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研究生毕业论文吸猫

发布时间:

研究生毕业论文吸猫

近日,网曝浙江大学一位传播学硕士的毕业论文以“吸猫”文化为主题,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好奇,“吸猫”还能写成论文的? 他甚至认为,“云吸猫”是一种精神鸦片。 什么是“吸猫”呢?所谓的吸猫,其实就是被猫吸引,延伸意义也就是特别爱猫。 “云吸猫”则是一种现象,就是有一小部分群体因为自己无法养猫,于是通过网站观看别人日常晒猫的行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较常见的有B站等个人视频发布网站。 吸猫群体,本身是极其爱猫的,而博主晒猫的日常,又恰好填补了自己想要了解多一些的愿望。 认为云吸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亚文化,其实是非常到位的。网络时代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很多时代病。我们的思维和生活离不开网络,也逐渐习惯性的开始用网络代替生活。可以在网络里交朋友,可以在网络里谈恋爱,甚至可以在网络里解决衣食住行。 云吸猫现象,反映的恰好是当代青年热衷于围观却不主动参与的现象。我们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幻想成自己的,企图通过发达的网络来充实自己的幻想,但却并不会贸然参与。用围观来代替亲自实践,本身就是亚文化的体现了。

1、如今的网络上除了晒娃之外,最多的就是晒猫晒狗,而很多人自己无法养猫养狗,就通过观察别人的晒狗日常来满足自己,这些就是吸猫一族。2、浙江大学一位传播学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以“吸猫”文化为主题,深刻剖析了“云吸猫”现象,最终总结说,“云吸猫”是一种精神鸦片!

十多个红包呗你

毕业论文写吸猫是怎么回事吸猫这个词,表明是形容铲屎官对猫咪做出的一个使劲儿嗅的动作,但实际是指代一种对猫极度的喜爱之情,常常会忍不住要做出一些亲亲抱抱的这种亲昵的举动。首先吸猫文化来源于日本的二次元文化,近两年中国又掀起了一阵“吸猫”热潮,90后00后深受影响。毕业论文写吸猫的起因是浙江大学一位传播学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以“吸猫”文化为主题,文中提到通过网络看猫的“云吸猫”现象,并称其为“精神鸦片”。作者回应:自己和导师都属于“吸猫”群体,所以想研究的一个网络小群体的亚文化,这也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方式。“云吸猫”现象,最终总结说,“云吸猫”是一种精神鸦片。认为云吸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亚文化,我们逐渐将重心放在了网络上,忽略的恰好是身边真实存在的,我们容易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幻想成自己的,企图通过发达的网络来充实自己的幻想,但却并不会贸然参与。用围观来代替亲自实践,本身就是亚文化的体现了。吸猫现象,反映的恰好是当代这种热衷于围观却不主动参与的现象。毕业论文怎么写无论是本科毕业论文还是研究生论文,我们都要写论文,那么题目必须是自拟,题目也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像文上中毕业论文写吸猫的浙江大学的作者就 很好的抓住了当代的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但是要和导师进行交流,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更正修订。其次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然后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总之你写的论文有一定的参考度和深度,就是查重30%以下一般都可以过通过。

研究生毕业论文云吸猫

近日,网曝浙江大学一位传播学硕士的毕业论文以“吸猫”文化为主题,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好奇,“吸猫”还能写成论文的? 他甚至认为,“云吸猫”是一种精神鸦片。 什么是“吸猫”呢?所谓的吸猫,其实就是被猫吸引,延伸意义也就是特别爱猫。 “云吸猫”则是一种现象,就是有一小部分群体因为自己无法养猫,于是通过网站观看别人日常晒猫的行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较常见的有B站等个人视频发布网站。 吸猫群体,本身是极其爱猫的,而博主晒猫的日常,又恰好填补了自己想要了解多一些的愿望。 认为云吸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亚文化,其实是非常到位的。网络时代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很多时代病。我们的思维和生活离不开网络,也逐渐习惯性的开始用网络代替生活。可以在网络里交朋友,可以在网络里谈恋爱,甚至可以在网络里解决衣食住行。 云吸猫现象,反映的恰好是当代青年热衷于围观却不主动参与的现象。我们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幻想成自己的,企图通过发达的网络来充实自己的幻想,但却并不会贸然参与。用围观来代替亲自实践,本身就是亚文化的体现了。

