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毕业论文桃花扇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桃花扇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93、《茶馆》艺术论参考资料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那些?看看下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吧!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桃花颜色一如真,送往南朝送故人。曾有笙歌吹梦影,今余台榭落香尘。宁将寂寞伤斯世,不教多情误此身。饮恨当年凄欲罢,翻看扇底更无伦!

桃花扇的毕业论文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桃花扇》通过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旋立旋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达了通过戏剧形式总结历史教训和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意旨。通过戏剧艺术再现南明历史,让人感受到在历史的、政治的巨大变化之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的命运是不能自己主宰的。《桃花扇》的社会意义:《桃花扇》以勇敢的写实精神,将爱情置于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变迁之中,以悲剧结局,体现了“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引发人们在进行历史审视的同时,对现实和未来产生深沉的思考。这正是《桃花扇》具有深厚的思想价值所在,也是它产生隽永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全剧只有30名出场演员,作者将其分为“色部”、“气部”和“总部”。色部是贯穿全剧表现“离合之情”故事主要情节的人物,又分为以男主角侯方域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右部”,共16人。气部是表现背景历史“兴亡之感”的人物,又分为以史可法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马士英等为首的奸臣“偶部”,鉴于历史上不敢骂皇帝,将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扩展资料《桃花扇》剧中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同时也揭露了明末朝廷的腐败现内部的矛盾斗争。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相信许多人都写过叙事结构的探究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桃花扇》象征与叙事结构的探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桃花扇》是明清传奇戏剧的代表巨作,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象征与叙事结构的巧妙运用。因此本文从该剧的象征叙事结构的叙事手段、结构方法和意象三方面入手,深入探究作品的主题、情节冲突、整体结构以及象征叙事结构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桃花扇》;象征;艺术效果;叙事结构

一、引言

《桃花扇》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1648~1718年)的代表作,在明清传奇历史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歌台演出,岁无虚日”。这一著作标志着继汤显祖以来中国戏剧的新巅峰,孔尚任也因此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论,被称作“南洪北孔”。

孔尚任在刻本卷首还特地撰写了《桃花扇考据》一文,详细列出了创作该剧所参考的文献的细目,全书有上下两卷,共40出(上下本首末又各加了一出,实际共有44出),以桃花扇贯穿始终,以赠扇,题扇,溅扇,画扇,寄扇,裂扇构成基本剧情。

《桃花扇》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精妙严谨,梁启超在其《小说丛话》曾赞扬道:“但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桃花扇》冠绝千古矣!”由此可见,除了词藻的修饰和情感的流露,戏剧的叙事结构也非常重要。戏剧的叙事结构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叙事的语法结构,叙事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等。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探讨能够补充和发展《桃花扇》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桃花扇》中体现出的象征叙事结构以及套式双重结构。这两点是《桃花扇》较其他戏剧而言更为突出的创作特色,而且使该剧成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

二、《桃花扇》及其相关研究

自《桃花扇》成文便一时洛阳纸贵,在当时主要是用来传阅和舞台表演,却并没有涉及到研究。19世纪末以来,对《桃花扇》的研究才开始起步。

《桃花扇》的研究

民国初年,受西学东渐的影响,王国维、梁启超等人接受了西方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从哲学、美学、伦理价值以及社会政治的角度阐述《桃花扇》的内涵或者用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辛亥革命至1949年间,对《桃花扇》的研究由古典转向现代化,主要是借史来阐发民族意识,但是受到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对《桃花扇》的学术研究难以深入展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桃花扇》的研究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且发展迅速,20世纪以来研究视角越来越多元化,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近年来,《桃花扇》的研究者们主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讨论《桃花扇》,如李瑛、尹志鹏(2011)认为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杰作之一,其审美意蕴的最关键所在是将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融合起来并别出心裁地构建表达出来。还有许多学者从比较法来研究《桃花扇》,如赵秋棉(2004)有少数学者从《桃花扇》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3]如张松辉(2000)的《谈<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

《桃花扇》的叙事研究

然而,从叙事方面对《桃花扇》的研究屈指可数,例如2014年张宇从叙事策略来浅析《桃花扇》,他认为《桃花扇》在创作中既承袭了传奇创作传统,又别具匠心,以角色叙述者、多声部叙事、时间的扭曲等多种叙事手段将历史真实与传奇元素相结合,不仅营造出历史的真实感,而且显现出清代文人传奇的叙事追求与主体意识。研究者们在近10年内才对《桃花扇》的叙事结构有所开拓,例如李多娇(1998)从意象结构角度浅谈,她认为“桃花扇”如草蛇灰线贯穿全剧。“桃花扇”不仅仅是一个文体的代码,一个多边的隐喻,更是全剧重要的意象结构的载体,不仅承载着一个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而且承载着一代兴盛衰亡的南朝历史。孙敏强(2006)也从意象结构来分析,他提出作为中心意象,“桃花扇”具有特殊的艺术效应与结构功能,它使整个作品的艺术结构和形象体系别开生面,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曲珠”说的成功范例和最好注脚,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和理论价值,他认为孔尚任对中国叙事文学文论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吴瑞霞(2006)从李渔关于戏剧叙事应以“一人一事”为剧情枢纽的“立主脑”理论分析了《桃花扇》的剧情结构,得出李香君一人,“却奁”一事,是《桃花扇》所立之“主脑”。袁韵(2011)认为《桃花扇》叙事结构的成功向来为人所欣赏,是该剧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桃花扇》叙事艺术结构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杂而不越"的整体美、"草蛇灰线"的谨严美和"不奇而奇"的曲折美这三方面。还有张鹏(2014)提出《桃花扇》在叙事上有着多重结构。首先,《桃花扇》叙事的功能结构是具有普化范式的叙事单元的组合;其次,《桃花扇》叙事的语法结构是有着多条叙事线索的复合型叙事序列;再次,在该戏的文本内部,还隐藏着一个叙事的深层结构,它是文本叙事的内在动因,指明了其情节发展的脉络和终点。

从叙事结构研究戏剧这一视角较新,但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例如从象征叙事结构这一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推进戏剧叙事结构的发展。因此本文决定从叙事结构这一方面着手来探讨《桃花扇》的价值, 希望对《桃花扇》的研究以及对整个戏剧研究领域起到绵薄的贡献。

三、《桃花扇》中的象征叙事结构

Kirby(1987)编撰的《简明现代思潮辞典》“象征”条目写道:一个形象是一个经验或一个对象的具体描写;要是在具体形象之外,尚有第二层含义的话,那么,形象就变成了象征。象征的主要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事物抽象成象征物,再折射出哲理。叙事指的是叙述故事情节。所谓的象征叙事就是将象征手法融入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去。在巴尔特的《S/Z》一书中把文本看成是符码的编织物或网络,并将这些混合与交织着的符码分为五种,其中的象征性符码是指叙事行为中文字符号的`象征性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用文本符号的象征性来分析戏剧的张力所在。所谓象征叙事结构是作者通过特殊的叙事手段和结构方法来构设出贯穿全局、带有特定象征意味的意象,对作品主题、情节冲突、整体结构起到推进、润色等艺术效果以及其他的效果。叙事结构与象征的巧妙结合并且运用于戏剧作品,使戏剧的表层与深层的二元因素发挥到极致,也使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桃花扇》的叙事手段

从叙事手段上来说,《桃花扇》一文设置了一个贯穿全剧的中心意象即“桃花扇”并通过娴熟的象征手法来展开叙事和揭示主题。“桃花扇”奇就奇在它的象征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叙事的不断进行不断变化着,正是这种变化使得该剧主题一步步得到升华。“桃花扇”这柄定情信物原本只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的美好象征,也只会让人对一对才子佳人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和祝福。但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桃花不仅会让人联想到女子的美貌,爱情的美好,娇艳无比的桃花生性却柔弱,让人不禁联想到“人面只今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等诗句,很自然地带给读者一些悲伤的情怀,让人们感怀物是人非,容颜易逝以及爱情的悲剧。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说道“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李香君誓死守楼明志,血溅诗扇后这柄扇子就有了更为深刻、耐人寻味的意义。可见,随着情节的曲折发展,“桃花扇”象征的内容也由美好渐渐转为凄凉。作为明清历史传奇的代表作,侯李爱情的离合只是表层,是艺术媒介;南朝的兴亡才是主旨,是艺术意蕴。“桃花命薄,扇底飘零”,这柄“桃花扇”见证了爱情的离合悲欢,也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存亡。象征作为该剧的重要叙事手段,将“桃花扇”的积淀意义与主旨旋律成功地融为一体,赋予该剧深刻的历史韵味和哲理意义。“桃花扇”的奇妙象征对于全剧叙事结构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桃花扇》的结构方法

从结构方法上来说,“桃花扇”作为全剧最核心的结构线索,融会贯通了全文,完美地实现了双线结构的叙事。与其他明清传奇所不同的是,孔尚任还别出心裁地将套式结构与双线结构巧妙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套式双重结构。爱情的离合与国家的兴亡无不与这把“桃花扇”紧密相连,赠扇、题扇、溅扇、画扇、寄扇、裂扇作为《桃花扇》的情节发展线索,如线串珠地将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这两条主线串联起来,顺利自然地构成了全剧的双线结构。除了正文四十出以外,该剧还特地在上下本的首尾各增添一出,上本开头试一出《先声》,末尾闰一出《闲话》;下本开头添一出《孤吟》,末尾续一出《余韵》。除《闲话》外其余三出均以老赞礼为主角,在《先声》中老赞礼作为开场人物首次出场,明确说明全剧是“明朝末年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孤吟》中,老赞礼说道“当年真是戏,今日戏如真”,点出了戏剧轰动一时的演出效果、实人实事的写作手法以及哀伤的写作基调;《余韵》中,老赞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的化身,与柳、苏二人共同谱写了一曲南朝灭亡的哀歌作为全剧的收场。在《闲话》中,张道士首次登场,指出了他结场人物的身份。作为结场人物,他不仅将剧中人物联系起来还向主角指明了人生出路,对全剧的叙事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没有这四出,该剧情节仍然完整,但是情感的表达不够强烈,结构安排不够紧密严谨,称不上完美。当作者有意识地套装上历史参与者和见证人老赞礼、张道士等人对剧情背景的交代以及对主角人物命运的感慨,侯李爱情的离合以及南朝的兴亡的无奈与忧伤展现地更加深入,戏剧的主题也更加突出,同时观众也能更加切身地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感受。套式双线结构的巧妙运用体现出作者驾驭艺术作品的高超技艺,使《桃花扇》成为明清传奇戏剧中的佼佼者。

《桃花扇》的意象

从意象上来说,《桃花扇》一文有多个意象而非最显著的“桃花扇”一个。纵观全剧,扇、桃花、桃花源也都是值得探讨的意象。“桃花扇”的最终成形是经历了一个曲折跌宕的过程,起初它只是一把普通的扇子,等到扇面溅上了香君忠贞的鲜血才渐渐有了扇面桃花,这把扇子才形成了“桃花扇”。

扇子的意象

扇子作为意象,在剧中寄托了文人的诗情画意,也寄托了作者对处于乱世的复社文人怀才不遇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感伤之情。第六回《眠香》中侯方域在扇上题诗道“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在美人面前,一代才子不仅表达了对香君的爱慕之情,而且将自己的文采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二十三回《寄扇》中,杨龙友见扇上有几滴血痕,妙笔生花借美人的血竟画出了几笔折枝桃花。这把扇渲染了文人的水墨情怀。第一回《听稗》中,侯方域讽刺南都人士学金粉南朝的亡国作风并暗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然而,侯方域最后还是流连美色,学了金粉南朝模样。在第十四回《阻奸》中,侯方域列举了马、阮等人想要拥立的福王的“三大罪”还有“五不可立”,表现出自己的刚正与决心;然而,在第十八回《争位》中,他却胆怯了,说道“且看局势,再做商量。”这些前后矛盾的心理与行为其实是文人们怀才不遇的心境的写照。第十二回《辞院》中,史可法哀叹道“黄尘起,王气昏,羽扇难挥建业军”表达出自己在末世无法展示才华,无法再力挽狂澜的心酸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桃花的意象

