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行政管理论文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矿业文化景观旅游价值评估

2015-11-07 11: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因矿业的衰退面临着产业转型,进行旅游开发是实现产业转型的便捷路径。文化是城市发展旅游的灵魂,本文从矿业文化景观的角度来探讨矿业遗产的旅游价值,矿业文化景观的必备要素,文化景观评估的原则,旅游价值评估。在此基础上,依据我国的现实,提出了以矿业文化景观为旅游资源的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价值评估
  1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危机与转机
  建国以来,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许多矿业城市凭着其资源禀赋优势逐渐兴起。这些城市在推动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与协调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矿产资源重要和显著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性,然而在我国过去特殊的发展时期,矿产资源经历了一次过度、疯狂与无限制的开采,造成资源逐渐枯竭,致使矿业衰退,导致矿业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据调查研究表明,2007年,我国资源型城市约有178处,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7;城市居住人口约有7000万,占全国城市人口总数的1/6;有47座资源城市进入资源枯竭期,约440座矿山进入资源枯竭期,处于将被关闭危险;约300万工人和1000万家属将陷入失业和生活无着落境地。
  资源型城市的矿业资源不是无限的,在资源耗尽的情况下,城市产业如何实现产业转型,是许多资源型城市亟需面对的问题。实际上,世界各国的资源型城市都存在产业转型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涉及到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留下的许多矿厂旧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等工业遗存如何处理问题。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工业化的进程,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而对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则重视不够,特别是其中的矿业遗产更是很少得到认同与保护,其价值尚未得到人们的认可,很多矿业遗产正面临着毁坏、遗弃以及消失的严重威胁。保护这些矿业遗产的路径到底在哪里?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转型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旅游消费者心理发生改变,求新、历史怀旧愿望与求知欲望开始与日俱增,并逐渐清楚地认识到那些往常被我们忽视,甚至废弃掉的矿山、矿坑、冶炼、加工等矿业遗址遗迹在新世纪所焕发出来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人类历史上的这些文明遗存—“矿业遗产”,已经成为了整个地区、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所共同珍视的宝贵财富,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中的矿业遗迹将成为拥有巨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矿业遗迹是矿产地质遗迹和矿业生产过程中探、采、选、冶、加工等活动的遗迹、遗址和史迹。它是文化、自然和历史的有机结合,也是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留下的宝贵遗产,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来讨论矿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其对旅游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矿业遗产彰显城市文化,文化景观是人文及自然环境互相影响的结果,地景呈现人文和自然之特质,是文化遗产的一种全新概念,表现为长时间累积下来的人为痕迹,代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景的影响,地景所影响的人类行为,使文化遗产的范畴由原来的单一场所,逐步纳入代表区域文化意涵的文化景观。矿业遗产旅游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正在受到旅游业界的热烈关注,许多学者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开发战略与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发展矿业遗产旅游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转型。
  2矿业文化景观内涵
  2.1.文化景观的定义
  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5年CarlO.Sauer发表的《景观形态学》(TheMorphologyofLandscape)一书中所提及到的。国际上文化景观正式确定,始于199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且陆续有国家将文化景观纳入文化资产范畴中。本文采用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3年在Schorfheide提出的文化景观含义:
  文化景观是透过空间与时间反映人类与其自然环境的互动。一个文化景观是有着有形与无形特性的复杂现象;无形的要素由影响在感知和形塑景观的信念和互动所产生,如神圣信念和景观紧紧关联且这种方式已被察觉一段时间。文化景观反映创造他们的文化。
  由以上得知,文化景观中有形的特性与无形的元素是形构出文化景观复杂现象的要素。文化景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而无形元素是由人类感知延伸出的信念和自然环境产生的变化,因此文化景观能反映出此地区居民的文化与信念。故文化景观不单是由有形的特性构成,无形元素也是构成文化景观特色的关键因素。目前全世界已有830处地区被指定为文化遗产,其中又有55处同时列为文化景观。从文化的角度来评价矿业遗产的价值,既有利于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转型又有利于矿业遗址的保护。
  2.2矿业文化景观的定义
  矿业遗产亦属于工业遗产的范畴之内。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存委员会(TICCIH)在《下塔吉尔宪章》中把工业遗产定义为:工业遗产是由建筑物、构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工厂、矿山、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筑物及所在的场所组成,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也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