手机百度地图搜索一下

不可以,科技论文是写科技或科技的运用,而猫的题裁不属于科技论文范畴

11月27日,一篇题为《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的硕士论文引爆网络,作者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吸猫”成为当下无数青年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原因。认为吸猫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青年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的时代现状。并在文中提到,猫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鸦片”。南都资料图有网友质疑“吸猫”是否适合作为硕士论文研究对象,并认为论文“太过主观”。据悉,该篇论文的作者为浙江大学传播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11月27日晚,南都记者与论文作者富江(化名)取得联系,与其聊了聊论文写作背后的故事。富江(化名)的硕士论文。南方都市报:为什么把“吸猫”现象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富江:我当时只是想选一个有趣的方向,然后跟导师聊的过程中,他们突然提到“吸猫”这个行为,觉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传播现象,挺值得研究的,最后我们就商定选了这个题。所以“吸猫”这个题其实是我导师提出来的。“云吸猫”论文内页。南都:对于这样的冷门研究,确定这个选题的时候有什么顾虑?富江:“吸猫”这个现象在国内基本上还没有人研究,在国外也只有极少数的几篇论文,而且都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写的,有担心过因为参考文献的缺乏,导致论文写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也怕自己写不好。也有老师担心过这篇文章最后会成为一篇“知乎文”。但我还是觉得挺有趣的,考虑再三,坚持了这个选题。南都:平时自己有养猫吗?富江:我属于“云吸猫”的那种人,喜欢猫的孤傲感。我导师有养猫,但因为工作比较忙,寄养在学生家里,偶尔去吸一吸。通过看猫的图片和视频会产生一种非常真实的感受,我看到网红猫“楼楼”去世的消息时非常难过,哭了很久。南都:论文写作持续了多长时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富江:实际上写的过程并不是很久,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思考上,从开始想到最后成稿大概半年多的时间。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提出一个让自己都能信服的观点去解释这个现象。南都资料图南都:你认为吸猫迷群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富江:吸猫迷群其实是新媒体时代催生的一个“新部落”迷群,哪里有猫哪里就有他们,猫是他们之间的纽带,通过猫共享感受,抵御焦虑的情绪并且渴望被治愈。南都:你觉得为什么大家吸的是“猫”,而不是其他动物?富江:猫其实是一个意象性的存在,它比较自由慵懒、独来独往,与现在年轻人向往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相契合,因此

云吸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不可以,科技论文是写科技或科技的运用,而猫的题裁不属于科技论文范畴

人们对于可爱的动物抵抗能力通常都很弱,比如对小猫小狗尤其是萌萌的可爱的猫,但是养猫养狗对大多数人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因为养一只宠物猫要做很多的工作,所以云西猫成为了人们所热爱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网上看其他人养的猫的一些视频来博得自己心情的开心。

养一只猫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宠物猫,专门的宠物猫,它不上家里的家猫,它需要打疫苗,需要准备专门的猫粮,准备它的窝,然后要定期带他去做检查,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困扰着你,养一只猫绝对不是平常只要喂它一点吃的,剩下的就只要撸猫玩就好了,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的,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自己的事情要处理,比如上班经常性的加班,不一定几点回来,猫自己在家里,他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现在互联网行业已经非常的发达了,互联网给了人们信息沟通新的渠道,就算是VR技术不推出来,通过现在拍视频的这种方式拍一些可爱的小猫小狗的这种视频,也是受到很多人的喜欢的,而做自媒体行业,只要有足够高的流量,点击量或者说点赞,收藏转发关注这些东西,有数据就能赚到钱,这里面有了足够的利益去驱使这个拍视频的人做这件事情,然后大家也愿意去做一些免费的支持,比如点个赞,凑个浏览量之类的,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又满足了拍视频人的需求。