桃花作为又一意象,在剧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然消极占主要地位。桃花既是香君貌美如花,如《却奁》中“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又是容颜易逝的体现,如在《寄扇》中,李香君见到杨龙友为她点画的桃花扇唱道:“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写意儿几笔红桃。补称些翠枝青叶,分外夭夭,薄命人写了一副桃花照。”桃花虽然是侯李美好爱情的体现,如《题画》中“想起小生定情之日,桃花盛开,映着簇新新一座妆楼”;但更多的是爱情破碎的载体,如《题画》中“不料美人一去,零落至此。”

桃花源的意象

除了扇子和桃花,桃花源这一意象在剧中也有重要的含义。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是一片理想的乐园,而在孔尚任的笔下,桃花源带有更多的却是悲剧色彩。桃花源在《桃花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回《听稗》,“俺们一叶扁舟桃源路,这才是江湖满地,几个渔翁。”以及“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处,问俺渔郎。”“桃源路”和“桃花误处”借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在乱世无法实现理想生活的惆怅。在第二十八出《题画》,“桃花源”这一意象就出现了三次,“这是一幅桃源图”,“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渔郎诳指空山路,留取桃源自避秦。归德侯方域题。”“这流水溪堪羡,落红英千千片。抹云烟,绿树浓,青峰远。仍是春风旧境不曾变,没个人儿将咱系恋。是一座空桃源。”。这一桃花源表达出了侯方域对李香君的思念之情,在乱世寻找避难之所的渴望,以及对美人离去后仅剩空壳桃花源的感伤。

“桃花扇”从字面上解释为一把绘有桃花的扇子,它的意象也就是以上所有意象的集合,既有表层的意义,如爱情的离合悲欢、文人的水墨情怀,更有其深层的意义,如怀才不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冲突、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我们可以说“桃花扇”这一中心意象具有积淀性和多义性。以这把特殊的“桃花扇”为剧名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象征叙事结构的艺术效果

象征的叙事手段,套式双线的叙事结构,以及多义性、积淀性的意象的结合构成了该剧的象征叙事结构。这一结构首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冲突清晰明朗,撼动人心。其次循序渐进地揭示了戏剧的真正主旨,离合之情很自然地融于兴亡之感中。最后将象征叙事结构用于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戏剧对作品审美意蕴的表现和艺术结构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从文体效果上来看,不仅使得整部戏剧以含蓄的方式流畅地表达出深远的含义,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舞台效果上看,“桃花扇”作为剧名,又是剧中重要的道具,这表明“桃花扇”是全剧象征叙事结构的核心,在戏剧表演中的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上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扇子形式的不断完整以及内涵和意义的不断深化产生了渐变式的舞台效果并引起观众心灵的震荡。

四、结语

象征叙事结构是明清传奇巨作《桃花扇》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对全剧的行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象征叙事结构这一角度研究结合了文体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加具体深入地阐释全剧。孔尚任用多个意象的积淀象征,配合上套式双重结构的叙事,推进了情节的冲突,淋漓尽致地揭示全剧国家兴亡的实质主题,将象征叙事结构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当时文学向社会化、人文化发展的趋势。全剧因为象征叙事结构的成功运用,其结构产生了杂而不越、草蛇灰线、不奇而奇的美感,产生了巨大的文体和舞台效果。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的内容是藉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侯方域题诗宫扇赠李香君,二人相恋。马士英、阮大铖欲与侯方域结交,通过画家杨文骢表示愿代出资促成侯、李的结合。李香君怒斥马、阮,侯方域受到李的激励,亦对此事加以拒绝。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军移食南京,朝野震动,侯方域修书劝阻,阮大铖诬以私通和做内应的罪名,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迎立福王,并对复社文人进行迫害,准备强逼李香君嫁与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矢志守楼,倒地撞头时,血溅侯方域所赠的宫扇。杨文骢在宫扇血痕上画成桃花图,李香君遂将桃花扇寄与侯方域。清兵南下,攻陷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后避难於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共约出家。孔尚任企图通过这个爱情故事,描写明末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南明覆亡的原因,抒发“兴亡之感”。孔尚任采摭的史实,始於明崇祯十六年(1643),终於清顺治二年(1645),以清代统治者徵求山林隐逸作结。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居庸,进昌平,攻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接著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李自成腹背受敌,在北京仅居一月有余,便被迫离去。《桃花扇》在第二十六出《赚将》之前,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逃亡江南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明年改元为弘光。不久清兵南下,南京陷落,朱由崧被俘。《桃花扇》正是要从这段史实中揭示出明朝“三百年之基业,隳於何人?败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桃花扇小引》)。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明确指出:权奸“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导致了南明的覆亡。基於这样的认识,他对南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以及政治的腐败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和相当深刻的揭露。君是昏君,臣是佞臣。半壁山河已是不存,昏聩的弘光帝却一意声色犬马,寻欢作乐。第二十五出《选优》描写了他在清兵南下时,关心的仍是“享帝王之尊”,“有声色之奉”。至於作者著力批判的人物马士英,他在亡国大难临头之日,想到的仍是“一队娇娆,十车细软”;阮大铖更是卖官鬻爵,倒行逆施。“幸遇国家多敌,正是我辈得意之秋”,则是他们的心灵写照。当朝权臣如此,掌握重兵、赖以保卫疆土的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也是“国仇犹可恕,私怨最难消”,一味争夺地盘,相互残杀。总兵许定国在清军兵临城下时,杀了高杰,带领清兵连夜南下,争“下江南第一功”。就连坐镇武汉的左良玉,也藉剿檄奸臣为名,领兵东下,致使江北淮扬千里营空,清兵乘虚而入,直捣江南,最后导致了南明王朝的覆亡。《桃花扇》用艺术的手段十分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南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政治上黑暗、腐败,已是千疮百孔,无可救药。虽有史可法这样的贤明正直的官员,也是孤忠无助,只能困守扬州,束手无策。正像《拜坛》一出的眉批所说的:“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无一非私,焉得不亡!”《桃花扇》首先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来揭示南明王朝覆亡悲剧的原因,这一点是写得非常深刻的。作品在痛斥阉党权奸的同时,热情歌颂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卞玉京等下层人物。女主角李香君的形像,塑造得更是光彩照人。作为秦淮名妓的李香君,处在受人歧视和凌辱的社会地位。然而她有胆识,有政治远见。《骂筵》一折,不畏强暴,当著马士英、阮大铖的面直言詈骂:“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乾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老艺人柳敬亭、苏昆生关心国家安危,不惜出生入死。《修札》、《投辕》中的柳敬亭机智、勇敢,为挽救危急的局势,前去下书,终於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内讧。对《桃花扇》里的男主角复社文人侯方域,孔尚任的态度也是鲜明的。他支持明末东林复社文人的政治主张,同情侯方域的遭遇,指斥魏阉余孽对他的迫害。同时,也写出了他性格中软弱动摇的一面,对复社文人的“调嘴文章,当不得厮杀”,以及留恋征歌选舞等,亦有微讽。孔尚任截取南明王朝从建立到覆亡的这段历史作为创作题材,描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凡例》),“藉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先声》)。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写到清兵南下时的扬州之战。史可法受马士英、阮大铖排挤,统率四镇、开府扬州。他忠於明王朝,耿介正直,决心保住扬州。然而只剩3000残兵,不可能挽回败局,最后沉江而死。《誓师》、《沉江》等出主要描写了他的保卫扬州的事迹。这些场面出现在明亡后仅仅50年的舞台上,观众中又不乏明朝的“故臣遗老”,必然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唤起他们的亡国之痛。因此,《桃花扇》所抒发的这种兴亡之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给人们在思想上以极大的震荡。由於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还不能全面地历史地揭示出南明亡国的本质原因。他对明末农民起义军采取敌视态度,在《总批》里说:“明朝之亡,亡於流寇也”;在闰二十出《闲话》中又藉剧中人物之口,说清兵进关是“替明朝报了大仇”,对清统治者作了歌颂。剧末的《栖真》、《入道》两出,也包含著难言之隐。《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人物形像的塑造 《桃花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像,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妓女,不下二、三十个。作者在《桃花扇纲领》中曾把所有人物,分为左、右、奇、偶、经五部。其中有主有次,有褒有贬。在孔尚任的笔下,人物虽在一部,但性格各异,互不雷同。例如马士英、阮大铖同为魏阉余党,彼此又有差异。马士英有权有势,喜欢受到别人的趋奉,贪鄙而无才略。阮大铖则狡诈、阴险,善於出谋划策。孔尚任既写出了他们结党营私、荒淫腐朽的共同特徵,又把握住他们之间性格、面貌不同的分寸。又如柳敬亭、苏昆生,他们同是江湖艺人,却有著不同的个性,一个机智、诙谐而锋芒毕露,一个憨厚而含蓄。《桃花扇》中写了许多同类的人物,在相同之中写出了不同,使他们大都具有毫不重复的个性特徵。作为妓女,李香君和李贞丽、卞玉京、郑妥娘等大有区别。作为武将,左良玉和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田雄等相比,形像更为鲜明。李香君是《桃花扇》的女主角,她色艺非凡,稳重中稍觉矜持。她的老师苏昆生,耻於与权奸为伍,离开阮大铖门下,给她后来的重气节、有政治远见的性格特点作了铺垫。她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她和侯方域的结合,主要是建立在憎恨魏阉余孽这一共同的政治态度上。《传歌》、《眠香》等出把她推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漩涡。《却奁》一出,刻画了她的反抗性格,使她在政治上放射出新的异彩,突出了她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当她知道这些妆奁出自阮大铖之手时,愤怒地朝侯方域说:“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於何等也?”於是她拔簪脱衫,唱出了“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此时的李香君不但成了侯方域的“畏友”,也同时赢得了复社文人的尊敬。她一直坚守反对权奸、反对邪恶势力的正义立场,表现出不为利诱、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她对侯方域的爱情,更多地出於她的政治态度。在李香君的形像上,坚贞的爱情和反对权奸的政治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李香君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桃花扇》摆脱了一般才子佳人戏剧的俗套,取得了新的艺术成就。《桃花扇》中的某些人物,孔尚任力求写出他们的性格的多面性,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塑造,并使他们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维持有机的关联,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登场人物。杨文骢便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的例子,他能诗会画,风流自赏,游离於复社文人和阮大铖之间。他和侯方域、秦淮名妓李贞丽有交往;又是马士英的亲戚、阮大铖的盟弟。他促成侯方域、李香君的结合;又想利用李香君为阮大铖拉拢复社文人。《却奁》之后,他对李香君有所不满,但在危及侯、李生命的严重关头,又出力保护他们。孔尚任写出了杨文骢性格的各个侧面,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像。同样的例子还有李贞丽。《桃花扇》对於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写法。在正面人物形像中,写柳敬亭,笔酣墨饱,点染成趣,处处有戏,富有传奇性;写李香君,纯用工细的白描手法,不追求离奇的情节,深刻地挖掘她的内心世界,并在重要的关目上突出地刻画她的性格。这写法的不同,实际上也正反映了他们性格上的差异。对反面人物形像,如马士英、阮大铖,则更多地采用夸张的手法,并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揭露他们的丑恶本质。结构 《桃花扇》所反映的明末社会生活极为广阔复杂。孔尚任巧妙地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作为贯串全剧的中心线索,细针密线,连环相牵,互相生发。侯方域一线连结史可法、江北四镇,以及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李香君一线则以南京为中心,牵动弘光皇帝、马士英、阮大铖等朝臣和秦淮水榭诸色艺人。先写侯、李的定情,复社文人和阮大铖的斗争;再写侯、李由合而离,插入左良玉引兵东下,侯方域修札,柳敬亭投辕。侯方域因权奸迫害,投奔史可法。两条线索,南北交插,写出了南明覆亡的历史。疏密相间,跌宕有致。最后,侯、李在江山换主的情况下,由离而合。虽情节起伏多变,却在结构上浑然一体,不枝不蔓。全剧能在纷繁的历史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头绪中组织得这样完整、严谨,可以看出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孔尚任在剧中还特意渲染了一柄宫扇,从侯方域赠扇订盟开始,直到张道士裂扇掷地,这个重要的道具绾合了全剧许多重要的情节。一把平凡的扇子包含著不平凡的意义。它象徵著两个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正象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所指出的:“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於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把桃花扇放置在戏曲结构组织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地位上,并用它来作为剧本的题名,“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这表现了孔尚任在艺术上的匠心。曲词和宾白 《桃花扇》善於通过曲词和宾白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侯方域、柳敬亭分别在第1出《听稗》、第 11 出《投辕》上场时所唱的曲词都很切合人物声口。全剧曲词和宾白的安排匀称合度。对它们的不同作用,有严格的区别。“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藉词曲以咏之。”(《桃花扇‧凡例》)至於交代情节,说明事实,则用宾白。长出只填八曲,短出或六或四曲,比较适合舞台演唱的要求。上本末出《闲话》全用宾白,下本首出《孤吟》全用曲词,不受定例所限,表现了创新的精神。《桃花扇》一般能随著剧情的变化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传歌》、《访翠》、《眠香》等出,写儿女风情,许多曲词都保持著秀艳温柔的情调。《哭主》、《誓师》、《沉江》等出,写政治大事,许多曲词又具有慷慨激昂的特色。曲词流畅,词意明亮,基本上摆脱了艰涩的弊病。宾白抑扬铿锵,语句整练。但因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对吸取和提炼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注意不够,因而在语言的运用上显得典雅有余,当行不足,工整有余,生动不足。《桃花扇》脱稿后,即风行一时。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月,由金斗班在北京首演。孔尚任罢官后,《桃花扇》仍在南北各地盛演不衰。在康熙年间的剧坛上,孔尚任和《长生殿》传奇的作者洪升齐名,时人称为“南洪北孔”。孔尚任的友人顾彩曾把《桃花扇》改写为《南桃花扇》,变更结局,使生旦当场团圆,侯方域携李香君北归。后来,《桃花扇》又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以及京剧、桂剧、越剧、扬剧、评剧等。原始著作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有关桃花扇的毕业论文

