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简介】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31—1836年,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
君子兰的鉴赏及栽培中常见的问题摘要 介绍了通过看叶形、叶色、叶脉、花朵来鉴赏君子兰品种优劣的方法,并对君子兰在栽培中常出现的叶色异常、叶形不正、夹箭、烂根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关键词 君子兰 品种优劣 栽培技术1 君子兰品种优劣的鉴赏君子兰为石蒜科常绿宿根花卉,为室内花叶兼赏的植物。因其花色少,花形单一,故常以叶片的差异为鉴定品种好坏的主要依据,其标准有以下几点:a.看叶形 叶宽9~10cm以上的为上品,6~8cm的为中品,6cm以下的为一般品种;或者叶的长与宽比例在4以下的为上品,5~6的为中品,7以上的为一般品种,叶端圆钝的为上品,长尖的为中品(个别除外);叶姿直立的为上品,斜立垂弓的为中品或一般品种;叶片肥厚(2cm以上)的为上品,稍薄(2cm以下)的为中品。b.看叶色 叶色油绿光亮的为上品,暗淡无光的为中品。c.看叶脉 叶脉突起,脉纹明显的为上品,平滑隐蔽的为中品。d.看花朵 花梗圆粗的为上品,扁细的为中品;花朵大而多,花色红艳秀美的为上品,花朵小且少,花色较淡的为中品。2 君子兰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a.叶色异常 叶黄灰色,是光过强所致,应适当遮荫;叶变黄或有紫褐色斑点,是缺肥所致,应适当追施稀肥水或速效肥;叶出现黄色斑点又穿孔,是烧根引起的,应多浇水或换盆土;叶黄白色,是缺铁造成的,应施些绿矾水,早晚各1次;叶鞘紫红色,是缺磷所致,应施些磷肥,如20%磷酸二氢钾等。b.叶形不正 叶片下垂,是缺水所致,应及时浇水;叶片长短不齐,宽窄不一并起皱褶,是水肥不匀造成的,应调理好水肥的使用;叶片过长,徒长且较窄,是温度过高,应适当降温;叶位内外不齐,应调整受光方向,使其两侧受光量一致,重者可拧正固定,保证“正视如开扇,侧视一条线”。c.夹箭 夹箭原因如下:①温差过小。抽箭时温差在7~10℃利于抽箭,如白天25℃,晚上15℃即可。②肥力不足,尤其是栽培多年的君子兰。入秋时应增施磷肥,如20%磷酸二氢钾,利于抽箭开花。③干旱。水分过少也会夹箭,故要适当浇水,雪水更好。④鳞茎压力过大。在花箭形成时可停肥1周,或用刀割鳞茎的包箭部分。d.烂根 君子兰烂根的很多,尤其在夏季更多,多是由高温高湿或养护不当造成的。如出现烂根,应先磕苗出盆,去土,剪掉烂根,如烂根过多还要剪去部分叶片,以减少养分消耗,用清水将根洗净,然后涂抹高锰酸钾水溶液(或木炭粉、草木灰、土霉素粉),阴干2~3h或用白纸包住叶片露出根部在阳光下晒1h,然后换消过毒的壤土栽植,栽植后放在阴凉处,温度在25℃左右,少浇水,半个月左右可长新根。如必要可进行催根,栽后叶喷磷酸二氢钾与尿素混合液,每周喷1次,在傍晚时喷施,1个月后根部浇适量1000mg/kg奈乙酸溶液,则可长根。
物种都是神力设计的吗?抑或只有少数早期物种是神力设计的?鼓吹神力设计说的人常常回避这些问题。他们关於神力设计的说法常常是五花八门,迥然不同,他们也甚至懒得去互相沟通一下以自圆其说。他们采用排除法来进行论证,也就是极力贬低进化论的解释,将其斥为牵强附会或不完整的理论,从而间示只有以神力设计为基础的替代理论者是站得住脚的。从逻辑上讲,设计说的鼓吹者完全是在误导人:即使某种自然主义的解释有问题,也并不意味著所有这类解释都应该一棍子打死。此外,他们的论述也没有使任意一种神力设计说显得比另一种更合理,实际上就是让听众们自己去作判断,而某些听众在进行这类判断时无疑会用宗教信仰去取代科学概念。科学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可以克服无知,为那些一度看来深不可测的难解之谜找到越来越详尽、合理的答案。有关光的本性、疾病的起源以及脑的机理等问题均是如此。现在进化论正在为破解生命如何形成和发展之谜做著同样的工作。创世说无论以何种名义作掩饰,都不会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增添丝毫有价值的东西。【泛进化论】现有生物学进化理论和神学创造论存在致命的局限:1)整个宇宙从奇点大爆炸开始就开始演变,从场到粒子、星球、星系、分子的形成,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人类文明,从简单技术发明到现代高科技,无凝是一个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少到多的物种发展过程,因而生物界也必然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相同到不同的许多生物物种的进化;2)神学创造论并没有解释任何科学家感兴趣的生物物种形成的具体内容,对知识的增加没有提供可发展的前景,对生物的研究和认识没有可操作的方法论,不能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多样性生物之间的具体关系提供知识。3)现有进化理论只能解释生物界是进化和演变而来,而且是自然和人工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但是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规模性与必然性,也不能解释物种之间的超越性大型遗传演变。中国科学家曾(杰)邦哲(ZengBJ)1986年著述、1994年修订了《结构论-泛进化论》,发表于1991年-1997年,并阐述了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统医药学的概念:1)生物界的演变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物体结构的进化和生物体形态的适应,以往进化论没有阐明两者的关系与区别;2)生物届的遗传变异也包括两个基个方面,即A)生物物种基因组内等位基因的替代、等位基因突变形成等位基因库,以及非等位基因间排列组合的变化、染色体的畸变,B)生物物种基因组内基因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不在以往的基因范围内,新的基因群体的形成;3)生物物种基因组内基因的自组织化与程序化表达构成生物的进化与发育两个方面,基因划分为控制一个相对独立性状的基因群(genesgroup)、发育过程前后诱导表达的系列基因链(geneschain)和物种之间基因同源变异的基因家族(genesfamily);4)生命现象不是一个物质和能量的概念,还是一个自组织化的信息概念,生物遗传进化是信息的增长,生物体形体发生也是信息的展示过程,生物的物质不断更换、能量不断地流动,生命活动是一个信息控制过程;5)生物体不是一个单靠分解方法可以理解的复杂系统,而且是从分子、细胞、器官、个体、群体、生态的多层次复杂系统,研究生命科学必然从传统实验方法论走向系统科学的分析与整合渗透的方法论;6)生物系统发生演变的逻辑学是系统逻辑或结构逻辑,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本身最初从生理学的体液稳态机理、神经反馈和动物与机器的通信行为的研究中诞生,分维几何探讨了生物体比如植物树枝与整个植物的同形全息性等,因此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材料纳米技术与生物科学、生物医学等必然走向整合,并将带来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工程生物体人工进化的系统生物工程与系统医药学。因此,提出了整个自然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演变相互关系的泛进化理论,以及遗传学从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发展到系统(结构-图式)遗传学(systemgenetics/patterngenetics,参考1994-1996年《转基因动物通讯》和2003澳大利亚《第19届国际遗传学大会论文集》等)的概念与方法。
