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2015-03-07 17: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口、资源、国土面积、经济发展起点和水平、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的相似。因为这些相似点的存在,为中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对比和借鉴提供了可能。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和印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上两国经济发生巨变,于是中印经济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过后,主要的发达国家都陷入了经济疲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求中国和印度带动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增长。中印经济发展既存在着相似性,也有着差异性。正是在中印经济方面发展的相似和相异,使中印经济发展存在可借鉴性。

  中印经济发展的相似

  一、历史背景

  1、高比例的重工业

  中国和印度从上世纪50-70年代就不同程度的仿效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1952年时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部门产值的35.5%,1960年达到66.6%,1970年时为53.8%,到1978年改革开始是56.9%。印度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84%。[1]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导致忽视其他产业,国民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2、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中国和印度双方都曾忽视或轻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均衡发展。1970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4%、38%与28%,印度则分别为45%、22%和33%。1998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是18.4%、48.7%、32.9%,印度各占29.3%、24.7%、45.9%。[2]中印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中国比例仍过高,印度比例过小;第三产业印度比中国比重大。但两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世界水平低了很多。

  3、占主导的公营经济

  中国的经济国有化速度快,程度高,而印度的公营经济则力争抢占“制高点”。据统计,到1978年,中国的公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99%,其中国有经济约占56%,集体经济约占43%,而非公有经济仅占1%。到70年代,公营部门已在印度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公营部门在有组织部门内雇佣的工人中占70%。[3]

  4、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中国和印度都学习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即强势政府干预经济。中国在发展经济中放弃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成高度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印度在掺杂市场经济成分基础上,实行了“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政府干预体制。

  二、现实改革

  1、渐进式的改革模式

  两国都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推进市场化。例如,中国的价格改革经历了由价格双轨制到最后基本实现价格市场化的过程;中国的国有银行业改革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家全资商业银行和正在加快推进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等阶段。而印度的利率制度改革则从1988年开始,经历几个阶段,用了8年时间才基本实现了利率自由化。

  2、国有经济比重降低

  两国在国有经济过程中,在分清主次基础上,鼓励私营与外资经济的发展。比如:开放民营企业和引进外资企业,降低国有企业的比重;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降低了中小银行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中国设立了10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印度成立了25家私人银行和数量较多的城乡合作银行。[4]扩大外资银行的经营业务范围和地域。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为了国家经济安全和保证经济自主权,在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和安全的关键领域,坚持国有企业为主经营甚至垄断经营。

  3、“三农”问题难解决

  两国都是农业大国,有2/3左右的农村人口。农业产值在印度GDP中占18%,农业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60%。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都出现了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别即所谓二元经济的格局。为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两国都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农业问题还需要两国政府付出长期的艰辛的努力。

  中印经济发展的差异

  一、宏观方面

  1、经济改革路径不同

  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制,从农村到城市印度,从东部沿海地区到其他内陆地区,渐进式地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印度推行的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改革,主要围绕城市的工商企业进行的。中国对外开放力度比印度大,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以及吸引外资的规模都比印度大得多.

  2、政府干预方式不同

  中国经济被称为“赶超式”增长,即政府集中动员资源,发挥政府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国家利用行政权力主导和抑制要素价格,诱导企业投资。印度经济被称之为“印度教徒式”的增长,即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管制经济。在印度经济增长中更多的是自然而然的增长,企业自由培育自身的组织和文化。

  3、资本形成不同

  对经济增长速度有直接影响的是储蓄率与投资水平,中国无论是储蓄率还是投资都比印度高得多。在1990年中国总的储蓄率(占GDP的比例)为39%,2004年增加到42%,而印度分别为22%和23%。总资本形成率(与GDP相比)中国也高得多,在1990与2004年,中国总资本形成率分别为35%和39%,而印度均为24%。总资本形成率的年均增长率比较,中国也比印度快得多,在1990-2000年期间与2000-04年期间,中国总资本形成年均增长分别为11.2%和15%,印度相应为7%和7.7%。 [5]

  4、经济结构不同

  2007年中国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1%、48.5%和40.4%,从中国驻印度经商参处的数据显示,2008-09年印度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18.5%和64.5%。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第二产业比印度占GDP的比例远大于印度,而印度的第三产业比重则高于中国。中国以制造业为发展重点,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而印度则重视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成长为“世界办公室”。

  二、微观方面

  1、私营企业的发展

  印度式增长是一种主要依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充满活力的表现本土特色并且在世界上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私营企业成长为主导的增长。例如在软件方面有著名的信息系统公司和维普罗公司,在制药和生物技术方面有著名的兰伯西公司和雷迪博士实验室等等。2008年印度石油公司、信实工业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塔塔钢铁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和印度国家银行等7家印度企业入选财富500强企业论文服务。

  相比较而言,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微观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表现却不如印度的公司好,能够真正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公司和企业还比较少。在2002年《福布斯》评出的世界最好的200家小公司中,印度就有13家,中国只有4家,且全都在香港,中国大陆企业榜上无名。[6]

  2、自主创新能力强弱

  近几年,印度式经济增长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根据印度国家软件及服务企业协会的统计标准,在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中,软件及服务部门所占比例高达77%(1999),而且增长也最快,整个90年代平均增长率超过50%,[7]目前已经是世界五大软件出口国之一。2007年GCR关于创新能力的排名中,印度处于26名,远远领先于与其同属低收入国家的中国(位居46名),以及处于效率驱动阶段的巴西(位居38名),俄罗斯(位居59名)。[8]

  相比较中国式增长,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中国的产品销售到全球,成为“世界加工厂”。但是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所以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本土产品和品牌是中国式增长今后需要调整的方向。

  3、劳动力素质高低

  中国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状况比印度要好,印度各类总入学率都要低于中国,2004年中国小学教育的总入学率达115%(适龄组统计),中学为70%,高等教育为15%,同年印度小学的总入学率为107%,中学为52%,高等教育为11%。从教育成果来看,2004年中小学毕业率为99%,印度为84%;2002年青年识字率(15—24岁)中国男性与女性均为99%,印度男性为84%,女性只有68%;2002年成年识字率(15岁以上)中国男性达95%,女性87%,印度男性为73%,女性仅为48%。在大众受教育机会上,印度与中国相比有差距,特别是女性接受教育方面更为明显,中国劳动力素质整体比印度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