《桃花扇》是爱情遭遇政治变革的悲剧,侯李的爱情具有时代性和民族色彩,但当个人的爱情遭遇和大的政治变革相冲突时,则情无异于危卵击石了。孔尚任悲剧性地把政治悲剧之“理”置于情感之上,具有鲜明的超时代性,体现了“理”对情的胜利。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的内容是藉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侯方域题诗宫扇赠李香君,二人相恋。马士英、阮大铖欲与侯方域结交,通过画家杨文骢表示愿代出资促成侯、李的结合。李香君怒斥马、阮,侯方域受到李的激励,亦对此事加以拒绝。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军移食南京,朝野震动,侯方域修书劝阻,阮大铖诬以私通和做内应的罪名,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迎立福王,并对复社文人进行迫害,准备强逼李香君嫁与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矢志守楼,倒地撞头时,血溅侯方域所赠的宫扇。杨文骢在宫扇血痕上画成桃花图,李香君遂将桃花扇寄与侯方域。清兵南下,攻陷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后避难於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共约出家。孔尚任企图通过这个爱情故事,描写明末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南明覆亡的原因,抒发“兴亡之感”。孔尚任采摭的史实,始於明崇祯十六年(1643),终於清顺治二年(1645),以清代统治者徵求山林隐逸作结。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居庸,进昌平,攻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接著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李自成腹背受敌,在北京仅居一月有余,便被迫离去。《桃花扇》在第二十六出《赚将》之前,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逃亡江南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明年改元为弘光。不久清兵南下,南京陷落,朱由崧被俘。《桃花扇》正是要从这段史实中揭示出明朝“三百年之基业,隳於何人?败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桃花扇小引》)。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明确指出:权奸“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导致了南明的覆亡。基於这样的认识,他对南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以及政治的腐败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和相当深刻的揭露。君是昏君,臣是佞臣。半壁山河已是不存,昏聩的弘光帝却一意声色犬马,寻欢作乐。第二十五出《选优》描写了他在清兵南下时,关心的仍是“享帝王之尊”,“有声色之奉”。至於作者著力批判的人物马士英,他在亡国大难临头之日,想到的仍是“一队娇娆,十车细软”;阮大铖更是卖官鬻爵,倒行逆施。“幸遇国家多敌,正是我辈得意之秋”,则是他们的心灵写照。当朝权臣如此,掌握重兵、赖以保卫疆土的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也是“国仇犹可恕,私怨最难消”,一味争夺地盘,相互残杀。总兵许定国在清军兵临城下时,杀了高杰,带领清兵连夜南下,争“下江南第一功”。就连坐镇武汉的左良玉,也藉剿檄奸臣为名,领兵东下,致使江北淮扬千里营空,清兵乘虚而入,直捣江南,最后导致了南明王朝的覆亡。《桃花扇》用艺术的手段十分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南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政治上黑暗、腐败,已是千疮百孔,无可救药。虽有史可法这样的贤明正直的官员,也是孤忠无助,只能困守扬州,束手无策。正像《拜坛》一出的眉批所说的:“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无一非私,焉得不亡!”《桃花扇》首先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来揭示南明王朝覆亡悲剧的原因,这一点是写得非常深刻的。作品在痛斥阉党权奸的同时,热情歌颂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卞玉京等下层人物。女主角李香君的形像,塑造得更是光彩照人。作为秦淮名妓的李香君,处在受人歧视和凌辱的社会地位。然而她有胆识,有政治远见。《骂筵》一折,不畏强暴,当著马士英、阮大铖的面直言詈骂:“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乾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老艺人柳敬亭、苏昆生关心国家安危,不惜出生入死。《修札》、《投辕》中的柳敬亭机智、勇敢,为挽救危急的局势,前去下书,终於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内讧。对《桃花扇》里的男主角复社文人侯方域,孔尚任的态度也是鲜明的。他支持明末东林复社文人的政治主张,同情侯方域的遭遇,指斥魏阉余孽对他的迫害。同时,也写出了他性格中软弱动摇的一面,对复社文人的“调嘴文章,当不得厮杀”,以及留恋征歌选舞等,亦有微讽。孔尚任截取南明王朝从建立到覆亡的这段历史作为创作题材,描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凡例》),“藉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先声》)。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写到清兵南下时的扬州之战。史可法受马士英、阮大铖排挤,统率四镇、开府扬州。他忠於明王朝,耿介正直,决心保住扬州。然而只剩3000残兵,不可能挽回败局,最后沉江而死。《誓师》、《沉江》等出主要描写了他的保卫扬州的事迹。这些场面出现在明亡后仅仅50年的舞台上,观众中又不乏明朝的“故臣遗老”,必然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唤起他们的亡国之痛。因此,《桃花扇》所抒发的这种兴亡之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给人们在思想上以极大的震荡。由於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还不能全面地历史地揭示出南明亡国的本质原因。他对明末农民起义军采取敌视态度,在《总批》里说:“明朝之亡,亡於流寇也”;在闰二十出《闲话》中又藉剧中人物之口,说清兵进关是“替明朝报了大仇”,对清统治者作了歌颂。剧末的《栖真》、《入道》两出,也包含著难言之隐。《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人物形像的塑造 《桃花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像,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妓女,不下二、三十个。作者在《桃花扇纲领》中曾把所有人物,分为左、右、奇、偶、经五部。其中有主有次,有褒有贬。在孔尚任的笔下,人物虽在一部,但性格各异,互不雷同。例如马士英、阮大铖同为魏阉余党,彼此又有差异。马士英有权有势,喜欢受到别人的趋奉,贪鄙而无才略。阮大铖则狡诈、阴险,善於出谋划策。孔尚任既写出了他们结党营私、荒淫腐朽的共同特徵,又把握住他们之间性格、面貌不同的分寸。又如柳敬亭、苏昆生,他们同是江湖艺人,却有著不同的个性,一个机智、诙谐而锋芒毕露,一个憨厚而含蓄。《桃花扇》中写了许多同类的人物,在相同之中写出了不同,使他们大都具有毫不重复的个性特徵。作为妓女,李香君和李贞丽、卞玉京、郑妥娘等大有区别。作为武将,左良玉和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田雄等相比,形像更为鲜明。李香君是《桃花扇》的女主角,她色艺非凡,稳重中稍觉矜持。她的老师苏昆生,耻於与权奸为伍,离开阮大铖门下,给她后来的重气节、有政治远见的性格特点作了铺垫。她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她和侯方域的结合,主要是建立在憎恨魏阉余孽这一共同的政治态度上。《传歌》、《眠香》等出把她推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漩涡。《却奁》一出,刻画了她的反抗性格,使她在政治上放射出新的异彩,突出了她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当她知道这些妆奁出自阮大铖之手时,愤怒地朝侯方域说:“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於何等也?”於是她拔簪脱衫,唱出了“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此时的李香君不但成了侯方域的“畏友”,也同时赢得了复社文人的尊敬。她一直坚守反对权奸、反对邪恶势力的正义立场,表现出不为利诱、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她对侯方域的爱情,更多地出於她的政治态度。在李香君的形像上,坚贞的爱情和反对权奸的政治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李香君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桃花扇》摆脱了一般才子佳人戏剧的俗套,取得了新的艺术成就。《桃花扇》中的某些人物,孔尚任力求写出他们的性格的多面性,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塑造,并使他们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维持有机的关联,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登场人物。杨文骢便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的例子,他能诗会画,风流自赏,游离於复社文人和阮大铖之间。他和侯方域、秦淮名妓李贞丽有交往;又是马士英的亲戚、阮大铖的盟弟。他促成侯方域、李香君的结合;又想利用李香君为阮大铖拉拢复社文人。《却奁》之后,他对李香君有所不满,但在危及侯、李生命的严重关头,又出力保护他们。孔尚任写出了杨文骢性格的各个侧面,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像。同样的例子还有李贞丽。《桃花扇》对於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写法。在正面人物形像中,写柳敬亭,笔酣墨饱,点染成趣,处处有戏,富有传奇性;写李香君,纯用工细的白描手法,不追求离奇的情节,深刻地挖掘她的内心世界,并在重要的关目上突出地刻画她的性格。这写法的不同,实际上也正反映了他们性格上的差异。对反面人物形像,如马士英、阮大铖,则更多地采用夸张的手法,并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揭露他们的丑恶本质。结构 《桃花扇》所反映的明末社会生活极为广阔复杂。孔尚任巧妙地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作为贯串全剧的中心线索,细针密线,连环相牵,互相生发。侯方域一线连结史可法、江北四镇,以及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李香君一线则以南京为中心,牵动弘光皇帝、马士英、阮大铖等朝臣和秦淮水榭诸色艺人。先写侯、李的定情,复社文人和阮大铖的斗争;再写侯、李由合而离,插入左良玉引兵东下,侯方域修札,柳敬亭投辕。侯方域因权奸迫害,投奔史可法。两条线索,南北交插,写出了南明覆亡的历史。疏密相间,跌宕有致。最后,侯、李在江山换主的情况下,由离而合。虽情节起伏多变,却在结构上浑然一体,不枝不蔓。全剧能在纷繁的历史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头绪中组织得这样完整、严谨,可以看出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孔尚任在剧中还特意渲染了一柄宫扇,从侯方域赠扇订盟开始,直到张道士裂扇掷地,这个重要的道具绾合了全剧许多重要的情节。一把平凡的扇子包含著不平凡的意义。它象徵著两个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正象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所指出的:“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於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把桃花扇放置在戏曲结构组织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地位上,并用它来作为剧本的题名,“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这表现了孔尚任在艺术上的匠心。曲词和宾白 《桃花扇》善於通过曲词和宾白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侯方域、柳敬亭分别在第1出《听稗》、第 11 出《投辕》上场时所唱的曲词都很切合人物声口。全剧曲词和宾白的安排匀称合度。对它们的不同作用,有严格的区别。“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藉词曲以咏之。”(《桃花扇‧凡例》)至於交代情节,说明事实,则用宾白。长出只填八曲,短出或六或四曲,比较适合舞台演唱的要求。上本末出《闲话》全用宾白,下本首出《孤吟》全用曲词,不受定例所限,表现了创新的精神。《桃花扇》一般能随著剧情的变化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传歌》、《访翠》、《眠香》等出,写儿女风情,许多曲词都保持著秀艳温柔的情调。《哭主》、《誓师》、《沉江》等出,写政治大事,许多曲词又具有慷慨激昂的特色。曲词流畅,词意明亮,基本上摆脱了艰涩的弊病。宾白抑扬铿锵,语句整练。但因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对吸取和提炼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注意不够,因而在语言的运用上显得典雅有余,当行不足,工整有余,生动不足。《桃花扇》脱稿后,即风行一时。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月,由金斗班在北京首演。孔尚任罢官后,《桃花扇》仍在南北各地盛演不衰。在康熙年间的剧坛上,孔尚任和《长生殿》传奇的作者洪升齐名,时人称为“南洪北孔”。孔尚任的友人顾彩曾把《桃花扇》改写为《南桃花扇》,变更结局,使生旦当场团圆,侯方域携李香君北归。后来,《桃花扇》又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以及京剧、桂剧、越剧、扬剧、评剧等。原始著作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桃花扇》赏析心情: 天气: 类别:文学原创 查看:57824 评论:9《桃花扇》是清代剧作家孔尚任(1648-1718)磨砺十余年所创作的一部历史传奇剧作,作品内容主要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王朝覆亡的悲剧历史,并揭示南明覆灭的原因,抒发兴亡之感,在众多的明清传奇中成为一大亮点。当《桃花扇》一问世,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各地城市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连偏僻的地方也时有演出,可见剧作的艺术成就之高,魅力之远,无怪乎《桃花扇》曾被称为“中国古代典型戏剧的压轴戏”。其艺术上的成就是值得赞扬的,尤其在结构方面更值得一提,梁启超曾在《曲海扬波》卷一中这样评价道:“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华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之孔云亭《桃花扇》冠绝千古矣!……”可以说,《桃花扇》的结构在古代戏剧中很优秀突出的。本文拟就其结构艺术作一探讨。所谓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就戏剧结构而言,俗称“布局”,指的是剧作从全剧出发,对于戏剧冲突、戏剧动作(情节)在有限的舞台时空所作的组织和安排,即情节结构。一部好的作品的结构要求:首先,剧本须服从主题的需要;其次,剧本须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最后,剧本须遵循自身规律,达到完整统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独创性,能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突出社会矛盾,使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集中表现出鲜明、独特的人物个性。可见,戏剧结构就是作家在进行戏剧文学创作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构思,经过集中、提炼的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环境等裁剪,合理而匀称地安排,组织成有机的艺术整体。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曾指出:“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这就是说,写文章必须注意谋篇布局,重视组织结构。因此,戏剧作品的结构,对于作品的内部组织和外部形态的构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构成上,应有戏剧冲突,这是戏剧的一般规律。“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要在一定时空限度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就必须具有强烈而富于表现力的戏剧冲突。而《桃花扇》的戏剧冲突无疑就是侯、李的爱情故事了。《桃花扇》的戏剧结构就是作者借侯、李爱情的悲欢离合来反映南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抒发兴亡之感。