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质量管理论文

棉花质量检验思考与建议专业论文(共2篇)

2023-12-09 20: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经过1年试点和5年推行,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仪器化棉花检验覆盖全国所有棉花产区,公证检验数据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市场认可。当然,5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完善的地方。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5年来取得的成绩


  1.新体制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体制逐步推行的5年里,籽棉资源正在不断向新体制企业集中,新体制企业成为棉花收购加工的主力军,其市场竞争力经过几年的发展有所提高,特别是2008年度国家收储280万t仪器化检验大包棉,使新体制企业规避了市场风险,既有力推进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大大提高了新体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没有参与新体制改革的棉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量则不断萎缩,许多厂家被迫关闭。新体制企业经营手段也呈现多样化:除传统的现货交易外,企业还通过电子撮合交易、第三方质押贷款、期货套期保值,实现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增加了企业的收入,赢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2.棉花产地公检量不断扩大,为国家制定棉花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支持。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5年来,产地棉花公证检验覆盖全国所有棉花产区,公检量不断扩大。全国棉花产地公检量从2006年77.54万t迅速攀升到2009年的255.23万t,特别是2008年棉花产地公检量达到426.91万t。新体制下,经仪器化检验的棉花质量及数量是公开透明的,这有助于政府部门全面掌握国内棉花资源总量及质量状况,为国家制定棉花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新体制棉花质量稳步提高,得到用棉企业的认可和欢迎。新体制企业,从籽棉收购源头对质量把关,不收超水分棉花,对籽棉进行分等级收购、置放、加工,保证了棉花的质量。在籽棉收购和加工环节严把“三丝”入口质量关,企业不仅在加工时专门设置挑拣“三丝”的流水线,雇人进行挑拣,而且大多数新体制企业还购买“三丝”清理设备清理“三丝”,有效地降低了棉花中异性纤维含量。棉花质量稳步提高,受到用棉企业的认可和欢迎。用棉企业对新体制棉花检验证书认同率稳步提高,以棉花检验证书结算越来越普遍,并且不少大型企业开始接纳仪器化公证检验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采购、配棉的参考依据,如江苏大生集团,应用仪器化公检数据进行配棉,指导生产,纺织企业采购、使用新体制棉花的量不断增加。


  目前存在的问题


  1.棉花价格起伏波动较大,棉花总产不断下降,棉花资源不断萎缩。纵观这几年来,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棉花价格几乎每隔5年左右就有一次较大的波动。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致使棉花价格大幅下降,国家虽然采取了收储政策,但政策出台略显滞后,棉农实际受益较少。近年来,棉农的收益与种植粮食相比在减少,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一再受挫,许多棉农弃棉种粮或其他作物,棉花资源不断减少。2007年至2009年,全国无论是棉花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都是逐年下降的。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592.6万hm2下降到2009年的495万hm2,下降了16.47%;同时棉花总产从2007年的762.4万t,滑落到2009年的640万t,减产幅度达到16.05%。同时一些“两小一土”个体作坊,利用偷税漏税等不良手段,在有利可图时,便伺机蠢蠢欲动,与新体制企业争抢棉花资源,扰乱棉花市场。棉花收购加工风险加大,新体制企业如不能及时、准确把握棉花市场行情,灵活经营,就将面临资源吃不饱的境地,利润就将受到影响,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2.纺织用棉企业虽然总体认同新体制棉花的质量,认为大包棉的异性纤维含量控制较好,整体质量优于小包棉,但认为棉花混等混级问题普遍存在,对于使用大、小包的兴趣没有明显的区别。许多用棉企业关注棉花短绒率和棉结指标,因为棉花短绒率和棉结的高低影响制成率和纱的质量,而仪器化检验指标中还没有棉花短绒率和棉结等指标,与纺织用棉企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大包棉的价格普遍比小包棉高,竞争优势不明显。


  3.在5年的新体制推行过程中,有些新体制企业唯利是图,缺乏诚信、缺乏企业基本的社会良知和责任,特别是2008年国储棉收储期间,少数企业采取调换样品,将低等级的棉样换成高等级的样品送检;还有的在在线回潮测试仪上做文章,弄虚作假;有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或有意识地在重量上做假,严重影响了棉花公证检验的客观公正性,破坏了新体制棉花的声誉,给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带来负面影响。


