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山河之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山河之书毕业论文

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上)2006-04-06 15:52:52大中小内容提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关键词:小说分析 金庸 侠义精神 文化研究资料来源: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上)2006-04-06 15:52:52大中小内容提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关键词:小说分析 金庸 侠义精神 文化研究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①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乐道的“真正的侠”,“对国家忠,对朋友义,对爱情贞”,这是郭靖一生贯穿不便的原则。在《神雕侠侣》中,他助守襄阳,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说正是在实践他自己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时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称郭靖“郭大侠”,这并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因为他为国为民的情怀;《神雕侠侣》中的鲁有脚,武功并不算一流,但就是因为他领导丐帮抗击蒙古,所以人人也称他“鲁老侠”。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于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作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的“侠”相比,金庸赋予“侠”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李白的《侠客行》有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古代的侠士可以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忘死,像荆轲,像专诸,像聂政,与其说他们是侠客,倒不如说他们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为了报答知遇对方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比如荆轲,他去刺秦决不是想到刺杀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杀秦王能报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纵观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鹿鼎记》的陈近南,每可称之为侠的人都曾经为国家、为他人、为正义而奋不顾身:陈家洛是反清组织的头目,为了反清复明不惜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将袁崇焕的儿子,名为承志,所作所为当然也是子承父业;胡斐只因恶霸凤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乔峰更是为了宋辽两国息战,百姓免于战火而自尽而亡;陈近南一生鞠躬尽瘁,为的是光复大明的江山。以上所举的例子,金庸在小说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的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这句话说的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也可以说是金庸小说对于“侠”的最基本要求。第二、与“侠”相应的是“义”。如果说“侠”是金庸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义”则是“侠”的灵魂,是金庸小说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②围绕着“义”,金庸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豪气干云的故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英雄惺惺相惜的义气;《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和郭啸天、杨铁心的义气;《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的琴萧结义;直至《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来回,从头到尾,他也没有作过对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侠小说中常描写到帮会、社团。他们集结的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讲义气,是喝过血酒,拜过关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为人不齿的。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③在《韦小宝这个小家伙》一文中,金庸写道:“中国人讲义气,是中华民族能够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与之适应,这样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④当然,金庸小说的“义”和一般的哥们义气自然是不一样的,旧派小说一味强调无原则的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这在金庸小说里是看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义气必须有一个前提------“正义”,与正义相联系,或以正义为基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当然“大义灭亲”也是难免、义不容辞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不明杀父真相的情况下,屡次欲杀郭靖,但是当了解到父亲杨康的可恶行径之后,马上就放弃了报仇的念头;《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杀害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你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孔庆东看武侠小说2006-03-05 17:25:13 来自: 丹丘生 (重庆)提起武侠这个词,想必各位都是耳熟能详的,这已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基本词汇了。但是这个词汇所包含的内容,“武侠”这个词所指的那种人,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神秘。“武侠”这是很不容易的一种人,既要身怀绝技,又要道德情操高尚,好像还带有一点神秘色彩,高来高去的,平时生活中好像不容易遇到。所以武侠,总是给人以某种神秘感。武侠这种人真的是那么神秘吗?真的是离我们很远?真的是在我们生活之外很遥远的一个地方藏着,只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出来吗?其实可能不是这样的,其实武侠作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人,它的起源是很早的,或者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自从出现了国家,出现了阶级,出现了一个阶级对其他阶级的压迫,出现了社会不公正,出现了不公平的时候,从那一天开始,就已经有武侠了。所以这种人物,才永远地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梦幻之中。我们有一句俗话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凡是我们所梦想的东西,它不可能是毫无现实生活的根据的。武侠到底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如果讲起学问来,这是很复杂的,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探讨。我介绍一种意见,他们认为,武侠的精神最早来自于墨家的精神。