在戏剧文学里,戏剧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事件、语言等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人物性格,表现矛盾冲突,展现思想和主题。这是戏剧文学的一个特点。孔尚任巧妙地运用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线索,把纷繁复杂、变幻不定的历史事件组成了一个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运用一把扇子串联前后事件,最终反映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桃花扇》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为戏剧冲突,展开戏剧的发展。展示人物行为动机之间的尖锐矛盾和他(她)自身性格的内在矛盾的戏剧冲突,而他们的爱情却始终卷入在南明政治的漩涡和南明政权从初建到覆亡的过程中。直到南明灭亡,他们才得以重逢,而在他们团圆之际,却受到张道士的启示,两人忍痛割爱,双双入道。因为国破家亡,有了爱情又有什么用呢?而象征他们爱情的“桃花扇”也被张道士撕碎,掷于地下。因此,南明的结束是侯、李爱情的了断,作者赋予了他们深刻的政治意义,抒发了强烈的亡国之痛。侯、李的分分合合,始终与南明朝廷的兴亡始末联系在一起的。孔尚任巧妙地以侯、李爱情悲剧为基点,以侯、李派生出各色人物,构筑起一系列事件,写出了南明覆亡的历史。该情节起伏多变,头绪众多,场面宏阔,但其结构始终不枝不蔓,浑然天成。正如作者所自道:“排场有起伏转折,惧独辟新境;突如而来,悠然而去。令观者不能预其局面,凡局面可拟者,即厌套也。”(见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这些有关戏剧的理念在他的《桃花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所谓道具,是指戏剧、电影和其它演出中所需的舞台用具。在戏剧文学中,典型道具特别能点明主题,有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作用,亦有对情节的发展、场面的展开乃至人物的塑造的美化作用,有的道具在剧作中还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象征物。在全剧中,孔尚任特意渲染了侯、李的定情之物——桃花扇。一把象征爱情离合的“桃花扇”是贯穿全剧的主线,同时又是象征了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南明王朝的覆亡。孔尚任在《凡例》中说道:“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珠,观众当作巨眼。”可见扇的妙用,作者已刻意赋予其特殊意义。“桃花扇”作为典型道具的出现,首先作为情物。男女主人公初次见面时,侯方域将一把宫扇作为定情之物送给李香君,从此无名的扇子变成男女之情的信物。随着剧情的发展,道具“桃花扇”又作为一种武器。这时,扇不仅仅是指侯、李的爱情,更是指南明政权。“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这里染上了悲壮的色彩。因而,桃花扇作为李香君不肯屈辱于权奸的一种武器,也是一个女人为爱情挣扎的过程,意味着南明走向灭亡的必经之路。最后,道具“桃花扇”又作被撕毁形态,意示着南明的最终覆灭,是由于朝廷的腐败、内部的勾心斗角造成的。通过一系列的“赠扇”、 “溅扇”、 “寄扇”、 “撕扇”等情节,把多个人物与一系列矛盾冲突串联起来,使一把宫扇成为“离合”、 “兴亡”的见证,从而把“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烘托了全剧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也隐寓流露出作者理想的破灭。于是,“南明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见于孔尚任《桃花扇·本末》)该剧将爱情主题与反权奸主题均收之“桃花扇”底,将二者的尖锐对立直推观者面前,从而表现出凄美的诗意,并以此作为剧本的题名,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充分体现了孔尚任独特的艺术匠心。在戏剧文学里,中介人物对于人物关系起着串联与互补作用。而中介人物,往往都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能充分深刻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本质和规律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关系而言,中介人物能起到牵制和推进人物性格的发展,又能影响并推动人物环境的变化,直接推动剧情的发展。《桃花扇》的另一特色在于利用中介人物杨龙友等人作为联结正邪双方的纽带,在剧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穿插作用。杨龙友,他能诗能画,风流倜傥,游离于复社文人和阉党权奸之间,它既是马士英的亲戚,又是阮大铖的盟友、侯方域的朋友、李香君之母李贞丽的相好。他促成了侯、李的结合,又想利用李香君为阮大铖拉拢复社文人。当闻左良玉欲移师南京,满朝官员一筹莫展时,他出面求侯方域写信退兵;当李香君大骂马士英而遭毒打时,他又巧加维护;当阮大铖诬陷侯方域私通左良玉而欲逮捕时,他又暗中促成侯方域的逃跑。孔尚任写出了这个中介人物的多面性。可见,性格决定着情节,情节的发展又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使剧情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能比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风貌与本质,也正是通过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构成不同的人物矛盾冲突,营造出一个又一个戏剧性,从中揭示不同人物的思想与性格。通过中介人物的串联与互补,巧妙地安排人物关系的变化,恰当地组织人物的矛盾冲突,有规律地影响并推动剧情的发展,从而成功塑造出人物形象。这又是《桃花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桃花扇》描写、概括如此广阔的、复杂的历史生活画面,如果没有精巧的艺术结构是很难成功的。其意义最突出的,就是达到了政治与戏剧的完美统一。首先,以政治斗争推动爱情发展,又借爱情纠葛来表现政治斗争风雨。侯、李爱情上的悲欢离合的结构主线,始终和国家兴衰存亡结合在一起。侯、李两人的合,由杨龙友、阮大铖等人促成的;离,也是由阮大铖诬陷侯方域而产生的。侯、李两人最后的合也非以往戏剧中的大团圆,而是在南明王朝灭亡之际,男女主人公在逃往路上偶然相遇;其最后的离,也因国家的灭亡而分离。可见,政治与爱情紧密结合。其次,在爱情离合的结构的主线下,虚写与实写,明写与暗写,详写与略写相结合,巧妙地组织剧情,集中地反映主要情节冲突,有重点,有深度。在剧中,实写李香君,虚写侯方域,反之亦然。李自成攻占南京,清兵南下,都作暗写,而权奸、复社文人之争等都作明写;描写李香君、候方域、马士英、史可法、苏昆生等用明写,主要情节和人物十分突出,使观众、读者觉得丰富又集中。人物形象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主体,也是戏剧作品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塑造人物形象是作品创作的中心任务,因而结构对人物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正是由于以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焦点,所以在侯、李的爱情关系上,以严肃的写实笔调,通过典型丰富的细节描写,揭示这些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社会意义。首先,从性格方面来看,突出了李香君正直,刚强的性格;其次,从立场观点来看,反衬了李香君明大义,识大体的高尚气节;再次,从社会角度来看,折射了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南明的社会形态。可见,通过人物性格、语言方式、立场观点、社会角度等体现人物形象的深刻性,因此他们的爱情也因国家的灭亡而死亡。所以,戏剧所展现的并不只是爱情,而是南明灭亡的全过程,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塑造来体现结构的重要性。故而,结构对人物塑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意旨突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通过人物性格思想的变化,反映南明历史的社会面貌。戏剧作品的主题,是作品所描绘的全部生活现象,既是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戏剧作品内容的核心,是一部戏剧的灵魂和统帅,也是一个作为作品中心的对体裁的思想认识。所以,结构对一部戏剧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是戏剧作品的结构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样式,都必须服从主题的需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戏剧结构时就曾强调要“立主脑”,而且说,主脑是什么呢?“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表明作品的结构应服从主题的需要。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对作品内容的安排,什么在前,什么在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材料怎样剪裁,章节怎样联结,首尾如何呼应等等,都应服从主题的需要而精心构思,周密布局。《桃花扇》所反映的是一部亡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民族悲剧,只不过是借侯、李的恋爱故事来哀悼南明覆亡的历史,抒发兴亡之感。其意义是明确的,希望大家知道南明王朝覆灭的前因后果,借此惩创人心,突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达到了政治意图。作者曾这样自述道:“《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又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就矣。”(见孔尚任《桃花扇·本末》)短短几句话,就已表达了作者那种不胜感慨的神情。显然,这种感慨不是因侯方域、李香君的恋爱波折而发,而是为国家民族的不幸而生。体现了全剧的创作宗旨:“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从以上可以看出,结构对主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意义,以民族气节来警惕人心,激励后代,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作为古典戏剧的压轴戏,《桃花扇》一剧对我国戏剧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和清代洪升《长生殿》相比,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惯常的大团圆的结局。过去《西厢记》的结局是张生和崔莺莺不顾一切阻力,勇于追求爱情婚姻自由,通过机智和勇敢终于走到一起。又如,《长生殿》的结局是杨贵妃虽然死了,但她与唐明皇的爱情致死不渝,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再如,《牡丹亭》的结局是杜丽娘经过生与死的较量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终于与梦中情人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们的结局都是由于男女主人公通过千辛万苦,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执着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场, 符合了以往戏剧惯常手法,平复和满足当时观众心理。反映了人民的美好善良的愿望,希望某些理想得到实现,同时又宣扬善恶因果报应的轮回思想,体现了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人民在精神上急于摆脱黑暗现实的浪漫理想。《桃花扇》整部戏剧结构的结局就不是大团圆之作,而是在张道士的训斥之下侯、李恍然大悟,最后双双入道。因此打破了以往戏剧那种才子佳人式的情爱观念,因为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制约,他们爱情的意义在于抵制奸党,坚持民族气节,当奸党和国家名存实亡时他们的爱情也名存实亡了,有力地刻画了历史的必然性破败,折射了人生的意义:人在命运面前的被动与无奈,也是不能逃避的。《桃花扇》的悲剧性的结局,有力地打破了古代戏剧习见的大团圆程式,显示出更大的现实主义的魅力,给读者或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中国古代爱情戏往往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禁欲主义的反抗以及对婚姻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都集中反映了对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控诉,强烈表达了对婚姻自由的无限向往。又如,清代洪升的《长生殿》主要是借兴亡之感来突出杨、李爱情,从而表达自己的爱情理想,具有浪漫主义思想。可见,当时的爱情戏剧都是以“情”为主的,具有缠绵婉转的爱情主题。《桃花扇》不仅仅限于“爱情”之内,更添加了“政治”内容,使结构呈现出政治与爱情复合的样貌,使剧本从狭窄的情爱主题中跃出,具有了更大的容量和表现张力。因为作者将爱情描写与政治斗争描写巧妙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国爱情戏剧的新发展。一方面,作者把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与南明兴亡的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复杂的社会生活。男女主人公的分分合合,无一不与南明兴亡相联系,突出其“政治”意义。另一方面,作者对于其两人的爱情作了单独描写,是为了突出“兴亡之感”,也就是突出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从《桃花扇》的结构设计,已大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爱情戏的一种新的发展。中国古代历史剧往往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认为过于虚幻则超出了历史的事实,脱离了现实生活,缺乏考证性,不符合戏剧要求。所以在此以往的历史剧结构,其实是完全按历史事实的发展逻辑顺序去编排设计的。例如,由于《长生殿》是通过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来串联兴亡历史,不算历史剧,《牡丹亭》亦是如此。而《桃花扇》作为中国古代的优秀历史剧,是因为其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结合,这是古代历史剧的一个新的突破。在我国元明清三代的戏剧中,以历史为题材的比例最大。但真正优秀的历史剧并不多,而《桃花扇》则是例外。孔尚任总结了前人的创作经验,突破了我国历史剧的发展。其一,书中所述事件大都经过作者考据,所出现的人物也是历史上曾有过的真人真事。如:阮大铖、吴文箕等人,均是历史上曾有过的真人。其二,剧中的内容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与虚构,创造出的是能反映社会生活规律与本质的“艺术真实”,而这种艺术真实使剧作所反映的现实更具真实有力。如:李香君的溅扇、骂筵均是虚构,入道同样也是虚构。在历史上,侯方域是位阔少爷,而剧中却是经济拮据的落魄公子。明亡之后,历史上的两人不再相会,而剧中两人不但相会,而且入道,等等。正如作者在《桃花扇·凡例》里所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虚假。至于儿女之情,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他想说明戏剧必须要有“根据”,又允许虚构,还可以深入到塑造人物形象时的集中与概括,使其具有戏剧艺术的美感。而《桃花扇》正是突破了中国古代历史剧的模式上的创新,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结合起来,利用“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的结构框架,把明朝亡史书写了一笔。综上所述,孔尚任的《桃花扇》把爱情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负载了国家、民族的重任,最终指向政治伦理。作者借侯、李的爱情来反映南明覆灭的历史,尤其在剧情发展、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中突出了戏剧结构的宏伟精巧,这是作者对明清传奇结构的独特见解。而且与其他戏剧相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审美意识的高度评价。因为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惯常的大团圆的结局,也开创了古代爱情戏的新发展,更突破了古代历史剧的模式,无怪乎被称为中国戏剧史上最典型的历史剧,更是明清传奇中借爱情写政治的巅峰之作,而作品深刻的思想主旨使其艺术结构得到极佳的体现。参考文献[1].张培衡、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卷)[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 中国戏剧出版社,.[3].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4].张炯.中华文学史[M] .长江文艺出版社,[5].董每戡.五大名剧论[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曹廷华.文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7].饶芃子.中西戏剧比较教程[M]. 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