物种起源 本书第一版刊行前,有关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 关于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情况,我将在这里进行扼要叙述。直到最近,大多数博 物学者仍然相信物种(species)是不变的产物,并且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许多作者巧妙 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另一方面,有些少数博物学者已相信物种经历着变异,而且相信现 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古代学者①只是影射地谈论到这个 问题,姑置不论,近代学者能以科学精神讨论这个问题的,首推布丰(Buffon),但他 的见解在不同时期变动很大,也没有讨论到物种变异的原因和途径,所以无须在此详述。 注1:亚里士多德(Aristole在《听诊术》(Physic Auscultationes)中,论 述了降雨不是为了使谷物生长,也不是为了毁坏农民的室外脱了粒的谷物,然后他以同 样的论点应用于有机体;他接着说道(此系克莱尔·格雷所〔Clair Grece〕先生所译, 他首先把这一节示我):“有什么会阻止身体的不同部分去发生自然界中这种偶然的关 系呢?例如,牙齿为了需要而生长了,门齿锐利,适于分切食物,臼齿平钝,适于咀嚼 食物,它们不是为了这等作用而形成的,这不过是偶然的结果而已。身体的其他部分亦 复如此,它们的存在似乎是适应一定目的的。因此,所有一切构造(即一个个体的所有 部分)都好像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被形成的,这一切经过内在的自发力量而适当组合之后, 就被保存下来了,凡不是如此组合而成的,就灭亡了,或趋于灭亡。”从这里,我们看 到了自然选择原理的萌芽,但亚里士多德对这一原理还没有充分的了解,从他论牙齿的 形成即可看出。 拉马克是第一个人,他对这个问题的结论,激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位名副其实的卓 越的博物学者在1801年第一次发表了他的观点;1809年在《动物学的哲学》(Philosop hie Zoologique)里,1815年又在《无脊推动物志》( Animaux Sans Ve rtebres)里大大地扩充了他的观点。在这些著作中他主张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都是 从其他物种传衍下来的原理。他的卓越工作最初唤起了人们注意到这种可能性,即有机 界以及无机界的一切变化都是根据法则发生的,而不是神灵干预的结果。拉马克关于物 种渐变的结论,似乎主要是根据物种和变种的难于区分、某些类群中具有几近完全级进 的类型、以及家养生物的相似而做出的。他把变异的途径,一部分归因于物理的生活条 件的直接作用,一部分归因于既往生存类型的杂交,更重要的归因于使用和不使用、即 习性的作用。他似乎把自然界中的一切美妙适应都归因于使用和不使用的作用;——例 如长颈鹿的长颈是由于伸颈取食树叶所致。但同时他还相信“向前发展”(progressiv e development)的法则;仍然一切生物都是向前发展的,那么为了解释今日简单生物的 存在,他乃主张这些类型都是现在自然发生的。② 注2:我所记的拉马克学说最初发表的日期,是根据小圣提雷尔( t Hilaire)所著的《博物学通论》(HiSt.Nat.Generale)第二卷405页(1859年), 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史情况,书中有极精辟的论述。这部书对布丰关于同一问题的结论也 有充分的记载。奇怪的是,我的袓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医生( Darwin)在 1974年出版的《动物学》(Zoonomia,第一卷,500-510页)里已经何等相似地持有拉马 克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及其错误见解。根据小圣提雷尔的意见,歌德(Goethe)无疑也 是主张同一观点的最力者。歌德的主张见于1794和1795年他的著作的引言中,但这些著 作在此后很久才发表。他曾突出地提出,今后博物学者的问题,在于牛怎样获得它的角, 而不是怎样使用它的角(梅丁博士[ Meding〕:《作为博物学者的歌德[Goethe als Naturforscher),34页)。这是一个奇特的事例:相似的观点发生夜差不多同一个 期间内,这就是说,歌德在德国,达尔文医生在英国,圣提雷尔(我们就要谈到他)在 法国,于1794-1795年这一期间内,关于物种起源做出了相同的结论。 圣提雷尔(Geoffrog Saint一Hilaire),依据其子给他写的“传记”,早在1795年 就推想我们所谓的物种是同一类型的各种转变物。直到1828年,他才发表他的信念,认 为自从万物初现以来,同一类型没有永存不灭的。圣提雷尔似乎认为变化的原因主要在 于生活条件,即“周围世界”(monde ambiant)。他慎于做结论,并不相信现在的物种 还在进行着变异。正如其子所追记的,“假设未来必须讨论这一问题,这将是完全留给 未来的一个问题。 1813年,.韦尔斯博士(Dr.)在皇家学会宣读过一篇论文,题为《一 位白种妇女的局部皮肤类似一个黑人皮肤的报告》,但这篇论文直到他的著名著作《关 于复视和单视的两篇论文》发表之后方才问世。在这篇论文里他明确地认识了自然选择 的原理,这是最早对自然选择的认识;但他仅把这一原理应用于人种,而且只限于某些 性状。当指出黑人和黑白混血种对某些热带疾病具有免疫力之后,他说,第一,一切动 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变异的倾向;第二,农学家们利用选择来改进他们的家养动物:于 是他接着说道,“人工选择所曾完成的,自然也可以同样有效地做到,以形成人类的一 些变种,适应于它们所居住的地方,只不过自然选择比人工选择来得徐缓而已。最初散 住在非洲中部的少数居民中,可能发生一些偶然的人类变种,其中有的人比其他人更适 干抗拒当地的疾病,结果,这个种族的繁衍增多,而其他种族则将衰减;这不仅由于他 们无力抗拒疾病的打击,同时也由于他们无力同较为强壮的邻族进行竞争。如上所述, 我认为这个强壮种族的肤色当然是黑的。但是,形成这些变种的同一倾向依然存在,于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愈来愈黑的种族就出现了:既然最黑的种族最能适应当地的气 候,那么最黑的种族在其发源地,即使不是唯一的种族,最终也会变成最占优势的种族”。 然后他又把同样的观点引伸到居住在气候较冷的白种人。我感谢美国罗利(Rowley)先 生,他通过布雷思(Brace)先生使我注意到韦尔斯先生著作中的上述一段。 赫伯特牧师(),后来曾任曼彻斯特教长,在1822年《园艺学报》 (HorticulturaI Transactions)第四卷和他的著作《石蒜科》(Amaryllidace)一书 (1937年,19,339页)中宣称,“园艺试验不可反驳地证明了植物学上的物种不过是比 较高级和比较稳定的变化而已”。他把同一观点引伸到动物方面。这位教长相信,每一 个属的单一物种都是在原来可塑性很大的情况下被创造出来的;这些物种主要由于杂交, 而且也由于变异,产生了现存的一切物种。 1862年,葛兰特(Grant)教授在其讨论《淡水海绵》(Spongilla)的著名论文的 结尾一段中(《爱丁堡科学学报》(Endinburg PhilosophicaI Journal],第四卷,28 3页)明确宣称他相信物种是由其他物种传下来的,并且在变异过程中得到了改进。183 4年在《医学周刊》(Lancet)上发表的他的第五十五次讲演录中论述了同一观点。 1831年,帕特里克·马修(Patrick Mathew)先生发表了《造船木材及植树》的著 作,他在这部著作中所明确提出的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同华莱士(Wallace)先生和我自 己在《林纳学报》(Linnean Journal)上所发表的观点(下详)以及本书所扩充的这一 观点恰相吻合。遗憾的是,马修先生的这一观点只是很简略地散见于一篇著作的附录中, 而这篇著作所讨论的却是不同的问题,所以直到马修先生本人在1860年7月4日的《艺园 者纪录》(Gardener's Chronicle)中郑重提出这一观点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马修先生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之间的差异,是无关紧要的:他似乎认为世界上的栖息者在 陆续的时期内几近灭绝,其后又重新充满了这个世界;他还指出“没有先前生物的模型 或胚种”,也可能产生新类型。