  推进和深化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和促进棉花生产。棉花生产对价格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当年棉花的价格会给次年或后年的棉花生产带来影响,但每次波动都是一次打击,给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棉贱伤农,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稳定棉花价格,对棉花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都有利。国家应建立最低棉花收购保护价格,当棉花价格监控发现棉花市场收购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实行棉花最低保护价敞开收储。在采取棉花收储时,应及早发布国家棉花收储政策有关信息,使棉农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不应仅仅使新体制企业受益,而更应让棉农受益,避免棉花价格大起大落,挫伤棉农植棉的积极性。建议政府给予棉农直接补贴,以提高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只有稳定了棉花生产,新体制企业才有资源生产,才有可能生存、发展壮大。否则,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大力发展棉花专业仓库,充分发挥其银行抵押贷款等功能。经仪器化公证检验后的棉花,在企业自愿和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送交指定的专业仓库储存保管。指定仓库属第三方仓库,可以发挥监管的作用,尤其是对大包棉的重量监管并能确保检验后的棉包不会出现假冒、调换等行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可以根据新体制企业上一年度送检量和仓单承储量确定贷款额度的发放,这样既可促进企业送检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在目前形势下,建议国家根据送检量和仓单承储量,向新体制企业发放加工补贴费;棉农持新体制企业的收棉发票到当地农业发展银行领取生产补贴,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棉农收入,稳定和促进棉花生产,维护国家棉花安全;另一方面可促进新体制企业收购、加工、送检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扩大产地公检的覆盖率,这也有助于政府部门准确统计国内棉花资源总量,掌握棉花质量状况,也有利于国家充分统筹国内、国外两个棉花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家棉花安全。


  3.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用棉企业的需求。建议开展棉花短绒率和棉结等指标的检验,满足纺织用棉企业的需求,使纺织用棉企业能直接将检验机构发布的检验数据用于棉花的选购和配棉,为纺织用棉企业服务。避免用棉企业重复检验,降低用棉企业成本,提高大包棉的竞争力。在目前形势下,建议国家继续给予纺织用棉企业使用大包棉的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巩固和深化,提高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产业的竞争力。


  4.加大监管力度,提升棉花公证检验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当前我们认为最迫切的工作是树立棉花公证检验数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新体制企业的监管,重点打击在送检样品、棉花回潮、重量上弄虚作假的一切欺骗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政策,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手软。一经发现,就将弄虚作假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在网络、媒体曝光;在国家收储时,暂停收储其生产加工的棉花,取消国家给予的一切优惠政策;甚至可以采取取消加工资质的强硬措施,严厉打击一切欺骗行为,提高公检样品、回潮和重量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加强纤检系统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保证棉花回潮检验数据客观真实,加强和完善仪器化检验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检验水平,尽快实施和运用中国色特征级的划分标准,将品级检验的人为因素降到最低点,增强检验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加大对检验机构的抽检考核力度,建议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督促检验机构更加客观、公正检验,提升仪器化检验结果的公信力,提高棉花公证检验证书的权威性,促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第2篇:棉花质检体制改革需要再思考、多实践


  2003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如今5年时间过去了,作为技术操作环节和重要推动部门的棉花纤维检验机构,做了大量细致有效工作,做出不懈的努力,为棉花质量检验新体制的全面建立作出积极贡献。


  然而,笔者感到在深化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新的时间节点上,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与其他几个部门相比,工作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后续承担的职责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必须围绕职能发挥、工作绩效和服务保障三个方面的定位进行再思考、多实践。


  职能定位: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专业纤检机构的职能随之发生一定调整和变化,为顺应深化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要求,专业纤检机构在职能作用发挥上应主动实现“三个转变”:


