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现代经济学项目管理专业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已经成为21世纪一个“黄金职业”、“金领”人才。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运作采用项目管理的国际模式。项目管理作为一个崭新的职业正逐渐成为市场急需的大热门,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也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及其它机构青睐的对象。实行项目管理专业化,需要有专业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步较晚,只有少数大学进行试点建设,中央财经大学在2004年的本科生招生计划中,才开始设立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次在本科阶段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力图培养出一批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擅长运用相关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新型专门人才。
截止2012年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7所院校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但这7所院校将项目管理专业放在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辽宁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和山东经济学院开设在工商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开设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开设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大学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这也体现了这些院校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通过对以上院校项目管理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除辽宁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基本具备“国际项目管理”特征外,其余几所院校的模式可概括为“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相距较远。鉴于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且不同院校培养方向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二、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1.构建目标
适应学校办学特色和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变化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较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不同模块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对项目管理本科人才需求。
2.构建原则
系统性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学校办学水平的制约,又受到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观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鉴于此,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做好课程体系综合功能、课程和课程间以及课程内部各章节等三个层次的协调。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才能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少而精原则。鉴于项目管理专业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广泛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在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控制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结合项目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通过开设综合性或多学科的课程,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的信息。
整合项目管理九大管理内容的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本科层次教学规律设置相应的课程。
三、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应以“双平台+双模块+实践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以及“项目投融资”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模块知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1.“双平台”课程
双平台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是指同项目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联系的先修课程。根据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项目管理学科基础课应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强调项目管理专业的统一性和特色性,保证学生具备项目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项目管理专业基础课应包括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项目投融资、项目策划、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专业英语等。
2.“双模块”课程
“双模块”课程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各学院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模块课程,结合专业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目标,形成2-3个专业模块。以山东财经大学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为例,设置项目投融资方向和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两个方向。其中项目投融资方向设置的课程包括金融学、项目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造价、工程项目估价等课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房屋建筑学、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投资与金融、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等课程。每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选择任一模块,模块一旦选定,模块内设置的课程必须全部修完。
3.项目管理实践课程
实践课是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包括实验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多以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完成。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是专业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设计为课程内实践和集中实践模式,课程内实践并根据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条件进行安排。项目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由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三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
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保障
课程体系是项目管理专业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在系统中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部分互动、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良性运作需要其他一系列部分的支持与合作,这就是课程体系赖以存在并向前发展的保障机制。
1.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高质量的教材选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教学质量,对于教材使用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鼓励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最好是近三年的国家统编教材。严格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首先由认可教师提出选用教材的建议,经项目管理教研室主任初审后,由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复审,最后报教务处批准列入教材订购计划,通过严格的审批历程,确保教材质量。