我不敢说对全文的一些章节毫无误解,但看来他似乎认 为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具有重大的影响。无论怎样说,他已清楚地看到了自然选择原理 的十足力量。 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冯巴哈(Von Buch)在《加那利群岛自然地理描述》 (Description Physique des lsles Canaries,1836年,147页)这一优秀著作中明确 地表示相信,变种可以慢慢到变为永久的物种,而物种就不能再进行杂交了。 拉菲奈斯鸠(Rafinesque)在他1836年出版的《北美洲新植物志》(New Flora of Nortb America)第六页里写道:“一切物种可能曾经一度都是变种,并且很多变种由 于呈现固定的和特殊的性状而逐渐变为物种”;但是往下去到了18页他却写道:“原始 类型、即属的祖先则属例外。” 1843-1844年,霍尔德曼(HaldeMan)教授在《美国波士顿博物学学报》(Boston Journal of .,第四卷,468页)上对物种的发展和变异巧妙地举出 了赞成和反对的两方面论点,他似乎倾向于物种有变异那一方面的。 1844年,《创造的痕迹》(Vestiges of Creation)一书问世。在大事修订的第十 版(1853年)里,这位匿名的作者(3)写道:“经过仔细考察之后,我决定主张生物界的 若干系统,从最简单的和最古老的达到最高级的和最近代的过程,都是在上帝的意旨下, 受着两种冲动所支配的结果:第一是生物类型被赋予的冲动,这种冲动在一定时期内, 依据生殖,通过直到最高级双子叶植物和脊椎动物为止的诸级体制,使生物前进,这些 级数并不多,而且一般有生物性状的间断作为标志,我们发现这些生物性状的间断在确 定亲缘关系上是一种实际的困难。第二是与生活力相连结另一种冲动,这种冲动代复一 代地按照外界环境、食物、居地的性质以及气候的作用使生物构造发生变异,这就是自 然神学所谓的“适应性”。作者显然相信生物体制的进展是突然的、跳跃式的,但生活 条件所产生的作用则是逐渐的。他根据一般理由极力主张物种并不是不变的产物。但我 无法理解这两种假定的冲动如何在科学意义上去阐明我们在整个自然界里所看到的无数 而美妙的相互适应,例如,我们不能依据这种说法去理解啄木鸟何以变得适应于它的特 殊习性。这一著作在最初几版中所显示的正确知识虽然很少,而且极其缺少科学上的严 谨,但由于它的锋利而瑰丽的风格,还是立即广为流传的。我认为这部著作在英国已经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注意,消除了偏见,这样就为接受 类似的观点准备下基础。 注3:这部“传记”的原名为“Vie,Travdux et Doctrine Scientifique D'Etienn eGreoffroy Saint一Hilaire”,1847。 1846年,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得马留斯·达罗(d'Omalius d'Halloy)在一篇 短而精湛的论文(《布鲁塞尔皇家学会学报,Bulletins de l',第 十三卷,581页)里表达了他的见解,认为新的物种由演变而来的说法似较分别创造的说 法更为确实可信:这位作者在1831年首次发表了这一见解。 欧文(Owen)教授在1849年写道(《四肢的性质》,Nature ofLimbs):“原始型 (archetype)的观念,远在实际例示这种观念的那些动物存在之前,就在这个行星上生 动地在种种变态下而被表示出来了。至于这等生物现象的有次序的继承和进展依据什么 自然法则或次级原因,我们还一无所知。”1858年他在“英国科学协会”(British As sociation)演讲时曾谈到,“创造力的连续作用,即生物依规定而形成的原理”(第5 1页)。当谈到地理分布之后,他进而接着说,“这些现象使我们对如下的信念发生了动 摇,即新西兰的无翅鸟(ApteryX)和英国的红松鸡(Red grouse)是各自在这些岛上或 为了这些岛而被分别创造出来的。还有,应该永远牢记,动物学者所谓他‘创造’的意 思就是‘他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过程’。”他以如下的补充对这一观念做了进一步阐述, 他说,当红松鸡这样的情形“被动物学者用来作为这种鸟在这些岛上和为了这些岛而被 特别创造的例证时,他主要表示了他不知道红松鸡怎样在那里发生的,而且为什么专门 限于在那里发生;同时这种表示无知的方法也表示了他如下的信念:无论鸟和岛的起源 都是由于一个伟大的第一”创造原因”。如果我们把同一演讲中这些词句逐一加以解释, 看来这位著名学者在1858年对下述情况的信念已经发生了动摇,即他不知道无翅鸟和红 松鸟怎样在它们各自的乡土上发生,也就是说,不知道它们的发生过程。 欧文教授的这一演讲是在华莱士先生和我的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在林纳学会宣读 (下详)之后发表的。当本书第一版刊行时,我和其他许多人士一样,完全被“创造力 的连续作用”所蒙蔽,以致我把欧文教授同其他坚定相信物种不变的古生物学者们放在 一起,但后来发现这是我的十分荒谬的误解(《脊椎动物的解剖》〔 Vertebra tes〕,第三卷,796页)。在本书第五版里,我根据以“无疑的基本型(type-form)” 为开始的那一段话(同前书,第一卷,35页),推论欧文教授承认自然选择对新种的形 成可能起过一些作用,至今我依然认为这个推论是合理的;但根据该书第三卷798页,这 似乎是不正确的,而且缺少证据。我也曾摘录过欧文教授和《伦敦评论报》(London R eviw)编辑之间的通信,根据这篇通信该报编辑和我本人都觉得欧文教授是申述,在我 之前他已发表了自然选择学说;对于这一申述我曾表示过惊奇和满意;但根据我能理解 的他最近发表的一些章节(同前书,第三卷,798页)看来,我又部分地或全部地陷入了 误解。使我感到安慰的是,其他人也像我那样地发现欧文教授的引起争论的文章是难于 理解的,而且前后不一致。至于欧文教授是否在我之前发表自然选择学说,并无关紧要, 因为在这章《史略》里已经说明,韦尔斯博士和马修先生早已走在我们二人的前面了。 小圣提雷尔( Geoffroy Saint一Hilaire)在1850年的讲演中(这一讲演 的提要曾在《动物学评论杂志》(Revue Zoolog.;1851年7月〕上发表)简 略他说明他为什么相信物种的性状“处于同一状态的环境条件下会保持不变,如果周围 环境有所变化,则其性状也要随之变化”。他又说,“总之,我们对野生动物的观察已 经阐明了物种的有限的变异性。我们对野生动物变为家养动物以及家养动物返归野生状 态的经验,更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经验还证实了如此发生的变异具有属的价值”。 他在《博物学通论》(1859年,第二卷,430页)中又扩充了相似的结论。 根据最近出版的一分通报,看来弗瑞克(Freke)博士在1851年就提出了如下的学说, 认为一切生物都是从一个原始类型传下来的(《都柏林医学通讯》〔Dublin MedicaI P ress,322页〕。他的信念的根据以及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同我的完全不同;现在(186 1年)弗瑞京博士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依据生物的亲缘关系来说明物种起源》,那么 再费力地叙述他的观点,对我来说就是多余的了。 赫伯特·斯潘塞(Herbert Spencer)先生在一篇论文(原发表于《领导报》[Lead er],1852年3月。1858年在他的论文集中重印)里非常精辟而有力地对生物的“创造说” 和“发展说”进行了对比。他根据家养生物的对比,根据许多物种的胚胎所经历的变化, 根据物种和变种的难于区分,以及根据生物的一般级进变化的原理,论证了物种曾经发 生过变异;并把这种变异归因于环境的变化。这位作者还根据每一智力和智能都必然是 逐渐获得的原理来讨论心理学。 1852年,著名的植物学家M.诺丁(Naudin)在一篇讨论物种起源的卓越论文(原发 表于《园艺学评论》(Revue Horticole〕,102页,后重刊于《博物馆新报》(Nouvel les Archives du Museum],第一卷,171页)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认为物种形成的 方式同变种在栽培状况下形成的方式是类似的,他把后一形成过程归因于人类的选择力 量。