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是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离不开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 毕业 论文优秀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篇1 试析英美文学中的 文化 问题 摘要:语言与文学作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习俗、信仰和普遍价值取向,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接触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学阅读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学校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问题历史文化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英美文学逐渐成为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学阅读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学校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些文化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英美文学缺乏深层含义的了解而逐渐丧失英美文学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要将语言学知识掌握扎实,广泛了解英美文化知识,从而不断增强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积极意义。 一、文化因素在英美文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跨文化能力逐渐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也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语言与文学作品又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习俗、信仰和普遍价值取向,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接触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因素非常重要,而其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文学教师都过分注重对文本阅读的重视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忽视了指导学生对英美文学创作背景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文化理解能力,对于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因素不能做到深入的了解,对所阅读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缺乏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只能浮于表面,无法准确揭示文学作品当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任何一门文学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习着具备较强的文化思想,并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要想不断提高自身在学习文学作品当中的理解能力,就需要学习者首先对这门文学所产生的背景文化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一个优秀的文学学习者在文化 经验 、认知能力、语言学知识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有较强的造诣,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掌握语言文化知识也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将英美文学的内容了解透彻。 我们还应当不断加强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只有借助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帮助,学习者才能真正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对于英美文学中所展现出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历史发展状况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真正理解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感情,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坚持不懈,文学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 学习 方法 ,养成科学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英美文学学习中所出现的文化问题 1、英美文学学习中的社会文化问题。 任何一种语言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也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语言是文学作品组成的重要元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是不同的,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例如,我们现在常常说“艳照门”、“捐款门”中的这个“门”字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丑闻”的意思,那么“门”字的这层意思是如何而来的呢,这就要联系到一定的社会背景,自此以后,人们在遇到一些社会丑闻问题时便常常联想起这一事件,“门”字也就逐渐由了另一层的文化意义,由此看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英美文学的深层含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地区文化问题。 我们所说的地区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特定的地区环境中所逐渐产生的带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文化,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如果对这些地区文化不了解,就有可能造成文学时的障碍,例如,在学习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的时候,如果学生对于英国的气候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就有可能理解不了作者为什么会把“西风”写成一种像打着春天脚步的风的形象,因为在我国,一提到西风,大家一般会联想到“西风凛冽”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西风不仅代表气候的不适宜,也常常在作品中衬托一种压抑、苦闷的心情,而在地处高纬度的英国,西风具有非常温暖舒适的特点,这种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也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的困惑。 3、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历史文化问题。 历史文化因素在任何一种文学作品中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映,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在理解作品含义时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文化障碍问题,我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西方历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果对这种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差异性不能做到准确的把握,就极容易产生一些阅读障碍。 4、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宗教文化问题。 世界上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伊斯兰教、__、佛教等宗教文化因素,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信仰的宗教文化也是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分布不同,使得各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相应地受到了一些影响,并且不同国家在宗教方面的信仰能够体现这一地区的一定的文化禁忌,如果对这种文化禁忌不够了解,就很有可能造成文学作品理解中出现障碍,像我们国家,信仰较多的宗教就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些宗教对文学创作者的思想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它们的内在涵义自然也会受到所在地区宗教文化的影响,欧洲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__我国的宗教文化信仰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常常会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时存在很大的理解困难。 例如,“an after life”根据__的宗教文化就是指人死之后的时光,而如果不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学生是不可能将这个词语联系到“死后”的,再如,一个犹太人穿着黑袍在路上走,如果有其他的犹太人让他脱下黑袍,就说明这个人是背弃了自己的犹太信仰而被大家多唾弃的,因为黑袍在犹太心目中就是犹太教的象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对宗教信仰差异性的认识对于理解英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 针对我国英美文学 教育 中的文化问题,文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全面掌握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背景材料进行准确的阐释,引导学生加强对英美文学中的文化问题的重视,增强学生吸收英美文学作品文化知识的敏感度,使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付美艳.英美文学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 [2] 罗绮伦.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文学文本的学习[J] [3] 张辉.建构主义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J] [4] 范晓红.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J] [5] 刘可,王永蘅.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思考[J]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篇2 论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现象 摘 要:英美文学深受《圣经》影响,没有一部《圣经》,英美文学史就要改写。英美文学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现象: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英美文学;二是《圣经》乃英美文学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英美文学 《圣经》 观念和精神 素材 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英美文学有两大传统根基: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与《圣经》。如果离开了这两大根基,英美文学就无从谈起。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唯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作为英美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圣经》的观念和精神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英美人的意识之中。英美几乎所有重要的诗人、作家都与《圣经》中的思想和意象紧密相关。这使得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各种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英美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英美文学中体现《圣经》观念和精神 《圣经》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圣经》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这些箴言和训诫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爱是把一切真,善,美和谐地联系一起的纽带。《加拉太书》(Galatians)云:“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For all th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 even in this: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Chapter 5,Galatians,New Testament)许多英美作家深受这一精神的影响,其作品中更是无时不刻不透露和表达着这一中心思想。 在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博爱是其主题思想。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它被世人誉为一曲永世不衰的“爱”与“美”的颂歌。通过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世仇纷争与两家儿女之间的生死恋,反映出原本美好的爱被邪恶的仇恨激起的械斗所破坏,而该剧的结局中却吐露出“和谐”的光芒,表达了向前看的积极乐观朝气昂扬的精神。 这里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精神,即用“爱”去化解一切罪恶。而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这个意义上说,恰是一对年轻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化解了两大家族之间的刻骨仇恨。 再如: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他也是一位虔诚的__徒。他一生的追求和所有著作,都与基督__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代表作《复活》这部小说中宣扬宽恕和博爱,勿以暴力抗恶,提倡人性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认为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和妓女玛丝洛娃精神上的“复活”,正是__精神的“复活”和人性的复归。