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法家、农家、墨家,很多家。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武侠是不是来自于儒家?也有这样看的,因为儒家有一种精神,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比如,在孔夫子身上就有这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这个事情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因为它是正义的,我就要做它,即使不成功,我也要做到底,这是一种英雄主义精神。应该说,在儒家的思想里面,也有一定的这种侠的精神的反映。但是,比较之下,墨家似乎更具有这种精神。墨子他提倡一种精神,叫做“兼爱”,用我们今天的思想去理解,他的主要意思是说,牺牲一点个人的利益,去为他人谋福利。所以说,墨家似乎比儒家更具有牺牲精神,儒家还讲一点中庸之道,而墨子所提倡的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精神,似乎是比较早的侠义精神的体现。至于说,很具体地论述“侠”这个概念的,也有一些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韩非子。韩非子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同时是一个官僚,他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君王出谋划策,他反对侠。韩非子有一篇文章叫《五蠹》,里面有一段话,表达了对“侠”的否定,对“侠”的概念的这种否定。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是一句对仗的话,把儒--知识分子,和侠进行对比,这两个呢,一个是以文乱法,一个是以武犯禁。在韩非子看来,儒和侠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都是坏东西。也就是说,在统治者的眼里,知识分子和侠一样,都是讨厌的东西,都属于扰乱社会秩序,不让统治者好好睡觉的人,统治者把国家搞得安定团结的,偏偏有一种人叫知识分子,还有一种人叫侠,整天出来捣乱。知识分子成天提意见,说这儿不好,那儿不好,这堵车,那儿不公正,知识分子成天提意见;而侠他不提意见,他直接捣乱,他直接越过“警察”,自己去维持“交通秩序”,所以这些家伙,在韩非子看来,都属于社会的蠹虫,应该大力镇压。我们看韩非子这个立场,他是很简单地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论述侠和儒的。他的这些观点,我们今天当然不能够认同。不过,他从反面,也指出了侠的一个功能,他的立场,虽然我们不能赞同,但是他把儒和侠最早联系起来这个思想,我们可以说,它是很深刻的。从韩非子的话中,给我们一个启示,侠的社会功能,和文人是很接近的,他们都是为社会鸣不平的。那么侠和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持批评态度,从批评的角度,一样来推动社会前进。所以一般看来,我们觉得,文人和武人似乎是两端的,离得很远哪。古代上朝的时候,文东武西,两班站立,好像是两端,其实不然,恰恰文人和侠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他有一本书,是研究武侠小说的,名字就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这个名字很好,《千古文人侠客梦》,恰恰是文人,最喜欢做侠客梦。侠客,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我们主要是从小说中见到的,而小说都是文人写的,侠客形象都是文人塑造出来的,所以侠和文联系得是非常紧的。如果我们说到武侠小说中,侠义精神的起源,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些篇章,被认为是武侠文学的最早的源头。那还不是正式的武侠小说,但是是武侠文学的一个源头。那么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是怎么论述“侠”的呢?在《史记》中有两个“列传”,一个叫《刺客列传》,一个叫《游侠列传》。司马迁他的原话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这段论述,是对武侠精神很好地概括。但是我们注意一点,司马迁这里没有提到武,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侠是可以没有武的。我们今天一说,就是武侠武侠,似乎侠都必须有武,都必须有一点过人的本事,其实侠是可以没有武的。那么司马迁论述侠的特点,说他们的主要特征是,言行不合乎社会主流。不是说领导说什么,他马上就跟着说什么。但是他们做事,是“言必信,行必果”,这人讲义气,说话算数,男子汉大丈夫。然后是“不爱其躯”,就是不过分地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今天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第一重要,自己不能受一点损害,在公共汽车上被人家挤了一下,就要吵起来,过分地爱惜自己的身体。那么侠客呢,是不过分爱惜自己的身体,首先考虑的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存亡死生”,救了别人的生命之后呢,又“不矜其能”,不夸耀自己,不要老惦记它。昨天是我帮了你的忙,那天我还帮你买菜了呢;上次我救了你家孩子一命……很少提这些事,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做了好事拂袖而去,做了好事不留名。所以我曾经有一个“谬论”,我到处传播这个“谬论”,我说,我们中国二十世纪,最大的侠是谁呢?就是雷锋,雷锋是我们中国当代的“第一大侠”。我第一次在北京大学发表我这个“谬论”的时候,学生们也不理解。他们说,雷锋怎么是侠呢?雷锋他也不会武功啊!雷锋虽然是个解放军,他也没打过仗啊,他是个开汽车的解放军啊。那么我跟同学们讲,是不是侠,跟他会不会打仗,跟他会不会武功,没有关系,只要他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谋利益,“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瓢泼大雨之夜,看见妇女抱着小孩,他帮助她送回家去,帮助老大娘过马路;自己攒的钱寄给灾区,这不是侠,是什么?这就是侠!人们为什么被雷锋精神感动?为什么喜欢个子不高,胖乎乎,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呢?是因为他身上有侠的精神,大家觉得,这个东西了不起!所以学雷锋才学得起来,而不是说,他一定要身怀绝技,才去学他。那么,古代有很多--今天看起来是“武侠小说”的作品。在当时并不叫“武侠小说”,当时没有这个名字,当时都是有种种其他的名字。“武侠小说”这个概念,是二十世纪以后,我们为了进行学术研究的方便而发明的一个术语。比如说,在《唐传奇》里边,就有很多武侠题材的作品。只不过当时不叫武侠,有的是写一种很神奇的武功,它是偏重于武侠中的武这一面;有的是写一种很不平常地帮助别人的一种侠行义举。唐朝之后呢,到了宋朝,宋朝的小说里面也有很多“公案小说”,“公案小说”里面有一些武侠人物。这些武侠人物的精神,跟唐朝比呢,略有逊色。总之,是武侠在现实生活中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发展,似乎有一个走下坡路的趋势。其实,是随着封建国家机器的强大,国家机器越来越强大,所以侠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很多事不用你管了,国家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有警察,有军队。那么到了明朝初年的时候,中国千百年来积累的武侠文学的资源,汇聚起来,产生了一部古代最杰出的,最著名的武侠小说,这部小说就是《水浒传》。那么《水浒传》,以前我们把它叫做公案,后来的文学史也把它叫做“英雄传奇”,这都是对的,它是英雄传奇小说。但是如果我们从武侠小说的角度来看呢,《水浒传》也是古代最优秀的武侠小说的代表。我们今天想一想,《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那不都是标准的一个一个的武侠吗!要武有武,要侠有侠,它所弘扬的精神,也是正宗的武侠精神。所以《水浒传》给了后世无数的武侠小说以思想的和艺术的启迪。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武侠小说都在不断地发展。比如,清朝后来就出现了像《三侠武义》、《七侠武义》这样一系列的作品。还有著名的,像《儿女英雄传》、《好逑传》。到了这部分小说,慢慢出现了一个“英雄加儿女”的模式,有男侠客,也有女侠客,或者侠客旁边有一个美人。可是到了清朝晚期的时候,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或者说,走向最黑暗的时候,武侠小说也一蹶不振,长期没有很优秀的作品出现,而且更要命的是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一落千丈。