但他没有阐明选择在自然状况下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就像赫伯特教长那样地,他也 相信物种在初生时,其可塑性比现在物种的可塑性较大。他强调他所谓的目的论(prin ciple of finality),他说,这是“一种神秘的、无法确定的力量,对某些生物而言, 它是宿命的;对另外一些生物而言,它乃是上帝的意志。为了所属类族的命运,这一力 量对生物所进行的持续作用,便在世界存在的全部时期内决定了各个生物的形态、大小 和寿命,正是这一力量促成了个体和整体的和谐,使其适应于它在整个自然机构中所担 负的功能,这就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4] 注4:根据勃龙写的《进化法则的研究》,(Untersuchungen uber die Entwickelu ngs-Gesetze)所载:“看来植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翁格(Unger)在1852年就发表了他 的信念,认为物种经历着发展和变异。多尔顿(Dalton)以及潘德尔和多尔顿合著的 《树懒化石》(1821年)表示了相似的信念。如所周知,奥根(Oken)所著的神秘的 《自然哲学》(Natur Philosophie)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根据戈德龙(Godron)所 写的《论物种》(Sur l’Espece),看来圣·文森特(Bory Saint-Vincent)、布达赫 (Burdach)、波伊列(Poiret)和弗利斯(Fries)都承认新种在不断地产生。 1853年,著名的地质学家凯萨林伯爵(Count Keyserling)提出(《地质学会会报 汀Bulletin de la ],第二编,第十卷,357页),假定由瘴气所引起的新病 留经发生而且传遍全球,那么现存物种的胚在某一时期内,也可能从其周围的具有特殊 性质的分子那里受到化学影响,而产生新类型。 同年,即1853年,沙福赫生(Schaaffhausen)博士发表了一本内容精辟的小册子 (《普鲁士莱茵地方博物学协会讨论会纪要》(Verhand.desNaturhist,Vereins der Preuss Rheinlands]),在那里,他主张地球上的生物类型是发展的。他推论许多物种 长期保持不变,而少数物种则发生了变异。他以各级中间类型的毁灭来说明物种的区分。 “现在生存的植物和动物并非由于新的创造而脱离了绝灭的生物,而可以看做是绝灭生 物的继续繁殖下来的后裔。” 法国的知名植物学家M.勒考克(Lecoq.)在1854年写道(《植物地理学研究》〔E tuides sur Geograph,Bot.]第一卷,250页)“我们对物种的固定及其变化的研究直 接引导我们走入了二位卓越学者圣提雷尔和歌德所提倡的思想境地”。散见于勒考克的 这部巨著中的一些其他章节使人有点怀疑,他在物种变异方面究竟把他的观点引伸到怎 样地步。 巴登·鲍惠尔(Baden Powell)牧师在《大千世界统一性论文集》(Essays on Un ity of Worlds,1855年)中以巧妙的方法对“创造的哲学”进行了讨论。其中最动人的 一点是,他指出新种的产生是一种“有规律的而不是偶然的现象”,或者,有如约翰· 赫谢尔(John Herscbel)爵士所表示的,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同神秘的过程正相反”。 《林纳学会学报》刊载了华莱士①先生和我的论文,这是在1858年7月1日同时宣读 的。正如本书绪论中所说的,华莱士先生以可称赞的说服力清晰地传播了自然选择学说。 深受所有动物学者尊敬的冯贝尔(Von Baer)约在1859年发表了他的信念,认为现 在完全不同的类型是从单独一个祖先类型传下来的(参阅鲁道夫·瓦格纳(Rodolph Wa gner〕教授的著作《动物学的人类学研究》【Zoologisch-Anthropologische Untersuc hungen],51页)1861年),他的信念主要是以生物的地理分布法则为依据的。 1859年6月,赫肯黎(Huxley)教授在皇家科学普及会Royal InStitution)做过一次 报告,题为“动物界的永久型、(Persistent,Types of Animal Life)。关于这些情 形,他说,“如果我们假定每一物种或每一个大类,都是出于创造力的特殊作用,在长 年累月的问隔时期内,被个别地形成于和被安置于地球上,那么,就很难理解永久型这 等事实的意义;想一想下述情况是有益的,即这种假定既没有传统的也没有圣经的支持, 而且也和自然界的一般类推法相抵触。相反地,如果我们假定生活在任何时代的物种都 是以前物种逐渐变异的结果,同时以此假定来考虑。‘永久型’,那么,这些永久型的 存在似乎阐明了,生物在地质时期中所发生的变异量,和他们所遭受的整个一系列变化 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假定即使没有得到证明,而且又被它的某些支持者可悲 地损害了,但它依然是生物学所能支持的唯一假定。“ 1859年12月,胡克(Hooker)博士的《澳洲植物志绪论》(Introduction to the Australian Flora)出版。在这部巨著的第一部分他承认物种的传续和变异是千真万确 的,并且用许多原始观察材料来支持这一学说。 1859年10月24日,本书第一版问世,1860年1月7日第二版刊行。 ------------------ 素心学苑 收集整
花型较小,花鲜红色,狭倒披针型,强度褶皱和反卷;叶线形,有白粉,中有淡色条纹或带,较窄(约1cm宽),始发于秋季,冬季绿色。石蒜要怎么养护呢,来看一看吧!温度石蒜科的许多成员都喜爱温暖的气候,所以孤挺花、文殊兰、蜘蛛百合、紫娇花、葱兰、韭兰和火球花皆属此类,适合平地栽培。金花石蒜和君子兰的生育适温在摄氏十五到二十五度之间,较适合在北部栽种,君子兰夏季应避免过於湿热的环境。水仙类性喜冷凉,平地只能在冬春之际种植;垂筒花和袋鼠脚应种在中、高海拔较适合。日照石蒜科球根花卉多数喜爱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全日照或半日照的环境下皆很适合,光线不足会造成开花不良。养在水中的中国水仙每日仍须二、三小时以上的日照,否则会徒长倒伏。君子兰喜爱荫凉的环境,应避免夏季时阳光直射,日照在50%至70%之间较佳。土壤石蒜一般说来球根花卉对於土壤并不挑剔,许多球根花卉的原生地土壤十分乾硬,却依然花开灿烂,不过若能提供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当能使它长得更美丽。除了文殊兰和蜘蛛百合等嗜水的种类,一般栽种的土壤排水性要力求良好,否则球根容易腐烂。肥料球根花卉的生长季长,种植前应埋入充分的有机肥,之后每两个月施用追肥一次,可用自制的腐熟堆肥或三要素肥料,应偏重磷钾肥的比例,以促进球根发育和开花。水分石蒜球根花卉膨大的地下茎使它们较能忍受水分的缺乏,不过在排水优良的土地里,供应充足的水分才能使它们充分生长,当表土乾燥呈灰白色时,就应该给它们补充水分了。金花石蒜和火球花在叶子逐渐枯萎时,应慢慢减少浇水,一旦进入休眠期,即不可再浇水或施肥。栽培时间上海地区适宜的栽培时间是5~11月份,可以同花期控制相结合,切忌在长叶以后的冬季或早春移栽。寒冷地区应在春天栽种。多数品种喜温暖的气候,最高气温不超过30℃,旬平均气温24℃,适宜石蒜生长。冬季日平均气温8℃以上,最低气温1℃,不影响石蒜生长。栽培环境种植深度不宜太深,以鳞茎顶刚埋入土面为好。要求排水良好的偏酸性沙质土或疏松的培养土,栽植时施适量的基肥,栽培后灌透水。营养生长期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以防鳞茎腐烂。开花前20天至开花期必须要供给适量水分,以达到开花整齐一致,且延长花期。
