出现的原因,从而对找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提供有利的指导。
二、 博弈分析
  假设有一家银行,只有两个储户。每个储户各有1000万元资金存入该银行且都为定期存款。银行将2000万元全部资金投资到某个项目,假设该项目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肯定是盈利的。当该项目结束时,银行可以拿出2400万元偿还给储户,每个储户可以得到1200万元。如果银行提前从项目中撤资,则银行会因为提前撤资而受到惩罚,假设惩罚比例为20%,即如果银行在投资期限未到的时候从该项目中抽回资金,它可以拿回来的资金只有1600万。这是,我们可以写出两个储户是否提前取款的博弈如下(单位:万元):

  储户甲、乙如果同时提前取款时,银行只能从投资项目中提前撤资,从而银行会因提前撤资而收到20%的惩罚,即只能有1600万供支付,此时银行也会破产,每个储户只能得到800万元。如果甲、乙双方都选择到期后才支取存款,此时银行投资项目盈利,每个储户可以得到1200万元,如果一方提前取款,那么提前取款的一方可以拿到他原来的存款1000万,但此时银行由于储户的提前取款而不得不从项目中撤资,其只有1600万元供支取,当另一个储户来取款时,他就只能得到600万元,这远远小于他原先的存款资金1000万元。明白了这个博弈矩形图,我们可以用相对优势策略画线法分析:当储户甲选择提前取款时,储户乙也会选择提前取款,因为资金800>600(万元);当储户甲选择到期取款时,储户乙也会选择到期取款,因为1200>1000(万元)。这样我们通过分析这个博弈可以得到两个纳什均衡:一个是甲乙双方都待到期时才来取款,每人可得1200万元。另一个是双方争先恐后的来提前支取他们的存款,这就造成了银行挤兑的现象。而且如果一个储户有提前支取动向,另一方为了避免利益的损失一定会争取提前兑取,这也会造成银行挤兑。事实上,绝大多数银行挤兑都发生在传闻银行经营不善有可能破产的时候。一旦破产,储户在该银行的存款就会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储户就会尽可能的提前兑现,这也造成了的银行挤兑。
  前面为了简化讨论,假设银行只有两个储户,我们可以放宽限制,假设银行有两万个储户,但这两万个储户只有两种行为模式。两万个储户分成相等的两组按照这两种行为模式(提前取款和到期取款)行动。双方博弈,分析方法和上述过程一致。不论是两个储户也好还是两万个储户也好,提前取款的款额所占的比例都是很大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看到提前取款会造成银行挤兑,那么是不是储户在银行办理定期存款后最好就不要提前取款呢?现在,我们分析另一种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即少数储户提前取款会不会造成银行挤兑。
  假设银行有一万个储户,每个储户存入银行一万元定期存款,其存款期限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一万个储户分为两个集团,集团A包含0.5%的储户,即50个储户50万资金;集团 B包含剩下的99.5%的储户,即9950个储户9950万资金。银行将所有资金投资到几个项目中。其他假设条件同上述博弈一样。提前撤资,银行会受到20%的惩罚,到期取款集团A、B可以从银行得到20%的额外收益。现在建立集团A、B是否提前取款的博弈如下(单位:万 元):

  如果集团A、B即所有储户同时取款,银行必须从投资的项目中撤资,这时银行会因为提前撤资导致其受到20%的惩罚,只有8000万可供支付,此时每个储户只能拿到8000元资金。如果集团B提前取款即多数人提前取款,少数人不提前取款,银行也会因为大多数人的提前取款而被迫从项目中撤资最终只有8000万支付给多数人,待到期时银行没有资金给少数人从而破产。当集团A即少数人提前取款,银行有能力支付50万存款,剩下的资金仍然充裕对投资项目即使有影响也有限,银行仍可盈利。所以等到到期时集团B即多数人去取款时银行有能力支付,储户可以拿到资金加收益。假设最终储户拿到手的资金为H,H应大于受惩罚后的资金7960万元,小于银行最大支付额11940万元。了解了这个博弈矩形图,我们可以用相对优势策略画线法分析这个博弈。当集团A即少数人选择提前取款时,集团B即多数人会选择到期取款(因为H﹥7960),当集团A即少数人选择到期取款时,集团B即多数人会选择到期取款(因为H﹤11940)。当集团B选择提前取款时,集团A也会选择提前取款(因为40﹥0),当集团B选择到期取款时,集团A也会选择到期取款(因为60﹥50)。因此在这个博弈中,后一种情况就是一种“随大流”的情况,即多数人怎么行动带动整体的行动。前一种情况无论集团A选择何种策略,集团B都会选择到期取款。也就是说,少数人提前取款不会引起银行挤兑。
三、总结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银行挤兑现象的产生与银行的资金来源、投资方向等帆方面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银行一定要使自己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一定要使自己的投资适当分散,一定要注意良好的经营业绩,还一定要掌握相当比例的备用金,否则,一旦经济有些许动荡或者是动荡的传闻,银行很容易在挤兑下破产。银行一破产损失最严重的还是储户,从而极其容易引起社会动荡。银行挤兑的客观原因在于银行经营中的不良资产损失,主观原因在于储户对银行信心的动摇。由于挤兑具有非线性扩张的特性,其对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危害是严重的。本文通过对比找出银行挤兑现象出现的原因也简单的指出了几点预防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针对成因找解决途径,从起点预防这一现象的产生,稳定金融市场,对于保证整个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则柯.人人博弈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李义奇.银行挤兑时各利益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0,(6).
[4]张仁德,姜磊.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J].南开经济研究,2005,(1).
[5]吴成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博弈分析与我国的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04,(4).
[6] 阚景阳.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J],河北金融,2009,(7).
[7]韩忠亮.嵌套式金融恐慌模型构建的博弈分析——厘因“公地悲剧”与银行挤兑[J],新经济导刊,2009,(1).
[8] 吕斌.东亚银行短信风波[J]. 法人杂志, 2008,(11).
[9] 乔海曙,李远航.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10]张仁德,姜磊. 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J]. 南开经济研究, 2005,(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