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之一的《桃花扇》,是一部结构宏伟的历史悲剧。它从内在情节到外在排场,无一不严谨工巧,更为难得的是其内外两层结构能够和谐统一,相互映带。作品深刻的思想主旨因其近乎完美的艺术结构得到了极佳的体现,反映出孔尚任非凡的创作能力和对于传奇结构高度自觉的形式审美意识。 [关键词] 孔尚任 《桃花扇》 情节结构 排场结构 形式审美 明清时期的众多传奇中,由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无疑值得我们另眼相看。该剧的内容、思想及人物塑造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以结构搭架方面更为值得一提。梁启超曾在《曲海扬波》卷一中对该剧大为赞赏“……但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桃花扇》冠绝千古矣!其事迹本为上千岁历史上最大关系之事迹。唯此时代,才能产此文章。虽然,同时代之文家亦多矣,而此蟠天际地之杰构,独让云亭,云亭亦可谓时代之骄儿哉!” 一 戏曲创作以结构为先。所谓结构,它是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框架,也即架子。就戏曲结构而言,它包括了内在情节结构与外在排场结构两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桃花扇》内在情节细密完足,上下联络,各出位置鳞次有序,没有出现脱节的现象。《桃》剧正戏四十出,老赞礼早在《先声》一出中通过自唱张道士[满庭芳]词概括出整部传奇的大意。“公子侯生,秣陵侨寓,恰谐南国佳人;谗言暗害,鸾凤一宵分”反映侯、李二人由合到分的波折(第1—12出)。“又值天翻地覆,据江淮藩镇纷纭。立昏主,征歌选舞,党祸起奸臣”叙述朝代更替,党祸军讧的混乱局面,描绘出生旦离合的政治背景(第13—20出)“良缘难再续,楼头激烈,狱底沉沦”反映生旦两人与阴暗势力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情节转入高潮(第21—29出)。“却赖苏翁柳老,解救殷勤。半夜君逃相走,望烟波谁吊忠魂?桃花扇,斋坛揉碎,我与指迷津”交代各脚色归宿,同时收束生旦离合一线,剧情结束(第30—40出)。 在元杂剧中,一本四折的基本结构模式使得戏曲情节多是围绕故事本身起、承、转、合的推进形式而展开,但是发展到明清传奇部分,因为文本篇幅和演出场次的大大增加,制约戏曲情节结构的因素则更多是出于剧中人物的行为以及各个脚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以往描写爱情的传奇剧不同的是,《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最终被国难所淹没。作者把政治斗争放在主体地位,而侯、李的爱情纠葛则处于从属位置。只就生旦之间的关系来说,上半本以侯生为动点,串联起第6出《眠香》与第12出《辞院》,直接叙述了生旦一见即合,又由合到离的过程;下半本则是通过李香君的视角来展现,以第23出《寄扇》、第40出《入道》来反映两人因离思合却最终会而不合的心理与结局。 把侯、李的爱情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奸臣马士英、阮大铖与生旦之间的关系变化。上半本中《哄丁》《侦戏》两出是复社文人与阮大铖的初次交锋;第7出《却奁》阮大铖蒙羞受辱,计划落空;再至《辞院》一出,阮大铖假马士英之势嫁祸给侯生,使生旦陷入悲离之境。下半本中李香君矢志守节,《守楼》《骂筵》再结仇隙;《逮社》一出候方域等复社文人被逮入狱;到第36出《逃难》马、阮被抢一节,侯、李二人才分别得以从狱中和宫中逃出。奸与贤,是与非的对立紧密交织,促使情节不断向前推进。 《桃花扇》与同期或者是稍前的一些传奇作品来相比较,《桃》剧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它采用了史著纲目,且用编年体记事。剧中除了每一出叙事都标出了具体年月外,还在文本正文之前附上一份“桃花扇考据”作为补充说明,以佐证书中“实事实人,有凭有据”之说。正戏部分从崇祯癸未二月的《听稗》一出开始,到弘光乙酉七月的《入道》一出结束,时间共历3年,前因后果,一目了然,生旦离合之情与国家兴亡之感相得益彰。其中第1—12出记述癸未二月到八月事,第13—23出记述甲申三月至十一月事,第24—40出记述乙酉二月到七月事。各年所记事件的月份比例为7:8:6,相差无几。此外,如果我们对剧情推进的时间稍加留意的话,还不难发现甲申六月的“移防”(见第20出《移防》)一事基本上位于癸未二月与乙酉七月的中点位置。 时间与空间往往相提并论,作者孔尚任不仅对在剧情发生的时间上作了精心布置,使之丝丝入扣,而且对于地点的安排也是有的放矢,匠心独运。剧中各出情节所涉及到的地点分布于南京、武昌、扬州、河南四处,其中南京作为政治斗争的中心地点所在,上本中共有14出内容是发生在南京,为《听稗》、《传歌》、《哄丁》、《侦戏》、《访翠》、《眠香》、《却奁》、《闹榭》、《修札》、《辞院》、《阻奸》、《迎驾》、《设朝》、《拒媒》;而与此相对应,下本中也有15出(《媚座》、《守楼》、《寄扇》、《骂筵》、《选优》、《逢舟》、《题画》、《逮社》、《归山》、《拜坛》、《会狱》、《逃难》、《沉江》、《栖真》、《入道》)情节是以南京作为发生背景。 总的来说,《桃》剧剧情从发生、发展到高潮、结局,情节推进次序井然,有伏笔,有转折,有照应。剧中主要的时间、地点也与文本出数大致相应,可以说是处处精妙,不显雕琢痕迹。正如作者所说“排场有起伏转折,俱独辟境界,突如而来,倏然而去,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⑴”“每出脉络联贯,不可更移,不可减少。非如旧剧,东拽西牵,便凑一出⑵”。 二 一般来说,传奇的第一出并不真正作为正戏的开始,而是由一个次要脚色(通常是末或者副末)上场来敷演剧情始末,起个说明大意的作用,不属于正戏的内容,但它在结构上却又被纳入到全剧的总出数之中,相当于元杂剧的楔子。如果我们把副末开场这一出戏定为1,把后面正戏情节的出数定为N,那么就可以由( 1 + N )/2这个分子式从理论上来推算戏曲排场中点所在出的位置。但是在奇数出的戏曲中,因为( 1 + N )为奇数,所以这种形式的曲目就有可能难以找到其外在排场的形式中点。毛晋所编写的《六十种曲》收录元杂剧1种;作者、姓氏、年代不详者5种;元末明初至明万历中期这一阶段的作品47种;万历后期至天启、崇祯前期的作品7种⑶。经统计,在这60个戏曲篇目之中,总出数为偶数的有45篇,占据其中的3 / 4,总出数为奇数的则只占1 / 4。 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中享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全剧55出。如果推开情节暂且不论,那么理论上的形式中点应是处于55 / 2之处,即第27出或第28出。但是实际上,该剧前虚后实的两大叙事框架是以第36出杜丽娘还魂婚走为界限的,之前的场次可视为虚的部分,还魂婚走之后的场次则为实的部分。通过36:19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牡丹亭》一剧在结构上的前后不对称。理论上的形式中点与事实中的情节中点相差竟达8出之多。作品前36出情节任意铺陈,逐节点染,如《肃苑》、(第9出)、《道觋》(第17出)、《诇药》(第34出)等场次游离于主题之外,失之冗闲,演之场上不免令人困顿,实可删减。后19出情节推进相对较快,与前面部分不相适应。 中国传统文学一直崇尚“中和之美”、“对称之美”,且不说俗文学中婚礼上的“喜喜”、比目鱼、连理枝、并蒂莲等说法,在雅文学范围内,如对联就要求上下两联字数对等;诗歌中绝句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四句,格律诗都是八句;六朝骈文更是以对称对偶为美。对于戏曲来说,偶数出的曲目较之奇数出的而言确实更具有视觉和心理层次上的形式美感。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偶数出的戏曲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全本的中点,而是往往出现一种外在形式中点与内在情节中点不尽一致或者是不相协调的情况。 洪升创作的《长生殿》共有50出,在戏曲史上曾获得“千百年来曲中巨擘”的美誉,近人王季烈也曾在《螾庐曲谈》中激赏曰“……其选择宫调,分配角色,布置剧情,务令离合悲欢,错综参伍,搬演者无劳逸不均之虑,观听者见层出不穷之妙。自来传奇排场之胜,无过于此。”然而,此剧也非尽善尽美,在总体风格上有失精密,具体排场上失于冗长。下卷中尤其是杨玉环“尸解”为仙之后,作者洪升为了使上下卷出数比例匀称,强行设置了部分关目,如《仙忆》(第40出)、《见月》(第41出)、《驿备》(第42出)等,使下半场结构庞大且有拼凑之嫌。“伶人苦于繁长难演,竟为伧辈妄加节改,关目都废⑷。” 面对此种情况,孔尚任对传奇结构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从而作出了进一步的创造与发展。由他编写而成的《桃花扇》一剧,把以往的开首第一出“副末开场”衍变为上本正戏之前的试1出《先声》,同时在上本末又设置了闰20出《闲话》与之对应。下本中亦是如此,前有加20出《孤吟》,后有续40出《余韵》。由《先声》与《闲话》包裹前20出,《孤吟》与《余韵》包裹后20出,形成了一个“试1出 + 第1—20出 + 闰20出”,“加20出 + 第21—40出 + 续40出”的对称结构,既有头有尾,有前后匀称。此外,剧中第20出《移防》从排场上看,它是上半本的结场,即小收煞;就情节而言,它作为发展部分与高潮部分的分水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妙用。“侯生移而香君守矣 ,男女之离合与国家兴亡相关,故并为传出⑸”;“上本之旨,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本之旨,皆写偷安宴游之时。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⑹。”可以说《移防》既是一个转折点,又是把上下两本分开的显著标志。正是如此,《桃花扇》采用的这种“1 + N + 1”的偶数出曲目结构形式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形式中点与情节中点的完美结合。 三 明末以降,城市商业经济逐步繁荣,世俗化的社会风气渐渐波及到文学领域,部分文人开始把趋于世俗化的生活情趣作为创作题材。袁宏道在《虎丘记》所描绘的中秋之夜虎丘的喧闹场景以及张岱《西湖七月半》中所记载的赏月盛况都清晰可见世俗化文学创作的痕迹。与此同时,文坛上又盛行着古典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强调自由抒写真情;冯梦龙主张戏曲创作要表达“真”;李贽提倡“童心说”;汤显祖也要求“神情合至”。传奇创作在当时的浪漫思潮影响下渐渐形成了“脱空杜撰”“凭空捏造”和随意构思的创作时风。反映在戏曲文本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戏曲结构设置的不匀称。剧情往往围绕一个“情”字而随意生发,“或突添枝节,或无理舞断”,情感的抒发压倒了结构的要求,使结构冗长芜杂,“下半部大率缓急失宜,先后倒置”,“求其工稳熨帖,前后自成章法者,什不得一。” 清代初期,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促使知识阶层对明末的个性解放思潮和蹈虚空疏的文风进行深刻的历史文化反思和学术检讨,由王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的“经世致用”之学就成为清初文化思潮的主导倾向。官方也重新强调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对引导晚明文人走上世俗化道路的心学展开全面围剿,正统文学逐渐回归到雅文学轨道。 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剧作家重视舞台演出与伦理教化,打破了“十部传奇九相思”的传统写法,选择观众熟悉的历史时事题材,歌颂忠臣义士,气氛无疑变得严肃,本色语言浸透了沉重的历史兴亡的感叹,不仅寄寓自我的亡国之痛,更力图唤醒世俗社会成员的伦理意识。以吴伟业为代表的文人作家群在戏剧创作上返回到明代中期的杂剧观念和轨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磊”,淋漓尽致地抒发自我的情感。而在诗歌领域,清初诗人为抵制世俗趣味而追求高雅境界竭力提倡“博学”,主张将“学问”与“性情”相互融合。此外,桐城派散文大家方苞严格讲求“义法”,将“文以载道”的正统文学观念推向极至。 出于愈来愈浓的雅化氛围的影响,部分传奇作家对戏曲的内容和结构加以高度重视,如洪升的传奇作品《长生殿》在一个大众已经非常熟悉的历史题材上进行了雅化处理,对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情爱纠葛作出了重新诠释,一方面他把儿女情爱从国家政治中剥离出来,李、杨之间的真情达到可以为爱情牺牲一切的地步;另一方面又在文本中逐渐消解“欲”的因素,却把“情”提升至一种纯洁与永恒并存的境界。在戏曲理论方面,和洪升、孔尚任差不多同时期的李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观点,认为“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 …… 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⑺”。 至孔尚任时,作者的主体意识更是大大增强,《桃花扇》把爱情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李香君与侯方域的个人情感负载了国家、民族的重任,最终指向政治伦理。李香君作为一个妓女,作者把她的情感与生理本能剥离开来,定位于精神层面,置入到一个独立的空间,也即男女真情最后依附的“白头偕老”的具体婚姻形式可以和以往戏剧的固定情节分离。《桃花扇》一剧以其宏伟精巧的戏剧结构和反映历史生活的深广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从内在情节到外在排场无一不严谨工巧,更为难得的是其内外两层结构能够合谐统一,相互映带。作品深刻的思想主旨因其近乎完美的艺术结构而得到了极佳的体现。深究其中原因,《桃》剧在结构上的平衡与匀称应是出于作者孔尚任对于传奇结构的形式审美的自觉把握。 综上所述,如果说洪升在《长生殿》下半本中强行加进去的场次可能是为了求得文本结构的匀称而有意为之的话,那么孔尚任则完全是凭着自己史笔诗心的卓越匠心和对传奇结构的形式审美的自觉意识在进行写作,“一句一字,抉心呕成⑻”,终于创作出《桃花扇》这部浑如天然化工的绝妙之作来。