石蒜科的许多成员都喜爱温暖的气候,所以能在台湾的环境之下适应良好,孤挺花、文殊兰、蜘蛛百合、紫娇花、葱兰、韭兰和火球花皆属此类,适合平地栽培。金花石蒜和君子兰的生育适温在摄氏十五到二十五度之间,较适合在北部栽种,君子兰夏季应避免过於湿热的环境。水仙类性喜冷凉,平地只能在冬春之际种植;垂筒花和袋鼠脚应种在中、高海拔较适合。日照石蒜科球根花卉多数喜爱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全日照或半日照的环境下皆很适合,光线不足会造成开花不良。养在水中的中国水仙每日仍须二、三小时以上的日照,否则会徒长倒伏。君子兰喜爱荫凉的环境,应避免夏季时阳光直射,日照在50%至70%之间较佳。土壤一般说来球根花卉对於土壤并不挑剔,许多球根花卉的原生地土壤十分乾硬,却依然花开灿烂,不过若能提供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当能使它长得更美丽。除了文殊兰和蜘蛛百合等嗜水的种类,一般栽种的土壤排水性要力求良好,否则球根容易腐烂。肥料球根花卉的生长季长,种植前应埋入充分的有机肥,之后每两个月施用追肥一次,可用自制的腐熟堆肥或三要素肥料,应偏重磷钾肥的比例,以促进球根发育和开花。水分球根花卉膨大的地下茎使它们较能忍受水分的缺乏,不过在排水优良的土地里,供应充足的水分才能使它们充分生长,当表土乾燥呈灰白色时,就应该给它们补充水分了。金花石蒜和火球花在叶子逐渐枯萎时,应慢慢减少浇水,一旦进入休眠期,即不可再浇水或施肥。繁殖用分球、播种、鳞块基底切割和组织培养等方法繁殖,以分球法为主。最简便的方法是采取分球的方式,在休眠期或开花后将植株挖起来,将母球附近附生的子球取下种植,约一、两年便可开花。君子兰、火球花、文殊兰和葱兰等易结籽的种类也可用播种法繁殖,但通常需要二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开花。孤挺花和火球花等大型鳞茎类,可将大球放射状纵切成八到十六块,插於乾净砂床,约三、四个月即可长成新的植株。鳞块基底切割法:将清理好的鳞茎基底以米字型八分切割,切割深度约为鳞茎长的1/2~2/3。消毒、阴干后插入湿润沙、珍珠岩等基质中,3个月后鳞片与基盘交接处可见不定芽形成,逐渐生出小鳞茎球,经分离栽培后可以成苗。石蒜组织培养繁殖法:用MS培养基,采花梗、子房作外植体材料,经培养,在切口处可产生愈伤组织。1个月后可形成不定根,3~4个月后可形成不定芽。用花梗和带茎的鳞片作外植体材料,也可产生不定芽、子球茎。播种法:一般只用于杂交育种。由于种子无休眠性,采种后应立即播种,20℃下15天后可见胚根露出。自然环境下播种,第一个生长周期只有少数实生苗抽出一片叶子,苗期可移植1次。实生苗从播种到开花约需4~5年。栽培可以露地栽培、温室盆栽、框式栽培或水培。栽培时间上海地区适宜的栽培时间是5~11月份,可以同花期控制相结合,切忌在长叶以后的冬季或早春移栽。寒冷地区应在春天栽种。多数品种喜温暖的气候,最高气温不超过30℃,旬平均气温24℃,适宜石蒜生长。冬季日平均气温8℃以上,最低气温1℃,不影响石蒜生长。
石蒜花是一种比较好养的植物,普通的园土进行种植即可,保证它的生长环境温度在25℃左右,夏季温度不能超过30℃,温度高的时候需要在阴凉的位置降温处理。它喜欢散光的环境,夏季可以用黑纱网遮阳,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在种植石蒜花种球之前,需要多菌灵浸泡杀菌,栽种深度2厘米,在阴凉的位置喷水保湿养护即可。
一、石蒜花的养殖方法
1、温度条件:温暖的环境比较适合石蒜花的生长,25℃左右的温度最适合它的生长,过冬的温度不能低于8℃。夏季温度高的时候需要降温,不能高于30℃。
2、光照条件:石蒜花喜欢生长在散光下,平时养护的时候,尽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尤其是夏季,需要进行遮阳避免暴晒,可以养在阳台角落或者是庭院的树荫下。
3、土壤选择:石蒜花喜欢生长在微酸性的土壤中,可以用腐叶土+沙土+园土进行配制,这样的土壤具有比较好的透气排水性,比较适合它根系的生长。普通的园土也是可以满足它的生长,因为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二、石蒜花种球怎么种植
石蒜花种球在种植之前需要准备好土壤,可以用腐叶土+泥炭土+粗砂+底肥进行配制,然后把它的种球在多菌灵溶液中浸泡20分钟。把花盆底部铺上一层土壤,然后放入石蒜花种球,覆土超过种球两厘米高度,喷水保湿在阴凉的位置养护即可,如果湿土上盆的话,则不需要浇水。
一、种植时间
石蒜种植的时候,为了提高发芽率,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种植。一般是在春秋两季进行种植,这两个季节中种植能提高成活率,南方地区多是秋季种植,北方地区多是春季种植。
二、挑选鳞茎
石蒜属于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底部具有鳞茎,可以选用鳞茎来进行种植。种植前要选好鳞茎,质量好的鳞茎能大大提高成活率。提前挑选好没有病虫害、没有损伤、生长状态好、饱满充实的小鳞茎。
三、准备盆土
挑选好鳞茎之后,就可以准备用来栽种的盆土了。花盆不需要太大,只要能容纳生长即可,要有能排水的孔洞。土壤要提供排水良好、疏松透气、肥沃营养的沙质土,施入少量腐熟的有机肥或碧卡微生物菌剂。
四、上盆种植
将土壤填充到花盆中,之后将石蒜鳞茎栽种进去,不能栽种的太深,鳞茎顶刚埋入土面的深度即可,慢慢的覆土,覆土后保证顶部露出土面。
五、注意事项
上盆种植后不是结束了,还要注意后期的养护管理,先放在半阴处养护,不要急着见强光。栽种后浇透水,之后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度,还要预防出现虫害。
这个世界难题已被我攻克:振动式蒜瓣定向排种装置——
⒈ 整机的有效合理配置,保证作业过程稳定、可靠、高效。⒉ 蒜头方向快速调整,使之蒜头朝上,保证种植的成活率。⒊ 间歇连续精确点种,保证种植行株距和点种频率。⒋ 种植的疏密程度和播种均匀系数。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飞跃都离不开创新, 创新思维 的培养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而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 范文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建设
一、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定义:农业机械或者装备在自身运行期间或运作状态下不依靠人手操作或感官而独立的将其完成。农业机械自动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农副产品的生产本金、减少农民劳作带来的疲劳、提高农副产品的生产效率等,而且还可以整体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因此,农业机械的改善应从降低生产本金、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出发,不断的进行设备的完善,以达到高尖精的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逐渐繁荣,机械自动化技术也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范围应该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扩大,使农业机械化水平保持整体发展的良好趋势。农业机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了我国农业厂家的生产能力,随着农业机械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主要的市场有农机销售、设备维护与田间作业等。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市场的不断扩宽,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沟通与合作,我国的一部分大型企业用市场交换技术的形式,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 企业管理 经验 ,从而提高国产农业机械的质量与生产效益。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仍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进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农业机械制造水平低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水平较低,有多种农业机械产品是仿造发达国家的机械产品。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中,仅仅对农业机械做了部分改进或是增加设备来降低生产农业机械设备的成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应用与推广。所以,开发符合生产需要的农机设备应作为我国农业机械设备主要的发展方向[1]。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不稳定
