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享有“中国临沂、物流天下”美誉的山东临沂商城又率先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以各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陆续实施管办分离,着手组建商城企业集团,加快实现临沂商城的集团化经营。
作者:刘广阔,郇恒赛,闫宏伟,刘斯峰
回首改革开放前,临沂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身,可谓一穷二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临沂市开始大力培育和建设批发市场,逐步探索出一条市场“富农、活商、兴市”的路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一座现代化的中国临沂商城迅速崛起,“大商贸、大物流”为沂蒙老区的经济腾飞安上了翅膀。
“临沂经验”――市场先行
市场聚集起的购买力远远超出市场建设者们的想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临沂人就以过人的胆识推出了“谁出资、谁受益”和“政府主导、社会出资、工商监管、多方受益”的政策,在全国率先闯出了一条吸纳社会资金建市场的新路子。扩大市场规模、推动市场持续发展成为临沂人的共识,一时间,有资源有条件的单位、村居、个人纷纷出资,利用自有场地积极兴建市场。
在建设热潮中,临沂市并没有一味地单纯扩张,而是按照“积极支持、严格考察、科学论证、统一规划、一市一品”的建设思路,坚持综合市场与专业化市场建设相结合,将相对分散、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行业或集市集中起来,新建一处综合市场或交易区,运营成熟后,再将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商品分离出去,建立新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成特色突出、规模较大、有利于购销、管理的市场格局。
在当时特殊条件下,临沂市探索出的“先成市后建场、先繁荣后规范、先综合后分离、先分散后集中、先简易后提高”的成功经验,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同业竞争的问题。自1986年后的几年时间里,山东省政府多次在临沂召开市场建设现场会,“临沂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吸引了6000多户来自全国的客商到临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外地客商的示范下,临沂市的农民、下岗职工纷纷入市经营,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
商贸势力辐射全球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市场多年来保持着临沂市最大经济增长点的位置。但临沂人并没有因此固步自封,他们在市场管理中先后创造了“一评、两制、六统一”制度、“市场警示制”和“市场激励制”,得到了广泛好评。市场建成20余年来,临沂批发城先后接待来自国外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参观学习的人员达50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先后视察过临沂批发城并给予高度评价。
昔日以奉献、荣誉被国人景仰的沂蒙老区,依靠批发市场的巨大带动力量,已经成为鲁东南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和鲁、苏、豫、皖边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如今的临沂批发城,占地约10平方公里,建有各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68处,营业面积600万平方米,依托市场发展的生产服务人员达230万人,商品辐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业务扩展到亚、非、欧等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板材、化工、家电、建材、汽配等批发市场规模均居全国第一,2007年商品交易额达510.75亿元,年纳税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3以上,成为苏、鲁、豫、皖地区最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商贸格局。
中国商贸物流基地浮出
从由摆地摊到辟地圈场垒水泥台,再从简易大棚到楼宇经营,临沂人始终在发展与变革中推动着市场的稳步发展。
随着国际、国内商业形态的发展变化和超市、连锁等新型商业形式的冲击,传统的批发业态日渐萎缩。智慧的临沂人也在积极地探索着市场发展的新路。
从2004年开始,临沂市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商城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中国物流名区”、打造“中国商贸物流基地”的现代物流总体构架,着手对传统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在原批发市场西部和城东临沂经济开发区新辟出25平方公里土地,规划投资300亿元,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老批发市场的彻底搬迁改造,建成东西衔接、互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城。
同时,临沂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临沂商城管理委员会”,按国际商业标准对新商城进行规划,以“提升、整合、优化”为原则,坚持“统筹建设、专业分工”,调整相对滞后的批发产业,合理划分批发市场的交易区、分拨区、仓储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推动临沂批发城从量的扩张期进入了质的提高期,通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配送、联运等手段衔接并辐射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逐步将临沂打造成华东地区最大的集商品交易、商品展示、仓储集散、加工配送、价格形成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快速健康的发展印证着科学正确的决策。短短不到4年时间,立晨物流、香港华药、香江物流园、澳龙国际物流城等一大批现代物流项目纷纷落户临沂并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注册的物流企业近200家,形成了以立晨、澳龙等国际物流企业为龙头,20余处大型客货运市场为主体,40余家第三方物流公司、2000多配载业户为支撑的综合运输网络,每天发车6000多个班次,货物运输从业人员11.3万人,年物流总额达到1500亿元。
在《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临沂位居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第5位,成为全国唯一进入前十名的革命老区。目前,“中国临沂商城”实现了“西郊大棚――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中国临沂商城”的完美转变,临沂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快速提升,巩固了临沂批发市场稳居全国的领先地位。
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说:“批发市场对临沂的贡献,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不过分。”如今,一个崭新的“中国商贸物流基地”再次崛起于沂蒙老区。
■链接:“西郊大棚”情结
1982年,浙江温州人陈巨荣带领几个经营布匹、小商品的客商第一次来到临沂,找到了当地工商、税务等部门,想找个地方从事小商品批发经营。在当时“资本主义尾巴”的余威下,没有部门和个人敢为他们提供场地,连续几天没人给予他们肯定的答复。于是胆大的温州人就在他们居住的旅社院内、门口自发形成交易场地。
由于服务热情、价格便宜,市民们纷纷前往购买,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复辟,扰乱了计划经济秩序,要求工商部门立即取缔。当时的临沂市工商局经过慎重调查,认为这是改善群众生活、活跃城乡经济的好事,不应取缔,而应扶持。为此,当时的临沂市充分发挥工商部门“既建市场、又管市场”的职能,在当时财政困难、资金紧缺的情况下,由市工商局通过银行贷款、号召职工集资的方式,征地24亩建起了全市第一处钢筋大棚结构的小百货市场,经营布匹、服装和日常小工业品。
这在全省也是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对长期生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来说,市场的自由交易无异于洪水猛兽。市场的经营一时遭到许多人甚至一些领导的反对,给当时的市场决策者们造成了很大压力。
为了避免人为干扰,最初的市场选择建在了市区西部郊区,市场一建成,工商部门就组织起一批“敢吃螃蟹”的小商小贩进入市场经营。由于商品齐全,价格低廉,市场很快活跃起来,临沂西郊经常是客流云集,成为当时临沂市人气最旺的区域。这也是至今仍被临沂人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西郊大棚”。本文来自《中国商贸》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