互联网的出现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点外卖可以通过网络去预定旅馆,可以通过网络去预定旅游的门票,预定出租的汽车,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影响了人们的具体生活,养猫养狗自己喜欢,但现实的条件又不允许,网络就给人们的喜爱提供了一个可能让人们有趣,浏览相应信息的渠道。

猫星人太可爱了,没有人能抵抗它的魅力,跟主人的互动很有爱。

近日,网曝浙江大学一位传播学硕士的毕业论文以“吸猫”文化为主题,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好奇,“吸猫”还能写成论文的? 他甚至认为,“云吸猫”是一种精神鸦片。 什么是“吸猫”呢?所谓的吸猫,其实就是被猫吸引,延伸意义也就是特别爱猫。 “云吸猫”则是一种现象,就是有一小部分群体因为自己无法养猫,于是通过网站观看别人日常晒猫的行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较常见的有B站等个人视频发布网站。 吸猫群体,本身是极其爱猫的,而博主晒猫的日常,又恰好填补了自己想要了解多一些的愿望。 认为云吸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亚文化,其实是非常到位的。网络时代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很多时代病。我们的思维和生活离不开网络,也逐渐习惯性的开始用网络代替生活。可以在网络里交朋友,可以在网络里谈恋爱,甚至可以在网络里解决衣食住行。 云吸猫现象,反映的恰好是当代青年热衷于围观却不主动参与的现象。我们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幻想成自己的,企图通过发达的网络来充实自己的幻想,但却并不会贸然参与。用围观来代替亲自实践,本身就是亚文化的体现了。

浙大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吸猫

不可以,科技论文是写科技或科技的运用,而猫的题裁不属于科技论文范畴

近日,网曝浙江大学一位传播学硕士的毕业论文以“吸猫”文化为主题,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好奇,“吸猫”还能写成论文的? 他甚至认为,“云吸猫”是一种精神鸦片。 什么是“吸猫”呢?所谓的吸猫,其实就是被猫吸引,延伸意义也就是特别爱猫。 “云吸猫”则是一种现象,就是有一小部分群体因为自己无法养猫,于是通过网站观看别人日常晒猫的行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较常见的有B站等个人视频发布网站。 吸猫群体,本身是极其爱猫的,而博主晒猫的日常,又恰好填补了自己想要了解多一些的愿望。 认为云吸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亚文化,其实是非常到位的。网络时代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很多时代病。我们的思维和生活离不开网络,也逐渐习惯性的开始用网络代替生活。可以在网络里交朋友,可以在网络里谈恋爱,甚至可以在网络里解决衣食住行。 云吸猫现象,反映的恰好是当代青年热衷于围观却不主动参与的现象。我们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幻想成自己的,企图通过发达的网络来充实自己的幻想,但却并不会贸然参与。用围观来代替亲自实践,本身就是亚文化的体现了。