侠客本来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光辉万丈的英雄,可是到了晚清的小说里,武侠都成了朝廷的鹰犬,成了朝廷的爪牙。我们想,武侠一开始是什么人呢?按照司马迁的那种写法,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我们不要以为,社会闲散人员是一个单纯的贬义词,闲散人员里边有坏人,但是也有好人。这些侠客是凭着自己的良心,为社会鸣不平,他看见统治者做得不对,他就出来帮助弱者,拔刀相助。一开始,侠客应该跟朝廷,跟秩序是处在对立面的,他应该是跟朝廷作对的。所以韩非子才说“侠以武犯禁”,仗着自己有一点功夫,就来破坏法制建设。韩非子是这样批评他们的。正因为他跟朝廷是对立的,所以历朝历代都要大力地镇压侠客,特别是镇压武侠。那么镇压来镇压去,杀的杀了,死的死了,还有一部分就被朝廷收买了,收买了就把他融进了国家机器,国家机器把他吃进去了。这些侠客就变成了朝廷的人员,变成了“捕快”。所以我们看,清朝末期有很多小说,都叫什么“公案”--《于公案》、《包公案》、《施公案》、《刘公案》。那么这些公案小说里面的第一主人公,都是一个政府官员,都是一个政府的清官。这些小说里的侠客,一个一个都被招安了。招安了之后,就变成了包公身边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我们一看京剧,包公一开头就叫张龙、赵虎、王朝、马汉,那么这些人物一旦变成了“张龙、赵虎”,他就没有光彩了,他就不具备英雄的色彩。我们今天看戏,我们去看包公戏,谁去注意台上王朝、马汉的形象呢?没人注意,他站在那儿就是一龙套,今儿这演员病了,换一演员还能演,我们并不提意见,我们只对包公这个形象加以格外地注意,光彩人物是包公。而包公是什么人呢?包公是政府的一个高级领导人,开封府尹,只不过他是一个清正廉明的高级领导人而已,他是一个大清官。那么人民为什么要看包公戏?为什么需要包公?就是因为社会不公正,法律不健全,经常有冤假错案,可是除了冤假错案,人民不去呼唤法律健全,而是呼唤包公,希望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清官,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那么这种幻想反过来又加剧了法制的不健全。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一套制度,靠一套办法,靠一套规章制度。但是老百姓天天不幻想这个,而去幻想包公。所以只能满足一种梦幻中的需要。那么到了“包公”铺天盖地的时候,武侠就隐没了。可是由于晚清时中国面临着民族危亡问题,虽然武侠小说中侠客形象一蹶不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却越来越需要侠的精神。就在晚清的革命运动中,比如说,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同盟会,这些人中开始重新鼓吹武侠精神。包括鲁迅等人,他们都很推崇一种带有侠义色彩的铁血精神。晚清的革命党人,从武侠的角度看,普遍都是一种侠义,“侠义道”的精神。比如说,我们知道著名的革命党秋瑾,秋瑾女士她有一个号,叫鉴湖女侠,自号鉴湖女侠。其实很多革命党都是起了这样一个带有武侠精神的号,以侠客精神自诩。他们认为,要改变当时中国的现实,非有一腔侠义精神不可。我们都知道谭嗣同的故事,谭嗣同他自己愿意,为了变法而流血,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始”,中国变法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没有人流血牺牲,他说“此国之所以不昌也”,如果中国需要这样的人,“请自嗣同始”--请从我谭嗣同开始。所以他可以逃命而不逃命,他留下来慷慨就义。这种侠义精神是很感人的。那么在晚清的时候,侠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开始逐渐地复苏,国人就认识到,中国之所以不昌不盛,是跟侠义精神的堕落有关系,国家腐败了,没有人出来挽救山河。我们看,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革命,它是很悲壮。我们看,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等革命党领导了一次又一次起义,这些起义大多数失败了--其实看上去是明明要失败的,不过是在海外募集了一点钱,然后回来制造炸弹,然后找几十个人,怀里揣着炸弹,弄一小筐,筐里放了些炸弹,就去攻打总督衙门,那能胜利吗?如果用统治者的话来说,这不是来送死吗?所以这些起义大部分都是寡不敌众,这些革命党大多数都成了烈士,包括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从军事上看,他们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是一次又一次这样的牺牲,它积累起一种思想意义,能够唤醒国人。所以我们如果去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时候,看那些辛亥革命的英雄的时候,是会非常非常感动的,因为他们自己去的时候就知道要失败,要死。很多朋友可能还读过林觉民的《与妻书》。我们看《与妻书》里写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知道自己不能回来了,他已经告诉自己的妻子,以后可以改嫁。明明知道是以卵击石,但是他就是要抛弃自己那样幸福的爱情生活。所以说,这些人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侠客。那么到武侠小说中的这种侠义精神的恢复,是要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出现了新的武侠小说,我们后来把它叫做“现代武侠小说”。可能一些年纪大的朋友,可能会熟悉这样的名字。比如说,平江不肖生,可能有年纪大的朋友会读过。还有还珠楼主,这样的名字可能你们知道。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江湖奇侠传》为代表的新的武侠小说。后来就慢慢地进入一种繁荣阶段,出现了像平江不肖生,他的本名叫向恺然。他有一个重要作品,叫《近代侠义英雄传》。这个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霍元甲,霍元甲的形象是在这里塑造的;还有一个,也是历史上的真人,叫大刀王五,就是当年和谭嗣同有过来往的这样一个江湖奇人。霍元甲和大刀王五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在这部小说中,平江不肖生,把霍元甲塑造成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形象。其中,有一段主要情节是写霍元甲,三打外国大力士,这个后来很多影视作品,都吸取素材加以渲染,霍元甲跟外国大力士打擂比武,并取得胜利的。这个情节,它是现实生活中的真的事情,也是当时很轰动的新闻。在这个小说中,他写霍元甲三打外国大力士,他写霍元甲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国人受辱。其实,正宗的武林界的大侠,他是不轻易出来走动的,不轻易出来参与俗事的,每天经常出来参与各种媒体,参与各种集会,这些人往往不是大侠,有一部分可能是骗子;不是骗子,也不是修养很高的人。我小时候接触过很多武术界的朋友,真正有功夫的人,他是不出名的,轻易不打架的,跟别人发生冲突,他都是忍耐的,不求名,不求利。像霍元甲这种人,本来也是应该安安稳稳地,过自己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实在看不下去,这个外国大力士在擂台上公开地侮辱中国人,所以他要为国雪耻,不让国人受辱,所以他才出来。所以他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呢,无端找他们这种受人豢养,供人驱使的大力士比武,实不值得。霍元甲自己也认为,这个事情是有失我的身份的,他看不起这些大力士,这些所谓“大力士”就是受人豢养的,到这儿来表演挣钱的,我跟他们比武,不是失了身份吗?多跌份哪!为什么还要出来去比呢?是实在忍不下这口恶气。那么霍元甲在为国雪耻的同时,没有走到另一个极端,他没有因此,就是打败了外国大力士之后,就说明我们中国人强,外国人不行,他没有这样。所以他并不是盲目排外的民族自大狂。而霍元甲所说的“报国”的这个“国”,并不是朝廷,而是中华民族。他说:“至于大清的江山,也用不着我们当小百姓的帮扶。”这个小说里边,写的霍元甲形象,是非常理智的,非常清楚,我报国,我为国雪耻,是这个民族,不是那个朝廷。所以这里面,就表现出平江不肖生这个作家,他所推崇的侠义精神。其实是一种人民性,是一种出乎天地正气,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而现代武侠小说,从一开始所奠定的现代武侠精神,后来在梁羽生、金庸那里,都得到了继承和光大。所以我一再说,梁羽生、金庸他们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许多基本东西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他们只不过接过来接

