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震荡阶段,2010年在经济刺激政策下全球经济实现复苏性增长,但2011年的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全球经济境况转向不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经济体之间为实现内部经济回升高喊反对贸易保护,但实际上却又保护主义盛行,致使贸易摩擦不断。本文以自由贸易理论为基础,探讨大背景下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实现双赢。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 自由贸易理论 双赢
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伴随国际贸易实践的丰富,国际贸易的理论也日益完善。当前,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可以分为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理论两大类。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贸易的双方实现双赢;而保护贸易理论的核心是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产品的竞争并提供优惠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贸易的总特点是自由贸易,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贸易政策有逐渐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1995年随着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又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但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尾巴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又卷土重来。由此可见,当出现危机时各国更倾向于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免受外国产品的挤压。那么,在2012这样一个国际贸易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实现双赢呢?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由贸易理论。
一、 自由贸易理论
(一)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是倡导自由贸易的第一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绝对有利的生产方式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对交换双方都是有利的。他正确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即劳动分工是国贸的基础,使得国贸从重商主义的损人利己变为自由贸易的互惠惠利。不过它也有自身的局限:现实条件下,有的国家没有一种产品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这样的国家难道就不应该参加国家贸易吗?在这方面,李嘉图发展了他的学说,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
(二) 相对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列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假设两国都能生产两种商品,A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上都优于B国,但有利程度不同,B国在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上都劣于A国,但不利程度不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B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绝对劣势小的商品,进口绝对劣势大的商品,A国则反之。通过这样的相互贸易,双方都取得比自己相当量的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整个世界的产出水平。
(三) 生产要素禀赋学说
该理论研究资源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它认为:国际贸易是建立在要是禀赋基础之上的,即使生产技术相同,只要要素禀赋不同,也能够进行国际贸易并带来利益,比如,A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那么它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B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那么它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两国发生贸易时,A应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进口资本密集产品;B则反之。
二、 实现双赢的途径
目前流行的国际贸易学说主要以以上的三个理论为基础加以完善与扩展,仔细研究以上三个理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以获得国际贸易的双赢局面。
(一) 充分发挥我国低成本优势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低人工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人口拐点的到来是否就意味着我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就会黯然失色呢?不,与长期高消费、高福利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并没有从此丧失,恰恰是这个机遇,促使我们转变方向,以提高研发和运营等方面的效率来维持低成本优势。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下,我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持相对成本优势,逐渐减少传统的生产方式,扩大集约化生产方式,重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增产值,同时,在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力度,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获得产品的低成本优势。
由于我国尚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更多的还是互补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竞争的状态,正是凭借这种状态,我国及贸易方不断从中获利,共同取得发展。如此,从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获得双赢,我国应该继续加强低成本优势。
(二) 加大力度支持技术进步
低成本优势可以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的贸易优势,但是要想获得长期的互惠互利还需要依靠技术与贸易共同的进步。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贸易基础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部分产业的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一方面,依据自由贸易理论,发达国家在信息、网络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比较优势更大,那么他们应该在国际贸易中放弃纺织业、家电等传统行业,然而现实情况是他们没有退出这些产业,反而不断通过非关税措施不断保护其国内产业;另一方面,由于高科技产业的重大战略意义,发展中国家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进口替代,大力研发新产品与技术,支持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产品结构不断接近,最终便会产生相互实行贸易保护措施,两败俱伤。而如果双方能够采取技术与贸易共同进步的措施,就能够产生经济的进一步异质化和创造出更多的互补性贸易机会,达到双赢的局面。(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 Applied Economics, 1991. 937~948
[2]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6年春季号
[3]陈红蕾.国际贸易学[M].广州: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31~37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74
[5]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