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1]。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以便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实施是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项目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并加工处理,为决策层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已经引起政府以及企业与项目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因此,研究探讨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途径及方式成为当前项目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1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很多工程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网络,以此作为信息交流和管理的平台;也有工程企业独立开发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虽然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但是对国内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我国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1.1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领域缺乏统一、成熟的标准和规范,国内企业管理信息化各自探索,独立开发,严重制约着我国工程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目前,国内企业应用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存在两种形式:购买成品和自主开发。购买成品,节省了开发时间,可以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并非基于企业自身现状进行开发,自然会出现可操作性差、运转不畅等问题;自主开发,尽管适合企业自身现状,但开发时间太长。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的指导,各个企业之间信息相互独立,易形成信息孤岛,同行业之间软件合作共享的机会很少,导致企业管理软件重复建设。
1.2企业决策层认识不足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随着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施工难度不断提高,施工信息量和数据量不断增多,信息交流及传递更加频繁,工程项目管理经常存在一些问题:①决策层、管理层、各职能部门与项目部之间不能进行及时、充分的信息交流,企业领导无法及时了解工程进度、成本的情况;②施工过程中巨大的信息量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和整合,决策者无法获得更加精确的信息;③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得不到有效执行;④成本核算时间长,加大了工程成本的控制难度。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如何利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提高施工速度、效率和安全可靠性等都缺乏正确认识。
1.3投入产出比低
目前,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在一些企业里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的配置及完善,硬件方面,购置服务器和大型存储设备等;软件方面,引入P3、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和SQLServer等,尽管基础投入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带来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而不断出现项目管理信息化失败的案例,给企业和项目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通过调查,可以将失败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缺乏专业支持。项目管理信息化需要管理软件做支持,管理软件的开发根据工程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但是,部分工程企业对于自己需求的管理软件的具体功能处在模糊概念阶段,更无法谈及对软件开发进行专业性指导。此外,目前国内大多数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工作均由软件公司承担,而软件公司开发人员都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并不熟悉工程管理,其开发依据主要基于工程企业的要求和对于工程企业的调研,或者通过对企业曾经应用的相关软件做出的需求分析,结果开发的软件只能满足企业模糊的技术需求,很难做到工程管理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完美结合。
(2) 项目管理软件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目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缺少既熟悉计算机软件开发又熟悉工程项目业务处理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只能进行适合自己的单一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3]。软件应用主体是企业员工,如果不能做到对软件熟练操作和使用,逐渐会对软件产生排斥心理,信息化效果因此会大打折扣;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不到位也影响着信息化进程,比如客户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到管理软件的可使用性,从而制约信息化进程。
(3) 信息化系统缺乏稳定性。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自身会出现硬件故障、软件漏洞等不可预知的问题,硬件的维护维修速度,软件漏洞的补丁更新快慢,也会影响信息化进程。
1.4不能得到有力的执行
尽管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引进了管理信息化系统,但在旧的管理体制下,管理信息化不能得到有力执行,企业对于利用信息化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及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等各方面究竟发挥出多大作用都没有明确的指标。
工程项目管理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数据信息,计算机软件平台能够高效地收集、处理即时信息,同时使各部门及时共享处理结果,更能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真实的数据,但是这些明显的优势并不能使项目参与者欣然接受。一方面,高度的信息透明度会损害到某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新兴事物,企业员工不能够快速掌握,久而久之产生厌倦情绪,慢慢抵触信息化。而这两方面是造成管理信息化执行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2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问题应对方案
2.1规范信息化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方针是“政府推进,市场引导,企业主体,行业突破,区域展开”,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在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应由政府部门牵头,向社会征集草案,为我国的信息化规范标准构建框架,筛选在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国内工程企业与相关领域的高校共同合作,通过实践和实验共同细化分项标准,组织国内工程领域及信息工程领域的专家、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代表组成评审团共同审议细化后的草案,再交至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并试行,并在完善后正式执行。