孔庆东,知道吗?在百家讲坛讲过课,写了好多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东西。你在网上一找就行。

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①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乐道的“真正的侠”,“对国家忠,对朋友义,对爱情贞”,这是郭靖一生贯穿不便的原则。在《神雕侠侣》中,他助守襄阳,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说正是在实践他自己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时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称郭靖“郭大侠”,这并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因为他为国为民的情怀;《神雕侠侣》中的鲁有脚,武功并不算一流,但就是因为他领导丐帮抗击蒙古,所以人人也称他“鲁老侠”。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于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作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的“侠”相比,金庸赋予“侠”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李白的《侠客行》有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古代的侠士可以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忘死,像荆轲,像专诸,像聂政,与其说他们是侠客,倒不如说他们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为了报答知遇对方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比如荆轲,他去刺秦决不是想到刺杀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杀秦王能报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纵观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鹿鼎记》的陈近南,每可称之为侠的人都曾经为国家、为他人、为正义而奋不顾身:陈家洛是反清组织的头目,为了反清复明不惜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将袁崇焕的儿子,名为承志,所作所为当然也是子承父业;胡斐只因恶霸凤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乔峰更是为了宋辽两国息战,百姓免于战火而自尽而亡;陈近南一生鞠躬尽瘁,为的是光复大明的江山。以上所举的例子,金庸在小说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的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这句话说的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也可以说是金庸小说对于“侠”的最基本要求。第二、与“侠”相应的是“义”。如果说“侠”是金庸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义”则是“侠”的灵魂,是金庸小说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②围绕着“义”,金庸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豪气干云的故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英雄惺惺相惜的义气;《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和郭啸天、杨铁心的义气;《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的琴萧结义;直至《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来回,从头到尾,他也没有作过对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侠小说中常描写到帮会、社团。他们集结的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讲义气,是喝过血酒,拜过关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为人不齿的。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③在《韦小宝这个小家伙》一文中,金庸写道:“中国人讲义气,是中华民族能够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与之适应,这样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④当然,金庸小说的“义”和一般的哥们义气自然是不一样的,旧派小说一味强调无原则的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这在金庸小说里是看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义气必须有一个前提------“正义”,与正义相联系,或以正义为基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当然“大义灭亲”也是难免、义不容辞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不明杀父真相的情况下,屡次欲杀郭靖,但是当了解到父亲杨康的可恶行径之后,马上就放弃了报仇的念头;《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杀害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

哇!你学的什么啊?毕业论文是武侠小说?关于金庸小说的东西多的是呢!到处都能找到!

山河无恙毕业论文

1、竹帛有香豪杰在,山河无恙废兴多。出处:彭城 宋末元初 · 李思衍一水渊渟绿不波,四山玉立碧嵯峨。城头刍石黄楼赋,台上风云赤帝歌。竹帛有香豪杰在,山河无恙废兴多。男儿要作千年调,戏马台高石可磨。2、山河表里终无恙,笑杀么么小丑颠。出处:叠乙丑1805洋匪勾引山贼围台城平后志庆韵清 · 章甫上将提师鹿岛边,旌旗簇拥彩航连。蜃楼纵幻应沉水,鸟道虽高不碍天。万丈电光追走险,四郊烽火断飞烟。山河表里终无恙,笑杀么么小丑颠。3、风景自佳愁里度,山河无恙醉中看。出处:陶然亭送方雨亭康步崖 晚清 · 寿富绿暗红稀春事阑,江亭携伴强寻欢。壮心未似溪光冷,病骨难禁麦气寒。风景自佳愁里度,山河无恙醉中看。休将小集看容易,别后应思此会难。4、山河无恙朝廷改,一代勋名过眼空。出处:南沙金鹤筹以六十自寿索和次韵答之二首 其二 [清末]曹家达山河无恙朝廷改,一代勋名过眼空。剩有围棋付安石,更谁赍酒遣庞通。荒荒猿鹤倾三辅,莽莽烽烟扰百同。曾记杜陵诗史语,江湖满地一渔翁。

文无定法,抒情达意即可。只要是连贯的文意表达,当然可以。

天下都很平安。山河没有遭到破坏,人世间人人都很平安,生活安定。就是形容社会安定。风调雨顺。恙,原意是疾病,也表示损伤、意外,或相对之前状况变差变坏。

例句:

1、生命很重,活得从容一点,生命很轻,活得坚强一些!春暖了,花开了,这个春天,愿春光灿烂,枝头春满,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2、为了让更多人见到春天,有些人化为了春天。致敬英雄,愿春风十里,山河无恙。

3、愿河清海晏,岁岁平安。山河永固,英雄长生。

4、愿山河无恙,愿国泰民安,愿祖国万岁无忧,愿世间英雄精神常驻,愿世界再无牺牲的英雄。缅怀,默哀,长思,永念。

大好河山的古诗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山河无恙是什么意思天下都很平安意思是:天下都很平安。恙,原意是疾病,也表示损伤、意外,或相对之前状况变差变坏。原句: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意思是:山河没有遭到破坏,人世间人人都很平安,生活安定。就是形容社会安定。风调雨顺。例句生命很重,活得从容一点,生命很轻,活得坚强一些!春暖了,花开了,这个春天,愿春光灿烂,枝头春满