2008年10月11日,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德哉接到International J Cardiology(《国际心脏病学杂志》,以下简称IJC)副主编函件,指戴德哉实验室投至该刊的一篇论文与另一本期刊上已发表的论文十分相 似,要求解释。审阅后,戴德哉发现,先他一步发表的“孪生论文”第一作者是贺海波——两年前从他的实验室毕业的博士。两篇“孪生论文”,所用药物不同,动物病理模型一为心肌病,一为心肌梗死,却得出了完全一致的数据和图表,甚至有部分相关段落文字都相同。因为贺海波在戴德哉实验室读博的三年期间,并未出现造假行为,戴德哉对两稿审阅格外细致,但最后仍确定:贺海波剽窃实验室资料,拼凑伪造出了一篇造假论文,并已发表。此时的贺海波早已博士毕业,并进入浙江大学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7月,即事发前三个月,他被浙大聘为副教授。贺海波在浙大药学院的合作导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在IJC杂志编辑部发现的造假论文中的作者一栏,李连达的名字赫然在列。 情况严重。2008年10月15日,戴德哉将IJC的函件与两篇论文的pdf格式全文,一并转发给浙大药学院常务副院长,要求对方调查。浙大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显示:贺海波共计发表8篇假论文,除一篇在2007年发表外,其余7篇均在2008年6月后刊出,即贺海波受聘副教授前后。而所有造假论文的作者栏里,均列有院士李连达的姓名。这一在浙大内部调查组的消息不胫而走,2008年10月23日,学术打假网站 “新语丝”上曝出第一条“院士李连达学术论文涉嫌造假”的消息。随后,越来越多的消息开始陆续在此网站上刊出。随着更多消息的曝光,李连达院士小组在2006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中,共有16篇被指涉嫌造假、剽窃或者一稿多投,其中贺海波署名的仅占一半,全部文章均有李连达署名。根据浙大校长杨卫的介绍,2008年10月26日,即浙大药学院接到戴德哉举报信件的十天后,贺海波向学校递交“检讨书”,承认造假系个人所为,“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李连达院士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偷偷地进行,而且在没有取得李老师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他的名字放在我所有的文章上。”贺海波的检讨也得到了浙大调查组的认同——浙大发出声明:贺海波的造假系个人行为。杨卫更提出“曝光的造假论文并未发表在行业顶级期刊上,对于已功成名就的李连达院士意义不大,李连达没有造假动机”的“动机论”一说。“我们之所以判定李连达院士没有造假,是因为不光贺海波,在所有参与造假的学生的书面检讨上,他们一致说明李连达院士对此事并不知情。”浙江大学新闻办主任单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贺海波的检讨未能得到谅解。针对这一性质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2008年11月13日,浙大召开校长办公会议,宣布撤销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并表示若发现任何与此相关的学术不道德的行为问题,都将一查到底。然而,事件却在贺海波卷铺盖走人后,有了更为戏剧性的发展。 2008年11月18日,定居芬兰的世界中医药协会常务理事祝国光向浙大发去第一封信,指院士李连达三篇论文造假。2008年12月6日,祝国光发去第二封信,指以李连达院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一稿多投。在接到这两封信的期间,浙大校长杨卫又接到来自两家国外期刊主编发来的传真,大致内容是两家期刊刊登了很相似的文章,希望大学进行内部调查。“这样我就展开了更大范围的调查。所有校内能够反映出问题的信息我们都查了,包括财务、科研申报等等。”杨卫说。12月2日,在杨卫给这两位期刊主编回复的信里,杨卫要求对方告知,是否有相关证据证明其他的署名作者事先不知情的声明不成立。与此同时,杨卫也给另外一些相关期刊发出了同样信件。与此同时,浙大药学院党委书记陈枢青、常务副院长曾苏、杨卫校长先后向李连达了解情况。杨卫更是两次找到李连达,“杨校长很负责,抠得很细。”李连达回忆说。2008年12月26日,李连达向学校给出书面信函,说明:对于所有的造假论文我一无所知,对于被盗用署名亦不知情,直至被揭发后才知道。 就在媒体和公众开始关注这一事件之后,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李连达在解释论文风波的同时指出,给浙大寄信揭发,并在网上高调曝光自己论文造假的祝国光,是出于商业上的目的——祝国光是天津天士力药品公司的高级顾问,此前不久,李连达刚刚得出一个研究成果:天士力公司的“复方丹参滴丸”有严重毒副作用。这一说法遭到天士力的强烈反击。天士力立即发表声明,说李连达讲的完全 不实。2009年2月5日,天士力集团总经理李文表示,李连达除了院士的身份,还是其最大竞争对手——国内最大的生产“复方丹参片”的白云山中药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李连达现在是‘复方丹参片’的利益代言人,所以他代表的是白云山的利益。”李文说,“所以他出这个研究的目的是来打压我们。”对此,李连达回应道,自己最初的研究不是要挑天士力的毛病,而是考虑到复方丹参制剂种类多、厂家杂的混乱现状,才进行的研究比较。并指出,他所用的研究数据,就是由天士力自己出的书里摘的。此后,在天士力的回应中,不断曝出“李连达曾索要200万元研究费未果因此报复”、“研究结果是偷换概念、断章取义”等说法。随着事件的不断升级,2009年2月5日上午,天士力股价逆市大跌,下午,天士力公司不得不宣布临时停牌。天士力更表示近,他们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司法取证,一定要把李连达送到司法的审判庭上。“不论他是不是院士,只要他是不客观、不公正的,我们就会采取法律手段,保留我们的法律权利。”