聂赫留朵夫公公爵作为一个陪审官,当他在法庭上发现被告妓女玛丝洛娃正是年轻时代被他诱奸过的少女卡秋莎时,他良心发现了,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忏悔赎罪活动,最后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感受到爱与善的力量。这表明了《复活》这部长篇小说所宣扬的正是《圣经》所倡导的博爱精神。 英美文学中,贯穿《圣经》仁慈、宽恕和博爱__精神的作品比比皆是,英美文学对《圣经》观念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人性原罪、上帝审判、神性救赎、道德完善、神圣之爱……要更全面地理解英美文学的艺术魅力,必须要对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的观念有深刻的认识。 二、英美文学以《圣经》为创作素材 “《圣经》虽不是文学书,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圣经》的意义对于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新启示”。圣经是文学作品永恒的母题,也是英美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由于《圣经》在英美享有广泛的读者,可以说,《圣经》中的 故事 和人物在英美国家是家喻户晓,作家引用或化用《圣经》 典故 叙事说理,更易为读者所接受,还可以丰富作品的涵义,深化主题。因此,英美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引或化用《圣经》典故。 1.直接引用。 最易辨认的是作家直接引用《圣经》的词句或人名作为自己作品的标题或人物名称,以便引起作品与《圣经》相对应的联系;或者直接引用《圣经》故事,作为创作素材。如:怀特的《乘马车的人》小说题目即:出自《圣经•旧约》的《以西结书》,暗示了小说精神折磨和赎罪的主题;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乐》等标题取自《旧约•传道书》第一章;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名著《押沙龙,押沙龙!》,从书名到故事情节都借用《圣经》中大卫王与逆子押沙龙的故事;戈尔丁的《塔顶》中的主人公牧师约塞林综合了亚当、该隐和撒当等三个圣经人物。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其题目便是摘引《旧约全书•传道书》第一章第五节中的一句话。这表明二十世纪英美文学和《圣经》文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对应关系,在作品主题、人物等方面具有同一结构。 在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的重要作家中,自称“英国国教式的天主教徒”的T•S•艾略特较早提倡用“神话手法”来创作。而他的神话主要来源于《圣经》。艾略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功的运用了“死亡与再生” 、“寻找圣杯”、“火与水”、“赎罪与救难”等《圣经》典故,挖掘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起来,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并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象征意义,使其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采用特殊手法化用。 有些英美作家并不直接引用《圣经》的典故,没有走完全蹈袭的道路,而是根据自己思想的表达,对《圣经》典故原型进行变形处理。英国文学史上有着最古老的作品之一美誉的长诗《贝奥武夫》中就已谈到上帝,并说妖怪格兰代尔是该隐的后裔。该隐是《旧约全书•创世记》中的人物。他是上帝造出的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的儿子。他出于嫉妒把弟弟亚伯诱杀了,因而成为世间第一个罪人。虽然《贝奥武夫》对《创世纪》的故事进行了变形处理,但说嗜血成性的格兰代尔是该隐的胄裔是合乎《圣经》精神的。 拜伦的神秘剧《该隐》,主题也是《圣经》故事。不过同情革命的拜伦在《圣经》故事的运用方面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法。按照《圣经》的传统说法,该隐出于嫉妒,杀死弟弟亚伯,因而上帝罚他到处流浪,成了丧家之犬。然而在拜伦的笔下,该隐的形象却迥然不同。该隐对上帝的善表示怀疑,对父母和弟弟卑躬屈膝地趋奉上帝的态度和做法非常鄙夷。拜伦把魔鬼撒旦作为不畏强暴、渴求自由的化身,并加以着意刻画,让他开导和激励该隐去反抗贪得无厌、暴戾恣睢的上帝。 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作家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和烘托作用。 不了解《圣经》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这类文学作品时,便难免流于表面和肤浅。《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里,女扮男装的鲍西娅在法庭上以律师的身份出现,佯装驳斥巴萨尼奥提出变通法律的要求,让残忍的夏洛克在一片敌视的气氛中感到欣慰异常。 他情不自禁地欢呼道:“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法官啊,我真佩服你!”这里莎士比亚就化用了一个《圣经》典故,《旧约全书•但尼尔记》说,但尼尔才智过人,判案如神。在法庭上孤立无援的夏洛克,在绝望中突然听到同情的声音,欣喜中称年轻的律师为但尼尔是很自然的。如果不理解莎士比亚的化用《圣经》的手法,对这一幕戏就很难理解通透。 总结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它更是一种思维、情感方式,它的观念和精神深远地影响了英美人对历史社会、人类命运、个体生命等问题的看法,使罪与罚、道德与上帝、生命与永恒、仁慈、自由、博爱、平等、良心……成为了英美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思想内容。浮在海洋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尖端只是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而已。恰似《圣经》之于英美文学,就是冰山的基础同山巅的关系,英美文学作品中有时一行诗,一句话,甚至一个语词,后面都有丰富的《圣经》故事做支撑。 参考文献: [1]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Ronald Gotlesmanet. al (ed.), New York, 1979. [2] The Student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Grand Rapid, Michigan, 1996. [3]Boss Murfin & Supryia M. ray(ed.)The Bedford Gl-ossary of Critical and Literary Terns. Bedford Books, New York, 1998. [4]钱 青等:《美国文学名著精选》,商务印书馆,1994。 [5]朱维之:《__文化》,上海书店,1992。 [6]郭海博、李 山:《圣经语典与妙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7]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艾略特:《__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9]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0]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我有一些论文题目,可以给你参考一下。英语毕业论文题目Features of Network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网络用语的特点及其翻译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from English and Chinese Writing《从中英学生写作看英语交际教学法的应用》Main Factors Affecting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影响互动性交际的主要因素》Analysis of Wordsworths Contradictory Conception of Nature《华兹华斯自然观中的矛盾分析》On the Application of Story-telling Technique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故事教学法》Analysis of Natural People and Social People in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中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分析》Differences between AE and BE in Their Growth and Linguistic Features《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历史起源和语言学特征上的差异》On the Sin in the Scarlet Letter《浅谈红字中的罪》Psychoanalysis of Julians Morbid Passion《于连病态激情中的深层心理结构分析》American movies and American characteristics美国电影与美国民族特性Cummings --Unusual Talent in American Poetry World and His Visual Poetry《美国诗坛怪才康明思和他的视觉诗》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英汉词汇对比分析》The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论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Pragmatic Analysis on the Approximating Quantities with Numbers《数词模糊语的语用分析》On the Stimul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Motivation《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On Special Usage of English Prepositions英语介词的另类用法On Fault Use of Words in Law English论法律英语里的用词失误On Characteristics Usage of Medical English论医学英语的特点Apparently True but Actually False and Opposite in English英文中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On Compounds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英语复合结构浅谈Mergers and Acquisitions并购策略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On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of English英语被动语态的译法初探On Ways of Forms of English Customary Usage英语惯用语形成途径探讨On Hyperbo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浅谈英汉中的正夸张和反夸张手法About Usage of Letter S in English英语中的字母S的用法探讨Usage and Translation of and英文中的and 的用法与译法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n 体育英语的特色Usage and Reason of Foreignism in Chinese汉语中外来词的使用 现状及原因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策略Kinds, Construction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Color Words英汉色彩词的种类,结构与其它特点Inter-translation of Humor of English and Chinese英汉的幽默互译The Effect of Non-intellect and Factors in English Teaching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On Adaptation and Alienation of Translation论翻译的归化与异化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当代美语嬗变与翻译Cultural Trapss of Translation翻译的文化陷阱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English Love Poems中英爱情诗歌特点比较及翻译O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etaphor英语隐喻的汉译Texical Translation in Concrete Context具体语境中语义的翻译On Texical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_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词汇翻译On Skills of Writing a Business Letter商业信函的写作技巧English _ Chinese Simi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略谈英汉明喻及其翻译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Negotiation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商务谈判用语特点及翻译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nd Skills for an English Tour Guide英语导游翻译的语言艺术与技巧Skill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古诗翻译的英译技巧Alternating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ttributives论英汉互译中定语的翻译Introducing culture in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Slangs美国俚语特点初探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 expression_rs英汉礼貌表达比较研究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ts Influence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文化差异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Applicati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非语言交际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Environment Establishment中学英语教学与环境设置Problems of and Strategies for English Teaching through Multimedia Technology多媒体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A Comparison of the Value of Love between Baoyu Daiyu and Jane Rochester宝黛爱情与简爱罗彻特爱情观之比较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论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的关系Cultural