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因素的实证探讨

2015-10-14 13: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前言
  今年9月1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的发布以及当前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这是中西方学者对商业银行所下定义的概括)。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业改革至关重要的对象之一,本文通过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经营状况,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和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影响,着重从《规划》的提出和发布、利率市场化、电子虚拟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脱媒四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和改革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从最初1995年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到后来严格的分业体制模式成为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在分业监管下开始混业经营的尝试,银行与同业间的合作与深化,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开始代理各种其他金融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涉足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等,使得银行资金能够跨市场流动。混业经营发展至今,银行业务也从最初单纯的存贷款、转账结算等传统业务发展为包含资金类业务、融资类业务、中间类业务、投资银行类业务和创新类业务等多种业务类型,并不断加以丰富。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进驻、抢滩中国市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的发展纷纷呈现出业务趋同化、中间业务比重上升、个人银行业务比重上升、电子银行发展迅速等特点。竞争的日益激烈无疑对各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大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相对的也承受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方面面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规划》提出和发布带来的影响
  “一行三会”和外汇局共同编制的《规划》的提出和发布,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勾勒出未来五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全景图。
  从《规划》第五章提出的六方面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方向来看,未来金融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规划》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利率市场化问题给予明确,同时,《规划》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骤也表述得很清晰。《规划》在讨论利率市场化时,主要涉及到三个部分,即完善基准利率并扩大应用;提出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这实际上是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强调了完善宏观层面的利率调控体系以及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这些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2.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规划》强调要“进一步研究建立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的双边直接汇率形成机制,积极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这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人民币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市场在进一步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的作用。
  3.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规划》对不同方面问题的开放层次和程度界定很明确。《规划》提出“以直接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明确了未来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为“基本可兑换”;而在证券投资方面,《规划》则表述得更为审慎和稳妥,指出要“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扩大对外证券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这些都是以我国金融环境与市场的稳定为基础的,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中的稳定过渡与发展。
  4.在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规划》很有新意地提出“推进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研究国家对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合理持股比例,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就此,专家表示,这个改革其实很有必要,也是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国有控股金融机构规模都很大,只要腾挪一定比例的资金出来,就可以有效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资金效用,同时适当调整持股比例也不会对这些机构的国有控股特点造成影响,所以从这方面提出改革,实际上很可行。
  同时,在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方面,《规划》也明确了两大方向,一是要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二是要引导试点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和比较优势选择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
  5.在引导民间资本方面,《规划》鼓励民资参与金融改制。《规划》明确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这不仅为民间资本未来发展“正了名”,也指明了其在我国金融服务领域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影响
 前文提到的《规划》中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今年中国人民银行接连推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场革命,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更是影响巨大。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改变传统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主要来 源的模式,因为利率市场化以后,客户对于存贷款利率的选择就可以做到“货比三家”,而各家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就不得不缩小利差以争夺客户资源,尽管也可以从服务、产品等其他方面来留住客户,但不可否认,存贷款利差是吸引与留住客户的主要方面。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方面进行权衡,就存贷款利差做出选择。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将引起各家商业银行其市场结构的改变。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占有优势的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情况下,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银行的实力、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等都将成为银行业竞争的关键。从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美国银行数量呈持续下降中,我们可以看到,优胜劣汰是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主旋律。
  (三)电子虚拟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在生活中多方面的应用推广,银行业务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业务正面临着移动支付、“人人贷”等新兴业务的冲击,网上银行正在取代物理网点,银行呈现“全能”的综合化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足不出户转账付款,网上银行取代物理网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办理转账付款、缴费、购买理财产品等业务,不再需要到柜台排队办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网上金融对传统网点有超过90%功能的替代效用。虚拟渠道打破了传统的区域分割,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随时随地手机付款,移动支付取代传统支付。所谓移动支付,就是指银行客户将账户与手机绑定,从而实现随时随地转账消费。移动支付的兴起,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手机上网普及密切相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由此可见,虽然商业银行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科技进步能够改变社会需求,进而也能改变银行的服务功能,如果银行能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会面临非常广阔的市场。
  3.享受一站式服务,银行呈现全能化特征。随着金融市场以及客户需求多元化的发展,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正在出现交叉、合作乃至竞争的态势,银行综合化发展势不可挡。实际上,当前中国银行业早已显现出全能化的发展趋势。许多银行拥有保险、基金、信托、证券等多个金融牌照,并发展理财、投行、国际业务等多种业务。未来不同的产品、服务将更进一步整合在银行业的金融服务中,形成银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平台。
  (四)金融脱媒形势带来的影响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绕过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中介机构,直接由资金的供给方流向资金的需求方,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在经济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管制放松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可避免出现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这对于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尤其是对公业务,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当前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对于大中型客户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金融脱媒使得大型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日渐减少,贷款利润空间不断降低,在这种趋势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成为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一是小企业客户分布广泛,风险集中度低;二是小企业股权结构简单,资金链条较清晰,融资需求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期限短,金额不大,累积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三是小企业经营灵活,行业分布广泛;四是小企业业务风险溢价能力高,银行在融资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主动权和议价空间,利率通常上浮,能够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
  同时虽然金融脱媒趋势明显,但大客户仍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优质客户群体,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对大客户仍然要持续加大营销力度,将融资与融智并重,既要发展信贷业务,也要重点加强新产品、新业务的营销,满足客户投资银行、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融智业务的需求,寻求与大客户在资金、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合作,为商业银行拓展大企业业务创造良好的机会。
  四、结语
  从以上四个方面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将呈现国际化、集团化、虚拟化、垄断性逐步弱化等特点。
  首先,国际化趋势。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不仅推动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也将引导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其次,在竞争的浪潮中,商业银行的业务将日趋综合化、多样化,使得银行的规模日趋扩大,呈集团化趋势。再者,科技手段的日益发达,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载体,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产品的创新,及其功能的完善,使得未来银行业将出现虚拟化的趋势。最后,由于市场的全面开放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将逐步变为以买方地位为主,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就已经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地位。
  参考文献
  [1]杨开明,宋志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孙桂芳.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何姗珊(1985-),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