毕业论文桃花扇人物形象

男主角:侯方域 女主角:李香君 《桃花扇》是一部以南明王朝的兴亡为内容的历史悲剧,共40出。故事写明末归德书生侯方域来南京应江南乡试,落第不归,寓居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后经画家杨龙友的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爱情,订婚之日,方域题诗扇以赠香君,作为信物。阉党文人阮大铖闻讯即出重金置办妆套,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给香君,意在拉拢复社文人侯方域。香君义形于色拒不让方域接收阮的馈赠。阮为此忌恨,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诬方域内通左军;为避害,方域只身逃离南京投奔杨州督师史可法,为之参赞军务。崇祯在北京自缢后,奸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昏王奸臣不理朝政、征歌逐舞、迫害复社文人。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方域当年所赠诗扇;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马、阮于赏心亭置酒赏雪,香君乘机骂筵以泄愤恨。方域回到南京,被阮捕获入狱。清兵南下,昏君奸臣出逃,方域出狱后在避难栖霞山时,与香君相遇于白云庵,在张道士的点拨下,他们双双出家入道。 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李香君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罕见的一个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她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正直刚强,明大义有气节,她有着鲜明的政治是非观,把爱情的关系和选择建立在政治的关系和选择的基础上,这是她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更高大的基点,也是《桃花扇》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之所在。该剧在结构艺术上的成就更为人称道,它以“一生一旦为全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终而达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目的。故而从思想与艺术上看,把该剧当作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是不过分的。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艺术结构上,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进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严整紧凑;另外,其曲辞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 该剧剧情是: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写的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戏剧。每一次朝代更替,旧臣遗民对于新的王朝仍旧是抱着敌意,无限怀念那个事实上腐朽败落的旧王朝。这可能是历史进程中个别人的心理共性。中国历史上经历过的王朝甚多,有大一统的时期,也有如五代十国如此混乱的时候。但总的来说,汉人统治的时间占据比较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比较短命,未满百年而终,然后是朱氏明朝赶走了蒙古人,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历经276年。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此后一些朱氏皇族于长江一带以南建立了南明小王朝苟安一隅,后被清兵所灭。《桃花扇》这一历史戏剧主要讲述的是明毅宗自缢后,南明政权在南京建立的事情,该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桃花扇》重要的艺术特色,作品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戏剧冲突,推动剧情发展。随着侯李爱情这一线索展开的是政治斗争,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二人误国的权奸形象,手握兵权四镇统军将领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为争帅帐位次的领兵相斗的荒唐之举,防内斗移北防之兵堵截左良玉“清君侧”的大军等事件。外敌临境,君臣不思抗敌之计,竟是选旦演戏剧,不是团结一起御敌于外,而是滥用权力公报私仇逼害进步士子,这样的王朝,能算的是中兴之望吗?这一部名剧把当时南明小朝廷的腐朽写的入木三分,令人痛恨之余不觉拍手叫好,好的是借侯李之爱情写政治斗争,好的是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论《桃花扇》中的人物,奸诈至极者惟阮大铖者无第二人!崇祯帝时依附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士,魏忠贤倒台后逃至江南潜伏,以待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可惜了他词章才子、科第名家之名,做事做人却是有违文人之德!拜庙时受复社名士骂打,得意之作《燕子笺》借与书生观赏时,几个书生夸其剧好可惜了人却是依附奸权打压正直之士,从仆人打听回来的议论使得他愁苦不已,恰逢杨文骢献计让其借拉拢侯方域化解。李香君识破阮大铖阴谋愤而却奁,显示出李的正直,也揭露了阮的诡计。灯会夜遇复社名士赶紧吩咐下人灭灯歇笙歌,表现了他的心虚。当崇祯帝驾崩后,江山一片风雨飘摇中竟说“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企图借乱世而起。恨侯方域等人对其的骂打,当左良玉因粮草荒无奈移兵内地时陷害侯方域为企图与左里应外合谋反,迫使侯方域与李香君分隔两地逃亡跟随史可法。侯方域列福王三大罪五不可立建议史可法不可迎立福王,阮大铖为求东山再起,力推马士英迎立福王,并鞍前马后地亲自操劳。得势后重回朝堂,谄媚宰相马士英,进谗言,结党营私。马强令李香君再嫁田百源便是阮大铖一手促成,使得李香君为守贞节撞头明节。复社名士于京中书社选书,阮大铖公报私仇捉拿陈定生、侯方域、吴次尾等人,莫须有之名定罪。左良玉“清君侧”大军而下,阮大铖竟是移北防之兵堵截,致使清军长驱直下,南明小王朝短命一年覆灭! 孔尚任先生的《桃花扇》塑造的阮大铖是明史奸臣,前依附魏忠贤迫害东林人士,后依附马士英迎立福王结党营私玩弄朝政逼害复社人士。马士英身居高位,在这一剧中,作者对其的刻画稍逊于阮大铖,阮大铖则是空有词章之才,名节却没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失势时,巧言掩盖,得势时,张牙舞爪,借公权打压迫害名士清官。史书中记载的只是片言只语,而剧中通过实事考证,通过语言行为把阮大铖这一奸臣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人该喊一声打! 朝代兴替中,少不得强将得臣,也少不得奸臣贼子,阮大铖其实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国家权力被这么一群误国臣子掌握,纵有中兴之心亦无中兴之日,作者写《桃花扇》,揭露的是这么一个丑恶的官场,腐朽的朝廷,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

关于《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分析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 本文从忠贞不渝、深明大义、嫉恶如仇、不贪富贵、不畏强权等方面分析了《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形象,表现了李香君这位社会地位卑下的女子所具备的高洁情操。

关键词:李香君 忠贞 气节

作为孔子64代孙的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孔尚任,精乐律,擅词曲。《桃花扇》是孔尚任以侯方域所写的《李姬传》为蓝本,经过十余年的长期酝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的传奇剧本。是一部爱情戏,更是一部政治历史剧。它描写明末弘光朝廷覆亡的悲剧历史,而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贯穿全剧。作者企图通过爱情故事所联系的明末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来揭示明亡国的原因,是作者借人之离合写国之兴亡,作品中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明末当时社会的黑暗、动荡、腐朽,暗示了明必然覆灭的历史规律,抒发所谓“兴亡之感”。

李香君则是作者孔尚任笔下的女主人公,秦淮名妓,社会地位低下,却有崇高的思 想,与其丈夫复社文人侯方域形成鲜明对比。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疾恶如仇、敢爱、敢恨的态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饱受压迫、侮辱却忠贞爱情、立场鲜明、颠覆传统、境界脱俗的典型进步妇女形象。

一、巾帼英雄,坚贞不屈,令须眉汗颜

一个人的性格会因生活中的某些特殊经历而发生巨大的转变。李香君这一形象正是因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艰难爱情而使其性格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李香君出身卑微,是明末一歌妓,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普通一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封建思 想对人的影响极大,人人墨守成规,一丝不苟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不敢稍加逾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李香君由于生活的种种磨难的压迫,使其内心深处的坚强、忠贞、不屈的精神,为庇护自己的尊严,为争取自己的幸福被逐渐释放了出来。在尖锐的斗争中,她的性格逐渐地发展,光辉的一面越来越引人注目。她深明大义,坚定正直,虽然社会地位卑下,却具有不向权贵低头,不受金钱利诱的高尚情操与气节。在当时那样的封建社会中显得异常突出,更加令人敬佩。