  1.由检验、监管并重向主要承担公证检验转变。我国传统实行的由棉花加工企业自行检验和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公证检验相结合的模式,决定了纤检机构加大力度推行监管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基本到位后,实现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权威检验,客观上要求纤检机构改变传统的工作思维,突出检验职能,转移工作重点,完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效率,保证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要求纤检机构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履行到位,巩固成果。


  2.由全程监控向重点环节质量控制管理转变。过去轧花企业点多面广,纤检机构虽然在加强对棉花质量实行源头监管上采取了不少措施,花费了一定精力,但总是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效果也不十分理想。在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中,轧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或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数量大为减少,做大做强后的棉花企业对质量源头管理工作日益重视和普遍进行自我规范。纤检机构具备能够实现对关键环节、核心部位——加工环节进行重点质量控制管理的成熟条件,及时进行这一转变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3.由查处违规事后处罚向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转变。多年来,虽然强调处罚是手段,但在执行上出现变样也在所难免。《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实施5年来,已经得到优惠、尝到好处的棉企,将产品的质量意识都能放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特别是普遍性检验制度消除了质量侥幸心理依存的空间,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人为、故意掺杂使假不再是主要因素,多为技术性工作失误所致。因此,专业纤检机构通过为棉花提供周到技术服务,应该成为实现质量控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关于“政府保障纤检机构公证检验经费”的规定,为纤检机构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保证。


  工作定位:充分发挥“三个作用”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使纤检机构在工作上专业性更强,技术性更高,发挥出的作用更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专业纤检机构必须在完成新的工作任务上充分发挥好“三个作用”:


  1.树立公正公信形象,发挥铁肩担道义作用。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就是克服和解决棉花质量标识随市场供求变化,引发争议,失去质量标准严肃性问题,建立科学性、普遍性、权威性的公证检验体制,变企业自检和专业纤检机构公检为纤检机构实行一次性全面公检,凸显出公正权威作用,纤检部门应不负重托,不负众望,将这种公正权威性体现到实际业务工作上,变部门权威为公正、公信形象,以公正、透明的现代化检验手段,人人信服、广泛认可的检验结果,营造健康的公平环境,服务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2.强化现代检验手段,发挥公信保障作用。HVI实验室,实现了棉花质量检验目测手扯向仪器化控测的转变,完成6小时向1分钟的飞跃,大小指标50多个通过数据传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种将棉花检验由经验到仪器、抽检到包包检验的改革,所产生的公信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这一现代化检验手段的完善上,纤检部门要将其作为核心工程抓好,配备专家型人员操作,实施常态化维护保养,严格操作规程,及时搞好软件升级,解决好部分加工企业地处偏远数据传输不畅等问题。


  3.建设一流队伍,发挥带领作用。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对检验人员队伍的结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一支一流的队伍很难承担此重任,完成此重大使命。专业纤检机构要严格把关加工企业检验人员配备,促进其达到精干高效的目标。通过专业纤检机构质量检验人员的示范作用,在广大棉花质量检验人员队伍中,努力培养投身改革、勇于实践、钻研技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为不断深化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贡献聪明才智。


  服务定位:切实做到“三个主动”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促进检验手段技术化、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但并不等于就是完全割裂了专业纤检机构与基层质量检验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联系,相反,上下之间的沟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纤检部门要通过开展主动服务,努力实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1.主动深入一线调研。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完善棉花质量保障体系,保证棉花质量,提高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的竞争力,推进产业健康发展。纤检部门必须心系棉花质量,坚持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基层工作,把握基础情况,纠正存在的偏差,为企业增效、助农增收提供热心服务。


  2.主动开展技术培训。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转轨变型中基层企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相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与工作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距离。专业纤检机构必须围绕工作规范、技术操作、技能提高等方面内容,分课题开展不同层面人员技术培训,促进基层棉企工作人员提高素质,全面适应深化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3.主动搭建交流平台。牵头组织技术研讨,探索工作上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措施。牵头组织参观学习,交流各单位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以便推广和共同提高。牵头落实攻关课题,特别是对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必须尽快突破的课题,落实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重点攻关,或发动众多企业联合攻关,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氛围。总之,力求以交流平台的搭建,来多发现问题,多解决问题,以群体的力量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