信息化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国产化、软件系统设计、程序开发制定了统一标准,进而可在全国范围内防止工程企业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也能完善项目管理规范和御丨J。
2.2植入项目管理信息化理念
作为管理信息化的推动者,领导层首先应该转变旧的管理思维,树立管理信息化意识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化业务水平,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发挥表率作
用。同时,将管理信息化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为信息化系统建设设立独立的资金预算,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障信息化系统正常的建设、运行、维护工作;制定与管理信息化相配套的制度和建设相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上至领导,下到员工,都要灌输管理信息化理念。
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实施者,员工对信息化的认同程度、对管理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执行力度都影响着信息化的成功,信息化团队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员工高校化,将企业年轻员工送进高校进行短期专业培训,集中学习项目管理和计算机专业,提高员工的信息化专业能力,对于经过培训的员工进行信息化能力考核,通过考核后才有资格上岗;另一种是学生企业化,高校将计算机与项目管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进行跨专业培养,并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信息化做好人才储备。企业和高校的联合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2.3模块化建设
2.3.1项目信息需求分类
项目信息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系统性强,传递障碍多,信息反馈滞后[1]。项目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与存储,以及最终能否正确、及时地传递给决策层决定着项目的成败。根据对信息的需求状况,可将信息需求者分为企业外部需求者和企业内部需求者。
企业外部需求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业主方、监理方及设计方等,其需求的信息包括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与项目变更等信息。
企业内部需求者包括项目经理、项目主管、各职能部门主管等决策领导层,其需求信息主要包括8个方面。
(1) 项目人力资源信息。所有施工人员基本信息,包括项目经理、技术员以及各工种人员配置的信息以及每天的工作状况,以及考勤、员工培训、工资信息等。
(2) 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包括施工所用设备、材料的计划、购买、使用、损耗和库存数量,以及各设备编码信息等。
(3) 项目进度信息。对项目实际进度进行实时跟踪,及时掌握项目进度是否遵循进度计划,以及可能存在的进度偏差、项目变更记录信息等。
(4) HSE管理信息。包括施工人员安全培训和考核成绩、安全规程实施情况、风险评估和隐患治理以及事故预防和处理情况。
(5) 质量管理信息。利用PDCA循环对施工过程各阶段进行的动态质量控制和信息评定、生产质量评定表的生成、质量评定曲线的绘制、工程质量等级的评定以及工程质量、奖罚信息等。
(6) 成本控制信息。即财务管理信息,包括工程采购、施工的每一个环节的费用情况,实际开支与预算成本的偏差等。
(7) 合同管理信息。采购规划、采购合同、招投标书及项目变更等。
(8) 文档管理信息。每个项目的独立档案、历史资料等。
2.3.2管理信息化模块化建设
为了将海量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送给信息需求者,需要开发具有即时通信平台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对外完成信息数据的传递和交流,对内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加快信息的传递,提高企业和项目内部协同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依据项目计划建立项目预警系统,对各工程项目进行即时跟踪、管理和控制,将工程进行过程中出现的成本、质量、时间等偏差及时传递至决策层,为其提供即时、透明、准确的信息。通过对项目信息需求者的分析,对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模块化建设,如图1所示。
2.4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流程
完善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流程可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现阶段、软件测试阶段以及软件运行和维护6个阶段,如隊所示。
(1) 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待开发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和总的要求,从业务、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形成可行性报告,制订完成开发的实施计划。
(2) 系统分析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流程图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确立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提出分析处理方式和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3) 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应该在反复理解软件需求的基础上,给出软件的结构、模块的划分、功能的分配以及处理流程。
(4) 系统实现阶段。把软件设计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程序代码,即完成源程序的编码,编写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等面向用户的文档,编写单元测试计划。
(5) 软件测试阶段。在设计测试用例的基础上,检验软件的各个组成部分,编写测试分析报告。
(6) 软件运行和维护阶段。将已交付的软件投入运行,并在运行使用中不断地维护,根据新提出的需求进行必要而且可能的扩充和删改。
3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
所谓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在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4]。
构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其目是对各项目进行计划、跟踪和控制,以保证项目符合预期目标,同时利用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及时间成本,这些目的决定着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不能采用传统的项目评价方法,传统评价方法一般考虑项目管理后的因素,并且传统的评价指标容易量化,而管理信息化对管理过程的影响以及长远影响都不易量化,管理信息化的价值体现在显性收益上的成分相对较少。因此,应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进行分析和计划,制定管理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正确的方式、合理依据,全面衡量信息化的显性和隐性价值。
4 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程企业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并对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出了若干建议,旨在初步探索适应国情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方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