Differenc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传统节日映照出的中西文化差异Basic Problems of English Listening Training and the Effect o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中学基础英语听力训练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影响A Comparative Study of 通感and Synaesthesia英汉通感比较研究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Oral English Teaching语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口语教学Analysis of the Factors upon SLA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分析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News and Its Translation英语新闻特征及其汉译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ino-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中美中学教育利弊分析Reflection of Euphemism onto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Social Culture论英语委婉语在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中的映射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xt in Teaching Listening语境在听力教学中的意义A Brief Study on Register and English Learning浅谈语域与英语学习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lliteration试论头韵的审美价值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wo Male Heroes of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中两个男主角的对比分析Transfer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Teaching English英语教学中母语的迁移作用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on the Language of Its Movies美国文化对其电影的影响A Probe into the New Words Emerging from English Movies英语电影中的新词探讨Gender Differences in Speash言语中的性别差异Effective Ways of Improving Preschool Childrens Spoken English浅谈儿童英语口语教学有效方法On Dual Nature of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中希克厉性格的双重性分析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Satirical between Swift and Luxun斯威夫特与鲁迅讽刺艺术之比较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y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的守望者》人物的心理分析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交际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Techniques of Listening in English Learning试论英语学习中听力的技巧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多媒体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On Female Characters and Symbol Environment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中女性现象及其环境象征意义On Male Hero in Sons and Lovers论《儿子与情人》中的男性形象On Political Factor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翻译中政治因素的作用On the Embodiment of Cultural Specifications of Western Cartoon Movies论西方卡通片所体现的文化特质New Tendencies of Bush Second-Term Administration and its Foreign Policies toward Taiwan论布什政府新任期的对台政策Perspectives of Sino-American Reg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Westward Movement从西部开发看中美地域文化之差异Impact of Sino-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Patterns on Thinking Development论中美家庭教育模式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 from American Juvenile Delinquency从美国青年犯罪的分析论美国教育体制的优劣Impact of Game Theory on the . Economic Conductions论博奕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Theoretical Bases of . Constitution and its Relevance to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s论美国宪法的理论基础及与相关西方政治思潮的联系On Social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Naturalism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Brief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American One-Mother Family当今美国单身母亲家庭现状浅析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ross-Cultural Exchange论全球化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Impact of Roosevelts New Deal on American Economy During and After the Great Depression分析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对大萧条期间及之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Slang in American English浅析美国英语中政治俚语的特点A Brief Analysis on the Philosophical Bases of Martin Luther Kings Human Rights浅析马丁?路德?金民权思想中的哲学基础Religion's Significant Status in Modern American Society宗教在现代美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ification in Advertising广告英语中拟人的应用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rriage中西婚姻文化差异The Impact of Chinas Entry into WTO on Its Household Appliance Indus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加入WTO对中国家电行业的影响和对策How to Set Up and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 in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中如何建立和控制营销渠道
像语音学,音位学,以及形态学,句法都不好下手建议写社会语言学或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可以深入对比一下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之类的,应该是一个好的论点加油~~
一、 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一)选题的依据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当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蓝登书屋出版公司的我、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科教授。在过去四十年中,莫里森已经创作出版了《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十部和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郁的黑人文化特质,主题思想深刻复杂,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叙事话语凝重而不失活泼。这些小说阐释了一个个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魔幻之间的黑人故事。这些故事既塑造了一个个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也勾勒了一幅幅悲凉、悲壮的美国黑人生活画卷。由于文学创作领域的杰出贡献,莫里森先后荣获了美国小说类图书奖(1978)、普利策文学奖和肯尼迪奖(1988)、诺贝尔文学奖(1993)、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杰出贡献奖(1996)和美国国家人文奖章(2000)等。 本课题借用列斐伏尔空间理论框架解读莫里森的小说《爱》。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并非理论猜想、空间话语、或者抽象模式,而将抽象思考与日常生活体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相结合,囊括“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及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三环节,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列氏的空间概念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拒绝区分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空间在他看来,几乎都是社会空间,因此,空间就等于社会空间。其二:空间主要包含相互间关系,空间不再是静态存在,而动态体现社会现实,展现精神和社会关联。 《爱》是莫里森于2003年10月发表的又一部力作,被评论界誉为“从痴迷、奴役到解放的优美史诗”,是她的写作巅峰。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是爱。新作《爱》中讲述了一个黑人家族在民权运动中的兴衰演变。莫里森遵循一贯的寓“政治”于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小范围的大故事。小说以“爱”的异化为线索,涉及到种族、性别、家庭、遗弃、恐惧等,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其依据:一方面,《爱》的空间社会性更加突出,体现着虚拟世界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小说《爱》没有孤立刻画某一人物或事件,人物和事件总是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之中,其中种族意识形态、种族主义话语是空间分隔的密码,空间关系突出体现种族现实。小说的种族空间政治潜藏于情感表文本之下。 另一方面,美国后资本主义时期,种族对立不再那么严格,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性别对立则一如既往。《爱》反映了美国最近种族空间秩序的发展和演变,“丝镇”的空间历史演变体现文本化的美国空间历史,通过分析美国黑人以空间为媒介和工具,以空间占有以及空间秩序的修改为目标的种族出路探寻,从黑人的个体及族群空间体验中,探索莫里森的空间政治书写。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莫里森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而基于空间视角的研究还很少,尤其目前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空间是一个很好解读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从故事空间着手分析,小说《爱》中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比莫里森前几部小说更体现种族现实。从莫里森的写作生涯来看,《爱》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人文关怀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前几部作品所反映的结构社会空间的各种因素在《爱》中被糅合在一起,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共同构建社会空间的本质。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更加切实了解、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在小说《爱》中有十分重要的体现。莫里森阐明了种族、性别及阶级意识形态的空间结构动力作用,为弱势群体变革空间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 此外,虚构世界中的各种空间改造之成败得失引导我们持续思考莫里森为解决种族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探索。 创新点: 传统的非裔文学批评常常注重语言、叙事和声音等非裔主体构建策略,本研究认为:空间也是非裔民众构建主体的重要媒介和策略,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值得重视。从空间这一本时代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来研究莫里森的著作,一方面可以为理解作品提供不同视角;另一方面,可以从空间解读中反观人类切实的空间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互动机制中的一个侧面。文明的发展带给人类全新的空间体验,空间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些体验,而文学空间问题研究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出版的《空间的生产》,开创了通往空间性三元辩证法的道路,即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即坚持思考空间的每一种方式,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社会的,都应同时被看作既是真实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oja)在继承列斐伏尔的空间基础上提出了的“第三空间”概念。