毕业论文愿山河无恙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愿疫情结束,英雄长生。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意思是希望江山没有遭到破坏,世间人人都平安,生活都安定。这句话中的愿的意思是希望发生某种情况;山河在这里指江山,国土;无恙的意思是没灾祸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人间的意思是世间,皆的意思是都是;安的意思是平安,安顺。

例句:

1、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愿山河无恙,此生无悔入华夏。

2、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愿河清海晏,岁岁平安。

3、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山河永固,英雄长生。

4、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愿国泰民安,愿祖国万岁无忧。

5、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愿世间英雄精神常驻,愿世界再无牺牲的英雄。

隶书之美毕业论文

在我看来,学篆隶书法有五难。其一,今天距篆隶的原生时代太过遥远,很容易造成难以穿越的历史隔膜,相差二十岁就有“代沟”,差两三千年又会怎样?最典型的现象是学习篆隶书法较好者能规模其形,较逊者连形都把握不好,更不要说神意、古雅了。至于好的个性与创新,尤为麟凤之属。其二,在篆隶的原生时代,古人没有留下关于技法、审美的任何文字说明,后嗣承习的过程中偶尔有只言片语的书论,又往往不关痛痒。今人对篆隶古体的认识,大都出自清人散断的题跋、评论与书写体会,这对了解各种学习范本所代表的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三,后人对那些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作品所做评述,都是根据金石拓本的审美经验,而金石文字无不受到书制工艺的影响,具有“二次完成品”的属性,不能准确的反映书写的真实状态。再则,古人的篆隶审美和技法总结,同样有隔膜,而表达见解的方式和用语,经常要借鉴来自时尚篆隶或楷行草诸体的经验感受,其中的误差与谬误自然不在少数。其四,在篆隶所处的原生时代,文字的实用是第一位的,美从属于文字规范,人们还没有纯为审美的艺术需求,更不会想到如何在作品中投入自我。那么,三代秦汉为数众多的篆隶经典作品及其丰富多变的个性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传统书学思想中的“达性抒情”、“字如其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命题在它们那里是否能够体现?如果能,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如果不能,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应该怎样看?后代名家的篆隶作品又应该怎样看?二者之间有多少可以证明的异同?其五,迄今为止,后人对篆隶原生状态中的各类作品所做的总结和评述,有多少符合历史的真实?其中有多少东西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临帖与创作实践?例如,怎样取法,怎样在“与古为徒”的同时来避免与时尚脱节,怎样在古今之间明确自我等等,都存在问题。我是一面读书、读帖、读所有的出土文字遗迹,一面思考、研究和习字,并随时修正认识,改进方法,把学术和艺术融合为一。 我提出“原生状态”的概念,旨在区别于后代的承习与变法,排除后人见解的干扰,直接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追循其历程,体会原滋原味的种种探索和创造。也就是说,后人的见解可以给我们启发,也能影响我们的独立思考而先入为主,使作品中某些特有的意味被过滤掉,或是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清人评说汉碑八分隶书,只关注具体作品的美感风格,从不深究其由来。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因素,我们只择其最具普遍意义的一个简单现象来加以说明。成公绥《隶书体》前半部分称述楷书,后半部分论说隶书: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设计知识资源网 意思是说上石的八分隶书有别于书简的形式,它们要像摹刻玺印那样均匀地分窠而为方格界栏,其章法布白有如棋盘布子或星宿排列那样秩序井然。成公绥是西晋人,去汉未远,仍置身于八分铭石的风尚之中,自然熟知甚妙。那么,他为什么要强调划分界格这种粗浅的常识呢?试想,汉人书简字形皆扁,书碑皆方,二者明显有别,其关键就在于书碑有格,是长方格规定了字形的结体。推衍开来,字字撑满界格者如《景君》、《裴岑》等波挑收敛,波挑开放者字形缩小而形成宽大的字距和疏朗的章法布白。其它如整齐字形、规范蚕头雁尾等种种碑刻书法现象与原委,也都与界格有关,这里就不多说了。由此可见,清人的篆隶见解缺憾甚多,而今天的创作仍在延续其作品形式,必然是因陋就简,使学习古法疏于肤浅和空疏。我把三代秦汉书法史研究的心得逐渐转入临帖与创作当中,得出许多异于前贤、时人的体会,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功夫容或未至,而见解上已经不必后人了。 这样说,前提是要有能力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处于不同阶层和位置的人群之所想所乐所尚。如果只有一般的艺术直觉和审美经验,即很难完整地解读那些作品。我原来的篆隶起手都学清人,也相信他们的观点,后来硕士、博士都攻读文字学,观看、摹录古文字篆隶字多了,体会也大异于从前。再后搞起书法史与书法批评研究,才真切地感受到徜徉于篆隶原生状态中的愉悦和收获,想问题、看作品也往往会与众不同。这样,我从通观古文字篆隶遗迹入手,进行经常而大量的摹习,同时验证于现代展览需求的创造和个性变化,反反复复,亦古亦我,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这种学习和探索。 我学篆隶,主张博瞻约取,明确自己所需,临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弄清楚其目的,也就是要从中汲取什么。有一些作品我可以研究,但临习却不碰它们。这包括:大家都学的不碰,以免“下笔便同众人”;有程式化特点不碰,如李阳冰一路的玉著、铁线小篆、汉《史晨碑》等及三国魏碑唐碑隶书之类;装饰性书体不碰,如战国中山器、吴《天发神谶碑》、北朝至唐代墓志盖文等,以免堕入画字者流;个性风格鲜明或有习气的不碰,如赵之谦、徐三庚、李瑞清、吴昌硕等人的大小篆,郑盙、金农、伊秉绶、陈鸿寿等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扩展资料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变体隶书,又叫隶变体。是当代书法流行的隶书风格,是针对传统隶书而言的书写注重变化,注重个性的书写方式。笔画不重规范,强调即兴创作。 但隶书大家范笑歌认为变体隶书要变得美才是目的,而不是越变越丑。如果大家都追求写变体隶书,那变体隶书也会出现程式化。他认为有的变体隶书只追求大感觉和大效果,在单个字和单个笔画上无法经得起推敲。往往是用大气势掩盖基本功的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大家好,因为好久没有来百度知道提问了,不知道提问后不能补充问题。所以只好再注册了一个账号来补充我自己的问题。说明一下老师给我们的要求:跟书法美学相关的二千字论文,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点做论述,要以一定资料为基础,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要注明出处(参考文献)。发到里无论发什么,只要对我有帮助(最好是网上找不到的),择优给分