因为我国的农业自动化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在相关农业机械科学技术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利用,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监控系统与动态控制系统等有利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软件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发展需要。我国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对精准农业方面的研究管理强度还不够,导致我国农业发展不够成熟稳定。
二、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出发,想要改善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进程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政府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方面的引导与扶持
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进行补贴等政策,使农业机械的应用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并通过科技创新等奖励政策来鼓励生产机械的企业与科研机构。政府应该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的自然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加强我国农业机械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科研成果得到实际的应用。相关农业机械企业同样需要加强科研技术的投入,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内的农业机械产品方面的竞争[2]。
2.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水平
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发与制造的发展过程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可靠性。想要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首先要提高农机自动化控制技术。企业在生产农业机械产品的同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当前对农机产品的要求、农民的购买农机产品能力、采用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农业产品质量改善、农民保养农机产品的方便性[3]。
3.如何推动精准农业的发展进程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进程相对不够稳定,与一些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进一步提升我国精准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不但能够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更能够展示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我国在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话语权。近年来,国际上的精准农业发展着重点在节约用水与节肥等相关农业技术方面,节约用水与节约用肥可以通过精准农业技术来有效实现,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我国相关人员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集中科学研发知识,实现精准灌溉与精准施肥技术,从而推进我国精准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发展。随着国际智能化发展与加强,农业机器人与智能化系统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机械方 面相 对于发达国家已有了很大距离。所以,我国应该抓住新时代的机会,坚持科学发展观与自主研发精神,大力发展我国农业自动化技术。
三、 总结
目前,我国农业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技术与其他农业大国差距较大。农业机械化扩散程度和农机设备使用率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也相差较远,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同时也要加快我国科技技术的创新与管理,按照市场走向来运作,把握好机会,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跳跃式进步,为我国农业的整体实力提升做贡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二: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的研究
一、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传统的设计技术只是简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数字化设计技术则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来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降低产品的设计成本并进行后期的维护。对于农业机械的设计来说,它有着广阔的市场,而且可以设计的种类非常多,但是农业机械的设计一般都没有使用数字化设计技术,所以长期以来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相对较低。而运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使农业机械设计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使设计出来的农业机械更加完善。目前,农业机械的种类相对固定,功能没有太大的改变,而且没有过多的创新。比如,在播种机的设计中应该考虑根据不同的播种对象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即可以分为条形播种机和精密播种机,要根据不同的播种条件来进行相关的设计。另外还可以按照播种机工作原理的差异设计机械式和气力式播种机,数字化设计技术能够将这些种类进行区别设计。将数字化设计技术运用于农业机械的设计过程中将会使农业机械的种类更加丰富,使同一种类的产品有不同的功能区分,完善目前农业机械设计的不足之处,使农业机械能够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运用。