索亚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既是生活空间又是想象空间,它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本体论前提,因此第三空间将永远保持开放的姿态,向新的可能性和去往新天地的种种旅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空间、知识、权利》中强调空间的重要性:“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也是任何权利运作的基础。”此后福柯又提出了最有名的理论和概念是“空间、权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异托邦”,即异质空间”。 目前,“空间转向”催生了空间研究热潮。当下空间研究形式多样、角度多重、术语繁多,看似庞杂繁复,却有着相似的本质,即空间表意研究。 (2)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谢纳在《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书中以空间生产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文学在文化表征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表现、再现、想象、隐喻、象征等表征方式对空问进行意义的编码重组,揭示现代性空间重组的文化政治内涵及其社会历史意义。 包亚明在《空间文化与都市研究》中指出空间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我们思考社会、历史和空间的共时性及其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 王笛《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通过分析各阶层民众公共生活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阐述了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产空间和文化传统,又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空间书写”和“空间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总体的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二)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莫里森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对莫里森的研究刚刚展开,也就是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面世5年后,有了第一篇较系统的研究论文《莫里森的小说: 对受挫情感的研究》( The Novels o f Toni Morrison :Studies in Thwarted Senstivity ),分析了《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角“受挫的情感”。(2)升温期,20世纪80年代末很多黑人美国文学、黑人女性文学专著也都着力探讨莫里森小说,1985年还出现了第一部莫里森研究专著:《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此后,莫里森的研究数量和批评视角呈逐年增长态势。(3)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莫里森研究逐渐走向繁荣。随着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更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发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认同,此后,对莫里森的研究和评论呈逐渐增多和加深的趋势。 纵观莫里森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 1977年芭芭拉•史密斯发表了《走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分析了《秀拉》中的黑人女同性恋元素,探讨了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经历和女性之间的友谊问题。 2、黑人文学传统与非洲渊源 特鲁迪尔•哈里斯(Trudier Harris)的《虚构与民间传说:托尼•莫里森的小说》(Fiction and Folklore: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1991).希金斯(Therese E. Higgins)的《笃信、宇宙论与民间传说: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影响》等。(Religiosity,Cosmology and Folklore:the African Influenc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探讨了从非洲文化、历史、奴隶制、黑人音乐等角度影响着莫里森小说的创作。 3、心理分析 布兰奇(Eleanor Branch)的《穿过俄狄浦斯之谜: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自我追寻》(《Trough the Maze of the Oedipal : Milkman’s Search for Self in Song of Solomon》)运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发展理论等进行了对美国黑人和个人家庭世界的相关解读。 4、生态批评 因为莫里森小说中的自然总是与宗教、种族主义等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勒庖(Lauren Lepow)的《失乐园与复乐园:托尼•莫里森柏油娃>中的二元对立与伊甸园神话》。就从自然与宗教角度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力量与堕落、自然与伤痛的弥合等问题。 5、比较研究 将莫里森与其他黑人作家、女性作家或其他经典作家进行比较的研究不少。如威廉姆斯(Lisa Williams)的《托尼•莫里森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作为局外人的艺术家》(《The Artist as Outsider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nd Virginia Woolf》)、麦克(Patricia Mckee)的《生产美国种族: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纳以及托尼•莫里森》(《Producting American Race :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Toni Morrison 》)等。 6、专著、工具书等 《托尼•莫里森百科全书》(The Toni Morrison Encyclopedia)、《托尼•莫里森参考书目》(Toni Morrison: A Bibliography)及《托尼•莫里森世界:小说人物及地方指南》(The World of Toni Morrison:A Guide to Characters and Places in Her Novels)及《托尼•莫里森访谈录》(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综上,国外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显学,评论界对莫里森作品的整体评价和诠释一直处于多样化的发展变化之中,其研究视角、方法和切入点都在向丰富多元化发展。 国内莫里森研究: 国内莫里森研究晚于国外,中国对莫里森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杜志卿在2005年发表了《国内托尼•莫里森译介述评》,详细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莫里森译介情况。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柏油孩子》、《爵士乐》、《天堂》等中译本相继出版后, 90年代初,国内莫里森研究才逐渐呈升温状态。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宠儿》、《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上,对莫里森的近作的相关成果更少。21世纪开始,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通过查阅CNKI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期刊论文达到6000多篇,还有十几部专著。国内的主要研究状况如下: 目前国内出版了十几部对莫里森研究的专著,其中王守仁、吴新云发表了《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族裔问题的背景下,研究了基于种族、性别问题下的作品与文化的关系。唐红梅发表的《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将两位极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作品中人物身份认同的困境与身份构建的努力尝试。章汝雯的《托妮•莫里森研究》则系统的分析了《所罗门之歌》、《宠儿》、《秀拉》和《爱》几部小说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视角。 以莫里森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有20多篇,且目前正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曾梅的《冲突的思考,融合的启示:托妮•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从种族主义为出发点,探讨了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定位。 国内与国外研究成果的接轨较晚,研究现象相对集中,发展、创新不够。 (三)对《爱》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外文网上搜索及百度上查找,很多期刊都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论,总结如下: 《芝加哥太阳报》( Chicago Sun-Times)评论被商业作家一再浪漫化的“爱”的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笔下剥离了层层伪装,让人感到切肤之痛。 亚马逊网站()肯定了托尼•莫里森的作家地位,称在世作家里,小说开篇写得最值得回味的,除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是托尼•莫里森。 《观察家》( Observers)评论莫里森“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她是奥巴马、希拉里、厄普代克、拜厄特的文学偶像。 《新闻周刊》(News Week)评论这本小说像一颗致密的星辰,它惊心动魄,又洗练完美,堪称莫里森巅峰时期的成熟之作。 《ELLE》(美国版)称莫里森笔下斑斓世界,丰富的语言,表现人类痛苦、渴望与失落的质感十足的场景,令《爱》充满魅力。 美国总统 奥巴马称她优雅、智慧,是引人瞩目的作家,也是引人瞩目的女人。 美国前第一夫人 凯瑟琳•布什称“她的每一部小说里,爱都是那么艰难、复杂而浓烈,犹如一条深邃湍急的河” 。 托尼•莫里森本人接受访谈时称我写这本书,是想让人回忆那种“不顾一切‘全副身心,没有任何负担地去爱一个人”的感觉。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称爱是一部深刻的小说。莫里森像一个生动的画家描绘人的情绪,通过一个个精美的隐喻,将舒适开放的风格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另外,亚马逊网上书评人 Gilbert对该书的风格、主题、人物刻画、叙事方法以及文本内容也多有赞誉。 (2)国内研究现状: ○1 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的解读: 唐红梅在《论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历史反思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只有建构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冯丽芬在硕士论文《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中继续关注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下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和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李秀清在《女性主体的沦丧与回归——评莫里森的小说爱>》中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 表明威胁女性主体意识的根源是种族内部的阶级与性别压迫及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 ○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 赵莉,崔楠的《种族性别和谐——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从种族和两性冲突二元制思维模式下女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等视角解读莫里森的政治思想: 以促进种族、性别和自然的全方面和谐发展,让爱起到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生活状态。 ○3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 成思明的《论托妮•莫里森《爱》的叙事技巧》主要从小说多重叙述视角和碎片化的时空机制分析了《爱》中后民权时代的黑人的思想变化。 ○4 从性别研究解读 夏鸿猷在硕士论文《对托妮•莫里森《爱》的社会性别研究》中通过探讨黑人社区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阐述莫里森为重建和谐的男女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苏婷婷,杜志卿的《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托妮•莫里森笔下的比尔•科西》通过分析一位心灵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说明黑人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勇于面对过去,才能克服“身份焦虑”,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5 从种族、阶级方面解读 肖腊梅《爱与政治——评莫里森的小说爱》将爱恨置于民权运动这个政治语境下,因而带有浓厚的对种族、性别问题的思考意识。 王守仁 吴新云的《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6 心理分析解读 言捷智在硕士论文《论畸形的爱——托尼•莫里森 爱> 的心理解读_》以心理学家弗洛姆和罗杰斯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压迫下畸形之爱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阿卫星在《对莫里森小说爱>中爱的缺失的心理阐释》中通过黑人女性之间失败的友谊以及畸形的婚姻,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充斥着父权制和种族歧视的社会中的命运。 ○7 伦理学解读 王瑜在《托妮•莫里森爱>中的伦理解读》中从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三个共时的维度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伦理观。 ○8 其他方面研究 翟文婧在《价值的载体与欲望的对象———托尼•莫里森小说 爱>中的女性身体》中将注意力放在主体性建立的物质基础即人的肉体之上。在伊里加蕾理论的关注下,通过解读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揭示女性对自身身体控制的脆弱导致女性无法在沦为 “他者” 的身份中构建自身主体。 王玉括在《爱的魅力与困惑—托妮•莫里森的新作 爱>》中把母爱和自爱作为黑人社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 三、课题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杂志等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材料,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充分的论据和理论基础来论证观点。 