“坚贞”在她的性格中占主导地位。她思 想上忠于爱情,政治立场坚定,对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始终保持警惕,不仅如此,而且把这种思 想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在《却奁》中写侯方域梳拢李香君后的第二天,李香君发现妆奁是由杨龙友资助的,便问杨龙友:“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这表明李香君由于处在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使她对统治阶级有很高的警惕性,预示她有不受不义之财的节操。杨龙友说明了资助妆奁的人实是阮大铖,目的是希望侯方域在复社朋友中代阮大铖说几句好话。而阮大诚是明末阉党魏忠贤的干儿子,侯方域一向鄙其为人,见阮慷慨赠馈厚礼,便有所动摇,企图妥协,竟说“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见,即为分解”。李香君听后当即义正词严地愤怒指出“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我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于是她拔簪脱衣,激愤地唱道:“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由此表现了她追求正义,追求纯真的爱情,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这就是用自己实际行动现身说法影响侯方域。

在《辞院》中阮大铖因香君却奁,伺机陷害侯方域,于是侯方域被迫出走逃往史可法处躲避。临行之时,他发出了“只是燕尔新婚,如何舍得”的慨叹。李香君正色规劝道“官人素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之态。”她强忍生离之苦,含泪送别。她深知“满地烟尘,重来也未可必也。”“离合悲欢分一瞬,后会期无凭准。”还是苦守妆楼,对侯方域失志不渝,忠贞不二。尖锐的斗争锻炼了她,促使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这集中表现在《守楼》中,她明确表示要等侯方域,“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她义正词严地说:“阮、田同是魏党,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么?”这不仅表现了她对侯方域爱情的忠贞和不贪恋富贵的品质,而且再度表现了她鲜明的政治态度――绝不与阉党余孽同流合污。养母叫人强迫香君梳妆,香君拿着与侯公子的定情诗扇前后乱打,奋勇自卫。当她被虏抱下楼时,她哭道:“奴家就死不下此楼。”并以头撞地,“竞把花容碰了个稀烂”,血染诗扇,用沉重庄严的代价,保持了自己高贵的人格,充分地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与《却奁》中“拔簪脱衣”的刚烈行为交相辉映,香君形象更显得光彩夺目。

李香君一介身份卑微的妓女,却有着为多少士大夫所没有的无比纯洁的灵魂。她这种凛然的正气,卓越的胆识,富贵不淫的品质,刚烈行动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因与侯的对比写出而格外显得璀璨夺目,可谓“巾帼卓识,独立天壤”。

二、深明大义,疾恶如仇,不贪富贵,不畏强权

在与马、阮这些政治人物的斗争中,她进一步认识了他们的狰狞面目和丑恶的本质,以及他们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害,也因此于他们结下了冤仇。从《却奁》开始,仇恨就已经形成,今日被征选也是贼人迫害她的恶毒手段。常言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她必然要对他们破口大骂以泄其心中怒火。既有自己对这些歹人的痛恨,又有为复社“清流”与马、阮集团“浊流”间的公仇,所以在《骂筵》中,她同他们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国将不国之际,他们丝毫没有因国之安危挺身而出,却依旧沉醉于饮酒作乐之中,遍寻名妓,创作排练新的乐曲舞蹈。因此李香君也被搜刮其中,面对眼前这群小人,她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恨,要“做个女祢衡,挝渔洋,声声骂。”在《五供养》曲中骂他们:“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是她怒斥诸魔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整日迷花恋草,荒淫无耻,不理朝政,而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深重罪行。最后在《玉枝交》曲中袒露出自已鲜明的政治立场:“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她痛骂奸贼倒行逆施,表明她已把国家利益放在了首位,并以此来进行斗争。她虽身受各式封建枷锁的钳制,无丝毫人身自由可言,又孤身处于马士英的淫威之下,尚敢叱斥权奸害民祸国。这不仅使为她所不齿的衣冠中的败类马士英之属不可与之相提并论,即便侯方域等复社文人也不可与之同日而语。“香君正揭着奸人痛处,有些痛骂,愧煞多少文臣武将。”面对阮大铖对其的.殴打侮辱,她依然斗志昂扬地高唱:“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从而表现了李香君深明大义、疾恶如仇、不贪富贵、不畏强权的思 想性格。她这种敢于抗争黑暗邪恶势力的精神,不仅可嘉,也更为动人。

三、王朝易帜,红尘看破,以入道明气节

《入道》是《桃花扇》中最脱俗的部分,孔尚任摆脱了传统创作思路的俗套,让剧情发生了突变,而剧情的突变与主人公性格的突变有关。当清兵占领了南京,明王朝彻底覆灭之际,侯、李这对天涯情侣终于在白云庵追祭崇祯的会上相遇,两人持扇各诉衷情。此时,侯公子尚想夫妻还乡,道士张瑶星却将那柄象征着爱情和斗争,沾满香君血和泪的“桃花扇”撕得粉碎,掷于地上,喝道:“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张瑶星的话提醒了他们:当此国破家亡之际,不应沉溺于儿女之情,终于双双入道。他们不再眷恋个人的爱情生活,分别在山林中入道“修真”。对于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变局,《入道》末的总批云:“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接。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他们的入道不是出于对宗教的虔诚,而是由于亡国之恨,也表现了他们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

李香君的入道可说是她在精神境界上的提升。爱本身是没有罪的。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它就是发生了,它不仅不应当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对于这样的一个女子,爱情本是她最初的人生追求,然而其所遇到的爱情却因政治的斗争而枯萎,她同时也因生活的遭遇、爱情的苦闷而获得对生命的感悟。沿两次牡丹亭唱曲中透现对人生无奈体会的渐深渐沉,至《栖真》中哀告一直发展而下的忧患感觉,香君即使在重新掌握幸福的边缘,也没有失去心灵上的这些印痕,以至于桃花扇在重逢的一瞬被破坏,又听到道士痴虫之骂,无奈的社会现实,悲惨的生活遭遇使她当下顿悟,猛然间摆落了尘世的一切幻想,将生命回转到自然的本质――入山修道。

出于对复社文人的敬重,对侯方域所表现出来的优雅举止谈吐的欣赏,以及其对李香君的真诚感情,李香君爱上了侯方域。然而侯方域的优柔寡断,毫无主见,对国家的背叛使香君对其彻底失望,以致皈依出家。李香君将爱情追求与鲜明的政治见识统一起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敢爱、敢恨,对爱情的追求始终坚贞不渝,睥睨强暴,压倒须眉。然而这种美好的理想,在当时封建王朝的社会里,难以实现。处处围堵,处处不如意,处处阴差阳错,迫使主人公看破红尘,决意出家,正是对现实的彻底否定和批判,体现了主人公进一步执著的追求。对理想的寻求,意味着对现实的否定。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李香君的命运虽以悲剧告终,但是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李香君一样的人,敢于反抗和痛斥权奸的倒行逆施,以及所表现出的令人钦佩的独立人格和侠肝义胆,为着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才将那个黑暗的时代化作了永恒的过去。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烟花女子,能有如此高的卓识远见,真令人可敬,她身上所具有的民族气节,更应受到人们的敬仰,也正因如此,李香君深明大义、情操高洁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使她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3.胡雪冈 《孔尚任和桃花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4.徐振贵 《孔尚任评传》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5.郭预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6.夏晓虹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吴淑钿 超越与异化――〈桃花扇〉中李香君的艺术形象 2006

8.吴新雷 《孔尚任和桃花扇研究的世纪回顾》《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9.廖玉蕙 《细说桃花扇――思想与情爱》 香港 海啸出版社,1997年

10.段美华 《李香君形象的创新性》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1.蒋星煜 《田雯与桃花扇及其他》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2.韩灿月 《〈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的历史地位》《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有关桃花扇的毕业论文选题

《桃花扇》作为一部接近真实历史的剧作,描写了南明朝时期人们的悲惨命运以及国家灭亡的始末。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卓越艺术技巧的杰出作品,全剧渗透着人生命运的悲剧意识。《桃花扇》悲剧性的来源与时代环境和作家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从《桃花扇》悲剧的来源和侯、李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不同人物的悲剧来探讨《桃花扇》的悲剧。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桃花扇》;悲剧来源;爱情;人物悲剧 孔尚任在《桃花扇.先声》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将悲凉的氛围贯穿全剧,本文将从《桃花扇》悲剧的来源和侯、李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不同人物的悲剧来探讨《桃花扇》的悲剧。 一、《桃花扇》悲剧的来源 《桃花扇》以南明弘光小王朝的兴亡历史为创作基础。描写了南明朝在面对清军的入侵时,南明皇帝沉迷于声色;朝中大臣卖官鬻爵,聚敛钱财;军队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打内战,唯独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在扬州坚守,终究不敌敌军。最终南明王朝灭亡。面对不过十多万的清兵,南明弘光小王朝如果积极救国,上下齐心,不至于走向土崩瓦解。 《桃花扇》其悲剧来源与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经历是不能分割开的。清军击败腐败的南明王朝后,明朝元勋建立了与清朝相抗衡的政权,反清运动此起彼伏。汉族激烈的反抗和满族残暴血腥的镇压是这一时代“悲”的印记。明朝灭亡之后,前朝遗老感慨兴亡、缅怀往事,但他们没有军权和政权,面对王朝的灭亡,他们更多的无奈,同时他们的软弱性和现实的残酷逼迫下使得他们只能是用消极的方式和清朝抗衡。《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亲身游览过了明朝遗迹,同时结交了不少前朝遗老,他们对前朝往事和王朝灭亡的沉痛讲述刺激了了作者的创作欲望。其次,孔尚香个人命运坎坷,仕途坎坷,始终得不到皇帝重用。官场的失利和淮扬水患治理无望使孔尚任心灰意冷,孔尚任将这种悲剧的心理带入到《桃花扇》的创作之中。 二、侯、李之间爱情的悲剧 《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从初识定情到情谊浓郁再到凄凉分离都与桃花扇密切相连。戏曲以扇这一古典意象来象征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的悲欢离合的凄惨爱情,并贯穿整部剧作,为整剧的悲剧性情感奠定了基调。而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人生于动荡颠沛流离的乱世,因而两人的爱情故事染上了凄美的悲剧色彩。《访翠》描述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故事的序幕,侯方域用一枚香扇坠作为寻觅佳人的传情之物。在《眠香》中,侯方域和李香君大婚,侯方

桃花扇他是一个悲剧,他是在一个家火电下衬托出的一个悲剧,当时代是非常悲惨的时候,个人也不会得到幸福

相信许多人都写过叙事结构的探究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桃花扇》象征与叙事结构的探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桃花扇》是明清传奇戏剧的代表巨作,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象征与叙事结构的巧妙运用。因此本文从该剧的象征叙事结构的叙事手段、结构方法和意象三方面入手,深入探究作品的主题、情节冲突、整体结构以及象征叙事结构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桃花扇》;象征;艺术效果;叙事结构

一、引言

《桃花扇》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1648~1718年)的代表作,在明清传奇历史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歌台演出,岁无虚日”。这一著作标志着继汤显祖以来中国戏剧的新巅峰,孔尚任也因此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论,被称作“南洪北孔”。

孔尚任在刻本卷首还特地撰写了《桃花扇考据》一文,详细列出了创作该剧所参考的文献的细目,全书有上下两卷,共40出(上下本首末又各加了一出,实际共有44出),以桃花扇贯穿始终,以赠扇,题扇,溅扇,画扇,寄扇,裂扇构成基本剧情。

《桃花扇》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精妙严谨,梁启超在其《小说丛话》曾赞扬道:“但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桃花扇》冠绝千古矣!”由此可见,除了词藻的修饰和情感的流露,戏剧的叙事结构也非常重要。戏剧的叙事结构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叙事的语法结构,叙事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等。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探讨能够补充和发展《桃花扇》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桃花扇》中体现出的象征叙事结构以及套式双重结构。这两点是《桃花扇》较其他戏剧而言更为突出的创作特色,而且使该剧成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

二、《桃花扇》及其相关研究

自《桃花扇》成文便一时洛阳纸贵,在当时主要是用来传阅和舞台表演,却并没有涉及到研究。19世纪末以来,对《桃花扇》的研究才开始起步。

《桃花扇》的研究

民国初年,受西学东渐的影响,王国维、梁启超等人接受了西方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从哲学、美学、伦理价值以及社会政治的角度阐述《桃花扇》的内涵或者用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辛亥革命至1949年间,对《桃花扇》的研究由古典转向现代化,主要是借史来阐发民族意识,但是受到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对《桃花扇》的学术研究难以深入展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桃花扇》的研究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且发展迅速,20世纪以来研究视角越来越多元化,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近年来,《桃花扇》的研究者们主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讨论《桃花扇》,如李瑛、尹志鹏(2011)认为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杰作之一,其审美意蕴的最关键所在是将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融合起来并别出心裁地构建表达出来。还有许多学者从比较法来研究《桃花扇》,如赵秋棉(2004)有少数学者从《桃花扇》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3]如张松辉(2000)的《谈<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