二、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设计的前景
由于现今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相对落后,所以数字化设计技术必然在农业机械的设计过程中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可以将虚拟技术运用于农业机械设计中、数字化设计技术与农业机械设计协同设计以及在农业机械的设计中注重增强创新意识,下面将对这些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运用前景进行详述。
将虚拟技术运用于农业机械设计中
虚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生成产品的三维图像设计,通过虚拟技术可以使设计人员更加清楚地了解产品的形状,另外虚拟技术可以对机械运动进行仿真模拟,即可以模拟所设计的产品的功能,这样就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进行改进,更大程度上保障了产品设计的可行性。通过虚拟技术还能够加快产品设计的速度,完善产品的质量。
数字化设计技术与农业机械设计协同设计制造
在农业机械的制造过程中运用数字化设计技术能够最大程度提升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和设计时间。利用这一技术能够使设计方案得到较快地更改,避免不够完善的计划造成生产成本浪费。
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创新设计
现今的农业机械种类和样式差异不大,没有较大的改良,所生产的农业机械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要,而且作用较单一,如果能够对农业机械进行创新设计,那么将会使农业产品的种类更加完善,并且能够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率。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较快捷、可靠地帮助研发人员设计出不同的农业机械,这将是未来农业机械的设计的必然发展方向。
三、小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化设计技术的运用将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更加完善,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前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有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学术价值?一般读者读了前言以后,可清楚地知道作者为什么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为此,在写前言以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内容,收集前人和别人已有工作的主要资料,说明本研究设想的合理性。1、 引言应含概的内容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现实情况,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工作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前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首先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据,前人或他人对本题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及在学术上是否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明确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果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要说明研究的创新点。但大部分情况下,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一定要说明此研究与被研究的不同之处和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前人的工作。2、 前言的写作方法(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时,不要求写出方法、结果,不要展开讨论;虽可适当引用过去的文献内容,但不要长篇罗列,不能把前言写成该研究的历史发展;不要把前言写成文献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或本领域研究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性内容。(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用词要科学,对本文的创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5)、前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6)、前言的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可致读者乏味,太短则不易交待清楚,一篇3 000一5 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一般掌握在200一250字为宜。1. 引言书写内容和格式(1)说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目的。(3)预期结果或本研究意义。(4)引言一般不分段,长短视论文内容而定,涉及基础研究的论文引言较长,临床病例分析宜短。国外大多论文引言较长,一般在千字左右,这可能与国外内数期刊严格限制论文字数有关所谓的引言就是为论文的写作立题,目的是引出下文。一篇论文只有命题成立,才有必要继续写下去,否则论文的写作就失去了意义。一般的引言包括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立题的背景,说明论文选题在本学科领域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研究的现状,特别是研究中存在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现有研究的状况,确立本文拟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下文。一般作者在引言写作中存在这样两方面的问题。1)文不着题,泛泛而谈。一些作者似乎把
博士有话说,毕业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肯定也说明了为啥要做此方向的研究。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毕业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明确书写引言的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有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学术价值?为此,在写前言以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内容,收集前人和别人已有工作的主要资料,说明本研究设想的合理性。论文引言的写作原则: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2、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3、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4、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