  矿业遗存空间如机器设施、建筑物、构造物、交通运输等都具有历史、文化、社会、科学、艺术或其它价值,亦是属于工业遗产其中一项类别。但但是从文化景观的角度看来,采矿与自然环境之地表、生态、河川等透过时间产生的改变是最为基本的,在这其中亦包含矿业所产生具有价值的工业资产。

矿业生产所对自然的改变,例如大型机具露天采矿对于地形的直接破坏、钻探时所开凿的痕迹、地势的转变、建造机具设备所修整的环境、因为污染而消失的植栽等都是说明矿业文化景观的良好实证。矿业活动和自然互动不像农业景观那样明显、美丽,但是与自然资源直接互动并且上演互动的演变,这些演变可以由早期时常起源于山区或乡村的简单的技术所挖掘的坑道或旧有的露天矿场,至后期机械化生产代替的转变来解释。人类透过时间、技术与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土地的改变也就不同,而随后因人类停止挖掘,经采矿破坏的生态与自然逐渐回复,说明了人对自然的改变与自然回应人类的互动。
  2.3资源型枯竭型矿业城市矿业文化景观的必备要素
  2.3.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首要的必备矿产资源,因为矿物的产生和地质形成息息相关。大自然受到地质运动作用孕育出具有经济上开采价值的矿产,蕴藏在地底下的矿产深受地质构造与活动控制,进而造就不同的矿产分布范围、深度、储量多寡等,而这些都会影响到采矿活动的范围与方式。
  2.3.2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造成地表上的改变,主要可以就两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是直接与采矿生产有关的矿业活动,矿业景观中,构成景观最主要的活动为采矿,一般来说,开采矿产主要的流程可分为寻矿、探勘、开采规划、采矿四个阶段。
  第二,是因人类生活需求所延伸出的社会活动。许多民生设施与相关附属设施用来满足居民居住需求,这些活动所产生的空间与设施亦是构成矿业景观重要元素的一部分。
  2.3.3时间转变
  矿业活动与矿脉、矿产的含量密不可分,当矿产酝藏不足或已无法负担开采成本时,采
  矿的活动便会停止。矿业的兴衰可分为开发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时期。
  2.3.4矿业文化景观构成的元素:坑道、露天矿场、选炼矿设施、矿渣废弃物、运输道路与机具、行政设施、居住空间、服务空间、信仰空间等。
  3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矿业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的原则
  3.1完整性原则:矿业文化景观完整性中重要的前提是这些遗留的挖掘痕迹、废弃平台、构造物、遗址等景观元素必须能够清楚的显示出矿业主题。
  完整性应用于评判文化遗产的质量水平,首先应当体现在现存的文化遗址或现象是否能够证明和反映出一段特定历史、传统、技术或美学的完整成就和综合信息,而不只在于这些信息的载体在结构或留存现状上是否表现得完整无缺。
  矿业资产的完整性关键并非是建筑物完整程度的表现,而是在整体采矿系统维持原样与可见的程度。我们必须了解这些与矿业相关的景观元素,也许受到部份损害,但是其整体可以传达矿业文化景观的价值,比起部份的元素集合诉说矿业资产来的强大。完整性显示出文化景观的价值,一旦文化景观其完整性低弱或缺损,区域资产的价值强度便会有所降低。完整性的评估为文化景观管理维护的工作定下基础,必须谨慎的思考。
  3.2真实性原则:矿业景观真实性的评估,景观中与矿业相连结的要素的改变必须没有显著的变动,能真实的反映过去的人类智慧和自然环境间的互动。文化景观是经过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形构出,必须确认目前存在的景观元素其整体架构何时产生,也许景观中大架构是由某历史时期构筑形成,但是却会随着时间而有所变动。
  矿业文化景观是某个时期的景观,经过时间转变、气候变迁、社会经济、政治、居民价值观等的影响,原有的矿业元素受到破坏,成为遗构性的元素,这种遗构性的原物能真实反应其历史脉络。遗构性的元素对于文化景观虽然是非完整的原物,但是却能说明人类活动停止后,受到自然或人力的作用产生的毁坏,且能真实的与历史做出对应并证明历史过程,这比完整的非原物矿业景观更具真实性。
  3.3旅游市场导向原则:旅游开发必须要以市场为指导,根据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开发出能迎合市场要求,竞争能力强,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以过去生态旅游发展为鉴,一定要防止矿业文化景观被泛化和滥化的做法。有人认为矿业遗产可能就是几块废弃地,是破旧的厂房等,但是有人却视矿业文化景观为珍宝。所以,如果要对矿业文化景观的旅游价值做出评估,首先明确旅游市场价值,从市场区位、市场需求大小、消费能力高低及消费结构的构成、交通便利情况等几个方面来研究。
  4矿业文化景观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
  笔者遵循前面的评价原则,以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文化景观遗址为评价对象,制定了由5个大类指标和18个类型指标所构成的矿业文化景观旅游价值评价的相关指标,而且阐释了各指标的具体涵义,涉及内容如表一所示:
  表一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矿业文化景观旅游价值评价体系
  
  指标大类指标类型指标涵义
  旅游市场价值市场区位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文化景观地与主要旅游客源地的空间关系,即文化景观的空间位置优势、客源市场所处地理位置及空间联系;
  市场特征包括文化景观地的来访旅客数总数、旅游购买能力、旅游季节性影响、出游次数等;
  交通便利快捷性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与主要客源市场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便捷性;
  资源互补性文化景观与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旅游资源在产品组合、优势互补等方面所表现的整体价值;
  城市形象矿业文化景观与所依托城市形象的关系度;
  历史价值人物与事件该城市是否发生重要的历史事件、时代、人物,且与矿业生产相关联;
  时空代表性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文化景观是否标志在特定历史时段及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矿业发展特征,即遗产的矿业开端性或开创性;
  历史生活关联度矿业文化景观对城市经济发展、市民就业及生产生活等个方面的历史影响;
  社会文化价值文化的塑造人口集中、聚落的形成,交通系统的开发都因采矿活动而起,使其塑造出独特的矿业社会文化;
  文化认同感矿业文化景观与所具有的民族认同度和地域认同度;
  社会信仰与仪式具有与矿业特有的信仰和特定的仪式;
  科技价值工艺独特性矿业开采工程中构筑技术和结构的独创性;
  技术先进性矿区在规划布局、建筑、设施设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科技合理性以及当代科学发展成果的运用程度;