我说国林啊,你是不是太迟了。

山楂树之恋舞蹈毕业论文

[摘要]《山楂树之恋》是一部集浪漫与现实于一体的命运悲剧。它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特殊社会环境下的悲剧爱情,以及其悲剧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它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震惊的同时, 更激发起我们对悲剧哲学的更深入的思考。[关键词]《山楂树之恋》悲剧美悲剧哲学2007年艾米将完成后的《山楂树之恋》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短短几月便迅速成为海外读者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接着便又传入国内,顷刻间引发无数热议,形成奇异的“山楂树现象”。张艺谋导演看到了人们对这部小说的狂热,因而要将这部小说搬向银幕。这部电影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终于诞生,由于之前的网络连载的名气,几乎是毫无悬念的热映,从而又把《山楂树之恋》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在这种狂潮众迷的情况下,我们不禁会平静下来冷静思考,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山楂树之恋》无论是在网络、书籍和电影等各种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中都能保持一种人们对它的热烈追捧?其实细想来,我们就不难发现,《山楂树之恋》之所以能博得万众的眼泪同情,不仅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现当代社会所缺少的一种纯情纯爱的氛围,更多的是其无与伦比的素淡的悲剧式的结局的壮美。正是这样一部充分体现悲剧哲学的小说,才会在引起我们对其伤感惋叹的同时也激发起我们对于生活的更加的热爱,而其悲剧哲学情愫对现当代社会的价值意义又是丰富而多样的。“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类:大恶人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由人物所处的地位必然造成的悲剧”。而《山楂树之恋》正是可以归为命运的悲剧的这样一种小说,它是集浪漫与现实于一体,从而书写出的一部迤逦浪漫而又带有悲剧哲学色彩的传奇;而弥漫于小说间的悲剧哲学意识,又给读者留下悠远的艺术回味。我们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性在现实中的压抑、扭曲与或正确或不当的释放,而在这种扭曲与释放当中,我们又看到那段不合时代脚步但又偏偏实实在在发生了的历史。我们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在人性压抑下的每一颗火热的心的不懈追求。简单说,整部作品就是那段历史在特殊阶段的文字载体。从小说中,我们也随处可以发现一种社会对人性的一种原有欲望的压抑与在这种压抑之下人的挣扎,而到最后却只能被束缚只能甘于现实。当然透过这些情节在引起我们的震惊和深思的同时,也更能激发起我们在感情的激荡中和理性的探索中奋勇向前的意志。

爱情观 在《山楂树之恋》这部影片中,老三各静秋纯美的爱情是全剧的主线,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 有人说从细节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情,我想这应该是对的。老三对静秋的爱是如此的朴实,没有一点儿杂质。他在村口等着静秋从省城回来;为静秋换灯泡、换钢笔;在悄无声息中托人给静秋送核桃、送钱、送山楂……这一切的一切老师默默付出的。