2、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系统分析法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来,就是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理清文本内部的层次,发现每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发挥其对主题论证的支持作用。 3、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其基本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理论指导文本细度,文本细读阐释理论、发展理论,力图做到文本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主要难点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空间理论,属于哲学范畴,使得文论理解起来难度加大。 (2)空间理论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原来一些术语的解释有了新的阐述,在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另外,在理论与文本的结合方面,也有不易把握的因素。 2、相关资料的搜集较难 由于国外对于卡托妮•莫里森的《爱》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相关研究资料的数量还很有限,尤其是国外的参考文献,收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的办法 1、对于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解决的方法有: (1)借鉴前人分析类似的文本时的思路,寻找灵感和线索多维度地进行分析。 (2)刻苦研读空间理论,找出该理论在文本分析研究中的侧重点。 (3)通过向导师请教,弄清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难点。 (4)向本学科中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请教。 2、对资料搜集较难的问题,其解决办法有: (1)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寻求资料。 (2)利用我校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3)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亲自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4)认真研读文本,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在广度有限的情况下,在深度上下功夫。 五、论文工作日程计划: (一)20XX年9月—20XX年11月:论文开题阶段。 广泛阅读相关论文,完成调研报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二)20XX年1月—20XX年3月:理论准备阶段。 研读列斐伏尔的相关理论,寻求该课题的理论支持,细化论文提纲,填充必要内容。 (三)20XX年4月—20XX年6月:资料收集阶段。 通过上因特网、本校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寻求该课题的佐证材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事实依据。 (四)20XX年7月—20XX年8月:材料分析和理论总结阶段。 将文本及相关资料与理论相结合,探讨不同的人物主体空间诉求和空间实践的过程。确定详细提纲。 (五)20XX年12月前:完成初稿阶段。将相关理论重新梳理,认真修改理论与文本结合分析的不妥之处,完善论文的合理性。 (六)20XX年1月:校订、修改论文。 (七)20XX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于语言艺术别林斯基曾说过:“有文体,这本身就说明了有才华,并且是不平凡的才华。”萧红小说创作的成功,关键是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文体。而萧红小说文体的支柱点首先又表现在她那极其简洁、自然、富于抒情性的优美行文上。萧红的文笔之美曾得到了许多作家和评论家的赞赏,鲁迅以“明丽和新鲜”称誉《生死场》的文字;骆宾基形容《呼兰河传》“文笔优美,情感的顿挫抑扬如小提琴名手演奏的小夜曲”,葛浩文则以“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称赞《商市街》的行文。笔者则认为,萧红的行文有如优美的舞姿一样潇洒。萧红的文笔之美,最重要的是她行文简洁、不雕琢,如行云流水。正如葛浩文先生所说:“她这种优美精炼的文笔,当读者初读时很易被忽略,原因是她的行文太流畅,太自然的。” [12]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和萧红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以及自传性的文体分不开的,萧红在小说创作上很少在人物塑造、心理描写和戏剧场面上下功夫,萧红是一位善于描写她私人经验的作家,因此,她自身与作品关系越近,她便越能在小说中进入配合书中的角色,与书中的景况相吻合,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相应地文中的语句也就自然、流畅,反之,她个人与作品关系越疏远,那么这部作品失败的成份越大,相应地叙述语句就达不到自然,真实的目的。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构,萧红乡土小说基本都是自传体的,因此,她的乡土小说的语言是自然亲切的。我想,凡是读过萧红乡土小说的人,也都有同感吧。萧红乡土小说语言的第二特点是象诗一样。萧红“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和散文家” [13], 她虽不以诗名,但的确别具诗心。她文学才华最早被人发现是因诗句《春曲》,她告别这世界时留下的是“我将与碧水蓝天同在……”这样悲伤的诗句。这种气质和天赋表现在其小说的行文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具有散文诗韵味的诗章。萧红乡土小说的诗的意境,没有着意的雕琢,也完全的自然流淌。《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节中有一小段文字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顿,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 ,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有谁能说这不是诗呢?简短的文字、流淌的语言,一个自由王国的境界,这才是大自然令人向往之处,也是萧红心绪的驰驻之境。萧红乡土小说的语言是自然的,正如当代作家刘恒所说:“萧红讲故事有一个特点,她总喜欢用‘了’,‘了’这样一个虚词,一个尾音,被萧红用得十分醒目,十分有韵味”, 从而倍增了小说的亲切感。如“祖父不怎么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接着我。……”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自然。当然,我们强调萧红乡土小说语言的自然、流畅,并不是说她对语言一点也不作垂炼和修饰。相反,她在小说中也运用了排比、反复、对偶、比拟等多种辞格,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新鲜感和艺术感染力。诸如《呼兰河传》中“除了我家的后园,还有街道。除了街道,还有大河。除了大河,还有柳条林。除了柳条林,还有更远的,什么也没有的地方,什么也看不见的地方,什么也听不见的地方。”“那终年生病的老太太的祖母,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赶车的,二儿子也是赶车的。一个儿子都有一个媳妇。大儿媳妇胖胖的,年已五十了,二儿媳妇瘦瘦的,年已四十了。除了这些,老太太还有两个孙儿,大孙儿是二儿子的。二孙儿是大儿子的。”《小城三月》中“翠姨头梳得很慢的,必定梳得一丝不乱;擦粉也要擦了洗掉,洗掉再擦,一直擦到认为满意为止。”语言质扑风趣,错落有致。又如,即便是写猪糟子、砖头子、破坛子等这些破旧,不被人注意的东西,在由于作者找到了最佳叙事角度,又能巧妙运用修辞格,也都能写生动活泼,“说也奇怪,我家里东西都是成对的,成双的。没有单个的。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在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子。象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比方土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边的潮虫,猪槽上的磨菇等等。”萧红在其乡土小说中还讲究炼字,注重选词,往往因一字,一词之功使句式鲜活明快,语意不凡。诸如《生死场》中“绣着野菜”的 “绣”字,《呼兰河传》中“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 ”的“活”字 ,“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的“闹”字等等。在《小城三月》中,作者描写春景时这样写道: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象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仅一个“透”字就把春天绿草发芽的情景写活了。这一切,更加显示鲁迅所评价的“明丽和新鲜”的语言特色。应该全了吧 如果多了 就自己减减吧
一,最主要的特色是萧红把诗体小说推向‘象征’层面。二,她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所以对三十年代中国的状况做了女性视角的描写。三,她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对东北乡土人情风物的刻画具有独特的地域魅力。四,抒情性较强,对儿时心理描写也很出色。你可以独一读《生死场》、《呼兰河传》。
有人说萧红是粗糙的、幼稚单纯的,这些特点能从她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萧红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理想主义。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萧红这是继鲁迅先生以后的一位伟大普通文学家。她《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神州大地作传,其浓厚的不幸具体内容,及其富有奇才创造出来的自由的灵魂艺术境界设计风格,原以为是唯一的。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活动语言表达,诗化、坦率而当然。
萧红的作品多的是自叙传的色调,她并不是依照常人的思想墨守陈规地创作,反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生疏语言表达去描绘她所耳熟能详的一切。萧红对知识的超常规应用,既体现为新鲜的、陌生,同时也体现为坦率、当然。萧红语言的表达坦率最先体现在她率真来讲,以她独有的童真解悟世界时间对于这个诗情画意世界不加雕镂的言语勾勒。
《牛车上》里的三月春荣,《后花园》里的六月花束,《小城三月》里的早春首脑等,全是一个个少年儿童眼里的世界,当然成的,人物风景并不会受到老旧方式拘束。与此同时,这类坦率的言语又表现出了自然特性,[8] 她写角色是以生活当中提炼出出的、活生生,不论是悲是喜都可以使大家引起共鸣[7] 。由于坦率,无需伪饰、娇情,就更显得当然朴素,坦率和自然这几种特点当然变成一体。这类语言表达并没有着意雕刻痕迹,顺理成章,有着一种稚拙醇朴之美、一种特有而醇厚的格调,进而变成“萧红体”小说叙述的风格关键特点。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活动语言表达,诗化、坦率而当然。萧红的作品多的是自叙传的色调,她并不是依照常人的思想墨守陈规地创作,反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生疏语言表达去描绘她所耳熟能详的一切。萧红对知识的超常规应用,既体现为新鲜的、陌生,同时也体现为坦率、当然。
我觉得这些特点能够从她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但也能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她的作品富有生命力。
《文化苦旅》的对比艺术赏析 余秋雨先生作为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他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华融于一炉,让情感挟裹着独到的见识在“人文山水”间遨游,使哲理感悟充满了睿智的光芒。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便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翻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那浓郁芳馥的文化氛围,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批判的眼光,感悟大千世界,认识人类自身,从而使作品显示出非凡的魅力。而对比艺术的运用,不能不说是起到了强有力的推波助澜、烘托渲染的作用。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作家机智的文化感悟。 散文是抒情艺术,不能不与作者主体意识联系起来。它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侧重于表现作者的‘自我’情感,主体精神世界。每一篇散文作品都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学习、精神、情操等最真实、最具体的展示。在《文化苦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家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主体精神的流露,对祖国山水超人的文化感悟,而这种流露和感悟又往往给人以启迪、震撼,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家独到的见识。 这里以《都江堰》的第一部分为例。在这一部分里,作家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美轮美奂地对比。对比之前,余秋雨匠心独运,不仅没有贬低长城,反而把长城歌颂到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地。 “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长城,已不能从地域上来界定了,它不只属于中国,它是世界文明的象征。说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古老的长城,还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没有了长城,到哪里去找这样公正刚直的巍巍证人。 先褒后比,难度增加了,但惟有这样跌宕回环的文势,才越能显示作家机敏的才华,独特的感悟和非凡的技巧。你看他不慌不忙地来一个“但是”,引出下文气势非凡地对比。 首先从时间上对比。“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跟后文的“一查履历,长城还是它的后辈”遥相呼应。形象地印证了都江堰领先于长城。其次从规模上对比。“长城宏大”,都江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两者比较,不相上下。第三从社会功用上对比。长城因“早已废弛”应该自叹弗如,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又“沉着地”为“有了重大灾难”的我们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惟其这样,“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都江堰,实实在在地是“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啊。功勋卓著、流芳千古的都江堰,岂是长城比得了的?最后从意义价值上对比。都江堰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是“灵动的生活”的文明,它“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有乡间母亲般的胸襟。