  科技影响矿业文化景观所采用的科学技术对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旅游审美价值资源特色资源性枯竭城市的矿业文化景观在区域(国家或世界)的特殊性;
  文化景观的完整性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情况、景观的完整性及工艺、档案、企业精神、口碑等非物质遗产的存留状况;
  构筑物审美矿业遗产的采矿坑道、厂房等蕴涵过去的状况,具有一定建筑风格、设计品质及其艺术表现力;
  周边环境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和文化景观周围环境情况包括自然、社会环境的状况。


  5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矿业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对策
  矿业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与其它的文化遗产不一样,矿业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矿业文化景观的旅游价值评估系统,考虑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资源枯竭型矿业文化景观旅游的开发对策首先要瞄准市场,依据市场需要开发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矿业文化景观。重视矿业文化景观的旅游特点,采用整体开发和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矿业文化景观旅游的竞争力。
  5.1资金扶持,政策保障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过去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国家对其帮扶不够。很多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所采掘的矿业石,以及矿业经营的利润都被国家无条件的调拨,尤其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下降,地方财政亏空,部分资源枯竭城市是无财力进行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以矿业文化景观为资源的矿业遗产旅游是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便利路径,但是需要巨大的开发费用支持。我国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扶持与支持,尤其是从资金缺口进行补助。另外,政府引导旅游开发,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发展旅游,必须解放思想,多方面筹措资金。在旅游开发的进程中,地方政府还要制定配套的旅游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加速建设改造交通、酒店、餐饮等旅游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旅游外部环境。
  5.2瞄准市场,突出特色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发展旅游并不是将“矿业文化景观”与“观光旅游”简单的结合,而是把过去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矿业生产活动场所、建筑、景观等矿业遗产和旅游发展各个构成元素有机组合,游客的身心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放松。以矿业文化景观为旅游资源具有强烈吸引向性,并且不同的矿业文化景观它的吸引向性也不尽一样。例如,从旅游者的年龄结构来看,参加矿业文化景观为旅游资源旅游的人有具有怀旧情感的中老年人,有追求浪漫生活的青年人,也有为丰富文化知识的少年儿童。不相同的矿业遗产地所表现出来的旅游市场价值也不一样,旅游开发首先必须研究整个市场的旅游需求特点,在细分市场的前提下,对市场科学定位,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运用促效的营销方法,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
  5.3整合资源,联合开发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矿业文化景观既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又是工业遗产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和城市其它的旅游资源有着较强的互补关系。单一的开发矿业遗产旅游项目难以达到规模优势和轰动效应,因此必须对城市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联合开发。把旅游资源通过市场联合开发、资源互补和组合包装旅游线路,形成城市区域旅游的整体优势。具备条件的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可以考虑矿业遗产景观带动旅游开发,也可以组合大区域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如东北“哈大铁路沿线工业遗产旅游带”等。各个遗产城市也必须依据区域联合、整体协调的思路,不断开发具有差异性的矿业文化景观,提升遗产旅游城市形象,资源型城市之间的联合开发,从差异中形成优势,在互补中得到发展。
  枯竭型城市的矿业文化景观的旅游价值必需建立在自然与人类互动的完整系统上与资产的真实性上。这些价值体现在昔日采矿时所造成的景观中,透过诠释使其呈现出来,了解矿业文化景观的资源旅游价值,资源性枯竭城市的转型和矿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矿业文化景观为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转型旅游开发提供了资源,发展旅游业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径,通过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更好的保护现存的工业文化景观,而且还可以促进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海东,榆林.中国科威特的成长烦恼[N].南方周末,2006(1150).
2 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人民出版社,2004:64.
3 国土资源部.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R].国上资发,2004(256):9.
4 Fowler,P.J.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 1992-2002,World Heritage Papers6.Paris:UNESCO,2003.
5 Fowler,P.J..Landscapes for the World-Conserving a Global Heritage,UK:Windgather Press,2004.
6 季玉群.工业遗产及其旅游开发初探[J].江苏商论,2007(12):99-1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