深扎树之恋反映了哪些哲学原理。没看出来哲学原理但是。挺喜欢看这部电影的,特别是男女主人公。给人家留下的印象非常非常深。

山椿树的叶子上面,长满了像刺一样的小白毛毛,十分刺手,它好像是山楂树为了保护自己特地请来的小卫士。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借山楂树表达情感的散文,供大家欣赏。借山楂树表达情感的散文:山楂树的眷恋 春来人间,轻舞飞扬。春光轻柔地潋滟,它有着孩子一般的天真,笑容透明。春风一夜之间把世界变暖了,似乎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在顷刻间都复活了,包括那些曾经一起许下的诺言,再一次发芽,满园子的春讯,喜上眉梢。 屋后的青菜园里,孤单的篱笆被满腹的心事掩盖起来,那曾经鲜嫩的豆角,像诗歌里的月牙,在小河淌水的尽头搁浅。 走过了这一片青菜园,有棵山楂树在那等着,他守着你和我的村落,站立成一个传说。记得,山楂树开满了花,落在我们的春天。山楂树开满了春天,我等你一句回答。可是你先走了,纵然太多不舍。别哭,我亲爱的,你要好好的。在时间的尽头,你定会看见我,唱着歌在等你,微笑着等你回来。只要我还能被你记得,我就是不朽的。山楂树开满了花,像你在对我说话;山楂树结满了果,我要你带我回家。 如果可以,惟愿,我还是当初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背着一竹篓的艾草,看远方,野草在田埂上燃烧,听,鸟儿在天宇里拍打着翅膀归巢的声音迷失在金黄色的霞光里。 在星星比灯火更低的夜里,我在慢慢地老去。看着等待发芽的山楂枝,算来春天微微有些迟。你曾经为我种下的山楂树,如今已是老态龙钟,似乎他身上有你的影子,在起风的日子似你为我念诗。我带上你留下的花镜,看那些已经泛黄的信,又发现两个属于我们的日期,和到现在才明白的爱意。可是怎么办呢?又多看一季花期,还有我们亲手栽下的风景,满园都是回忆。我也离你越来越近,我将逐渐丧失回忆的能力,不能再清晰记住你,我就在身边和你触手可及。你对我说,这一辈子就只爱我。你这样说,我就这样的相信,我延续你留下的勇气,去回忆那些斑驳的往昔,又看到我们那时相约的树荫,一转身发现你斑白的两鬓。青春和时光都会凋零,只有住在心里的你,能够永远地灿烂下去。 故乡的老屋,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村口等你。山楂花开了,我在树下等你。月上柳梢头,我在月下等你。雪花飘落了,我在雪地里等你。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净土等你。就这样,站在美丽的时光里等你,不惹清愁,不惹忧伤,轻灵转身,我浅笑伫立。 你说,爱上我,才知道了什么是爱情。原来,爱一个人,就是永远心疼她,永远不舍得责备她。看到她哭,自己的心就跟针扎一样;看到她笑,自己的心就跟开了花儿一样。你说,在爱情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软肋,我是你命中注定的疼。静水流深的清欢如梦无波,红尘紫陌的浮生如茶无痕。你宛如青花瓷上的绘影,伴着清寒的幽光,隐匿着如水的深情。 待到山花烂漫时,为你折一枝山楂花,莫辜负良辰美景,拈一朵心花,南国红豆长相思。清宁的光阴里,看喜欢的书,爱喜欢的人。幸福,如此简单,却时而显得那般苍白无力。岁月沉香,删繁就简,时光深处,过着素净清芬、浓淡相宜的日子。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不能知道,我只知道,失去你,我是一棵风干的树,又是一朵凋零的花,还是那被阳光照耀的露珠,生命只在一瞬间而已。你可知道,阳光里你明媚的微笑,我会开心;雪夜里你在风中徘徊的身影,我会心疼;寒风里你深情的问候,我会温暖。你给的那抹温情,离我那么近,却又那么远。无语缱绻,落墨成诗,清风绕肩,幻化成蝶,不知今夜我能否轻轻地飞进你的梦里? 无风的清晨,倚窗静望,看那流云朵朵,任凭流年起起落落。行走于红尘,那些年未抵达的梦,不是在岁月里心花怒放,便是惊醒在黎明前的夜里。回首,世间凡尘俗世,并无两样,唯一不能衡量的,是命运,是辜负,是相守,是繁华,亦是荒芜,不关风花雪月,一切与宿命有染。 寂寂的暗夜,剪下一段烛光,将经纶点亮,不求荡气回肠,只求和你好好爱一场。谁知道爱到最后受了伤,我哭得好绝望。尽管如此,我依然会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只期盼你停住流转的目光,请赐予我无限爱与被爱的力量,让我能安心在菩提树下,静静地想念。我把你放在心上,合起了手掌,默默地乞求上苍,指引我方向,不求地久天长,只求你在身旁。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一世,多想和你在一卷水墨中安简自持。前世我们许是佛前的一朵并蒂莲,今生修得这样的缘分。剪一段清浅的时光,素笔韵染,在这场倾城的相遇里,时光流离在晨钟暮鼓之外,古旧城墙边,遗失的过往早已化为一盏清清淡淡的白开水,只有你还是我今生最华丽的记忆,我的素笔难以描摹,我的宣纸难以泼墨,我只想和你,在一卷水墨中安简度日,用最初的守候,最纯的念想,最真的情意,来把这俗世烟火静度。深深懂得,今生只要你在,就是最美的时光。你,是流年里的不期而遇;我,是时光里的静默相守。 《诗经》里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个世界待我如此的宽厚,于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个如此美好的你,这份邂逅,是流年里的不期而遇,是你许我的万丈情深。伸手打捞那些匆匆流逝的年华,每一个与你相伴相守的日子,在荒芜的时间里都会滋长出繁花。相遇在月光下倾城,伴着琉璃月,朦胧如画,缱绻如诗,胜过世间万紫千红。感恩这一份澄澈的邂逅,唯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始终相信,在际遇的城池里,若是有缘,兜兜转转无论有多少次擦肩,或早或晚的都会相遇。缘来,或悲或喜,随它来,该来的你挡不住,缘尽,或好或坏,随它去,你留不住。爱你的,不会走;不爱你的,留不住。无论那些年有多少恩怨,多少爱恨,一切都交给时间吧,光阴会为你诠释一切。缘来缘去,只不过是在花开花谢间逗留,不必去争艳,每朵花都有自己独有的姿态。流年花开,待到容颜老去,我愿你还会把我捧在手心里,我依然是你心头的宝。 爱到浓时是孤独,情到深处是眷恋。陌上红尘,你是我的春暖,我是你的花开,不离不弃,在爱情的光年里,与你相约一场盛世流年,我为你红袖添香,你诺我情深不寿。 假如,真的有来生,我愿我们是两棵相依相拥的山楂树,你不言,我不语,只闻花香,彼此守护,把爱站成永恒。 