《桃花扇》的叙事研究

然而,从叙事方面对《桃花扇》的研究屈指可数,例如2014年张宇从叙事策略来浅析《桃花扇》,他认为《桃花扇》在创作中既承袭了传奇创作传统,又别具匠心,以角色叙述者、多声部叙事、时间的扭曲等多种叙事手段将历史真实与传奇元素相结合,不仅营造出历史的真实感,而且显现出清代文人传奇的叙事追求与主体意识。研究者们在近10年内才对《桃花扇》的叙事结构有所开拓,例如李多娇(1998)从意象结构角度浅谈,她认为“桃花扇”如草蛇灰线贯穿全剧。“桃花扇”不仅仅是一个文体的代码,一个多边的隐喻,更是全剧重要的意象结构的载体,不仅承载着一个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而且承载着一代兴盛衰亡的南朝历史。孙敏强(2006)也从意象结构来分析,他提出作为中心意象,“桃花扇”具有特殊的艺术效应与结构功能,它使整个作品的艺术结构和形象体系别开生面,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曲珠”说的成功范例和最好注脚,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和理论价值,他认为孔尚任对中国叙事文学文论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吴瑞霞(2006)从李渔关于戏剧叙事应以“一人一事”为剧情枢纽的“立主脑”理论分析了《桃花扇》的剧情结构,得出李香君一人,“却奁”一事,是《桃花扇》所立之“主脑”。袁韵(2011)认为《桃花扇》叙事结构的成功向来为人所欣赏,是该剧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桃花扇》叙事艺术结构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杂而不越"的整体美、"草蛇灰线"的谨严美和"不奇而奇"的曲折美这三方面。还有张鹏(2014)提出《桃花扇》在叙事上有着多重结构。首先,《桃花扇》叙事的功能结构是具有普化范式的叙事单元的组合;其次,《桃花扇》叙事的语法结构是有着多条叙事线索的复合型叙事序列;再次,在该戏的文本内部,还隐藏着一个叙事的深层结构,它是文本叙事的内在动因,指明了其情节发展的脉络和终点。

从叙事结构研究戏剧这一视角较新,但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例如从象征叙事结构这一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推进戏剧叙事结构的发展。因此本文决定从叙事结构这一方面着手来探讨《桃花扇》的价值, 希望对《桃花扇》的研究以及对整个戏剧研究领域起到绵薄的贡献。

三、《桃花扇》中的象征叙事结构

Kirby(1987)编撰的《简明现代思潮辞典》“象征”条目写道:一个形象是一个经验或一个对象的具体描写;要是在具体形象之外,尚有第二层含义的话,那么,形象就变成了象征。象征的主要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事物抽象成象征物,再折射出哲理。叙事指的是叙述故事情节。所谓的象征叙事就是将象征手法融入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去。在巴尔特的《S/Z》一书中把文本看成是符码的编织物或网络,并将这些混合与交织着的符码分为五种,其中的象征性符码是指叙事行为中文字符号的`象征性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用文本符号的象征性来分析戏剧的张力所在。所谓象征叙事结构是作者通过特殊的叙事手段和结构方法来构设出贯穿全局、带有特定象征意味的意象,对作品主题、情节冲突、整体结构起到推进、润色等艺术效果以及其他的效果。叙事结构与象征的巧妙结合并且运用于戏剧作品,使戏剧的表层与深层的二元因素发挥到极致,也使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桃花扇》的叙事手段

从叙事手段上来说,《桃花扇》一文设置了一个贯穿全剧的中心意象即“桃花扇”并通过娴熟的象征手法来展开叙事和揭示主题。“桃花扇”奇就奇在它的象征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叙事的不断进行不断变化着,正是这种变化使得该剧主题一步步得到升华。“桃花扇”这柄定情信物原本只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的美好象征,也只会让人对一对才子佳人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和祝福。但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桃花不仅会让人联想到女子的美貌,爱情的美好,娇艳无比的桃花生性却柔弱,让人不禁联想到“人面只今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等诗句,很自然地带给读者一些悲伤的情怀,让人们感怀物是人非,容颜易逝以及爱情的悲剧。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说道“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李香君誓死守楼明志,血溅诗扇后这柄扇子就有了更为深刻、耐人寻味的意义。可见,随着情节的曲折发展,“桃花扇”象征的内容也由美好渐渐转为凄凉。作为明清历史传奇的代表作,侯李爱情的离合只是表层,是艺术媒介;南朝的兴亡才是主旨,是艺术意蕴。“桃花命薄,扇底飘零”,这柄“桃花扇”见证了爱情的离合悲欢,也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存亡。象征作为该剧的重要叙事手段,将“桃花扇”的积淀意义与主旨旋律成功地融为一体,赋予该剧深刻的历史韵味和哲理意义。“桃花扇”的奇妙象征对于全剧叙事结构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桃花扇》的结构方法

从结构方法上来说,“桃花扇”作为全剧最核心的结构线索,融会贯通了全文,完美地实现了双线结构的叙事。与其他明清传奇所不同的是,孔尚任还别出心裁地将套式结构与双线结构巧妙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套式双重结构。爱情的离合与国家的兴亡无不与这把“桃花扇”紧密相连,赠扇、题扇、溅扇、画扇、寄扇、裂扇作为《桃花扇》的情节发展线索,如线串珠地将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这两条主线串联起来,顺利自然地构成了全剧的双线结构。除了正文四十出以外,该剧还特地在上下本的首尾各增添一出,上本开头试一出《先声》,末尾闰一出《闲话》;下本开头添一出《孤吟》,末尾续一出《余韵》。除《闲话》外其余三出均以老赞礼为主角,在《先声》中老赞礼作为开场人物首次出场,明确说明全剧是“明朝末年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孤吟》中,老赞礼说道“当年真是戏,今日戏如真”,点出了戏剧轰动一时的演出效果、实人实事的写作手法以及哀伤的写作基调;《余韵》中,老赞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的化身,与柳、苏二人共同谱写了一曲南朝灭亡的哀歌作为全剧的收场。在《闲话》中,张道士首次登场,指出了他结场人物的身份。作为结场人物,他不仅将剧中人物联系起来还向主角指明了人生出路,对全剧的叙事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没有这四出,该剧情节仍然完整,但是情感的表达不够强烈,结构安排不够紧密严谨,称不上完美。当作者有意识地套装上历史参与者和见证人老赞礼、张道士等人对剧情背景的交代以及对主角人物命运的感慨,侯李爱情的离合以及南朝的兴亡的无奈与忧伤展现地更加深入,戏剧的主题也更加突出,同时观众也能更加切身地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感受。套式双线结构的巧妙运用体现出作者驾驭艺术作品的高超技艺,使《桃花扇》成为明清传奇戏剧中的佼佼者。

《桃花扇》的意象

从意象上来说,《桃花扇》一文有多个意象而非最显著的“桃花扇”一个。纵观全剧,扇、桃花、桃花源也都是值得探讨的意象。“桃花扇”的最终成形是经历了一个曲折跌宕的过程,起初它只是一把普通的扇子,等到扇面溅上了香君忠贞的鲜血才渐渐有了扇面桃花,这把扇子才形成了“桃花扇”。

扇子的意象

扇子作为意象,在剧中寄托了文人的诗情画意,也寄托了作者对处于乱世的复社文人怀才不遇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感伤之情。第六回《眠香》中侯方域在扇上题诗道“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在美人面前,一代才子不仅表达了对香君的爱慕之情,而且将自己的文采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二十三回《寄扇》中,杨龙友见扇上有几滴血痕,妙笔生花借美人的血竟画出了几笔折枝桃花。这把扇渲染了文人的水墨情怀。第一回《听稗》中,侯方域讽刺南都人士学金粉南朝的亡国作风并暗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然而,侯方域最后还是流连美色,学了金粉南朝模样。在第十四回《阻奸》中,侯方域列举了马、阮等人想要拥立的福王的“三大罪”还有“五不可立”,表现出自己的刚正与决心;然而,在第十八回《争位》中,他却胆怯了,说道“且看局势,再做商量。”这些前后矛盾的心理与行为其实是文人们怀才不遇的心境的写照。第十二回《辞院》中,史可法哀叹道“黄尘起,王气昏,羽扇难挥建业军”表达出自己在末世无法展示才华,无法再力挽狂澜的心酸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桃花的意象

桃花作为又一意象,在剧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然消极占主要地位。桃花既是香君貌美如花,如《却奁》中“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又是容颜易逝的体现,如在《寄扇》中,李香君见到杨龙友为她点画的桃花扇唱道:“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写意儿几笔红桃。补称些翠枝青叶,分外夭夭,薄命人写了一副桃花照。”桃花虽然是侯李美好爱情的体现,如《题画》中“想起小生定情之日,桃花盛开,映着簇新新一座妆楼”;但更多的是爱情破碎的载体,如《题画》中“不料美人一去,零落至此。”

桃花源的意象

除了扇子和桃花,桃花源这一意象在剧中也有重要的含义。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是一片理想的乐园,而在孔尚任的笔下,桃花源带有更多的却是悲剧色彩。桃花源在《桃花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回《听稗》,“俺们一叶扁舟桃源路,这才是江湖满地,几个渔翁。”以及“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处,问俺渔郎。”“桃源路”和“桃花误处”借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在乱世无法实现理想生活的惆怅。在第二十八出《题画》,“桃花源”这一意象就出现了三次,“这是一幅桃源图”,“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渔郎诳指空山路,留取桃源自避秦。归德侯方域题。”“这流水溪堪羡,落红英千千片。抹云烟,绿树浓,青峰远。仍是春风旧境不曾变,没个人儿将咱系恋。是一座空桃源。”。这一桃花源表达出了侯方域对李香君的思念之情,在乱世寻找避难之所的渴望,以及对美人离去后仅剩空壳桃花源的感伤。

“桃花扇”从字面上解释为一把绘有桃花的扇子,它的意象也就是以上所有意象的集合,既有表层的意义,如爱情的离合悲欢、文人的水墨情怀,更有其深层的意义,如怀才不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冲突、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我们可以说“桃花扇”这一中心意象具有积淀性和多义性。以这把特殊的“桃花扇”为剧名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象征叙事结构的艺术效果

象征的叙事手段,套式双线的叙事结构,以及多义性、积淀性的意象的结合构成了该剧的象征叙事结构。这一结构首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冲突清晰明朗,撼动人心。其次循序渐进地揭示了戏剧的真正主旨,离合之情很自然地融于兴亡之感中。最后将象征叙事结构用于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戏剧对作品审美意蕴的表现和艺术结构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从文体效果上来看,不仅使得整部戏剧以含蓄的方式流畅地表达出深远的含义,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舞台效果上看,“桃花扇”作为剧名,又是剧中重要的道具,这表明“桃花扇”是全剧象征叙事结构的核心,在戏剧表演中的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上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扇子形式的不断完整以及内涵和意义的不断深化产生了渐变式的舞台效果并引起观众心灵的震荡。

四、结语

象征叙事结构是明清传奇巨作《桃花扇》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对全剧的行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象征叙事结构这一角度研究结合了文体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加具体深入地阐释全剧。孔尚任用多个意象的积淀象征,配合上套式双重结构的叙事,推进了情节的冲突,淋漓尽致地揭示全剧国家兴亡的实质主题,将象征叙事结构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当时文学向社会化、人文化发展的趋势。全剧因为象征叙事结构的成功运用,其结构产生了杂而不越、草蛇灰线、不奇而奇的美感,产生了巨大的文体和舞台效果。

《桃花扇》是爱情遭遇政治变革的悲剧,侯李的爱情具有时代性和民族色彩,但当个人的爱情遭遇和大的政治变革相冲突时,则情无异于危卵击石了。孔尚任悲剧性地把政治悲剧之“理”置于情感之上,具有鲜明的超时代性,体现了“理”对情的胜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