毕业论文的引言写法如下:
一、毕业论文引言又称绪论,毕业论文前言或毕业论文导论。
二、科技论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果和讨论)、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三、引言是开篇之作,写引言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称。虽然科技论文不强调文章开头象凤头那样俊美、精采、引人入胜,但引言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对全文有提纲挈领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四、毕业论文引言书写内容和格式
1、说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目的。
2、说明本研究的起因、背景及相关领域简要历史回顾。
3、预期结果或本研究意义。
4、引言一般不分段,长短视论文内容而定,涉及基础研究的论文引言较长,临床病例分析宜短。
所谓的引言就是为论文的写作立题,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般的引言包括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立题”的背景,说明论文选题在本学科领域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研究的现状,特别是研究中存在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现有研究的状况,确立本文拟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下文。一般作者在引言写作中存在这样两方面的问题。
农村种植的大蒜,有人出4000一亩承包了,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划算。
农民种植大蒜都有以下花费:
(1)每亩大蒜用种的费用。每亩大蒜平均用种300斤左右,由于去年大蒜的价格比比较便宜,蒜种的价格只有在元左右每斤,这样每亩大蒜种的费用为450元。(2)每亩大蒜用化肥、农药、地膜的费用。由于大蒜种植需要大肥大水,才能够高产,所以化肥的使用量比较多,平均每亩大蒜使用两袋硫酸钾肥,一袋有机肥,化肥的总共价值在400元左右。每亩大蒜使用农药的费用一般在30元左右,每亩大蒜使用地膜的费用也在30元左右。这样总共费用为460元。(3)每亩种蒜的人工费用和收获的人工费用、机械费用。大蒜种植是比较麻烦的,必须是人工种植才能够长势良好,机械种植使得大蒜出苗率比较低,而且还要人工覆膜,尤其大蒜收获的时候,使用的人工机械费用更高。大蒜人工种植的费用一般在200元每亩,收获的费用一般在600元每亩,这样总共人工费用在800元。
2021年的大蒜市场:2021年1月,大蒜出口行情持续火爆。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加大进口量,尤其是荷兰、加拿大、美国,进口需求增多,海外订单暴涨50%,也带动了国内蒜价的提升。市场氛围好,今年囤大蒜的储存商都赚钱了,原始货源都翻倍了,整个市场情绪都非常好,储存商的心态都非常好,今年配资盘少。整个市场的储存商结构非常有利于后期的大蒜继续上涨。这很有利于种植大蒜的农民。
农民辛辛苦苦种的,我们应该让农民不赔钱。于是,我认为上述划不来。
在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土里流转承包的行列中,在民间靠种地发家致富的传说不绝于耳。早在2016年老王就听说包地赚钱,于是也萌生了承包土地种植的想法,没有想到事与愿违,经过两年的种植老王不仅仅没有赚钱,反而亏了不少钱,一辈的的积蓄付诸东流。老王说都说包地赚钱,为什么自己包地就不是这样了呢?同样是包地、种地老王到底错在了哪里?农村情况调查、指导2016年包地发家的传说让老王心痒痒。2016年在苏北、山东等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当地某位种植大户承包了100亩地种大蒜,当年大蒜价格10年来最高一亩大蒜可以卖万左右,利润每亩超过1万元,100亩地最少赚了100万,这位种植大户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2016年的大蒜价格的确高,如果种上100亩真的可以赚到100万,但是有没有人真的种100亩就不得而知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王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着,并付出了行动,老王说自己不会像别人那么贪心种100亩,种20亩就可以,如果行情好一年也可以赚十几万。北方大蒜种植户当老王承包种植时和想象的场景相差甚远。老王说自己种了半辈子地了以为种地对自己来说没啥难的,但是种2亩和20亩地还是有区别的。2亩地投入几千块钱就可以了,但是种20亩地投资不是翻了10倍这么简单。租金就是不小的开支,老王以前种两亩地并不需要租金,但是承包的20亩却要租金,一亩地1200元,20亩地一年的租金就要24000元。请小工需要钱,种植大蒜不是简单的事,种蒜、挖蒜都是体力活需要请小工,因为大蒜2016年卖的比较贵导致小工工钱上涨,2017年挖一亩蒜需要1000元工费,20亩地大约需要2万元。农药、化肥、种子等投资大,老王说幸亏自己没有种100亩地,如果真的种100亩的话估计肥料、种子钱都不够。农村耕地生产包地两年给老王留下了怎样的账单?老王说在当地种大蒜的比较多,一年一般收获两茬,一次收大蒜,一次收玉米。2017年大蒜价格虽然下降可是仍有盈利,当时每亩可以卖4000元,除去成本一亩地不到1000元的剩余,秋季收获了玉米一亩地卖了差不多1000元,总共加起来除去租金和其他的机耕费用一亩地还有500多元的纯利润,20亩地收入10000元,老王说一年收入10000元当时觉得太少了,可是2018年更让老王意想不到。2018年大蒜价格暴跌至10年最低,一亩地亏了2000元,承包土地两年给老王留下了负债的账单。农产品价格下降土地流转在农村是大势所趋,但是承包土地不是包就赚钱了,农民朋友更不能听信别人的造富梦,否则就会像老王一样传说都是美好的,实际操作却是另一回事。不过有人说承包土地是可以赚钱的,只不过有人不会种而已,跟风种植所以才会亏损,种地发家致富的人多了去了,不去包只能看着别人发财,自己只有做梦的份。对此你怎么看?承包土地到底是赚钱还是亏本?
承包给专业的,以下是见解。
一共7亩地,3亩林地,4亩耕地,土地流转费用为500元/年,如果流转的话,林地是没人愿意接手的,4亩耕地流转出去,每年收入流转费用2000元。自己耕种的话,算上农药、种子、肥料,一亩地每年产值在5000元,去掉成本(包含人工),基本属于亏本状态。从是否盈利来讲,肯定是流转出去的好。
对于给承包户打工,这个得看别人是否有用工需求了,并且从事低端的农业生产,工资往往很低,可能一个月下来能够挣上2000元,结合土地流转费用,折合下来,每亩地每个月收入2500左右。这个相比自己耕种是比较划算的,至少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关键是别人能否带你玩儿。
综合考虑后,我父亲把4亩耕地(非基本农田)中的3亩,都种上了茶叶,剩余一亩粮田用来自给自足种粮食,这样一来,茶叶达到采收条件后,每亩茶叶产量按照500斤计算,因为茶叶价格在不同时期价格不一样,暂且按照30元/斤计算,每亩年产值15000元,三亩地年产值三万,加上一亩粮田,年产值一共在50000以上。(因未我老家是茶叶主产区,可能其他地方条件不一样)
其实我一直有疑问,为什么农民就不能自己做主,由集体带头,农民以土地入股,打造集体产业,自己给自己打工呢。这样一来农民自负盈亏,每年能够享受分红,同时还能得到工资。当条件具备了可以聘请专业的管理团队,让专业人才替农民打工,我想这样才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
4000一亩是一年的租田的钱吧,现在大蒜在市场的价格最低也得四块钱一斤,一亩产量可以多少斤,怎么算是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