借山楂树表达情感的散文:家乡的山楂树 一场细绵的秋雨过后,山里像濯洗过一般轮廓分明,格外清新。我的家乡在林虑山。深秋季节,我喜欢在山里走走,因为那时的林虑山山雾缭绕,红叶飘逸,很壮美,我早已醉心于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了。突然,眼前零零散散几棵硕大的山楂树吸引了我,经过秋雨的洗涤,沧桑的树躯之上叶子微黄,红红的山楂缀满枝头,像晶晶闪亮的“满天星”。我摘一个山楂送进嘴里,一股淡淡的酸意伴着浓浓的甜蜜直钻肺腑,让人为之销魂。 在林虑山种植山楂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悠久的历史如群山绵延。《重修林县志》记载,山楂树遍布山间,景色美幻如梦,曾有诗云:“野桥回首处,红树满秋山。”林虑山的山楂树有20多种,其中林红、紫红和豫北红汁多肉厚味甜,品质最佳。山楂属蔷薇科,山里人多以其充食。 林虑山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特别是由石灰岩、片麻石、石英岩等风化混合发育而成的棕壤土,酸度小,植被覆盖性大,自然肥力高,最适合山楂树生长。在这类土壤上结出的山楂果格外红艳,淡褐色斑点格外清晰,味稍酸而甜。秋染山楂,满山红果,灿若星辰,随风轻摇,树被镀上一层耀眼的色彩,弥漫着浓浓的果香,那是林虑山里最亮丽最醉人的一道风景。 记得小时候,每逢山楂红了的时候,乘着满山红雾,图个吉利,山里人家办喜事的就会多起来。表姑那年出嫁,就是在山楂染红树冠的时候,三眼土火铳一响,震得树上的山楂纷纷坠地。表姑已走过几个山头了,山楂还在不停坠落。我一反常态懒得去捡,一直纳闷不知娶表姑的那个汉子的胡子有多长,模样凶不凶,会不会吹横笛。 我有点懊悔,真不该让表姑那么匆忙走,我的泪水像树上的山楂一样坠落,心情凄凉如冰,坏到极点。但表姑回头笑着向我挥手的情景,就像红红的甜甜的山楂一直萦绕在心头。若干年后,大学通知书来了,我要到外面闯世界。在山楂树下,我和心仪的姑娘道别,虽然满树的山楂还是那样红,但滋味却格外酸涩。后来,那个姑娘在父母的胁迫下早早嫁到了山外,但每年我在学校都会收到她寄来的山楂片。大学毕业后,我在家等待分配,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娘家住,每次碰到她,只要没旁人,她都会跟我说上几句话。如果有旁人,我们就装作不认识,现在想起这些还有些凄楚和酸涩。眼下,山里的山楂虽红满枝头,但走上富裕路的家乡人,对它却有点冷漠了。树下荒草丛生,已没有昔日的热闹。 后来,我听说家乡的几个后生,把致富的眼光盯在山楂的药用价值上,把山楂做成了果醋(酒),治疗高血压、高血脂效果很好,我为他们的远见而欣喜!林虑山的山楂树,不仅让过去苦寒的山里人有了佐食来源,而且在新时代又激荡着山里人的梦想! 每年秋天,我总要回老家住几天,不仅是围在年迈的母亲跟前拉拉家常,也想看看秋野里铺展开的山楂写意图,壮则壮,柔则柔,美则美。我对于山楂树的那种情愫一经触发便在心中荡漾开来,演绎出一个深情执着的雁阵…… 借山楂树表达情感的散文:山楂树上的思念 多想,你把月亮的梦给我,就象晶莹的露珠一样,在我滑润的肌体上滚动。多想你在我的山楂树上串上一串风铃给我,就像你的梦随时都被摇醒,我在浓浓的思念中,把爱给你。 不论你的情丝三千丈,还是绕指成柔的想,我都要捆绑住你的一生一世,也绝不言悔。 我此时任我的思绪烂漫,就象在海阔天空的想。就象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始终有你美丽的表象。世界本该是那么的神奇和古怪,没有什么高贱之分,就象在我们喧闹的空间里,始终有繁华似锦的爱在为我们构筑那美丽灿烂的过程,就象在美丽的山楂树上,看到那红彤彤的山楂,在你的眼前悬挂,你就会想到望梅止渴的寓意。 谁都穿破不了红尘梦的煎熬,也包括你和我。没有压抑的爱情不叫爱情,我们都是在精心的守候。给你一丝温暖,你便有一种爱的感觉。我们都能劈荆斩浪,扬帆起航,但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方向,把爱的船摇向理想的彼岸,寻找美丽的阳光和灿烂。 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会更加的想你,那入木三分的想象,简直把我带入相思的梦境。宛如我就铺排在你的面前,你在点点滴滴的呵护和给予。你的美真的叫我无法忘记,就象裱在相册的你,活脱脱的出现,叫我真的无法表白。 这样的夜晚,那美丽迷人的时空,我们都在梦中穿越,就象那暗香浮动的黄昏淹没在夕阳里夕照里,我在前仆后继的去想,去思,也圆不了那美丽的梦。 我的心,就象那浪漫的园区,就在等待你游玩和采摘。露珠滚落的地方,就象在草丛中滚向你爱恋的地方,我真的侍待你的踩盘。 当你的名字再次出现,日子就种下了美丽的思念,在我多情的季节里泛滥,你早已破译了我爱的密码,捡拾了一地的孤寂与落寞。我将用诗的温馨来触摸你的爱,用满腔的灵感唤醒那爱的缠绵。你的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吸引着我,象那美丽红彤彤的山楂,在给你望梅止渴的机会。如果没有你的悬挂,我怎能看到那美丽,怎能升腾出爱的火。 没有你的日子,真是好孤单。我习惯了在那个时候想你,习惯了你体香般的味道,习惯了你小鸟依人的模样,习惯了你撒娇时的乖巧和任性。我习惯了一个人在夜里深情的想你,习惯了一个人的孤独,习惯了一个人的伤心,习惯了一个人在夜里的无助于沮丧,总而言之,没有你的日子真是好难过。 错过的,已找不回来。在苦与痛间徘徊。夜色烂漫的漆黑,眼神就象定格在窗外,企盼星星和月亮的到来,给我一点爱的温暖。放飞只是个过程,散发也会成为永远。那一地的花香,也会弥漫,从你梦的小脚丫起飘到你梦的头颠。凤凰不会学鸟叫,山楂的爱恋也能生起玫瑰似的红颜。 那是什么样的心境去等,那又是怎样的痛在哭。那千年和万年的等待,只配如此。现实和境界始终在画上了问号,爱中布下的诱惑会叫你陷入到陷阱。我们真是机不逢时,自责又有什么用,我们只有苦等一生,去面对现实的孤苦与冷漠。 真想挣脱掉爱的枷锁,把一切的不如意抛在脑后,不想在去想那多美的结局,我要能在背后看到你,也是一种享受和满足。那日复一日的在电脑前给你写情诗和爱情散文,就象你在我的山楂树下,聆听那夜的美好,那唯美飘逸的琴音,就象在那美丽的山楂树上飘荡,你象活在我指键一阕阕相思的节奏里,伴着爱的美丽邂逅,红红的山楂值得你回味,那酸甜可口的味道叫你至今忘记不得。猜你感兴趣: 1.家乡的玉米地 2.描写思念爱情的散文诗歌 3.描写秋韵的哲理散文欣赏 4.名家散文诗朗诵 5.名家散文朗诵600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