哪像半是排场半是胆怯的长城摆出一副“僵硬的雕塑”的姿态,等着人们的修缮呢。都江堰,一个鲜活的流动的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精灵,长城,能比得了吗? 长城和都江堰都是我国两个著名的工程,本来毫无人气、灵气可言,但作家卓尔不群的文化感悟加上反复地对比,使得都江堰尽显了古老而又年轻的飒爽英姿、风流本色。 其实,《文化苦旅》中每篇精美散文都有这样的感悟,诸如《洞庭一湖》里的贬官文化,《莫高窟》圣洁、玄秘的底蕴,《贵州傩》里令人神往的傩祭傩戏等等,连人们司空见惯的夜雨在作家的笔下也显出了恢弘的蕴涵和无限的魅力。(见《文化苦旅·夜雨诗意》)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作家鲜明的情感体验。 读者看散文,除了能看到作家的文化感悟外,还可以透过作品看出作家的情感体验。书中这样的对比并不鲜见。《风雨天一阁》中藏书家范钦和其侄子范大澈的对比,范钦跟书法大师丰坊的比较,就表露出余秋雨对范钦的发自肺腑的敬佩与惊叹;《西湖梦》里有一段围绕着生命主题美的对比,“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和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这儿流淌的是作家对三位古人由衷的赞美。《华语情结》中一个又一个叫得出姓名跟叫不出姓名的华裔后人的描写,也无一不是倾注着作家饱满真诚的挚爱和钦敬。 《道士塔》中,通过对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更多的情感体验应该是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对祖国辉煌灿烂文化的被毁的切肤痛心。 我们还是把目光退回到1900年5月26日清晨。当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早起清除积沙,突然,他发现了满满实实一洞的宝物。当时中国的官员是如何对待这些绝世珍宝的呢?“王道士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县长稍稍掂出了分量。甘肃学台、金石学家的叶炽昌建议藩台把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茶香缕缕”的时候, “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珍藏的宝物,精明的外国人趋之若鹜,而中国官员全然不当一回事,没能形成一张最最基本的保护网。于是,“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一车队出发了。”“……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更可恨的是那该死的“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强烈地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不仅是读者,只要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拍案而起,余秋雨先生写到这儿,当然愤慨了,激怒了,他痛心疾首、义愤填膺:“诺大的中国,竞存不下几卷经文。”但事实已经发生,作家只得无奈地悲怆:“我好恨”。 “我好恨”,三个字单独成行,力透纸背。作家恨什么?恨王道士为了几块银元而拱手送宝,恨中国官员目光短浅,恨外国冒险家廉价掠夺我国珍藏,恨自己未能早生几百年……虽然恨的内容作家并没有直接写出,但作家鲜明的个体爱憎,读者是能透彻地体悟到的。这,就是对比艺术的效果。 《文化苦旅》读后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余秋雨散文的根本特点是"随笔"体裁的扩大和丰富,他把随笔这种文体做大,文章做足,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余秋雨兼具了随笔写作所需要的学者的知识根底和诗人的才情,把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历史文化的遗存中,探究民族文化的灵魂.人们选择余秋雨的文化随笔,是文学的渴求,也是知识的渴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所谓"大散文"或"大随笔"的新型文体实验,不仅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且也影响了一些散文作家涉足这一领域,参与这一新型文体的实验,使这种文化随笔日趋兴旺。
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一、写作风格: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二、特点:1、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2、利用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 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三、余秋雨简介1、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2、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有时候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
3、鉴赏人物语言=表现手法+表情达意+艺术效果。(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鉴赏作者的语言=语言特点+例句分析。
扩展资料: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要求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
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抑或是科学小品,都不能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
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或概括,或具体。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
方言的语用特征:
在选择共同语的词语或句式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习惯。
词语或句子格式的高频率使用,带有地方性。
常用具有明显地域性的固定熟语、句子格式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言特色
语言特点,就是作者是使用文字表达的时候,这些文字呈现出了怎样的特征,清雅、隽永、辛辣或是幽默,一般著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像鲁迅的犀利深刻、朱自清的清新自然。注意,诗歌语言更具有情感性,散文则更注重语言上的亲和自然,小说语言则重在表现人物性格。一、从用词方面。寻求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比如动词、形容词、叠词、象声词等等。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二、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比如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的结合运用,都是句子的语言特点。“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句话就是运用了短句的方式,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这就是这句话的语言特色。“灭了,风中的蜡烛;僵了,井底的青蛙;倒了,泥塑的菩萨。”这就是长短句,它的语言特点就是自有活泼,生动感人,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三、从手法的角度分析。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各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语言作用就是:生动活泼、音律和谐、增强气势、风趣幽默等等。四、可以从文章语言的整体的风格角度来赏析。每一体裁的文章,它的语言的运用是不同的,比如散文,它的语言是生动形象、朴实自然、清新明快的;比如一些讽刺类文章,它的语言风格是风趣幽默、夸张讽刺、富有表现力的;而在说明文中,语言是科学简明、准确形象、平时自然的;而一些哲理性文章,都是含蓄深沉的。扩展资料语言特色即文章语言的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文化背景和情境的不同,使被选用的交流方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是语言特色形成的基础。语言特点常用词:1,记叙文: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等。2,说明文: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生动活泼、概括、具体、简洁、丰腴、精练、详略得当、平易朴实、幽默风趣、当然还有科学严谨等。3,议论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说服力等。4,诗歌: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质朴,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绚丽、含蓄、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豪放飘逸,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等。5,散文:有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具有感染力等小说:简练、舒畅等。
一、从用词方面。寻求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比如动词、形容词、叠词、象声词等等。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二、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比如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的结合运用,都是句子的语言特点。“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句话就是运用了短句的方式,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这就是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灭了,风中的蜡烛;僵了,井底的青蛙;倒了,泥塑的菩萨。”这就是长短句,它的语言特点就是自有活泼,生动感人,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
三、从手法的角度分析。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各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语言作用就是:生动活泼、音律和谐、增强气势、风趣幽默等等。
四、可以从文章语言的整体的风格角度来赏析。每一体裁的文章,它的语言的运用是不同的,比如散文,它的语言是生动形象、朴实自然、清新明快的;比如一些讽刺类文章,它的语言风格是风趣幽默、夸张讽刺、富有表现力的;而在说明文中,语言是科学简明、准确形象、平时自然的;而一些哲理性文章,都是含蓄深沉的。
扩展资料
语言特色即文章语言的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文化背景和情境的不同,使被选用的交流方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是语言特色形成的基础。
语言特点常用词:
1,记叙文: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等。
2,说明文: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生动活泼、概括、具体、简洁、丰腴、精练、详略得当、平易朴实、幽默风趣、当然还有科学严谨等。
3,议论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说服力等。
4,诗歌: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质朴,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绚丽、含蓄、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豪放飘逸,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等。
5,散文:有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具有感染力等小说:简练、舒畅等。
1、把握语言的形象性:文学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象性,能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描写千姿百态的事物,隽永清新,百读不厌。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那些揭示人物个性、表现心理活动、凸显环境特色的语言,细细品味,发现作者的独到之处。
2、分析语言的抒情性: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凝练优美的。常常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叙事、写人、绘景、议论,这些语言读来亲切感人,有摄人心魄的魅力,我们要咀嚼其中的韵味,获得美的享受。
3、理解手法的多样性:文学作品往往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或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或巧用修辞,或借景抒情,或一语双关,从而使语言或节奏明快,或简洁流畅,或含蓄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令人拍案叫绝。
扩展资料:
文学语言有两个层次:作为基础的现实语言层次和作为主导的文学语言层次。
由于现实语言层次要服从文学语言层次,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必然发生文学语言对现实语言的偏离。
文学语言是由现实语言创造的,它必须克服现实语言的抽象性和现实性,而具有意象性和超越性。其具体途径是文学描写。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介绍家乡的特色小吃优秀作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家乡最著名的小吃非美味的云吞莫属了。每当品尝这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时,我就心旷神怡。
吃云吞时要有耐心,你如果心急,想一口吃掉一个,云吞非把你烫的满嘴是泡。吃云吞也很有讲究,你既可以把皮和陷分开来吃;也可以扎破了皮再漫漫吃。喜欢吃辣的客人可以放些胡椒粉再吃。
国庆长假的一天,妈妈特意带我去黄师傅云吞店品尝那美味的云吞。开始吃云吞了。只见这云吞皮包肉厚,色泽诱人,各个长的鼓鼓的,让人看了真想一口猛吃一个。这时。我先拿起胡椒瓶往云吞汤里撒胡椒粉,再挑一个最大的,小心翼翼地用筷子扎破皮,顿时一阵香气袅袅地钻进我的鼻孔里,我忍不住流下了口水。我先咬了一口皮,真是嚼劲十足。接着一团红色的肉从云吞皮中顽皮地跑了出来。它似乎在调皮地看着我。这时,我再也抵挡不住肉陷的诱惑了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嫩嫩的、滑滑的感觉油然而生,让我不忍心把那美味多汁的云吞咽下去,只想让云吞在口中漫漫回味。我一连吃了七个,吃得我的肚皮涨得鼓鼓囊囊的。妈妈见我吃得这么香,说我是个贪吃鬼。诶,谁让云吞这么好吃呢!我宁愿是贪吃鬼,也要品尝这人间美食。回到家,云吞的香气还溢满在口中呢!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大家一定流口水了吧!大家快来品尝这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云吞吧!
我的家乡在著名的佛教圣地——天台,天台山历史悠久,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玩的地点,而天台美食更是独树一帜,糊拉汰、扁食,五味粥、玉米糊……那些味道呀,想起来就让我垂涎三尺!
