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详细探讨了现代学徒制下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制度改革、教学改革和师资团队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学习成果导向
引言
国外物流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与操作经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现代电商物流高速发展,具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利用现代学徒制“入校即入厂、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特点,让学生在工作場所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实践工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适应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诸多原因,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着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来自于高校,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较少,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方面缺乏师傅型的优秀教师。
第二,学校实训能力不强,设备设施相对不足,更新困难,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设施设备都属于大型投入,场地要求也大,因此,学校在资金和场地方面都难以满足学生真实环境的实训要求,只能采取一些仿真模拟、软件操作的形式来完成,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用工、用人的要求;
第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多的来自于自主招生的普高生,三二分段的中职生,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强普遍不强;
第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力度不够。大部分院校在合作时采取的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校外参观实习、毕业实践场地合作方式等。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学生基本只有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来积累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毕业后很难较快适应需求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学生的单一身份变成“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教师的身份也变成了“师傅型”的教师。学习的场地也由学校挪到了企业,学生在工作场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些正好克服了以上职业教育的困难,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能量,使高职院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用工用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6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二类品牌建设专业。其中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电子商务物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本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EMS中国邮政、顺丰速运、汇通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家校内大学生实训基地——“一公里速递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心采取企业老师带值班经理、值班经理带实训学生的方式(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真实业务及日常管理,培养学生的快递业务操作技能、仓储与配送业务管理技能、路线优化等技能,并通过对业务量、服务水平、现场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评价,重点培养快递值班经理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一公里速递中心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承担了“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既要遵循学校的管理,又要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工作,融入了“现代学徒制”关键要素,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与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二、现代学徒制下招生制度改革
现代学徒制试点秉承“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思想确定培养对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从中职院校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徒,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通过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实现学徒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自身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在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中选拔培养对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学校现有条件,以及专业建设基本情况,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先招生再招工的方式,首先由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满足条件的学生,并和学校、企业需签署三方协议。在入学一年后,由合作企业根据用人单位标准,遴选合适的学生进入企业按照现代学徒模式培养并管理,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学生具有合法的企业员工身份,不但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同时接受企业的管理。
三、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熟练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市场营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客户沟通与协调、营销策划、快递门店运营等能力,富有“互联网+(尤其是物联网)”思维、“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企业的物流专员、物流客服、物流运营,特别是快递门店经理人等岗位要求,并能够从事快递企业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二)教学管理模式
每学期开课前,校企导师共同商定开课计划,确定授课教师、授课任务及课表,研讨制定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序化真实岗位技能知识,校企导师共同编制岗位实训指导书,制订教学日历,协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岗位训练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开课计划及教学内容分工。学生在企业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以及企业晋级的主要依据。
(三)“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学校与主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规范、课程体系、课程规范及对应的教学单元内容开发。依据学徒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院校主导的局面,改為企业主导、院校为辅,基于美国DQP框架开发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工作需求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所需紧密结合,充分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课程开发过程如下:
(1)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研的方式,由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同确定人才需求状况。这里的需求包含和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指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要求。外部需求主要指国家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2)其次,依据行业企业需求,由本专业毕业生、相关企业、学校管理者、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对的行业岗位、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以需求分析为依据提出的,适应需求而定,同时也支撑着行业企业的需求,它是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是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在毕业后3-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的总体描述。在DQP学历框架下,它体现了大学生在毕业取得本专业的“副学士”(即我国的专科)学历时及未来适应工作、生活和公民参与时“能做什么”。
(3)再次,在确定好专业培养目标之后,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DQP框架下五大学习领域(专业知识、广泛和融合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素养和全球学习)中对应的副学士的要求,描述本专业的预期学习成果(POC。这些学习成果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取得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在五大学习领域方面的具体描述,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使这些学习成果易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考核,在设计时参考布鲁姆分类的行为动词来设计。它体现了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以,即毕业生所需达到的能力,也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
(4)最后,依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能力通过由不同板块(类)课程及每门课所构成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即专业预期学习成果需要落到每一门课程中,这种对应关系用课程矩阵来实现。
(四)教学组织安排
根据现代学徒制“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等特点,以及工作场所学习的要求,现代学徒制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1+1+1”模式来运行,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专业基础培养(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基础文化、专业认知、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学校负责基础文化、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80%,由专任教师通过集体授课、云平台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企业师傅负责专业认知、基础技能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讲座、直播课程、线上交流等方式完成,内容涉及行业发展、企业生产安全、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占总课时的20%。
(2)第二阶段: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第二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职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践,其中专业理论内容根据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在企业进行教学,该部分内容占本学年总课时的40%。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由企业师傅在企业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60%。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实现工作场所学习。
(3)第三阶段:企业岗位实践(第三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进行岗位实践。理论内容由院校教师在企业完成教学,占总课时的20%。岗位实践操作由企业师傅在企业岗位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80%。
(五)学徒考核评价
构建院校、企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建立院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构成的立体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聘用人才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能力测评标准,针对不同的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是保证学徒培养质量的关键。
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质量监督与评估小组,设计基于学徒学习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估小组结合平台提供的学习记录、技能训练结果、期中考核结果、期末考核结果,企业师傅提供的学徒实践报告,院校教师提供的学徒课程报告三方内容,评估学徒培训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示
四、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建设
由于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改革,需要配备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师团队来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也需要专人来进行管理,而目前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要求。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班主任培养
专业配备1名经验丰富、年轻、业务能力强的专任教师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企业配备了1名资深人力资源主管担当班主任。
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既要业务能力强,又要熟知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及政策,还要懂教育学和心理学,要会做学生工作,及时消除学员的疑虑,能够处理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够给学员提供帮助。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因此,需要通过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国际视野,通过强化专业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辅导员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愿做事,能做事、会做事的懂专业的班主任教师队伍。
通过让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企业班主任参加学校组织的对辅导员的各类培训,及共同组织学员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等形式,培养企业班主任熟悉学生工作业务,提升与学员的沟通与管理能力。(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学校将聘请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现代学徒制班企业导师,同时安排学院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企业师资团队的构成为:1/3的专职培训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企业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师傅,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院校师资团队的构成为:2/3为专业“双师型”教师,负责学徒的专业理论教学;1/3负责公共课、基础课、兴趣课培训。同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质量及效果,需要对企业师资、院校师资就合作内容、合作模式、职业培训体系、学徒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训模式、考核评估体系、岗位能力认证,以及企业师傅和院校师资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阶段性培训和评估。
结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5个对接,同时对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現代学徒制的国内起步较晚,2014年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企业的政策和激励问题、社会认同特别是家长的认同问题、经费问题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双岗位、双身份、双导师”的育人制度,能有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左锋.跨境电商现代学徒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6);
[2]殷明,刘丹青,郑继昌.美国学历资格框架(DQP)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2016(2);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作者简介:
邹小平(1979.10-)女,汉族,江西吉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ERP系统、物流管理。