稳步推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研究与开发。为保证项目管理本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可以结合项目管理发展动向,依据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编写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自编教材要经常掌握使用信息,不断改进和提高,加强同各高校间的交流和联系,扩大影响。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要坚持把选用国内有影响的优秀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教材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教师是决定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和基本保障。增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必然对本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项目管理教学的主要特点,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运用为主,对于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之外,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能结合具体项目的进行动态的分析和判断,以增强学生对项目管理更为具体、深刻的理解。为此除了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实习考察,随时掌握国内外项目管理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鼓励教师结合所承担的课程到相应的公司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实习,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大部分高校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时间都不长,为此该专业师资的合理配置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选拔学科带头人及主干课程带头人,同时有计划的加强青年讲师培养,利用3到5年的时间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从事项目管理实践的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提高项目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就项目管理专业本身而言,其启迪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仅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要,也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为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增加实习时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此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小但适用的项目,在校内实验室由教师指导,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团体方式完成,既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可以由学校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社会实习,如建委、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工作,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4.充实项目管理专业图书资料
专业知识的课外补充是必不可少的,随着项目管理专业的开设,还必须配套图书资料的建设。图书资料主要是分国内和国外两大块。国内部分可以包括一些由著名教授或学者出版的项目管理专业书籍,由一些典型的项目管理案例组成的案例汇编书籍,以及一些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法规的书籍,如财务、经济、投资、招标投标、管理、造价、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等。国外部分可以包括原版的英文书籍或翻译过来的经典英文著作和英文教材,所选择的书目主要都围绕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图书资料还应包括一些项目管理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期刊杂志,以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信息和知识动态,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与社会体系进行良好的接触。
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项目管理实践,随着我国项目管理应用领域的越来越广泛,对本科专业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应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项目管理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能掌握实际的管理技能。
第2篇: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
一、工程管理论解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的特点
1.研究对象规律性
与工程技术活动相关的管理问题是工程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解决与工程技术活动相关的管理规律。简而言之,工程管理学主要研究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管理规律。由于,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因此,不同的研究内容其所采用的研究方式和技术都各不相同。现阶段,工程管理的共性内容与所在行业技术特征的有效结合是工程管理学科的主要特征。
2.发展互动性
工程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配合,这表明其发展具有互动性。为切实保障工程质量,缩减工程成本投入,优化工程施工进度,相关的工程技术员应不断探索,合理运用经济学、项目管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建设。积累以往的工程实践,不断总结,形成特有的且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这已成为工程管理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工程管理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工程管理理论也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一定的验证和完善,进而提升工程管理的实践水平。因此,理论和应用相互作用,紧密相连。
3.应用范围广泛
工程管理可应用在大规模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中等多个方面,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二)工程管理和相关学科的关联
系统论是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中的精华。从系统的整体为切入点,利用系统论的学说和原理,深入研究系统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管理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和理论认知相结合的过程,在多个目标的工程管理和创新活动中,均包含着质、量、度和质量互变的哲学思想。遵循着和谐管理理念,这也是哲学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工程管理也与工程学、管理学密切相连,因为,工程管理需要以一定的工程技术为背景,使得工程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具有充足的调控空间,而管理学是这种调控手段中的主要原则,明确相应的运行规律,合理分配人、物和资源,进而提升生产力水平,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进步和发展。其实,无论从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我们都能看到工程管理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体系的日益完善,经济学逐渐成为工程管理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它指导着决策、计划等活动,其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评估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学知识的科学利用,有助于实现利益的做大化。另外,工程管理与信息科学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影响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和调控手段,还能充分利用资源,在满足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条件下,缩减工程成本投入,选择最理想的管理方案,进而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拓宽市场,反之,也会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促进信息技术的更新。因此,全面掌握和工程管理相关的学科,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我国的发展建设。
二、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为有效提升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则应恰当的梳理以往的经验和理论,合理利用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关学科技术,推动工程项目,构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改变过度依赖于西方国家工程管理体系的局面。研究工程管理体系不但能够明确界定工程概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挖掘工程本质特征,还能不断丰富与完善工程管理理论,进而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提供基础保障,同时正确指导其它操作的运行。
(二)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
1.工程管理涉及哲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内容看,它通过对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整合,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由此可中,上述学科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推动了工程管理的进步。
2.工程管理实践活动是构建管理体系的逻辑起点,简单来说,工程管理理论源自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若没有工程管理实践活动,则管理理论将变成空谈。现阶段,主要包含工程规划、勘察、生产、管理、新产品开发等工程管理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价值的体现,则为管理理论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工程管理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工程技术理论和基础理论的组合,通常工程实践活动会催生各种管理新方法与新想法,这些新的方法与想法会形成新的理论,一旦形成新的理论,其中一部分是技术理论,一部分是基础理论,这些均为应用理论,它在工程质量、成本和运行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应用理论源自工程实践活动,却又反作用于工程管理,同时还能为新的工程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结语
现阶段,我国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显著增强了工程管理的影响力,工程管理理论日益完善,工程管理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工程管理的学科地位逐渐得到确认,然而一门完整的学科离不开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因此,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完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程管理论体系,我们应加强研究,不断探索,寻找更多有效、可行的方法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