家乡众多美食中有一种以肉末和鸡蛋作馅的“麦饼”,状若圆盘,香气扑鼻,直径约有二十多厘米,厚度仅有半厘米多,一层薄薄的肉馅均匀地分布于饼内,尤为奇特的是肉馅上还裹着一层更薄的鸡蛋皮。咬上一口,顿时鲜香四溢,齿颊留芳。再蘸一蘸酱油、醋、麻油、辣酱之类的调味品,不要吃得太“幸福”哦!要说这肉和蛋皮是怎样包入饼内的?可以肯定地说,它并非像北方做“合子”那样用两张面皮捏合而成,比起“合子可是精致细巧得多。对于不懂做饼诀窍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巧夺天工了。
最好吃又能登得上大雅之堂的还是饺饼筒。饺饼筒是天台特有的最具特色的节日食品。做”饺饼筒“是个”大工程“,从洗、切、炒、糊皮、包,真是一个大的工艺流程,有点类似墨西哥鸡肉卷,不过”内涵“是不一样的。天台的”饺饼筒“里塞得可”丰满“了,:肉片、猪肝、蛋皮、、豆腐片、粉丝、笋丝、香菇、小鱼干、黄花菜等炒制成馅,依照一定顺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吃时不用筷子,双手捧起,大大咬一口,口感外脆里糯,肥而不腻。筒里各色佳肴经过高温的熏蒸已不再松散而并成一个整体,多种荤素美味香气互相渗透,汇成一种绝对特殊的鲜美滋味。吃一条还想再吃一条,一般吃到两条就心满意足了。
另外还有家乡的年糕、清明饺子,豆腐皮……也比别处做得好吃得多。家乡的美食拴着我的胃,也时时拴着我的心。如果你到我们老家游玩,不吃上正宗的天台美食,那可真是白跑一趟了。
也许你尝过各式各样的美食,有中式的,西式的。可是我喜欢家乡的海鲜面,上桌的一瞬间以是香气飘满屋,沁人心脾了!
说到这里,要尝鲜的人已经迫不及待了吧!告诉你,制作海鲜面的主料是”随机“的呦,可以有:鲜活的大黄鱼、各类虾、梭子蟹、带鱼、龙头鱼、鲳鱼、小梅鱼……辅料可以按客人的口味来配:小青菜、咸菜、榨菜、各类蘑菇、西红柿等等。面条也有不同选择,可以是普陀特有的米面,也可以是切面。海鲜面的原材料是本地特有的`,极容易买到而烧制海鲜面的过程也不复杂。
别看做面的程序简单,其实这里面可有讲究了,不但有对食材的要求,也有对汤底和烹煮的时间有求。
首先,海鲜的新鲜,这可是最关键的,最好是活蹦乱跳的,我们当地称为”透骨新鲜“;
然后,各家的汤都是秘制的,这里我就是无可奉告了;
最后,火候和时间也要掌握得刚刚好,特别是面下在汤里的时间,绝对不能烧过头。
舟山的面店老板也是经过练习,又有各自的秘制高汤,才能烧出如此美味的,海鲜面哦!
在舟山,应该没有一个人不曾品尝过海鲜面,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都会尝一尝可口无比的海鲜面。我爱家乡的海鲜面,香型它的味道、特点都会永久流传下去!
大煮干丝2004年5月29日,周六,电视台播出一条新闻,说是上海已经连续五天的平均气温超过22度了,标志著气象学上已经正式进入了夏天。上海的夏天并不好受,非但白天烈日当头,即使半夜也是热风习习,加之潮湿的环境,让人的感觉整天就是湿湿热热的、慵慵懒懒的。连续的高温,会让人体力不支、精神痿糜、口舌无味、食欲不振,中医上称之为疰夏。疰夏是相当常见的病症,有许多人根本不以为然,觉得既然胃口不好,就少吃点,正好可以减肥;也有些人,因为口中苦涩,便就些榨菜、酱菜等偏辣偏咸的下饭。其实,这样的想法无异饮鸠止渴;因为夏天出汗多,体力透支厉害,加之日长夜短,实际人体运动的时间和频率都较冬天要大,夏天更应注意营养的均衡与搭配。另外,虽说夏日吃点有盐份的东西,可以加快汗液的排泄,但临睡之前不宜摄入过多的盐份,否则会造成心脏、肝脏以及泌尿系统的负荷过大,有百害而无一益,俗谚“早晨盐汤比参汤,晚上盐汤赛砒礵”即是一证。大煮干丝,就是一道既清爽,又有营养的夏日佳肴。干丝,就是豆腐干丝,大煮呢,就是放在许多水里煮,这道看似容易的菜,其实并不简单,乃是维扬菜系中的看家菜,也是上海新镇江和梅龙镇的招牌菜。此菜,鲜香扑鼻,火腿和开洋的鲜味渗入到极细的豆腐干丝中,丝丝入扣,然而不见一滴油花,没有一毫豆腥,乃是脍不厌细的代表作。豆腐干,挑选的学问可大,菜场里一般有两种豆腐干,一种是淡褐色的,俗称“茶干”,另一种是白色的,俗称“香干”,这道菜要用的是香干。香干要挑形状方整有弹性,颜色洁白微黄的,而且还要闻一闻,要有豆香而无豆腥的,才是上品;甚至可以在买的时候,掰开一块看一看,质量好的香干,断面平整、均匀,而质次的香干由于混入了豆渣,或是滤得不透,断面参差不齐,一煮就烂,要不得。买来的香干看上去象是一块小香干叠在一块大香干上面,其实那是制作时候的压痕,为了做成后分割方便。香干先要切成薄片,术语叫“片”,上海话称之为“批”。批香干之前,要把“大香干”的四边切去,使之变成一块完整的立方体。批香干是件非常有趣的事,也是练刀工的绝好机会,刀也挺有讲究,最好用方的片刀,刀上可以先沾点水,或是用棉纸蘸油把刀面擦匀,这样可以防止片出的香干薄片沾在刀面上而弄破。批的时候,右手执刀,将刀横放,刀面朝上,左手按住香干,右手将刀随著砧板平行的角度切入香干,一刀到底,批出一片来。批的时候,注意刀面要始终和砧板保持平行,而且一刀就是一刀,要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否则批出的香干厚薄不均。以前,一直听说新锦江的特级厨师有两大绝活,其中一个就是能把香干横批十二片,另一绝活是将一块嫩豆腐切成如火柴杆大小的豆腐丝来,而且根根粗细长短一样,没有断的。后者我没有尝试,这批香干的活,我已经从一开始的批成十片到了现在可以批成十三片了。将香干片好之后,叠在一起切成丝,丝当然也是越细越好,一刀贴著一切,可以切上百来刀。这样,一片香干,就可以切出千来条干丝,因此,三四片香干便能制成满满的一碗。干丝切好后,过水待用。光有干丝还不行,还要有火腿和开洋,火腿要用上方,只用瘦肉,也要切成极细的丝(关于火腿的挑选和使用,以前说到过,不再赘述),先净待用。开洋,是将海虾煮熟后,再晒干,然去去壳制成的。好的开洋,色红而亮,闻之有腥香,尝之鲜而不涩,手摸上去,干燥又有弹性;质量差的开洋,湿而咸,有腥臭味,用手一捏即碎。开洋,各大南货店均有出售,按质论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开洋依等级、产地以及捕捞时间的不同,还有金钩、春红、秋红、鸽子脚等称法,当然,只有老饕才能分辨了。开洋上的壳,有时会没有剥尽,可以用水稍浸后剥去。这道菜的开洋有两种用法,如果追求口感的话,应该将开洋扯成丝;而要是想追求色面的话,就将开洋原只使用。大煮干丝要有去了油的鸡汤煮,汤要多,火要大,故曰“大煮”,等汤沸之后,放入干丝,稍事搅散,再放入火腿丝和开洋丝,煮一个小时,加盐即可装盆。装盆的时候,将干丝、火腿丝和开洋丝撩出沥干汤汁,放在一个小碗里以成形,然后将小碗倒扣在一个浅汤盆里,掀去小碗,在陷起汤汗淋上,待盆底汤汁有一指深即可。此菜鲜而不腻,淡雅而不落单调,若是嫌制作麻烦,也可以买厚百页,叫摊主用压面机绞成丝,便可省去片切香干之烦,只是口感稍差,另外家中若无鸡汤,可用清水代替,更显清淡。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美食优秀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吃云吞时要有耐心,你假设心急,想一口吃掉一个,云吞非把你烫的满嘴是泡。吃云吞也非常有讲究,你既可以把皮和陷分开来吃;也可以扎破了皮再漫漫吃。喜欢吃辣的客人可以放些胡椒粉再吃。
国庆长假的一天,妈妈特意带我去黄师傅云吞店品尝那美味的云吞。开始吃云吞了。只见这云吞皮包肉厚,色泽诱人,各个长的鼓鼓的,让人看了真想一口猛吃一个。这时。我先拿起胡椒瓶往云吞汤里撒胡椒粉,再挑一个最大的,小心翼翼地用筷子扎破皮,顿时一阵香气袅袅地钻进我的鼻孔里,我忍不住流下了口水。我先咬了一口皮,真是嚼劲十足。接着一团红色的肉从云吞皮中顽皮地跑了出来。它似乎在调皮地看着我。这时,我再也抵挡不住肉陷的诱惑了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嫩嫩的、滑滑的感觉油然而生,让我不忍心把那美味多汁的云吞咽下去,只想让云吞在口中漫漫回味。我一连吃了七个,吃得我的肚皮涨得鼓鼓囊囊的。妈妈见我吃得这么香,说我是个贪吃鬼。诶,谁让云吞这么好吃呢!我宁愿是贪吃鬼,也要品尝这人间美食。回到家,云吞的香气还溢满在口中呢!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大家一定流口水了吧!大家快来品尝这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云吞吧!
