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物流业作为能够有效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已经被我国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然而,这个朝阳产业在跟随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不断向前迈出新步伐的同时,却也遭遇了与众多行业同时面临的人才缺失的尴尬难题:一面是物流企业缺少物流专业人才以支撑企业更好的发展,另一面则是物流专业毕业生没有相应的物流工作就业机会。对于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及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就业现状 人才培养问题 解决策略
物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经济枢纽,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然而在中国这片有着丰富劳动力的沃土之上,物流业的发展却一直饱受着物流人才匮乏的严峻问题。人才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源泉,物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注入大量的优秀物流人才去支撑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大环境驱使下,教育部批准了物流管理专业正式招生,随后几年,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到2008年年末,全国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已经由最初的不到15所拓展到了308所。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对物流人才培养问题的高度重视,但高校物流专业的开设却没有很好的缓解企业物流人才短缺的严峻现状。相反的物流企业呈现出来的却是大部分的物流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文化水准不高,企业急需物流高层次高水准人才的现状。
二、我国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据2007年有关权威机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拥有相关权威机构颁发的物流管理专业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仅有百余位,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缺口却早已超过60万人,这两组明显的数据对比,反映出了物流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间的严重反差。这一供需之间的矛盾问题,尤为突出的反映在了物流业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三个地区。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10年深圳市对物流人才和的需求量将达到12万人;北京物流人才的匮乏现状更为严峻,将近20万的人才缺口突显了物流人才的可贵性;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并计划建设国内最大、亚太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服务园区的上海,将需要40万的专业物流人才去填补物流人才的市场空缺。物流人员大体上可归为三类: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而在此我们一直提到的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是战略层和管理层的物流人员,而作为知识水平要求较低的操作层,虽然需求量较大,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企业迫切需求的“物流人才”。
三、我国当代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结合当今我国物流市场现状,我们可以看出物流行业在人才方面存在巨大缺口,然而,另一个问题就是高校物流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两个尴尬的现状却着实反映了我国物流业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问题: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普遍能力不足,无法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一)我国高校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学科教育体系不成熟,缺乏系统化引导。
与国外起步较早且具较为备成型的系统化物流教育体系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物流教育由于学科教育历史较短,学科体系建设不成熟,缺乏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作为指导。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物流教育也都是各自为政,一方面是对国外的先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照搬照抄,施行“拿来主义”,没有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国外教育模式下的人才难以与我国本土物流企业的融合。另一方面,学校自行筹划课程安排,借用其他学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课程增加与修改,形成一套院校自有的教育体系,这样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使得物流教育缺乏严谨性。物流学科教育缺乏系统化的引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及其简单化,这使得高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综合能力不强,良莠不齐,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层次不清晰,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就物流专业教育而言,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层次清晰且明确的教育梯度,尤其是在高职教育、本科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等更高层次的教育之间层次模糊,内容跨度也不大,层次不清晰。同时,因为我国我物流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高校对物流教育的了解以及探索还不是很深入,对企业和物流市场的人才需求还不够明确,这使得高校无法结合实际的物流市场需求,明确的进行目标定位。致使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严重脱节,很多高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从事怎样是职业。
(三)物流专业教育缺少有效的实践性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仍普遍存在。
当代中国的教育模式一直存在教师单向灌输式指导的弊端,高校教育亦是如此,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更是如出一辙。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往往片面追求形式化教学和理论教学,将使得学生缺乏课堂参与和互动,进而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加深,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变弱。此外,实践性教学对于物流教育尤为重要,物流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物流知识理论,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是企业正在需要的物流人才。然而大多数高校却未建立操作性强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基地,但仍旧存在诸多不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高校物流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一批实践性能力强的物流专业师资队伍。
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来的现状却是先天不足,实践能力不强,不具备专业的物流相关知识等问题。现有的物流专业教育中具备专业的现代物流知识和物流实践经验的教师十分缺乏,这也使得在物流教学过程中提高物流实践性教学比例的难度加大。
四、我国高校物流人才未来培养模式探究
(一)政府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进行系统化物流人才培养。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物流市场也以一种开放的态势迎来了各国著名物流企业的纷纷涌入,这也使得我国物流市场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物流人才作为当代社会稀缺的宝贵资源,对物流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企业为了在这片竞争激烈的物流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发迫切。作为
物流业刚起步的国家,在面临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之下,我国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借鉴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特点,由政府教育部门带头进行物流教学的整改活动,统筹规划,避免各高校各自为政的混乱教学局面。
(二)树立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首先,应该明确物流企业真正需要的物流人才的类型,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和知识技能,在根据院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物流人才。其次,物流高校应当建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在进行物流教学时,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具备专业的物流知识、英语及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余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性,因此在进行物流专业教学时应当把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与实际的实践工作相结合。学校应建立物流设备实验室,可以让学生实际接触到物流企业日常运作中常见的相关设施设备,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中去,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企业整体运行状况;此外,应当注重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搭建真正高效的学生实践平台,让学生更好的开展社会实践,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四)加强物流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实践能力。
所谓“师资兴则学校兴”,高质量高水准的物流专业教师的吸收已经成为各高校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关键。鉴于我国本土物流业师资不足的现状,可以通过引进国外优秀物流领域的高素质教师的方式,来填补物流专业师资队伍的空缺。此外,物流专业教育的相关资金投入也是保证物流教育水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
结论
物流产业作为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产业,体现出了我国对物流行业的重视程度。伴随我国社会整体经济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WTO入世以来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定将乘着良好的经济趋势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内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通过整改后,也将会为物流企业源源不断的输入企业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使得我国的物流产业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力宇,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6)
[2] 黎冰,武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物流技术,2010
[3] 范志强,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技术与市场,2009(9)
[4] 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物流科技,2008(4)
[5] 李德才,李道芳,赵丽超,等,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及培养方式刍议[J],中国市场,2010(23):19-21
[6] 伏建全,怎样成为物流业中的王牌[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7] 温金海,到哪里推销毕业生:各省市人才需求与人才合作[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