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结合高校思政课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引进,中国的产业体系基本完备,并呈现出现代特征。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都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产业发展的任务从以粗放扩张型为主转变为以素质提高为主;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和手段逐步由依靠政府行政和计划转向依靠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和市场。虽然中国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产业结构问题仍是困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实现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战略问题。
1.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主要表现
1.1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低
1) 中国的产业结构层次低,这表现为: (1)农业结构升级滞缓,农业增长基础不稳; (2)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增长不协调,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总体上落后于一般加工业,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加工业产能过剩、水平低,重复建设严重;(3)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不及世界平均水平。[1]
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低,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困境,这不仅影响我国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还直接影响着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极弱, 不仅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技术进步整体水平上升的关键环节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使我国产业在总体水平上处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组装-营销…”的生产价值链体系的低端。同时国际经验显示,第三产业中的咨询、技术服务、风险投资服务等业务的产生,是以第二产业的高级化为前提条件的,为休闲服务的“高级”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也应以产业高级化及由此带动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提高为条件。因此,如果产业发展仍停留在低技术、低水平上,第三产业的需求市场就难以形成高层次、大规模的发展。
1.2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和谐
中国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高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和发达国家杂志网。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低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可以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及三大产业之间协调拉动能力的薄弱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3产业结构虚高度化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基础产业发育不良、经济效益偏低的条件下,过度发展加工工业造成的。资金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条件,但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因此导致了产业政策的倾斜,偏重发展一般加工工业,导致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一方面表现为基础工业的发展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工业经济高速增长,但工业经济效益并未随之提高,以及农业与工业的脱节、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等问题。
1.4产业集群化程度低
中国产业集中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在有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研究系统、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等多个相对独立子系统构成的分散型产业组织体系,相互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创新成果互不适应。产业集群化程度低,制约着我国产业的升级和深层次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1.5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严重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不合理的政绩评估体系,致使盲目追求外延型扩张和完整的工业体系, 追求近期摘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政绩评估体系。[3]
2.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未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2.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经济增长不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应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但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加以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少数人的发展,不是仅指城镇居民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也不是仅仅指人均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指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所有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是指全面意义上的发展;也不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还应包括后代人在内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仅仅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各种价值需求,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强调人是发展的出发点,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沟通发展诸要素,最终使人自身获得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发展。以此为基础,未来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不但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而且还应立足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而资金不足的现实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决不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利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适当接受经济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升级而转移出来的环境污染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得到有效转移。只有在更多的人们获得经济收益的基础上,才能使更多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2.2要确立协调、和谐的发展理念
从科学发展观强调系统的观点来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当按照强化开发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突出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对第一产业的调整要遵循再循环、再利用
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对第二产业要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要求,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和人力资源,极少造成环境污染,[4]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2.3 要确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根据科学发展观这种持续性,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当遵循的目标是:使已确定的支柱产业尽快成长为对21世纪前2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持并加快基础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并为传统产业的调整与退出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在实现路径上应当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规模效益突出、产业关联大、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给予重点扶持,是实现短期效果与长远目标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3.实现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措施
3.1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按照中央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认真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支柱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5]这些支柱产业在90年代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这些产业成为带动在21世纪初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些产业在中国目前的发展中均呈现出较好的市场前景,尤其是汽车、电子和建筑业在中国21世纪前20年的经济增长中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杂志网。同时,要依靠产业政策的扶持,促进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
3.2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看,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传统产业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中国产业发展和优化升级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主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手段,增加产业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提高综合效益,减少污染;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原则,引导产业发展,适度及时调整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要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生态化、集约化农业,大力发展“三高”农业,逐步缩小工农“剪刀差”;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周边的农业,要引导其向观光型和休闲型农业发展。加快中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必须要将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知识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技术改造要依托现有基础,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有重点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另外,还必须确立智能型生产方式为产业改造与进步的目标。智能化的基础是智能型计算机与互联网,而智能化又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中国传统产业改造与进步必须与中国的信息化道路相结合,对现有的产业装备、产业技术、生产流程、生产工艺、产业人才等进行信息技术的嫁接与改造,提升其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其生产力水平。
3.3积极推动知识产业、知识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积极推动知识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我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知识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表现得特别明显。美国信息产业现已成为最大的产业,信息技术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仅比传统产业大得多,而且比其他高技术产业的作用都更明显,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6]应该看到,中国目前的知识产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知识产业在GDP中的份额还十分有限,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较低;知识产业各部门的生产力水平不均衡,知识生产率的水平较低。因此,要把知识产业的发展放在战略的高度去看待,把提高产业的知识含量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战略措施。在全面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发展知识服务业上,以提升中国产业体系素质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核心的战略地位,关系到中国经济在21世的综合竞争力。因此,从现在起就应当有重点、有选择地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重视市场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使之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生产力,使之能对中国的传统产业起到带动和提升作用,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
3.4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是吸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又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需要。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深化改革,努力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中国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应遵循适应性原则以及统筹规划、照顾重点原则,决定并优先发展重点行业。目前,交通运输业、通讯业、金融业、信息业、咨询业、科技服务和教育事业等应得到优先发展杂志网。
3.5产业之间要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要想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后劲,就要努力在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三产业链的链接,实现三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良性互动。即打破三大产业的界限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产业链条,进而发展循环经济,简称“链—环经济”。比如,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及其关联产业构建的产业链。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实现农工商多层次、多渠道的生产、销售过程的有机结合,既解决了农副产品出路,还为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廉价、方便、通畅的原材料供应,又使农业生产与商品市场距离更近、更有效地对接起来;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等环节,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创造链条,使传统产业提供的产品更加富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从而提升工业、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经济价值,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的质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7]
3.6要“以人为本”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大批涉及民生的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
按照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对于任何一国而言,都存在着获取绝对利益的可能[8]。作为我国这样的人口资源大国,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可以毫无疑问地起到替代资本的作用。因此,在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适时、适地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新增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拉动整个社会消费,带动整个最终消费和社会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
3.7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要采取有效的产业调整的配套措施,以减少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社会震荡。其具体措施包括: (1)建立和提供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帮助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产业转移; (2)对退出竞争性产业的企业、破产企业、被兼并企业提供经费支持,核销债务负担; (3)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安置分流职工; (4)对进入新产业的企业、优势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财税支持等。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对传统产业中关系民生的衰退产业的援助政策以及适当的产业保护政策。
4.结束语
总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各个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为了有效地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都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而目前中国产业整体缺乏国际竞争力,正处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旭东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M]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127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256
[3]温家宝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 2009,3.15(1)
[4]刘宝庭用循环经济理念统领发展[N] 人民日报,2004,10.8(14)
[5]温家宝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 2009,3.15(1)
[6]鞠颂东,戴小兵等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03
[7]潘达科,高宜新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策略[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8):96
[8]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 华夏出版社,200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