也许你尝过各式各样的美食,有中式的,西式的。可是我喜欢家乡的海鲜面,上桌的一瞬间以是香气飘满屋,沁人心脾了!
说 到这里,要尝鲜的人已经迫不及待了吧!告诉你,制作海鲜面的主料是”随机“的呦,可以有:鲜活的大黄鱼、各类虾、梭子蟹、带鱼、龙头鱼、鲳鱼、小梅鱼……辅料可以按客人的口味来配:小青菜、咸菜、榨菜、各类蘑菇、西红柿等等。面条也有不同选择,可以是普陀特有的米面,也可以是切面。海鲜面的原材料是本地特有的,极容易买到而烧制海鲜面的过程也不复杂。
别看做面的程序简单,其实这里面可有讲究了,不但是有对食材的要求,也有对汤底和烹煮的时间有求。首先,海鲜的新鲜,这可是最关键的,最好是活蹦乱跳的,咱们当地称为”透骨新鲜“;然后,各家的汤都是秘制的,这里我就是无可奉告了;最后,火候和时间也要掌握得刚刚好,特别是面下在汤里的时间,绝对不能烧过头。舟山的面店老板也是经过练习,又有各自的秘制高汤,才能烧出如此美味的.——海鲜面哦!
在舟山,应该没有一个人不曾品尝过海鲜面,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都会尝一尝可口无比的海鲜面。我爱家乡的海鲜面,香型它的味道、特点都会永久流传下去!
炊圆,是台州的一大特色美食!今天我和妈妈、外婆也动手做起了炊圆。
准备好材料后,妈妈拿起刀把各种荤菜和素菜切成小碎末,接着油已经烧热了,只听“呲”的一声菜就下锅了,外婆用熟练的技术炒呀炒,没过一会儿,香喷喷的肉馅就出炉了。外婆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面团,扯下一段揉成圆团,用一根食指在揉好的小圆球顶端转,我第一次学着做的很不像样,经过妈妈的精心教导,我钻呀钻,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妈妈还对我说:“钻好后就像是一口碗。”我点了点头,接下来就开始把馅包进“小碗里”了。这时我拿起一口小碗把馅包了进去,可是难题又来了,我问:“妈妈你们都能封住口,可我怎么也搞不好,快教教我吧!”于是,妈妈一边示范,一边为我讲解,我认真地听着。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做出了一个又一个……
开始煮了,外婆将炊圆放进锅里,十分钟过去了,炊圆出锅了。看着自己的成果,我不知有多高兴!
冻米糖是我们青阳当地的著名传统美食。
说它好吃,是因为它有甜、香、糯、脆的特点。餐前饿的时候,抓一把冻米糖放在手里,那诱人的香味飘散开来,绝对让你抵挡不住,掰一片放在嘴里,那种绵、糯、爽、脆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甜丝丝的直达心底。
每到腊月,人们就开始为做冻米糖作准备了。做冻米糖可不简单,要经过好几道复杂的工序。首先要用上好的糯米,先在冷水里浸上一两天,再用蒸笼蒸熟,然后摊开在簸箕里开始冻,直到冻得用手一搓就散成一粒一粒的时候,再拿到太阳下晒,晒干后放入炒砂一块炒,使之膨化待用。
把麦芽糖、白糖、饴糖放入锅内融化后,放入炒好的冻米、黑芝麻等一起搅拌,拌匀后,放入糖箱内压平,用刀切成一片片,即可完成。
冻米糖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C等。洁白如雪、清香爽口、入口消溶、甜蜜无比。冻米糖还可加上桂花、陈皮等天然香料,形成色、香、味俱全的糕点。
每年春节,我都要从外婆家带回一大瓶冻米糖慢慢吃。平时放学回家,我都要拿出几片来犒劳一下自己。
冻米糖真是我百吃不厌的美食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举不胜举。
鱼香肉丝是我们这儿著名的风味小吃。
鱼香肉丝的味道好,看相也不错。一个盘子中有绿油油的青椒,红艳艳的萝卜,黄澄澄的肉丝格外显眼,再浇上火红的辣汤,真令人垂涎三尺。
鱼香肉丝的做法很简单,把肉,胡萝卜。青椒都切成丝备用。在锅内倒入少许油,放入肉丝炒熟,让后倒在盘子里,再往锅里放入生姜,葱,辣椒,番茄酱,料酒等调料爆炒片刻,然后放入萝卜,青椒,翻炒,几分钟后一盆色香味俱全的鱼香肉丝便做成了。
吃鱼香肉丝也挺有趣的,吃胡萝卜时,我总爱先用舌头舔一舔上面的辣汤味。然后再放进嘴里,慢慢品味它内在的味道。有一次,母亲回来晚了,但还是烧了我百吃不厌的鱼香肉丝,一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筷子,便香喷喷的吃起来,真香啊,辣中带着微甜,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就这样,不一会儿,满满一盆鱼香肉丝就到了我肚子里,弄得满嘴都是辣汤,爸爸母亲看我这副“狼狈”样,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家乡的美食有很多,但让我最难以忘记的莫过于那一碗热气腾腾的手工面了。
我一大早便来到了面馆,馆里烟雾迷蒙,但那一碗手工面却已成为每个人的“标配”。我看着后厨里忙碌的身影:有的在向碗里倒入酱油;有的则在表面上撒上满满一大瓢葱,轻轻一嗅,便让人回味无穷;还有的在和面,那面粉在和面师的手下,越搓越细,轻轻一拉,便像变戏法似的拉出了一长串面条,揉捏成团,丢入锅中。在热水的滋润下,面条渐渐舒展开来,仿佛一朵莲花在河中缓缓绽开。面条煮好后,放入已配好汤汁的碗里,一碗地道的手工面便呈现在客人面前。
煮面师傅看向我:“老规矩,一碗不辣的手工面?”我激动地点了点头。想着那一碗油光发亮的手工面便口水直流……当那油黄的面条伴着汤汁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用一筷子夹住面条,一吸,一嚼,一身的疲惫都在此刻趋于无有。细细一品,发现那葱的味道更加明显,两者互相融合,让人回味无穷。仿佛在一瞬间,一盘手工面便已散到九霄云外,但那味道,却始终缠绕在鼻尖,挥之不去。每一次的长途跋涉就好着这一口。汤的鲜,面的劲,葱的香才是构成这一碗手工面的真正奥秘。
这便是我家乡的美食——手工面,你也想来尝尝吗?
饺饼筒是我最喜欢的家乡美食,每当过年回家之日,我家都会包起食饼筒,今天,我便可以自己亲手来制作这道家乡美食了!
在包饺饼筒前,我得先等姥姥把面皮和馅做出来,不然,没有食材让我怎么包呢?开始包饺饼筒了,我先从姥姥那儿拿了一张面皮,摊在桌上,接着把我喜欢吃的豆面、土豆、香菇等食材按一字型排开,一层一层叠上去,在用皮把馅包进去,留一大半先不包,然后把旁边多余的面皮往里折,这样可以防止里面的陷掉出来,最后,把剩余的部分包完,我的家乡美食——食饼筒,就大功告成了!但跟姥姥包的饺饼筒比起来,我的短了一些,在征求了姥姥的意见后,我才发现,我把食材放到了一起,没有拉长,于是,我改过错误,又包了一个,“嘿!饺饼筒变长了!”我兴奋的说。哇,这些自己包的饺饼筒肯定很好吃,我要赶快把饺饼筒吃了才行。正当姥爷把平底锅放好,准备煎时,我便着急的说:“姥爷!等一下!把我这份也煎了!”过几分钟,我的饺饼筒就被煎的金黄金黄的了,让人看着都直流口水,煎完后,我就直接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在品尝了饺饼筒后,我就要回到老家去了,在这儿,我给大家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