毕业论文猫吸猫

我还没有遇过离谱的毕业论文致谢,因为每个人在论文之前都是感谢自己的实习单位以及学校和老师,所以并没有太离谱的致谢方式。

百度地图搜索一下

11月27日,一篇题为《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的硕士论文引爆网络,作者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吸猫”成为当下无数青年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原因。认为吸猫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青年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的时代现状。并在文中提到,猫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鸦片”。南都资料图有网友质疑“吸猫”是否适合作为硕士论文研究对象,并认为论文“太过主观”。据悉,该篇论文的作者为浙江大学传播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11月27日晚,南都记者与论文作者富江(化名)取得联系,与其聊了聊论文写作背后的故事。富江(化名)的硕士论文。南方都市报:为什么把“吸猫”现象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富江:我当时只是想选一个有趣的方向,然后跟导师聊的过程中,他们突然提到“吸猫”这个行为,觉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传播现象,挺值得研究的,最后我们就商定选了这个题。所以“吸猫”这个题其实是我导师提出来的。“云吸猫”论文内页。南都:对于这样的冷门研究,确定这个选题的时候有什么顾虑?富江:“吸猫”这个现象在国内基本上还没有人研究,在国外也只有极少数的几篇论文,而且都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写的,有担心过因为参考文献的缺乏,导致论文写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也怕自己写不好。也有老师担心过这篇文章最后会成为一篇“知乎文”。但我还是觉得挺有趣的,考虑再三,坚持了这个选题。南都:平时自己有养猫吗?富江:我属于“云吸猫”的那种人,喜欢猫的孤傲感。我导师有养猫,但因为工作比较忙,寄养在学生家里,偶尔去吸一吸。通过看猫的图片和视频会产生一种非常真实的感受,我看到网红猫“楼楼”去世的消息时非常难过,哭了很久。南都:论文写作持续了多长时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富江:实际上写的过程并不是很久,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思考上,从开始想到最后成稿大概半年多的时间。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提出一个让自己都能信服的观点去解释这个现象。南都资料图南都:你认为吸猫迷群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富江:吸猫迷群其实是新媒体时代催生的一个“新部落”迷群,哪里有猫哪里就有他们,猫是他们之间的纽带,通过猫共享感受,抵御焦虑的情绪并且渴望被治愈。南都:你觉得为什么大家吸的是“猫”,而不是其他动物?富江:猫其实是一个意象性的存在,它比较自由慵懒、独来独往,与现在年轻人向往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相契合,因此

近日,网曝浙江大学一位传播学硕士的毕业论文以“吸猫”文化为主题,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好奇,“吸猫”还能写成论文的? 他甚至认为,“云吸猫”是一种精神鸦片。 什么是“吸猫”呢?所谓的吸猫,其实就是被猫吸引,延伸意义也就是特别爱猫。 “云吸猫”则是一种现象,就是有一小部分群体因为自己无法养猫,于是通过网站观看别人日常晒猫的行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较常见的有B站等个人视频发布网站。 吸猫群体,本身是极其爱猫的,而博主晒猫的日常,又恰好填补了自己想要了解多一些的愿望。 认为云吸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亚文化,其实是非常到位的。网络时代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很多时代病。我们的思维和生活离不开网络,也逐渐习惯性的开始用网络代替生活。可以在网络里交朋友,可以在网络里谈恋爱,甚至可以在网络里解决衣食住行。 云吸猫现象,反映的恰好是当代青年热衷于围观却不主动参与的现象。我们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幻想成自己的,企图通过发达的网络来充实自己的幻想,但却并不会贸然参与。用围观来代替亲自实践,本身就是亚文化的体现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